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良好習慣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基礎

  在少年兒童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培養一系列基本的做人、做事和學習的良好習慣,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具有重大意義:養成良好習慣可促進了少年兒童基本素質的提高;養成良好習慣是少年兒童能力的重要生長點;良好習慣的養成對某些人格特質有促進作用,這些良好習慣的積累、泛化、整合、升華,必將對少年兒童健全人格的發展和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為少年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習慣與人格的關係

  研究表明,在靜態的結構上,習慣比人格更具體化,是比人格低一層的行為方式,是構成人格的基本成分。許多具體的習慣在個人身上有不同的組合方式,賦予個人獨特的行為風格模式,這就形成了他特定的人格。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中,習慣又是人們偶然的心理、行為反應向人格心理特質轉化的中間過渡環節,反覆的心理過程和行為的反覆進行,使得它們得以鞏固,並可能泛化到其他情境條件下,逐漸形成穩固的心理狀態和習以為常的行為方式,從而轉化為人格特徵。

  然而人格又不完全是由習慣決定的,這可以從兩方面講:第一,心理學界對於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一直存在天性與教養之爭,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先天遺傳在人格的形成發展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遺傳是影響個體心理發展的首要生物因素,也是個體行為習慣養成所必需的基礎;某些人格特徵本身也帶有很強的先天烙印,比如人的內外向,情緒的穩定性,這些人格特質更多是受遺傳因素的制約,環境的影響一般較小,習慣的養成屬於後天環境塑造的過程,對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質往往較難有所影響。第二,從習慣到更為穩定的人格層面的轉化並非一個迅速的過程,需要通過長時間的積累重複,並相應拓展遷移到其他方面才可能轉化為人格特質,有的習慣行為只是在某些特定環境下的表現,可能會因為外界刺激的改變而變化、消退。而且,很多行為習慣的養成,習慣到人格特質的轉化,都存在某些關鍵期。當人們已經擁有眾多長期穩固的行為習慣之後,培養新習慣面對的任務就不僅僅是形成行為反應聯結了,而是先要克服已有的自動化行為,然後才能形成新的行為聯結,這種過程相當困難。年齡較小的兒童,本身已有的習慣行為模式單一,可塑性較強,正是形成習慣的關鍵階段。當這種關鍵階段過去之後,個體已經獲得了很多穩固的習慣,這些習慣之間也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環環相扣,新的習慣養成,往往會觸動眾多其他的習慣,牽一髮而動全身,新的行為方式便難以讓個體接納形成新的習慣,更難以上升為穩定的人格特質。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對人格和習慣曾有過一個有趣的比喻:人格是一個人在反應方面的全部資產和債務。資產是那些與環境適應的習慣,債務是人對環境適應欠缺或阻礙的行為習慣。當一個人人格已經「資不抵債」,「赤字」累累時,再來通過培養好習慣塑造人格,或許已經晚了。

  兒童良好習慣的12個指標

  依據習慣與人格的這種特殊關係,結合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針、《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21世紀教育建議的有關精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針指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素質教育中,應該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諧發展,使他們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體、心理等幾個方面形成一系列優良的素質。這些主要方面的素質基本上包含在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和學會學習三個大的方面。基於以上認識,我們認為少年兒童良好習慣基本內容應該集中在三個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學習。

  良好習慣的具體內容即:(1)做人:真誠待人、誠實守信、認真負責、自信自強;(2)做事:遵守規則、講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費;(3)學習: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學用結合、總結反思。這12項重點內容對應著12項重要的人格特質指標(見表1)。

  表1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12個重點指標和人格特徵

這12項重點研究內容具有鮮明的「智慧性」、「時代性」和「社會性」特徵。這些指標所代表的人格特質構成了面向信息社會的個體健全人格的基本結構和特點。這12項重點內容具有人格化的特點,它們不是具體的行為習慣,但是它們的形成需要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養成一系列具體的行為習慣為基礎。比如養成認真負責的智慧性習慣,就要求學校和家庭經常對孩子進行相關方面具體行為習慣的培養,如認真聽講、認真作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積極為他人服務等良好的行為習慣。

  結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有關要求,對這12個重點研究內容包含的相應的主要具體行為習慣作出了示例(見表2)。

  表2少年兒童12個重點「人格化」習慣對應的主要具體行為習慣示例

  良好的習慣最終要落在優良的外在行為上。因此,習慣的培養主要應通過行為訓練和行為強化來進行。習慣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自動化了的行為。個體的行為,其生理上的機制主要有無條件性(先天的無條件反射)和條件性(條件反射)兩種類型。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由條件反射性行為組成,是個體受後天環境影響和教育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對少年兒童來說,有明確目標的教育訓練對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很有必要的。合理地使用各種強化手段和方式是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基本方法。需要指出的是行為訓練的有效性不僅依賴於培養目標制定的科學性,即符合主體(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客體(行為習慣養成)的規律,而且還依賴於訓練方法的科學性和靈活性。

  良好習慣如何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兒童人格和個性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首先,良好行為習慣是促進少年兒童能力發展的重要生長點。研究與實踐表明,良好習慣是個體能力的重要生長點,兒童自幼養成的某些好習慣往往能轉化為某種能力,而某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些良好的習慣為基礎。教育家葉聖陶對此的論述非常精闢,他說:「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強強地做一做,就說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因此,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說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比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說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說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兒童早期動作習慣的養成能極大地影響兒童日後創造能力的發展,兒童的動手習慣與起動手能力的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動手習慣的形成會極大地促進兒童動手能力的發展。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認為兒童「一旦擁有了這些拿取物體和操縱物體的早期的基本習慣,嬰兒就開始把握整個世界。從用泥土製造工具到用鋼材製造工具,從用砍下來的樹木在小河上建造獨木橋到用鋼鐵和混凝土建造跨越海洋的大橋,從用泥土和石頭建造房屋到用鋼鐵和混凝土建造摩天大樓,這些進步說明了動作習慣的發展」。

  其次,習慣是實現個體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人的可持續發展。人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人的基本素質和能力不斷發展完善。人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具備各種發展的基礎和動力。良好的行為習慣一旦形成就成為人的一種穩定的行為方式,成為人的第二天性,在人的一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少年兒童如果養成了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學習方面的基本良好行為習慣,就會終身受用,成為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第三,習慣促進了兒童人格特質的形成和人格結構的優化。

  人格通常是指一個人的個性特徵。人格是由各種特質組成的,特質通常是穩定的、不易改變的。特質心理學家們在以下問題上形成共識:(1)特質指人的行為上的規律性或廣泛的行為上的一致性。鑒於此,特質代表了機能上的個體差異的基本類別;(2)特質作為人格的基本單元是很有用處的;(3)可以把特質看成是有共同反應的習慣性傾向。

  人格特質除了一部分是受遺傳的影響外,大多數是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的結果。習慣是人格特質的重要表徵之一。習慣所體現出來的人格中自動化的、穩定的行為方式和特徵,是組成人格特質的重要基礎。人格的形成與習慣的養成存在密切關係。健康人格是少年兒童全面和諧發展,具備健康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核心。健康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經過長期培育。良好行為習慣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和外在標誌,健康人格是良好習慣的升華和結晶。

   (本文與陳衛東合作完成)


推薦閱讀:

骨科基礎 | 脊柱滑脫症的診斷和治療
陳剛大夫講糖:基礎血糖高,來聊聊「基礎胰島素」那些事兒
基礎知識026:何謂「庚金」?
形氣風水日課基礎(續)
C語言基礎知識

TAG:健康 | 習慣 | 人格 | 好習慣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