諸葛亮與魏延之死

關於諸葛亮與魏延之死眾說紛紜,從古自今辯論者甚多,。一段三國史,有兩書影響力甚大,一為晉朝陳壽之《三國志》;一為明代羅貫中之《三國演義》。本論不涉及《三國演義》,所引皆為史書所載。 1,劉備攻劉璋時候的魏延。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義陽即今河南信陽,「部曲」乃私兵。建安十七年(212年)12月,劉備與劉璋「盟好違損」,劉備用軍師龐統中計「遣將黃忠,卓膺,魏延等勒兵前行」,「進拒涪城」。「十八年(按,213年)。璋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吳懿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璋復遣護軍李嚴(南陽人)、費觀(江夏人)督綿竹諸軍。嚴、觀亦率其眾降於備。」「懿詣軍降,拜討虜將軍。」「張任與璋子循退守雒城,任勒兵出戰於金雁橋,軍敗,任死。」「時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十九年夏,魏延等將攻破雒城,「備進圍成都」。「諸葛亮、張飛、趙雲引兵來會」。此時馬超又領兵來降,「超至;令屯城北,城中震怖。」「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至此,益州攻略結束,劉備領益州牧。 ----魏延在益州戰役中表現出色,先與黃忠等將領軍前行,佔據涪城。劉璋傾其所有精兵良將「拒先主於涪」,魏延等將「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劉璋軍大敗,劉璝、冷苞等將戰死,張任、鄧賢、吳懿等逃至綿竹。劉備揮師南下,至綿竹,劉璋軍聞風喪膽,紛紛投降,綿竹不戰而得。張任只得退守雒城,雒城是成都北面的最後一道屏障,城若破,成都則危也。張任引軍出戰,結果又被魏延等將再敗,被俘殺。至此,劉璋武將死的死,降的降,已無將可用,也無將敢用。令其子劉偱死守,「圍雒城且一年」城才告破,軍師龐統中流矢而死。雒城破,成都門戶大開,這時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也領軍趕到,圍攻成都,十餘日,劉璋投降。部曲身份的魏延不僅替趙雲做好了劉備衛隊的職責,還在戰事中表現出色,劉備開始發掘魏延的軍事之才,把其升為牙門將軍。 2,劉備攻劉璋時候的諸葛亮。 建安十九年(215)即魏延等攻雒城將破的時候,「關羽統荊州事,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江降下巴東(今重慶奉節),入巴郡。」張飛攻破巴郡(今重慶),擒得巴郡太守嚴顏,「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破巴郡後,諸葛亮等便兵分二路入蜀郡。趙雲延長江而上,「分定江陽(按,郡今四川瀘州、內江一帶)、犍為(按,郡今四川宜賓、樂山、眉山、資陽一帶);」諸葛亮和張飛延嘉陵江而上,在墊江(今重慶合川市)再延嘉陵江支流涪江而上,「璋授裔(按,張裔)兵,拒張飛於德陽陌下(按,今四川遂寧),軍敗」。張飛大敗張裔後,諸葛亮和張飛分道揚鑣,「飛定巴西(按,今四川閬中市)」;而自己則走捷徑,延涪江而上,直逼蜀郡,「郡縣望風景附」。建安十九年閏四月,諸葛亮與張飛,趙雲會師成都。劉璋降,劉備「以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益州(按,後改益州郡為建寧)太守。」 ----諸葛亮在荊州時候主要負責政事,益州之戰諸葛亮、張飛、趙雲延長江而上,沿途主要經歷兩戰事:一在江州破嚴顏,巴郡之戰,功在張飛,而且張飛義釋嚴顏,為蜀漢添一驍將;二是在德陽破張裔,此戰也是張飛所為。德陽之戰後,諸葛亮便直接赴蜀郡,張飛去平定巴西。由於魏延等將在北線一路攻城拔寨加之張裔大敗,諸葛亮一路坦途,益州之戰,諸葛亮未直接指揮戰事,對起歷煉不大。而劉備領益州牧後,其也負責政事。 3,劉備兵伐東川時候的魏延。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劉備用法正之謀,「乃率諸將進兵漢中」,魏延隨行。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劉備定漢中,魏延迎來人生的最大輝煌。七月,劉備稱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此時在漢中的大將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當時大家都以為此任非張飛莫屬,「飛亦以心自許」,只等大哥一聲令下,但「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驚的眾將大跌眼鏡。要把自己的一個身份不高但有能力的嫡系委以重任,自然要服眾,劉備乃設宴大會群臣,在宴席上故意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如此的豪言壯語,劉備聽了連連稱讚,群臣也十分佩服。 ----劉備破格用魏延不僅反映了魏延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也可看出魏延深得劉備的信任。而魏延之後的表現也可看出劉備善識人與用人,其用人之道不亞於曹操。 4,劉備兵伐東川時候的諸葛亮。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劉備進兵漢中,諸葛亮留鎮成都,負責政事和後勤。二十三年,漢中戰事吃緊,「夏侯淵、張郃、徐晃等與之相拒。昭烈遣陳式等絕馬鳴閣道,徐晃擊破之。張郃屯廣石,昭烈攻之,不能克。急書發益州兵」,劉備誓定漢中,乃以舉國之兵攻之,令諸葛亮速發兵增援。諸葛亮遲疑,乃問從事犍為楊洪,洪曰:「漢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諸葛亮遂發兵。為了表示感謝,諸葛亮以「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為由,表楊洪為蜀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劉備稱漢中王,返成都後大封群臣,以黃忠為後將軍,諸葛亮曰:「黃忠名望本非關、張、馬超之倫也。今張、馬在近,親見其功,猶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先主曰:「吾自解之。」 ----從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劉備平定漢中整整十三年,諸葛亮未在軍事上出過一計,從未把三分天下之策落實到具體。劉備入蜀蓋因張松,法正之功,也是天降機會於劉備;益州之戰,乃龐統做軍師運籌帷幄;漢中之爭,全因法正之謀。漢中戰事僵持時,劉備急令諸葛亮發兵救援,諸葛亮遲疑不決,怕傾國之兵發出後,如果失敗,益州就危險了。忙問楊洪,楊洪說的很堅決而且有點鄙視諸葛亮無戰略眼光,說:「漢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漢中的重要性,黃權和法正在戰前就說的很清楚。黃權在曹操攻張魯時候就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劉備納其策,令黃權去迎逃往巴中的張魯,可惜張魯早投降曹操。法正在戰前也說漢中:「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姜維失漢中,蜀國隨即滅亡。但被後人稱人軍師家的諸葛亮卻不能看出漢中的重要性。若無楊洪斬釘截鐵之言,恐怕諸葛亮還要表劉備退軍,當然有法正在,劉備肯定不會聽其言。而後平定漢中,劉備欲以漢中之戰中力斬夏侯淵的黃忠為後將軍,諸葛亮的士大夫思想開始作祟了。說黃忠名望不高,不可與關張馬同列,劉備沒搭理諸葛亮,說我自己知道解釋。劉備稱漢中王,以功論賞,唯諸葛亮未遷升,仍為軍師將軍,這說明什麼呢?而後諸葛亮人才政策可謂摧殘蜀國,對其有異者皆被排斥,而又不能培養出舉代之人,以至於「蜀國無先鋒,廖化稱大將。」 5,至蜀漢第一次北伐前的魏延。 「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章武元年四月,劉備即帝位,「進魏延為鎮北將軍」。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太子劉禪繼帝位,改元建興,魏延封為都亭侯。 ----至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奏出師表,魏延督漢中已八年。魏延為劉備嫡系,自常思為主開闢疆土,八年中,魏延深悉漢中周邊地理及魏防禦。魏延鎮守漢中期間,漢中無事,魏延也開始了其「子午谷計劃」。 6,至蜀漢第一次北伐前的諸葛亮。 章武元年(221年)春,軍師將軍諸葛亮等勸劉備「稱尊號」,劉備未同意,諸葛亮說:「昔吳漢、耿弇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於是劉備即帝位,「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六月,「漢主劉備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趙雲,秦宓等臣皆竭力勸阻。章武二年閏六月,劉備在夷陵大敗,逃回白帝城。諸葛亮聞後嘆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即使東行,必不傾危。」章武三年(223年)二月,諸葛亮「東行省疾」赴白帝城,三月,劉備病重,知其不久於人世,便「命丞相諸葛亮輔太子,以尚書令李嚴為副。」四月,劉備卒,「丞相亮奉喪還成都」。五月,太子劉禪繼位,「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巨細,咸決於亮。」建興三年(225年)三月,諸葛亮率師南征,用參軍馬謖攻心之策,平定南蠻。建興五年(227年),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北伐駐漢中,奏出師表。 ----漢獻帝被曹丕篡位後,諸葛亮等竭力勸劉備稱帝,劉備未同意,勸數次後,劉備才即帝位,國號為漢,欲興復漢室,封諸葛亮為丞相。