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育種技術

鰍種培育

待鰍苗長至3厘米左右(約1個月),便應進行分池養殖,一般每平方米放養50尾(即150克)左右,如有流水條件,放養量可適當增加。鰍種池可以是土池,也可以是水泥池,面積50~100平方米,水深40厘米。 鰍种放養前10天進行清池施肥,放養後每日投喂飼料3次,日投餌量按魚體總重的3%~5%計,每次投餌要使鰍種在1小時內吃完。

泥鰍人工催產

選擇成熟度較好的雌雄泥鰍後,就可進行人工催產。催產藥物採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雌魚劑量為每克體重20~40國際單位,雄魚減半。注射方法為背鰭基部肌肉1次注射。雌雄比例一般為1∶2或1∶3。注射時間一般選擇在晚上7~8時。注射後的魚放入掛有魚巢(用水草製成)的孵化池或網箱中。在水溫為25℃左右時,注射後12小時可發情,這時可進行人工采卵受精。首先將雄魚的精液擠出,再將卵子擠入器皿中,並用羽毛輕輕攪拌,用水沖洗後將受精卵輕灑在魚巢上,不要輕易搬動魚巢。 孵化 將附有卵粒的魚巢放在池中,密度要適宜。如果是靜水池塘,需要充氣,以保證孵化時所需的充足的溶氧。充氣量大小與卵質密度有關,如魚巢放置密度較稀,卵質好,則充氣量小;反之,充氣量要大。在水溫25℃左右時,約30小時可以孵化出膜。在精心管理下,孵化率一般可達80%左右。仔魚出膜後3天,需立即清洗魚巢,將仔魚移入水質良好的池中暫養。仔魚暫養時要投喂熟蛋黃,每10萬尾魚苗投喂一個蛋黃,上下午各投1次,蛋黃要用手捏碎經120目篩絹過濾後再投喂,第二天投喂前要清除殘渣,並加入新水再投喂。仔魚高密度暫養的時間一般為5天,以後可轉入池塘中飼養。

泥鰍的親魚培育

培育池用水泥池或土池均可,面積一般在30~50平方米。池底要求有淤泥15厘米左右。水深50厘米,進出水口處用攔魚網罩攔好,以防泥鰍逃逸。培育親魚的泥鰍可選擇天然捕撈、市場購買或自己人工繁殖,無論哪種來源,都要求無病無傷、體質健壯。池中要常充新水,保持水質良好。池中可常投入一些水草或旱草,以利遮陽、避光、肥水,增加水中的腐殖質。除使池水保持肥爽外,還要加強投喂人工飼料,如米糠、麩皮、豆餅、花生餅等,均需粉碎置於飼料盤中,供親魚攝食。投餌量一般為泥鰍總體重的5%左右。為了使泥鰍攝食均勻,最好每天上午9時和下午3時投喂2次,要將飼料盤中的殘餌清除,換入新飼料。春季3月下旬以後,要進行親魚的強化培育。在上述植物性飼料中要多加入些含蛋白質較多的物質,如魚粉、碎魚蝦、動物內臟及下腳料等,以促使親魚的性腺發育。在強化培育時期,更要注意水質,要經常換新水,以保持水質肥爽。 (1)親鰍的來源與選擇 親鰍的來源通常有三個:一是自己培育的已達性成熟的成鰍;二是從市場上購買的性成熟的泥鰍;三是從自然界中捕捉的野生鰍。三種來源是選擇親鰍時都應注意到的,自養鰍在數量上質量上都較好,無傳染病危險;野生鰍的購買來的親鰍,可以避免泥鰍的近親繁殖。 無論是哪種來源的親鰍,必須進行嚴格排選。凡選用作催產的親魚,都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各鰭完整,年齡在2~4齡之間,雌鰍體長10~15厘米,體重16~30克,雄鰍體長8~12厘米,體重10~15克。雌雄泥鰍的主要特徵是:雌鰍胸鰭短而寬,末端鈍圓,呈舌狀,腹部豐滿圓潤,富有彈性,腹部有明顯向外突出,將雌鰍腹部朝上,可看到明顯的卵巢輪廓,生殖孔圓形外翻,呈粉紅色。雄鰍胸鰭較狹長,末端較尖,呈鐮刀狀,最外側2~3根鰭條末端略向上翻,生殖孔狹長凹陷,呈暗紅色,輕擠腹部,有的可流出乳白色精液。雌雄比例掌握在1∶2左右。 (2)親鰍培育池 親鰍培育要求面積在50平方米左右,長方形水泥池,底鋪20厘米厚粘土層,水深1.5米。進排水口分設池兩端並安裝防逃網。 (3)親鰍放養 親鰍放養密度不宜過大,以每平方米放10~20尾較好,雌雄比例1∶2。放養前15天要進行清塘消毒,每平方米施生石灰100~200克,全池潑灑。 (4)養殖技術 泥鰍是雜食性魚類,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均要投喂,培育親鰍,要多投動物性飼料。常用的動物性飼料有水蚤、蚯蚓、蠶蛹、魚粉等;常用的植物性飼料有米糠、麥麩、豆餅、花生餅、玉米粉、豆渣、灑糟等。每天的投餌量依天氣、水溫和水質的變化而不同,每天投餌2~3次,每次投置以1小時吃完為度,池中設飼料盤,餌料放置盤上,沉入水底,任泥鰍自由採食。投餌要注意營養全面、平衡,動植物飼料搭配投喂。

