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拖到Deadline不舒服斯基」橫行Office (10.6.2)
07-11
⊙文/姜晟穎職燁⊙圖/本報資料簡·博克(JaneB.Burka)在她的書《拖延心理學》中自問:「我到底怎麼了,是不是被互聯網害了?」簡·博克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她說:「全世界拖延者的數量越來越多,互聯網是罪魁禍首。1973年本書第一次出版的時候,還沒有互聯網,電腦也沒有普及,我們用筆寫作,用印表機列印稿子,用聯邦快遞傳遞稿件。25年後,我們修訂了這本書,因為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拖延的原因也變化了,網路越來越成為人類逃避工作的首要借口和避風港。網路觸手可得,一天24小時一周7天永不停息,隨時可供打發時間,任何時候都可以在上面衝浪、聊天、看電影、玩遊戲,這比工作要容易得多。」拖延,越來越成為一個共同話題。你幾乎每天碰到「拖延」的人,你可能自己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拖延症」患者。網上有人開玩笑說,「遙想當年諸葛亮做造10萬支箭Project的時候,第一天不幹,第二天不幹,第三天Deadline快到的時候,拉魯肅幹了一個通宵。」這麼短短的一條帖子兩天內在開心網上被轉載了5000多次。拖延大軍,正轟隆隆壓境。醞釀工作情緒,需要十件事打開word文檔,泡上一杯咖啡,看一下人人網的轉帖,在好友的新狀態和新日誌下面留一圈言,順便開始在人人網上版聊,然後在Google閱讀器里掃掉最近更新,上微博看看有沒有好玩的段子,打開豆瓣電台,再翻一下歪酷好友們的博客,最後去開心農場偷菜收菜,去開心餐廳做菜,順便看看有沒有升級和新的菜譜解密,再強迫性地都統統刷新好幾遍。你終於覺得做完了所有的閑事,要正式關掉所有的窗口時,慢!——MSN上又彈出新的窗口,原來是某半年沒聯繫的朋友跟你SayHi,於是開始閑扯,間隙再看看淘寶收藏夾里的店鋪有沒有新貨上架,等全部扯完,關掉網頁,已經凌晨兩點三刻,文檔字數欄顯示只有327個字元。對彌生來說,這樣讓人崩潰的夜晚幾乎每周都要發生兩三次,發作周期取決於編輯的催稿時間。作為某財經周刊記者,每個星期五的截稿日永遠是她最痛苦的時候,稿子永遠是凌晨五六點才發到編輯郵箱,有幾次,拖到近八點,一整夜幾乎在刷新開心網當中度過。同樣深受其害的還有準備考公務員的大寶,他在博客里寫道:「發誓今天一定要看書,今天一定要擠出時間看書,今天非看書不可。結果都發了兩個月的誓了,公務員那兩本書天天塞包里,就沒見動過。自己在辦公室里幹完活就偷偷摸摸上網、偷菜、聽音樂、發獃。下班回家上網玩電腦看電影,表面上泰然處之,心裡急的跟開水燙的似的。他只能自己安慰自己,沒關係,還有時間。不到Deadline寫論文不舒服斯基彌生的拖延症是在大學裡養成的,她自稱自己當時是「不到Deadline寫論文不舒服斯基」。大二第二學期的期末一共有5篇論文,全部拖到了學期最後一周,終於下定決心開始寫,跑到圖書館發現相關的書全部都被借完了。「那一周終生難忘,簡直跟拼了命似地,天天通宵寫論文,寫論文的時候我發誓我再拖拉就一輩子嫁不出去。」最後在那一周里彌生完成了三篇半論文,加起來近三萬字。而剩下的一篇半,對著老師連蒙帶騙說自己腸胃炎,最後又拖了一個禮拜。總算是全都搞定了。這次期末論文大作戰她一共拿了三個A,這讓她得意起來,「後來就覺得自己是很有潛力的,甚至開始下意識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開始做。」那時候彌生的口頭禪是「人是逼出來的。」在寫論文這件事情上比彌生過分的人還有很多。今年大四的小沈說:「你知道么,我最過分的一次一篇論文拖了整整一個學期,連任課老師都要忘記了,這個成績就一直空著,被教務處警告說再沒有成績就要F了,才急急忙忙去寫,結果兩個通宵寫出來的。」其實,只要看看期末階段各大學的圖書館和通宵教室,就知道拖延症在大學裡的瀰漫程度了。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簡·博克在她的著作《拖延心理學》中估計,有大約70%的大學生存在著拖延的問題。