諸葛亮一舉從軍師將軍就升為丞相呢?因為劉備稱帝時,法正已死,劉備無人可用。丞相本是總攬朝政之職,眾文官中,不是還年輕就是皆為白面書生之輩,只有諸葛亮資歷最深。劉備善識人,諸葛亮雖無軍事之能,但其對政事精通,所以劉備在前戰事中,故未用亮。劉備稱帝後,第一件事就是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當時趙雲,秦宓等臣皆竭力勸阻,秦宓還因此入獄,但是已為重臣的諸葛亮沒反應。究其因,恐一為諸葛亮其《隆中對》中曰:「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荊州失,其《隆中對》計劃便一半落空,再去勸阻劉備恐有自相矛盾之嫌;其二,恐怕諸葛亮認為劉備此戰能勝利。夷陵大敗後,劉備病死,死前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劉備不放心,特令李嚴「統內外軍事」。但是諸葛亮攝政後,如曹操般把丞相權利擴大,朝政軍事一把攬。225年,諸葛亮領軍南征,「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用馬謖攻心之策平定南蠻。當時是兵分三路,一為諸葛亮從越巂入,破雍闓,高定,庲降督益州李恢由建寧從內夾擊,門下督巴西馬忠由牂柯入,擊破諸縣,與諸葛亮會合。「孟獲收闓餘眾以拒亮」,七擒孟獲。南征是諸葛亮第一次領軍,南征的勝利,諸葛亮開始謀劃北伐。但是南蠻不等同與魏軍,其戰鬥力低下,馬忠和李恢兩軍同樣也是「所在再捷」。 7,魏延與諸葛亮的矛盾。 建興五年(227年),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北伐駐漢中,屯於沔北陽平石馬。「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即將出兵的時候,諸葛亮召集眾將領商議計策,魏延說:「聞夏侯楙,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棄城逃走。長安中惟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亦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再「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魏延久督漢中,北伐前並未與諸葛亮共事,兩人矛盾始於諸葛亮首次北伐。至227年北伐,魏延已鎮守漢中八年,深悉漢中附近地理與魏國周邊防衛,故在出兵前魏延向諸葛亮獻出了其謀劃多年之計。建議仿效西漢淮陰侯韓信,與諸葛亮分兵而行,自己領兵一萬從子午谷出,直逼長安,與亮會與潼關,以拒洛陽的援兵。但諸葛亮認為此計很危險,故不用延計。那麼魏延此計是否有可行性呢?「始,魏以漢昭烈既死,數歲寂然無聞,是以略無備豫」,且吳攻魏江夏,襄陽,魏兵力置於宛洛,長安附近防守空虛。長安守將乃夏侯楙,夏侯楙是何許人物?「楙尚太祖女清河公主,文帝少與之親善,及即位,以為安西將軍,都督關中,鎮長安,使承淵處」夏侯楙乃夏侯敦中子,「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楙在西時,多畜伎妾,公主由此與楙不和。」如此的膏梁子弟,飛鷹走犬之流,能鎮長安,全因其為曹氏宗親,且娶曹操之女清河公主為妻,並和魏文帝曹丕關係親密,曹丕繼位即封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故魏延說其「怯而無謀」,「楙聞延奄至,必棄城逃走。」夏侯楙比與魏延,有如呂布比於劉禪,守將皆如此,城還能堅守?長安當時守兵約五千,和魏延兵力相差不多,但魏延皆為精兵,且魏延乃久經沙場之將,拿下長安問題不大。但是魏蜀兵力懸殊,攻下長安易,但守住難,長安地處關中平原,適合騎兵作戰,而蜀兵善於山地作戰,在騎兵的衝擊下,蜀軍肯定不是魏軍的對手。故魏延提出向西漢淮陰侯韓信那樣「明修桟道,暗渡陳倉」,不過換成「明走褒斜,暗渡子午」,再會於潼關。長安地處八百里秦川,東有潼武二關,二關乃長安通往中原之咽喉,若能占關,則能拒魏援軍。長安離潼關不到150公里,三日可達,且潼關非戰時,守兵少,能搶在魏軍前佔得關隘。二十餘日,諸葛亮的斜谷之兵趕到,魏軍也無可奈何。「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即使魏延全軍覆沒,也不過損失數千人而已,對諸葛亮出斜谷之兵影響也不大。但是諸葛亮認為「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於是「揚聲由斜穀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自己親率大軍攻祁山(按,在今甘肅禮縣),「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引五萬馬步騎兵西鎮長安,命張郃拒。諸葛亮不用魏延,吳懿等久經沙場之將,而用被劉備稱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結果大敗。