泥鰍的繁殖與苗種培育

泥鰍對環境適應能力強,飼料來源廣,池塘、坑函、稻田中都能養殖。 泥鰍屬底棲小型經濟魚類,在二齡時性成熟,開始產卵。成熟的雌鰍肚大腹圓,胸鰭圓滑,個體大於雄鰍。泥鰍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溫25℃左右時,是產卵盛期。泥鰍分批產卵。用做繁殖的親魚,要選擇體色正常、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雌鰍最好選取體長15厘米以上、體重30克以上腹部膨大的個體,雄鰍可以略小。個體大的雌鰍懷卵量大,雄鰍精液多,繁育的魚苗質量好,生長快。 泥鰍的自然繁殖方法簡便。開春後,修整好魚池,用生石灰消毒,然後注入新水,待池水藥性消失後,將親魚按雌雄比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積放300克左右。當池水溫度上升到20℃左右時,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樹鬚根或水草等做的魚巢,放置魚巢後要經常檢查並清洗上面的污泥沉積物,以免泥鰍產卵時影響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鰍喜在雷雨天或水溫突然上升的天氣產卵。產卵多在清晨開始,至上午10時左右結束,產卵過程需20~30分鐘。產卵時親魚追逐激烈,高峰時雄鰍以身纏繞雌鰍前腹部位,完成產卵受精過程。產卵後,要及時取出粘有卵粒的魚巢另池孵化。以防親魚吞吃卵粒。同時補放新魚巢,讓未產卵的親魚繼續產卵。產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 泥鰍的人工繁殖方法與家魚相同,使用的催產劑種類與劑量按每條雌鰍計,分別為:鯉魚垂體0.5~1個,或青蛙垂體2~3個,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國際單位,或者類似物(LRH-A)5~10微克。雄鰍劑量減半。溶劑注射量為0.1~1.2毫升,採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號針頭注射。注射部位為腹部線,胸鰭腹鰭之間,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鰍喜鑽動,注射時可用濕紗布包著(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後放入產卵池中,此後的工作與自然繁殖相同。水溫20℃~25℃,經10~15小時就會發情產卵。 若採取人工授精,可將已注射催產劑的雌雄泥鰍分別暫養於小池或網箱中,水溫18℃~25℃時,經10~15小時,輕壓雌鰍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採用干法進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均與家魚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後隨即上巢。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將魚巢平鋪桶底,然後一人輕輕抖動魚巢,同時攪動水體,另一人徐徐將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勻上巢。上巢後再轉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泥鰍的受精卵在水溫 20℃~30 ℃範圍內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魚苗。用小容器靜水,勤換水(每天兩次)孵化效果最好,每升水放孵400~600粒為宜。孵化時要避免震蕩。孵化中可用0.1ppm的孔雀石綠溶液進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霉。 剛孵出的鰍苗不能自由活動,因頭部附著在魚巢或其他物體上,以卵黃為營養。在池中孵化的魚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1500尾為宜,密度過大時應取出部分魚苗另池培育。 鰍苗孵出3天開始攝食。 此時應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黃或魚粉懸浮液,一日數次,投喂量以1小時內吃完為限。過2~3天改投水蚤、輪蟲、搗碎的絲蚯蚓或蠶蛹等。經10天左右的培育,魚苗長到1厘米時即可轉入到魚種池中飼養;密度小的可留池培育,過一月左右魚苗長到3厘米上下時再轉入到魚種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函中進行成魚飼養。 魚種池面積以30~50平方米為宜,放種前要清池消毒,並施基肥培育餌料生物。放種量為每平方米30克(800~1000尾)左右。 魚種下池後半月內投喂粉末狀的配合飼料,每天投飼兩次,投量為魚種重量的3%~5%。夏季魚池水淺水溫高,要隨時注意水質變化,勤換新水。當魚種長到10厘米左右,進入成魚飼養階段。