她在書里這樣描述拖延症的危害:「一個受深度拖延症折磨的學生會把一個重要的工作拖到很緊迫的程度。他非得拖到深夜才願意學習,天快亮了才開始寫論文……不久,他開始錯過最後期限,不停地跟老師要求再拖延些時間。有時候,他甚至錯過了延長之後的期限,情況就很糟糕了:有可能會完不成任務,考試過不了。但是無論任務有多緊急,開始工作都成了不可能跨越的任務。」拖延症,丟掉工作和女朋友有的人喜歡在小事上拖延,比如錯過繳賬單、不肯去圖書館還書、拖著信用卡債、懶得給朋友發生日祝福的郵件,但有時候,就是這些小事上的拖延會成為你的致命傷。豆瓣上的拖延症組裡有一張「拖延惡果大匯總」的熱帖,仔細讀來會發現拖延症真的害人不淺,有人因為信用污點沒法貸款買房,有人因為懶得選課被延遲了一年畢業。而錯過了面試,錯過了會議,錯過了採訪都只能算是「小傷」。老T算是被拖延症傷得重的。作為外企白領的他從來沒想到自己會因為拖延症丟掉工作,甚至,他非常不認同那個白胖高老闆對著他大吼的「你就是個沒有責任心的人!」「我覺得我這人還是挺有責任心的,就是有點喜歡拖,這個真的難改。」他抱怨說。導火索是老闆在出差前郵件要求老T在公司內部郵箱系統里把整個部門的人做成一個聯繫人分組,也就是在地址欄輸入部門名稱就可以跳出整個部門所有人的Email地址。操作流程非常簡單,只要把部門名和所有人員名單發給IT就萬事大吉了,但由於沒有要求deadline,這封郵件便一直躺在「待處理」文件夾中。老T盤算得很好,在老闆出差回來前搞定就好了,結果天有不測風雲,老闆提早了一天回來,而那時候,老T正巧去參加為期半日的培訓。拖延症就好像一顆定時炸彈,你永遠也不知道在哪個時候他會爆炸,這次你也許正好壓線躲過一死,下一次,可就沒那麼好運了。和工作一起丟掉的還有女朋友,當他向女朋友抱怨自己的倒霉和上司的不近人情的時候,女孩子甩出了一句「我受夠了你什麼事都拖到最後!」就爆發了。在這一系列的一拍兩散之後,老T開始考慮是不是要尋找心理醫生的幫助。豆瓣上的拖延症小組比比皆是。「咔嚓」拖延症,「拖拉機」們使絕招文/職燁姜晟穎⊙圖/本報資料把手錶調快半個小時?半小時跟一個通宵比起來根本算不了什麼;註銷所有SNS網站的帳號?過不了一周一定會重新恢復;把家裡電腦的網線拔下來?離開了網路也沒辦法工作,不得不開兩台電腦,比原來更浪費時間……「我是拖延症!」「拖延症重度患者報到!」豆瓣的「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裡,每天都有幾十個人加入到這個組織中來,企圖用集體的力量幫自己改掉拖延。「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成立於2007年5月15日,近一年來小組成員以每天30人左右遞增,至今已經有組員22640人,組長fisheer在小組描述中這樣寫道:「明明知道那麼多事情堆在眼前,攤開的文件,散亂的衣櫥,或者只是一個該打的電話,一封該飛出去的郵件,還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臟,我們還是邊咬著手指甲,邊也許只是發獃的說,再呆一會兒,就一下下。」「不拖到最後一分鐘會死啊!」是這個小組的成員經常咒罵自己的話。而各種各樣集體力量下的救贖手段,也讓人忍俊不禁。尋求安慰型「我要寫不完論文了,求安慰!」「被拖延征害慘了,momo!」求「又荒廢了一天,我要完蛋了。」……這樣的發帖人並不一定是想解決拖延的問題,而是想在組群里尋找安慰或者尋找同類。雖然於事無補,但至少可以獲得心理上的暫時平衡。組員「mini」跟帖說「在這裡發現原來那麼多人都有拖延問題,才放心原來自己的問題也不是那麼可怕。」徵人抽打型還有一類人通常在深夜的時候發帖,都是臨近deadline還拖著不想幹活的人徵人督促抽打。「各種沒動力,大家來抽打我吧!」「徵人陪同督促論文。」「我這個廢柴要自律,開貼彙報進度,大家鞭打我。」這樣的標題12點過後就會多起來,友善的小組成員們會互相留言鼓勵,更有很多人在抽打貼中結成了互助對子。「艾米多多」和「跳」就是在一張抽打帖下面認識的,一個要做法律文獻的翻譯,一個在寫歐洲藝術史的論文,他們約定每半小時互報一次進度,一定要在deadline之前一起完成任務。也有人質疑這樣的方法,「白白多增加一個上網分心的理由。」治療記錄型拖延組置頂中有一張名為《攻克拖延症——經歷記錄與心得分享》的帖子,它曾在兩周內被分享了1725次,發帖人「完美是個夢」被稱為拖延組的「英雄」。