諸葛亮只得「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弱蜀戰於強魏,當以奇兵且有膽略方能致勝。曹操火燒烏巢,鄧艾偷渡陰平皆比魏延之計危險數倍;劉備敢用傾國之兵攻佔漢中,再用法正之謀突襲夏侯淵,皆可見其審時度勢的用兵之道。諸葛亮不善軍事,只是紙上談兵而已,無主謀,故用兵謹慎的近乎膽小。諸葛亮首次北伐的失敗,魏國加強了長安周邊的防守,魏延「子午谷計劃」成為泡影,諸葛亮「興復漢室」成為口號。故「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兩人矛盾始現。 8,諸葛亮的後四次北伐與魏延的戰績。 建興六年(228年)十一月,「諸葛亮聞曹休敗,魏兵東下,關中虛弱,欲出兵擊魏,群臣多以為疑。」亮奏後出師表。從散關攻魏,但曹真早預見諸葛亮「後必出從陳倉,乃使將軍郝昭等守陳倉,治其城。」當時陳倉守兵只千餘人,而諸葛亮兵有數萬,亮晝夜相攻二十餘日不能克,諸葛亮使陳倉守將郝昭同鄉去說之,郝昭拒絕。「曹真遣將軍費耀等救之」,諸葛亮「糧盡退」。「魏將王雙率軍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還漢中。」有說是魏延詐敗,誘斬之。同年內,再度北伐,是因曹休因吳國周舫詐降,而被吳夾擊,魏軍主力皆南下救曹休,諸葛亮錯過了首次北伐時的良機,悔之不及,不願意放棄這個機會,故在較短的時間內,再度北伐,欲攻魏於措手不及。但魏國早在險要之處設防,故諸葛亮數萬大軍被拒於陳倉,最後糧盡而回。「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遂克定二郡。」諸葛亮遣陳式攻得武都、陰平二郡,是因為魏早已戰略轉移,「嘗徙武都氐五萬餘落於秦州」,二郡人煙稀少。「冬,亮徙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樂二城。」諸葛亮從陳倉之戰中吸取教訓,加強漢中防禦,故在漢中東西二側築城。一年後,魏軍大軍來舉漢中,建興八年(230年)八月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來攻。丞相亮在成固赤坂嚴陣以待,召李嚴將江州二萬人赴漢中。但天降大雨三十餘日,棧道斷絕,魏軍只得撤退。「諸葛亮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建興九年(231年)春二月,亮第四次北伐,出軍圍祁山,用木牛流馬運糧。大司馬曹真有疾,魏明帝曹叡「命司馬懿西屯長安,督將軍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以御之。」司馬懿使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其餘全部西救祁山。諸葛亮分兵留攻祁山,自率軍攻擊司馬懿的救援部隊,「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當時上邽的麥子正值收割,諸葛亮乃令全軍搶割上邽之麥,與司馬懿遇於上邽之東。司馬懿佔據險地,諸葛亮不能攻,便引軍還。五月,司馬懿使張郃攻蜀無當監王平於南圍,從案中道向諸葛亮軍逼進。諸葛亮使魏延等將迎戰,「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六月,諸葛亮糧盡退兵,司馬懿遣張郃追之,張郃在木門中蜀軍埋伏,被射殺。第四次北伐,諸葛亮雖未攻城掠地,但從全局上佔據優勢,且射殺張郃這個「自諸葛亮皆憚之」之將。魏延比與諸葛亮,猶如張郃比與司馬懿,皆是兩國僅存之驍將,張郃一死,司馬懿便失去了這張王牌,以至於在以後的戰事中,而由於魏延的存在,司馬懿不敢與蜀軍直接對陣。但司馬懿採用了持久戰的戰術,直到把諸葛亮耗死於五丈原。第四次北伐,魏延戰功卓著,擊敗張郃的精銳部隊,讓諸葛亮處於優勢。建興十一年(233年)12月,諸葛亮勸農講武,作木牛、流馬,運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閣。息民休士,三年而後用。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十萬之眾,與吳國同時舉兵攻魏。諸葛亮從斜穀道至眉阝,軍屯於渭水之南。司馬懿引軍渡渭,背水為壘拒之,謂諸將道:「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武丈原,諸將無事矣。」亮果屯五丈原。諸葛亮因前數次北伐都糧盡而還,便令全軍分兵屯田久駐。司馬懿與諸葛亮相守百餘日,亮數次挑戰,懿皆不出。諸葛亮乃送懿婦人之服激之,魏軍皆怒,欲請戰。司馬懿徉怒,上表請戰,「魏主睿使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魏軍平靜。八月,丞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 9,諸葛亮借刀殺魏延。 