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養成 從小抓起
習慣養成 從小抓起
小(四)班 韓逸家長
題記: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一個良好的習慣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黑格爾把激揚人自覺行動的內在要求,用一個古希臘語παθοζ來表達,在黑格爾的語境中可能是「情志」的意思,就是來自人本身合理的情緒,包含了理性與自由意志兩個方面內容的綜合。這種情緒的力量並非來自基因,而是來源於人通過學習、教育、人際交往、社會風氣等外在的因素的熏陶,變成內心深處的一種自覺行為機制。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形成了這種穩定化的機制,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背離了自己的價值觀念後,就會自動地馬上糾正過來,使之顯得合理、自洽。這個自動化了的行為機制,就是習慣。
我國著名兒童心理學
可見,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行為,是後天「養成」的。
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是人在成年以前,尤其是年幼時侯。這個時期,由於人的身心發展還未定型,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是養成教育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幫助孩子培養各種良好行為習慣,以便為孩子日後的工作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是一件省力、高效而重要的事情。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帶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髮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
提問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麼呢?」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獲獎者耐心地回答。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也指出:「教育一個人要從小就注意起的,講話怎樣講,批評怎樣批評,做人的態度,對人的禮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從小養成。」
可見,習慣是要從小養成的。
養成習慣大體要經過四個階段。
以老師要求「一個習慣被家人抱著走或背著走的3歲小孩」,自己走為例。
一開始,因為小孩對為什麼要「自己走」還沒有認識,所以,在幼兒園裡,老師提醒,他就自己走;離開幼兒園,沒有老師提醒,他就還是要家人抱或背著。這就是:被動階段。
後來,
再經過一段時間,小孩不需要老師和父母的監督,基本上能做到自我控制,即使偶爾有反覆,也能靠自己的意志客服,但還沒達到自動的行為。這是:自覺階段。
最後,小孩既不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監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都願意自己走。自己走已經成為一種自然的、自動的行動,即形成了習慣。這就達到:自動階段。
可見,良好的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孩子的長期努力,更需要老師和家長的不斷督促和引導。
就讓我們家校一起努力,從小抓起,從現在做起,幫助孩子養成受益一生的好習慣吧!
推薦閱讀:
※女性心理習慣讓自己成為受虐者 「好心」阻礙孩子健康成長
※聽歌習慣,測測你丟了多少清純?
※圖解:養成5個理財習慣 一輩子不用為錢發愁
※健康始於良好的<br>生活習慣
※這10個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甚至抑鬱!父母趕緊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