在這張帖子里她實錄了自己從2008年11月到2009年2月這3個月里克服拖延症的全過程,其中包括6次和心理醫生的談話。她把醫生給她的建議以及自己在對付拖延症時的心路歷程和其他組員們分享。她按照醫生的建議詳細記錄下自己的時間安排,並且開始閱讀《TheNowHabit》。帖子得到了豆友們的熱切回應,這也是拖延組裡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地探討拖延症的實質。「拖延症並不是懶,而是內心的一種自我防衛,是因為害怕失敗。通過心理輔導,是可以克服的。」「完美是個夢」傳達了她的心理醫生對於拖延症病因的解釋,很多人因此加強了克服拖延症的信心。2009年3月「完美是個夢」徹底離開了拖延組,從此再沒有出現過。理論分析型你知道為什麼大家喜歡遲到嗎?你身邊是不是有這樣的朋友,每次一定遲到半小時以上,並從來不準時?豆瓣的小組成員還自己諮詢專家,找出行為背後的深層次理論支撐。首先是有一種阻抗心理,可能不想見到這個人但必須要去見;可能見面對象令自己討厭,或者有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比如害怕被對方知道自己的某些隱私)。或者,就是想引起對方的注意,因為遲到會令大家關注自己,當然這些心理都是絕對的潛意識,許多當事人並不知曉;還有人見男友也喜歡遲到,她是希望通過控制節奏來得到滿足,這是一種控制與反控制的關係。那些經常遲到的人,不會在心理上有任何愧疚感,他們即便在口頭上說,「哎呀,真的不好意思」,從根本上,他們完全意識不到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遲到十分鐘可能會有什麼原因,但半小時以上的遲到一定跟某種心理有關。經過這樣詳細的分析,許多小組成員紛紛在後面跟帖,挖掘自己的內心因素。拖延症是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上海時空心理諮詢事務所首席心理分析師嚴正偉什麼造成拖延?客觀上說,造成拖延的原因,是擔心自己的能力不夠,主觀上呢則想要做得更完美,所以才會有焦慮。焦慮的人體感應是壓力,這種壓力存在的時候,在整件事情完成之前,都會有一種不安全感,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感到不舒服的原因。拖延症之所以變成「症」,一定是已經成為現象了,對於主人公來說,有一種周而復始的經驗,每次都會拖到最後采完成,長期就變成了一種強迫現象(注意,還沒有嚴重到是強迫症),因為每次最後的結果還都可以接受,總體不會砸鍋,這樣折騰就有了一種安全感,結果也基本讓自己滿意。所以,除了逃避心理,喜歡拖延的人還有一種僥倖心理——反正可以應付得過去的。如果再往深層分析,這裡就存在一種內心的理性與感性的衝突在。理性上知道必須要完成,感性上就覺得不幹多好啊;理性上知道這是很重要的事情,感性上就是不願意去面對;理性上覺得蠻有興趣的,但感性上不願意兌現;理性上認為這是應該的,感性上會抱怨(比如:討厭口來!煩口來!)。這種衝突是普遍存在的,這也是為什麼拖延這麼普遍的原因。還有一層涵義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拖延症患者潛意識裡希望有一個什麼影子,可能是一個幫手,會理解自己、鼓勵自己,這個人可能是一個喜歡的人,最終能夠出現幫助自己,一旦這個人出現,所有的等待就都是值得的。所以有時候等待也是一個需要,潛意識裡他們享受這個過程,等的過程本身就意味著希望。(大家問一問自己,是不是有這種意識?)怎麼對待拖延症?首先態度上要放鬆,隨意一點。拖延說明想改善的動力目前不足,等到內在衝突的雙方的比例發生了變化,就會出現真正想要的動力,那一方的動力會變得越來越強,那麼拖延就一定會改變的。我不認為這是一種病症,「症」,是心理拖延現象,沒有到「症」的程度。如果要說具體的方法,有一些可以馬上就做的:把筆記本拿到咖啡館去寫稿,改變你的環境。找出具體的影響速度的原因,再改變這個原因,因為你具備能力,所以一定會有所改善。如果有條件,可以以毒攻毒。故意讓自己放縱,讓自己出洋相,當然這個洋相不要太糟糕,帶有一些教育的警示的作用。比如說一個一直遲到的人,你們就讓他買單,多幾次,他一定不會遲到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