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遞】媒體析李克強的演講藝術:強調時右手握空心拳|李克強|總理|演講

李克強

  作者:崔璨

  3月17日,全國人代會閉幕後,李克強總理答記者問,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李克強的幹練睿智與樸實直白給記者和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他的演講,我們看到了新一代中國領導人的活力與朝氣,一個大國總理所具有的胸懷與氣度,和一位資深學者的縝密與嚴謹。

  用「心」演講

  從李克強總理略帶方音的談吐可以感受到,他的演講用的是「心」。答記者問他自始至終不看稿子,不照本宣科,整個過程胸有成竹。

  一是直白。

  李克強的說話方式延續了一貫實在、親切的風格。他說的都是老百姓能聽懂的話,不說套話、空話,「語速中等,大白話多。」他對每一個問題都不迴避,不繞彎子。比如,香港記者問到他的經歷時,「我沒有更多的時間來講述個人的經歷,我想說的是,在我個人的經歷中,從讀書、做事、文化熏陶當中,悟出一個道理,就是行大道、民為本、利天下。這九個字不是什麼典籍的原話,是我的心得。我堅信,做人要正、辦事要公,才能利國利民。」乾淨利落表達真誠做人之意。這樣的話,既感動人心,又發人深省;既謙遜低調,又不失獨特個性。

  被問到改革時,一句「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讓人回想起李總理知青記憶與村干經歷,用人民熟悉的話語解釋問題,淺顯易懂而富有說服力。相信這句話也會成為經典名句廣為傳誦。

  總的來說,李克強演講的「直白」,體現在「四變」上:把深奧的變成淺顯的;把枯燥的變成生動的;把複雜的變成簡單的;把書面的變成口語的。

  二是平實。

  李克強在記者會上的答問表現平實、質樸,讓人感覺不到這是位高高在上的總理,反而更像一個有親和力的長者。

  李克強的開場白為首次記者招待會定下了「務實」的基調。幾句開場白,把人民擺在了心中最高位置,把民之所望作為施政所向,把努力實現人民對未來生活的期盼作為神聖使命,把對法律的敬畏、對人民的敬重、敢於擔當、勇於作為當作建設政府的措施和手段,把造福全體人民、建設強盛國家作為政府的追求目標……可謂字字珠璣、句句實在,沒有假大空,有的只是如何干、如何干好的使命和責任。

  不迴避問題,尤其國際國內大事,不隱瞞自己的觀點,說真話、談實情、講真知灼見是李克強的說話風格。談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李克強說本屆政府下決心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談實現三項任務,李克強提出需要有三大保障;談為政清廉應該先從自己做起,李克強強調「己正,才能正人,這是古訓,也是真理。自古有所謂『為官發財,應當兩道』」;談用簡樸的政府來取信於民,造福人民,李克強為本屆政府「約法三章」:「本屆政府內,一是政府性的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財政供養的人員只減不增;三是公費接待、公費出國、公費購車只減不增。這三條中央政府要帶頭做起,一級做給一級看。」……這些表態不僅展示了李克強個人的務實品質,尤其展示了本屆政府的為民務實清廉形象。

  三是謙遜。

  謙虛是一個人的品質。在李克強答記者問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為人謙遜的品格。11次提問,他用了11次「謝謝」。「我要補充對剛才人民日報和人民網記者提問的感謝。」10時58分,李克強回答第三個問題之前,特意補上了對前一個記者的感謝,既得體又親切。

  可以說李克強的回答既給人以正面引導,又毫無教訓人的口氣。在外媒提問時,李克強會不時在紙上記下問題的要點;一段發言結束後,他會禮貌性地伸出自己的左手,示意翻譯;翻譯時,總理還會下意識地看看譯員的筆記,似乎是想看看是否準確。

  第四個問題由美聯社記者提出,總理作答、譯員翻譯後,全場都等著下一個問題。但李克強又補充說道「謝謝」。譯員隨即翻譯「thanks」,這也成了全場記者會最短的單句譯言。

  用心演講博得了記者的尊重,用心演講俘獲了聽眾的誠心。李克強不掉書袋,不咬文嚼字,他的話語平白、務實,貼近現實也貼近民眾,實在是做到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事醒人。

  用智慧演講

  總理一出場就讓人感覺到非常抖擻,狀態十分年輕,整個答問過程,給人的感覺是,總理講話很有條理,富含邏輯,還時不時即興發揮,體現出他的智慧和博學。

  一是全面。

  今天的中國,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把超過13億人帶入科學發展的全面小康時代,李克強作為13億人民的「當家人」,通過首次答記者問,傳達出了一位大國總理對責任的擔當,表現出了一位成熟政治家全面、堅毅、睿智的力量,更展示了本屆政府幹實事、干好事、干成事的努力和追求。

  此時,總理說:「今天在場的有很多來自國外的記者朋友沒有機會提問,我想再講幾句。」接著,李克強就國際媒體關心的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對於改革進入深水區的說法,李克強說:「現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談及此處,他語氣凝重,「但再深的水我們也得趟,因為別無選擇,它關乎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這需要勇氣、智慧、韌性。」問題回答的全面精當,滴水不漏,無可爭辯。