諸葛亮臨死前,「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麼重要的會議,而作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使持節,南鄭侯的魏延被諸葛亮置於一旁,對諸葛亮的計劃一無所知。而諸葛亮明知長史楊儀與魏延矛盾形如水火,「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卻讓楊儀領軍,讓兩人矛盾激化。楊儀「性狷狹」,今一得勢,怎能放過魏延。楊儀要費禕去揣測魏延的意思,魏延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並且於費禕商量了行與留的部署,命令費禕親手書寫文告與自己連名,把自己的部署告訴下面的各位將領。費禕欺騙魏延說:「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費禕一出門便跑的無影無蹤,回成都去了,等魏延反應過來,已經來不及了。魏延派人去窺看楊儀等人的行動,見他們已經準備按諸葛亮原來的計劃,各營依次退軍。魏延大怒,乃領自己的部隊先回師,把所過之處的棧道都燒了。「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費禕回成都,也說魏延叛反。楊儀等領軍跟在魏延後面「槎山通道,晝夜兼行」,魏延先回,魏延知自己在朝中無人為自己說話,便佔據南山口,準備攻擊楊儀。楊儀令王平領前軍阻擊魏延,王平說了句話把魏延置於死地,王平說:「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於是,魏延之兵皆散了,「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楊儀開始報復了,「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可憐魏延就這樣死了,被污衊為蜀國叛臣,禍滅三族全家抄斬,其屍體都是其部下冒著生命危險悄悄掩埋。其墓在今漢中市區石馬鄉,墓前有兩個下跪石馬,指害死魏延的兩個小人楊儀,馬岱。墓前還曾經立有一文官石像,手拿漢中地圖低頭向魏延將軍做懺悔狀,指諸葛亮不聽子午谷計劃後悔終生。 若諸葛亮臨終前的會議,讓魏延參加,怎麼會發生這些的事情。魏延雖「性矜高」,但也不會違軍令於不顧,連孫權都知道魏延與楊儀的矛盾,諸葛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對兩人矛盾兩邊拍。後來又讓楊儀領軍,可謂借刀殺人。任免統率當上表後主,諸葛亮越權架空劉禪,雖其忠心為蜀漢,但劉禪成人,丞相當還權於後主。魏延攻楊儀是不是謀反?魏延一生有兩大悲哀,一個是第一次北伐的子午谷計劃被諸葛亮否決;二是被費禕玩弄,導致身亡。魏延把自己的計劃告訴費禕,費禕同意其計劃,並與魏延連命告與眾將,並說把魏延的意思告訴給楊儀,說楊儀是文官,不懂軍事肯定要同意魏延的計劃,但是費禕這一切全是騙魏延的,有與諸葛亮聯手害魏延之嫌。魏延派人去看,知道被騙了,大怒,馬上就帶兵先回。至南山口,楊儀不聽魏延命令,故攻擊楊儀。魏延有權利命令楊儀嗎?諸葛亮死,魏延是蜀軍最高統率,是征西大將軍,使持節,有權利指揮北伐軍,楊儀不聽魏延命令,魏延自可說楊儀謀反。什麼叫使持節,節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節的使臣,就代表皇帝親臨,象徵皇帝與國家,可行使權利。舉凡如持節分封諸侯、持節收捕罪犯、持節鎮壓起兵叛亂、持節出使外國及持節簽約議和等事。使持節平時及戰時皆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長史乃一千石官員,魏延有權斬殺。 而再來看這位被董允、蔣琬、費禕力保的楊儀,濫用許可權,殺了魏延還「夷延三族」,其有何權利把魏延滿門抄斬?「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自以為功勛至大,宜當代亮秉政」,這位被認為未反叛的楊儀,回成都後便露出了自己的野心,因其「性狷狹」,只被「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從容而已。」於是其便「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時人畏其言語不節,莫敢從也。」費禕去探望楊儀更吐露出其反叛之心,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禕密表其言,建興十三年,楊儀被廢為平民,但其還叛逆不改,「復上書誹謗,辭指激切」。一個被諸葛亮重視的楊儀,最後因叛逆之罪自殺而死;一個矢志為國的魏延被這個叛逆小人誅三族,死後還戴著叛臣的帽子若干年,真是蜀漢歷史上最可笑的黑色幽默,千古奇冤。哀哉!魏文長。
推薦閱讀:

神運算元排名:諸葛亮、劉伯溫不夠上榜,第一名名副其實
中國史上六大奇人, 可憐諸葛亮排名墊底,
袁天罡諸葛亮綜合稱骨算命法(二)
魏延子午谷奇謀也就問諸葛亮要幾千兵馬,諸葛亮為什麼不敢一試?
劉伯溫為什麼要挖諸葛亮的墳?

TAG:諸葛亮 | 魏延 | 葛亮 | 諸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