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狼2》贏了資本?不,其實資本一直輸給電影
《戰狼2》投資方之一的北京文化(000802),此前幾周可謂風光無限,股價接近翻倍,市值增幅超過50億元。截止發稿時,《戰狼2》累計票房48.08億,坐穩中國電影史第一。吳京的登峰國際作為主要出品方,除去約2億投資,大約分到12.6億,吳京本人收入接近10億。「所以我不能被資本『強姦』,我要睡了資本。」吳京說。這似乎是個皆大歡喜的勵志故事,但如果真的如此,為何名利雙收的電影屈指可數?看看票房滑鐵盧榜,像《太平輪》、《投名狀》這樣,陣容齊整、導演知名卻最終血本無歸的大片不在少數,甚至吳京2008年自導自演的《狼牙》內地票房僅421萬。那麼究竟是誰「睡了」誰?風口之下是「瘋錢」2016年,有一段女生在停車場跳舞的視頻不停地被剪輯。它出自電影《情聖》,韓國明星李成敏在其中出演女模特yoyo。據了解,《情聖》製作成本僅4000萬,而票房收入高達6.52億,投資回報率是16.3倍。這裡還未計算網路播放版權、廣告植入等收入。2015年的《夏洛特煩惱》,投資回報率更是驚人的47.9倍。而反觀私募排排網數據,2016年的私募基金市場,表現最好的東華期貨主動平衡1號,不到3倍的收益率。資本市場的瘋狂,在情理之中。根據電影網公開數據:2015年,電影與娛樂領域併購事件涉及金額283.38億元,PE及VC共147例投資案例。
「近兩年出了好幾個電影爆款,大家就以為這個行業沒有天花板。」上海某影視製作公司CEO王呂(化名)說。考慮到各種因素,在此隱去受訪者的真實姓名。王呂,今年不到30歲,卻已進入影視圈多年,之前是中國某海外粉絲團體的頭目。據說,他每年花在追星、作者、明星上的錢超過千萬。在他看來,圈子外的資方大多沒摸到真正的門道。「他們拿著錢,希望把門敲開,但可能錢花完了,這個門也敲不開。」2016年,除回報率前20的影片,剩餘近250部國產影片票房總和不到100億。平攤下來,每部影片的票房僅1500萬左右。《長城》大概是巨資虧損的最好案例。張藝謀的《長城》拍攝成本超過10億人民幣,不僅有劉德華、馬特達蒙、佩德羅·帕斯卡、張涵予這樣的大卡司,還有彭于晏、林更新這樣的小鮮肉,甚至,還請了《諜影重重》的編劇,托尼·吉爾羅伊來編寫劇本。然而,電影的最終票房僅11.7億。投資方環球、傳奇、中影、樂視,共計虧損近5億元人民幣。大成本大製作,票房卻最終滑鐵盧的情況不在少數。「這個行當內的人才是真正野蠻人,因為他們有一萬種方法,讓資本方的錢虧得一分不剩,但最後他們卻依然能賺到錢。」一向扮演「野蠻人」角色的資本和投資方,在王呂的眼裡,是如此可憐。沖入市場的可憐人「很多情況下,資方最終的票房分成甚至不到30%。」曾負責多個影視投資案例的前浙報傳媒投資部負責人吳濤表示,「從投資角度看,市場上只有10%的電影能賺錢,回報周期漫長,投資利益分配複雜。」正是這個原因,其母公司旗下基金只對影視製作公司進行直接投資。以《尋龍奪寶》為例,投資近2億,票房3290萬,投資方收益僅1093萬。網友的評論簡單深刻:慘過洗錢 。
看似簡單的票房分成,其實比搭夥買彩票分獎金,要複雜得多。總票房首先要扣去5%的電影專項基金,然後是3.3%的營業稅,餘下的院線7%,影院50%,製片發行43%。絕大多數資本能夠參與的僅僅是43%的製片和發行。優先和劣後只是保底的不同做法。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投資方的回報基本默認按票房的33%來計算,此外還有網路版權、音像製品銷售等收益方式。其中網路首播權作為主要收入來源,通常在幾百萬到幾千萬不等。「投資人根本摸不清門道,覺得只要進入市場,出錢了就行了。」王呂說,「這個圈子的玩法其實非常複雜、特別。」「一個人如果真的任性,是不會讓你有這種感受的,你會覺得他已經死了。他還在活蹦亂跳,一定是在某些方面遵守了一個非常大的規矩。」王呂說。那麼誰定製了如此「任性」的規矩,讓資本前仆後繼的一直送錢?攢局者的秘密2016國家報批影片2731部,而上映的不過629部。「每年有大量賺錢或虧錢的片子,只是核心圈的人並不在乎,因為他們永遠在賺。」王呂說。電影超期或者最終難產,並不影響他們的收益,更別說作品賣的好與壞了。