泥鰍苗種培育技術

一、鰍池建造

鰍池地址選擇。鰍池宜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避風向陽、交通便捷處,池底土以黏土帶腐殖質為最好,不宜使用沙質底。 鰍池建造。鰍池結構可以是水泥池,也可以是土池。 ⑴水泥池結構鰍池。按設計挖好土池,四周池壁用水泥板或磚砌水泥抹面。池深1-1.5米,水位線以下50-80厘米,面積10-200平方米為宜。池底用水泥抹平或石渣夯實,上鋪20厘米粘土層,在排水口附近挖1平方米左右、深20厘米的集水坑,便於捕撈。進出水口都要安裝防逃設備。 ⑵簡易土池結構鰍池。池壁和池底夯實,池面200-500平方米,不宜超過1000平方米,池口高出地面10-20厘米。進排水口用三合土或水泥結構建成,用鐵絲網或尼龍網防逃。池底鋪30厘米厚塘泥,培肥水質。池底最好開50厘米寬、200厘米長、30厘米深的淺溝若干,供泥鰍避暑和捕撈之用。 二、鰍苗培養 放養前的準備。池子用常規辦法清整,鰍苗入池前7天,用人畜糞作為基肥,每平方米用量0.5公斤,培肥水質。人工繁殖的鰍苗孵出後,在孵化缸內靜養3天,然後投餵雞蛋黃汁。2天後移入培養池。每平方米放養2000-3000尾。 鰍苗培養要點。發塘階段主要抓好餌料投喂,每天潑灑豆漿2次,用量每萬尾苗用黃豆磨原漿50克,連續投喂20天。此後,改投豆渣、米糠、麥麩或菜籽餅。也可喂水蚤、絲蚯蚓等動物性餌料。日投喂量為鰍苗體重的5-8%,分3次投放。經1個月左右飼養,鰍苗體長達3-5厘米,體重1-2克,此時應進行分養。在高溫的夏季,須經常加註新水,或在池上搭蔭棚。培養階段、水深應控制在30厘米左右。同時防止敵害生物如水蜈蚣、紅娘華等生長繁殖。 三、鰍種培養 鰍種培育放養密度每平方米1000尾左右,水深30-40厘米。放養前清塘消毒,施入基肥,放養後實行"定質、定量、定時、定位"投喂制度,每天投喂2-3次,日投喂量為魚體總重量的5-8%,經常加註新水。根據天氣及魚種攝食情況,投餌量要適當調整。飼養管理要求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常施追肥保持肥水。苗種階段發生的主要病害為由車輪蟲、三代蟲引起的寄生蟲病,防治方法:用0.7×10-6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兌水全池潑灑或用0.15×10-6-0.2×10-6的滅蟲精全池潑灑。