  二是獨到。

  在答記者問一類的場合,有很多問題是很難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正面回應的。很多時候答問者往往是用外交辭令繞開棘手問題。但是李克強直面應對,用自己獨到的方式予以回答。比如,應對美國網路遭遇中國黑客的猜疑,他強調不能做有罪推定。「剛才你說的話我怎麼有種『有罪推定』的感覺啊?我想還是少一些沒有根據的指責,多做一些維護網路安全的實事。」這樣的回答既專業也十分尖銳,卻又不失體面,更彰顯回答者的智慧和力量。

  李克強在答記者問時,不是枯燥、單一、乏味地說數據、說概念、說表面光鮮,而是說事實、說事例、說感受,體現獨特。比如說到中國與美國關係時,他說:「我也想起上世紀80年代到美國訪問,正值美國大選,兩黨人士我都有接觸,他們都跟我說:你放心,無論誰當選,對華合作和一個中國的政策立場不會改變。」對於敏感問題不故弄玄虛也不拐彎抹角,直截了當的得體回答也是一種外交智慧。

  用無聲語言演講

  無聲語言就是指態勢語。演講中只讓聽眾聽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讓聽眾有看的效果。「您的雙手打手勢超過30次了。」香港記者胡一虎提出了一句引起全場鬨笑的問題。李克強無聲的特有的肢體語言也構成了總理特有的演講風格。事實上只有充分調動了身體語言,才能使演講魅力倍增。

  一是肢體。

  李克強在演講時挺胸抬頭,身體重心平穩,做到挺拔,又不顯得過於僵硬。雙手交叉自然放在身體的前面,沒有在胸前抱臂或把手背在後面,給聽眾親近親切感。

  雙手於胸前張開,侃侃而談,是他最常用的動作。粗略計算,這個動作重複了20多次;需強調時,總理右手握空心拳,上下輕晃。手勢反映了個人習慣,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現場我們看到李克強總理特別會使用手勢語言,全程不低頭看稿件,翻譯人員在翻譯的時候,總理還在聽翻譯的語言,偶爾還會點點頭。

  據胡一虎在會後解釋,11年前他採訪時任河南省省長的李克強時,就注意到「他手勢越大時,就越有自信、活力」。在李克強的首場總理記者會上,胡一虎再次讀到了手勢這個肢體語言蘊含的信息。

  二是表情。

  有人曾問古希臘最偉大的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對於一個演講家,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德摩斯梯尼回答:「表情。」又問:「其次呢?」「表情。」「再其次呢?」「還是表情。」由此可見表情在演講中的重要作用。李克強善於通過自己的面部表情,把自己的內心情感、最靈敏、最鮮明、最恰當地顯示出來;善於通過自己的面部表情,對聽眾施加心理影響,構築起與聽眾交流思想感情的橋樑。李克強的演講藝術給人印象最深的除了手勢以外,一定就是微笑了。

  正如法國作家、社會活動家羅曼·羅蘭所說的那樣:「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比嘴裡講的更複雜到千百倍的語言。」所以,李克強總是充分地利用面部表情和手勢,表達出豐富的思想感情,吸引聽眾,影響聽眾,感染聽眾。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內心世界的各種活動都能通過眼睛表現出來,因此,表情的中心是眼睛,將演講者和觀眾的視線連接在一起。勇於目光交流是演講者自信的體現,也是照顧對方情緒、表達溝通意願的美好品格。在答問中,李克強自始至終沒有看稿子演講,眼睛一直盯著觀眾,在回答每個記者的提問時,李克強始終目視對方,生動、熱情、自信、自然、親切。

  用幽默演講

  幽默,就是詼諧有趣,這裡的趣,主要是情趣、美趣和樂趣。演講要能給人帶來聽覺的享受、心理的興奮、情感的愉悅。而讓人覺得興奮、愉悅、舒暢,這就需要動用各種修辭手法,讓演講就像按摩大師一樣,聽眾哪兒痒痒,就準確撓到哪兒。總的來說,李克強的演講能涉筆成趣、興味盎然。記者會上一共有11位記者獲得了提問機會,李克強應對這些問題顯得輕鬆自如,不乏風趣與幽默。

  美聯社記者提問,他先用中文提出了有關中美關係的問題,又用英文複述了一遍。李克強對他笑著說:「你自己給自己當翻譯,應該拿雙份工資。」逗笑了在場的記者。

  幽默的背後是演講者的自信與風度。能夠坦然調侃與逗趣,不僅傳達了演講者與聽眾拉近距離的意願,更是緩和了演講現場過於莊嚴緊張的氣氛,還有助於聽眾更好地理解演講者的意圖,可謂一舉多得。

  (作者分別為安徽省演講學會常務副會長、武漢大學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推薦閱讀:

左手牽你,右手寫愛
我的左手 你的右手
抱拳作揖到底是左手抱右手,還是右手抱左手?搞反了,後果嚴重!
女士把手錶帶在左手還是右手?
手鐲應該戴左手還是右手3

TAG:藝術 | 新聞 | 媒體 | 演講 | 總理 | 右手 | 李克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