對於製片方來說,開機即賺錢。影視圈有句老話:「一部片子吃兩年。」這句話背後的邏輯大概是,票房賺錢和製片方賺錢是兩回事兒。「他們不止通過投資項目賺錢,還通過稿酬、獲獎賺錢。」王呂補充道,「哪怕是賠掉了,只要項目得獎就行了,願意花兩個億也要得一個獎。不是說這個獎項有什麼長遠的價值,而是它會涉及行業地位。」在他看來這個行業最大的風險,是影視作品的開發,通常是以導演和製片人自己的審美和關係,作為驅動力來進行的。「每一個大監製及大導演,都有他御用的班底,跟他審美匹配的班底。但是這個班底今天離開原團隊,去跟張藝謀,去跟馮小剛,去跟其他的人合作,他就不匹配了。」事實是,頂尖導演和巨星陣容的搭配,不能保證投資方的盈利,甚至連保底都做不到,之前舉例的《長城》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有些人的錢,似乎來得更容易。「像江志強(華語電影的大片時代締造者,海外發行華人第一),他眼睜睜地看著劉德華、郭富城,從配角到主角,到最後過氣,是有這個資歷的,所以掙錢容易。」New Money總是要交過學費,才能成為Old Money,業內人士告訴鋅財經潘越飛,「因為他能請到劉德華,郭富城,那麼這個錢,他也至少要賺個差價。」以2015年由話劇改編的某電影為例,導演夫婦當時的微博粉絲總和接近1億。該片的整體製作宣發成本超過7000萬,而實際票房據說只有3.7億。「應該除了演員兼導演的那對夫妻,投資方無一獲利。」那位未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鋅財經。「萬達拍《特殊身份》,當時甄子丹1500萬就能拿下來,甄子丹和萬達談的時候,」業內人士換了港台口音模仿甄子丹的同行者,「說你(萬達)這個是爛片啦,劇本不好,怎麼怎麼。那3000萬啦,給這個數就拍。」碼盤子的「攢局者」才是這個圈子的核心。據說,最後談定的片酬是3000萬,那位港台口音人士也成了合作製片。「做影視跟錢沒有關係,跟人有關,就是誰在操這個盤,誰在做這件事。」王呂說道。「它跟投資行業特別像,處於頂層的永遠只有那麼多。」與好萊塢的差距增長再瘋狂也終有平緩的一天,當這一天來臨時,蠻荒也將接近尾聲。2001年-2015年,15年間,國內電影票房從9億增長到440億。但2016年,這一數字是457億,票房增速為近10年最低。「事實上,根據我們的統計,近5年,票面上不賠的國產電影只有不到8%。」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如果從《甲方乙方》開始算,類型片不過發展了20年,如果從《英雄》開始算,也不過15年。而好萊塢老八大中,資格最老的「派拉蒙」,已經105歲了。「很多行業都是資本進來之後,短時間內被倒逼出來的。」業內人士告訴鋅財經潘越飛,影視行業也不例外。「國內商業電影真正是從2011年開始,當時大概90多個億,大家開始賺錢了。」7年之後,這個錢越來越不好賺了。「每個人每周能花在電影院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幕客傳媒創始人兼CEO許敏表示,過去幾年,電影市場過熱導致資本大量湧入,同一時間上映電影過多,單部電影無法獲得足夠票房。「看起來市場很大,但是分蛋糕的人也很多,而實際中國的票房市場就只有這麼大。」而且中國畢竟還不是好萊塢,兩者市場的體量根本不在一個量級。2016年全球電影票房386億美元,好萊塢壟斷性的佔據了76%,而國產電影的佔比不足9%。那麼國產電影距離好萊塢八大的工業化生產還有多久?「非常的長,比方說五年以後。」王呂說。「這個時間我是耗得起的,但是不代表現在所有來這個行業的人耗得起,因為我今年還不到30歲」。「一百個導演和五十個演員,中國的院線電影就是這麼個故事。」ABD愛夢娛樂CEO在採訪中告訴鋅財經潘越飛。這是關於電影工業化的另一個故事。
推薦閱讀:
※喜訊!吳京導演的《戰狼2》全面上映IMAX版本,影迷們有福了
※《戰狼2》突破45億,躋身全球票房第99位,可美國人不承認,你怎麼看?
※《戰狼2》
※破27億的《戰狼2》,手稿居然是個在校生畫的!
※戰狼2比戰狼1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