泥鰍的人工繁殖苗種培育及養成技術

泥鰍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具有較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是當前很有發展前途的一個優良經濟魚類。現將其人工繁殖及養成技術介紹如下: 一、人工繁殖 1、親鰍來源與選擇。親鰍可從溝塘捕撈或到集貿市場上選購。選擇的標準是:2齡以上,體形端正、色澤正常,無傷病。雌鰍選擇體長15厘米,體重30克以上,且腹部膨大、柔軟,輕壓腹部有卵粒流出;雄鰍略小於雌鰍,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雄配比1:3。 2、催產與孵化。催產在水泥池中進行,面積5平方米,池深0.8米,注入水深0.3米,水為經曝晒的機井水,水溫控制在23-25℃。產卵池中設置卵巢,用沸水煮過的棕皮或水草做成,將產卵巢用竹竿固定在產卵池的中央。催產藥物用絨毛膜激素(HCG),每尾雌鰍用1000國際單位,雄鰍劑量減半。藥液注射量為0.1-0.2毫升。採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四號針頭進行背肌注射。針頭入針深度0.2-0.3厘米,針頭斜向前方與體軸成45°夾角。注射藥物後約10-15小時便會發情產卵。 孵化採用靜水孵化法,但孵化期間要勤換水,每天換水2次,溫差不超過1-2℃。孵化池為水泥池,面積5平方米,孵化池深0.8-1米,注入水深0.3-0.4米,水為經曝晒後的機井水,水溫保持23-25℃。孵化放卵密度為每平方米4000粒左右。孵化時孵化池上方要遮蔽陽光,以防魚苗發生畸形。如遇陰雨天,要用1%的孔雀石綠溶液進行消毒,以防止寄生水霉病。 二、苗種培育 受精卵在水溫23-25℃時,經1-2天孵出鰍苗。鰍苗孵出後,在孵化池中進行培育,培育密度為每平米3000尾。孵出3天後鰍苗開始吃食,此時可投喂蛋黃,每10萬尾鰍苗每天用1個蛋黃,每次投喂量以1小時內吃完為限。2-3天以後,改投鮮活水蚤、小輪蟲。經過10天左右,鰍苗長到1厘米時轉到苗種池培育,或直接從孵化池中培育到鰍苗長到3厘米時再轉入育種池。 育種池為水泥池,面積10平方米,池深0.8米,注入水深0.3米。鰍種下池前要進行清池消毒。方法是:先排出池水至僅剩0.1米,然後按200公斤/667平方米(1畝)的用量,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再注水至最高水位線。7-10天後放苗。鰍种放養量為每平方米2000尾。放種後半個月內投喂粉末狀配合飼料(飼料配方:50%干水蚤,30%魚粉,10%小麥粉,10%豬血粉),此後逐漸摻入植物性飼料。每天喂3次,上午8時、中午2時、下午5時各喂一次,投餌量約為鰍體重的8-10%。3次投喂量的分配比例是:50%、30%、20%。同時要注意水質變化,夏季池水淺水溫高,要經常換水。當鰍種長到10厘米左右時,轉入到成鰍養殖階段。 三、成鰍養殖 泥鰍成魚養殖可分為水泥池和土築池兩種方式。水泥池面積10平方米,池深0.8-1米,池底墊上腐殖土0.2米,注水0.2-0.3米。鰍种放養前要進行清池消毒,方法同育種池。放養量為每平方米1000尾。土築池池壁要用預製板加固,池堤高出水面0.8米,堤寬0.8-1米,池底用三合土夯實,加墊腐殖土0.2-0.3米,面積50平方米,注水0.3-0.4米,鰍种放養前也要進行清池消毒,方法與育種池消毒法相同。鰍种放養量為每平方米600-800尾。在土築池內,放鰍種1周前,以每10平方米2-3公斤的用量在池底堆放禽畜糞肥培肥水質,培養餌料生物。 飼料可投喂米糠、魚粉、絞碎的動物內臟以及麩皮、豆餅、豆渣、豬血粉等,也可直接投喂全價配合餌料。我們試驗採用的餌料配方為:50%小麥粉、20%豆餅粉,10%米糠粉、10%魚粉,7%血粉,3%酵母粉。配合餌料加水調拌捏成軟塊狀投於水中食台上。投飼量應根據天氣和季節不同而變化。一般投量餌為鰍體總重量的5-8%,旺季達10%。每日投喂2次,上午7-8時,下午4-5時各投喂一次,上午投喂量較大,約佔日投喂量的60-70%。同時,還要視魚的吃食情況靈活掌握投量。飼養期間要經常清掃食台,防止水質惡化,夏季每天要換水1次,每次換1/2。還要定期潑灑生石灰1.5-2毫克/升,或漂白粉0.1毫克/升。

泥鰍苗種的快速培育技術介紹

泥鰍具有分布廣、抗逆性強、易養殖等特點,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素有「水中人蔘」之美稱,現將泥鰍苗種快速培育技術介紹如下。 一、場地選擇 養殖場所應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質清新,無污染,土質中性或微酸性,陽光充足,環境安靜,交通便利,供電正常。 二、池塘建造 1、池塘規格 面積50平方米~100平方米,池塘四周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厘米~100厘米,池塘挖成後應把池壁夯實,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板做護坡,池底鋪設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30厘米~50厘米。 2、防逃設施 養殖池周圍用網片、塑板或瓷板做圍牆,以防蛇、鼠等敵害進入養殖區。進排水口用120目網布包裹,防止泥鰍逃跑及敵害生物和野雜魚卵、苗種進入池塘。 3、進排水設施 進排水口呈對角線設置,進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設在魚溜底部,並用PVC管接上以高出水面30厘米,排水時可通過調節PVC管高度任意調節水位。 4、魚溜(集泥坑) 為方便捕撈,池中應設置與排水底口相連的魚溜,面積約為池底面積的5%,比池底深30厘米~50厘米,魚溜四壁用木板圍住或用水泥磚石徹成。 三、放養前準備

1、池塘清整 泥鰍放養前10天,清整池塘,察洞堵漏,疏通進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放水深至10厘米後,每10平方米用1公斤生石灰化漿後全池潑灑,消毒。 2、蓄水施肥 清塘3天後,加水至30厘米深,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體施入發酵雞糞3公斤或豬、牛、人糞5公斤,也可以每立方米水體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四、苗種投施 泥鰍苗下塘時間為每年5月,投苗密度1500尾/平方米~2000尾/平方米。當泥鰍養至體長3厘米時,要進行篩選分塘,泥鰍苗種密度60尾/平方米~80尾/平方米。在苗種投入的過程中應注意放養前先進行試水,檢查水體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時盛苗容器內的水溫與池水水溫差距不能超過2℃,如泥鰍苗種用尼龍袋充氧運輸,則應在放苗下塘前作「緩苗」處理,將充氧尼龍袋置於池內20分鐘,使充氧尼龍袋內外水溫一致時,再把苗種緩緩放出。

五、飼養管理 1、 前期培育階段(泥鰍苗體長小於2厘米) 根據水色情況,適量追肥。追肥可用經過發酵的豬、牛、雞、人糞等農家肥,也可用過磷酸鈣、尿素、碳銨等化肥,採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以黃綠色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內,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時,每20萬尾泥鰍種用1公斤黃豆磨成15公斤豆漿,每天早晚各潑灑1次投喂。 2、後期培育階段 泥鰍苗種規格達到2厘米後,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繼續培肥水質外,還應投喂配合飼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餌量為泥鰍體重的4%~10%。投餌量應視水質、天氣、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水溫15℃以上時,泥鰍的食慾隨水溫的升高而增強;25℃~27℃時,食慾特別旺盛;28℃以上,食慾則逐漸減退;超過30℃或低於12℃時,應少投甚至停喂飼料。 六、日常管理 1、調節水質 加註新水,每周換水1次~2次,勤施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水色以黃綠色為佳。 2、巡塘 早、中、晚各巡塘1次,觀察泥鰍活動和水色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定期預防病害 勤打掃、清洗餌料台,做好飼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預防魚病的藥物。 4、防害防逃 注意防止敵害入侵和泥鰍逃跑,要經常檢查進排水口和池埂。 七、病害防治 1、氣泡病 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過飽或其他氣體含量過多引起。癥狀 泥鰍浮於水面,肚皮鼓起似氣泡。防治方法 加強日常管理,防止水質惡化,發病時,立即加註新水,並每畝用食鹽4公斤~6公斤化水後全池潑灑。 2、車輪蟲病 癥狀 病泥鰍身體瘦弱,常浮於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轉,體表粘液增多,鏡檢有車輪蟲。防治方法 0.7×10-6溶液濃度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 3、赤鰭病 由短桿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鰍的鰭、腹部、皮膚及肛門周圍充血、潰爛,尾鰭、胸鰭發紅,腐爛。防治方法 用1×10-6溶液濃度的漂白粉全池潑灑。當泥鰍長至體長5厘米時,完成泥鰍苗種培育階段,進入成鰍養殖階段。

泥鰍苗種的快速培育法

泥鰍具有分布廣、抗逆性強、易養殖等特點,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素有「水中人蔘」之美稱,現將泥鰍苗種快速培育技術介紹如下。 一、場地選擇 養殖場所應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質清新,無污染,土質中性或微酸性,陽光充足,環境安靜,交通便利,供電正常。 二、池塘建造 1、池塘規格 面積50平方米~100平方米,池塘四周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厘米~100厘米,池塘挖成後應把池壁夯實,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板做護坡,池底鋪設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30厘米~50厘米。 2、防逃設施 養殖池周圍用網片、塑板或瓷板做圍牆,以防蛇、鼠等敵害進入養殖區。進排水口用120目網布包裹,防止泥鰍逃跑及敵害生物和野雜魚卵、苗種進入池塘。 3、進排水設施 進排水口呈對角線設置,進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設在魚溜底部,並用PVC管接上以高出水面30厘米,排水時可通過調節PVC管高度任意調節水位。 4、魚溜(集泥坑) 為方便捕撈,池中應設置與排水底口相連的魚溜,面積約為池底面積的5%,比池底深30厘米~50厘米,魚溜四壁用木板圍住或用水泥磚石徹成。 三、放養前準備 1、池塘清整 泥鰍放養前10天,清整池塘,察洞堵漏,疏通進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放水深至10厘米後,每10平方米用1公斤生石灰化漿後全池潑灑,消毒。 2、蓄水施肥 清塘3天後,加水至30厘米深,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體施入發酵雞糞3公斤或豬、牛、人糞5公斤,也可以每立方米水體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四、苗種投施 泥鰍苗下塘時間為每年5月,投苗密度1500尾/平方米~2000尾/平方米。當泥鰍養至體長3厘米時,要進行篩選分塘,泥鰍苗種密度60尾/平方米~80尾/平方米。在苗種投入的過程中應注意放養前先進行試水,檢查水體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時盛苗容器內的水溫與池水水溫差距不能超過2℃,如泥鰍苗種用尼龍袋充氧運輸,則應在放苗下塘前作「緩苗」處理,將充氧尼龍袋置於池內20分鐘,使充氧尼龍袋內外水溫一致時,再把苗種緩緩放出。 五、飼養管理 1、前期培育階段(泥鰍苗體長小於2厘米) 根據水色情況,適量追肥。追肥可用經過發酵的豬、牛、雞、人糞等農家肥,也可用過磷酸鈣、尿素、碳銨等化肥,採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以黃綠色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內,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時,每20萬尾泥鰍種用1公斤黃豆磨成15公斤豆漿,每天早晚各潑灑1次投喂。

2、後期培育階段 泥鰍苗種規格達到2厘米後,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繼續培肥水質外,還應投喂配合飼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餌量為泥鰍體重的4%~10%。投餌量應視水質、天氣、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水溫15℃以上時,泥鰍的食慾隨水溫的升高而增強;25℃~27℃時,食慾特別旺盛;28℃以上,食慾則逐漸減退;超過30℃或低於12℃時,應少投甚至停喂飼料。 六、日常管理 1、調節水質 加註新水,每周換水1次~2次,勤施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水色以黃綠色為佳。 2、巡塘 早、中、晚各巡塘1次,觀察泥鰍活動和水色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定期預防病害 勤打掃、清洗餌料台,做好飼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預防魚病的藥物。 4、防害防逃 注意防止敵害入侵和泥鰍逃跑,要經常檢查進排水口和池埂。 七、病害防治 1、氣泡病 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過飽或其他氣體含量過多引起。癥狀 泥鰍浮於水面,肚皮鼓起似氣泡。防治方法 加強日常管理,防止水質惡化,發病時,立即加註新水,並每畝用食鹽4公斤~6公斤化水後全池潑灑。 2、車輪蟲病 癥狀 病泥鰍身體瘦弱,常浮於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轉,體表粘液增多,鏡檢有車輪蟲。防治方法 0.7×10-6溶液濃度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 3、赤鰭病 由短桿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鰍的鰭、腹部、皮膚及肛門周圍充血、潰爛,尾鰭、胸鰭發紅,腐爛。防治方法 用1×10-6溶液濃度的漂白粉全池潑灑。當泥鰍長至體長5厘米時,完成泥鰍苗種培育階段,進入成鰍養殖階段。

推薦閱讀:

環保型飼料的研製與生產技術
人臉識別技術簡介?
【新提醒】技術丨正手攻球定型方法
【技術分享】如何處理對蝦白便?
滷蛋加工技術

TAG:技術 | 育種 | 泥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