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學常識(十三)
(十八)東西緣何稱"東西"
日常生活中,"買東西"已經成了人們購買物品的代名詞。那麼,為什麼只有"東西"而沒有"南北"?其實古時已經有人問到這個問題了。
中國古代的術數用金、木、水、火、土推算相互生克的道理和運勢,這"五行"又和東西南北中這"五方"相配,測出古今變革、人生命理、萬事衝撞及依附的關係。
據說,宋朝的理學家朱熹好學多問,在未出仕前,家鄉有叫盛溫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學多才的人。有次兩人在巷子里遇到,朱熹問道:"你提著籃子去幹什麼啊?"盛溫和幽默地回答:"去街門買東西。"當時還沒有"東西"這一說法。朱熹不解地問:"買"東西"?這是什麼意思?為何不買"南北"?"盛溫和並沒有直接解答,笑著回敬說:"真不明白?你這位大學問家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你把五行和五方對照一下就會明白了。"
朱熹想,"東"即"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樹木等;"西"為"金",代表一切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等;"南"屬"火","北"乃"水","中"屬"土",代表一切一切有用的物質。朱熹很快就明白了,原來盛溫和是用了詼諧的語言說,上街去買金木之類可裝入籃子的物品,若說"南北"就不對了,籃子里怎麼可以裝水和火呢?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說法。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叫龔瑋的學者則認為,在東漢時期,商賈大多集中在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俗語有"買東"、"買西",即到東京、西京購貨。久而久之,"東西"就成為貨物的代名詞。"買東西"就這樣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用語中。
虛歲到底如何"虛"
有人這樣說,在全世界,或許只有中國人有兩個年齡,一個周歲,一個虛歲。對於"周歲"怎麼回事,可能一般人還能說得清楚,而虛歲如何"虛",卻是件很容易讓人迷惑的事情。
很多人認為,周歲加一歲得出的結果就是虛歲,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其實,很多時候,所謂"虛歲"這個概念一般只用於男人,此即"男進女滿",意思是男人按虛歲計算年齡,女人按實歲計算年齡。況且在實際的計算中,虛歲也不僅僅就是周歲加一歲那麼簡單。虛歲的具體計算方法是這樣:一個人一出生就算一歲;如果恰好這人出生在農曆年年末,那麼不但一出生就算一歲,並且一到大年初一又要加一歲,如此算來,這個孩子到了滿實歲一歲時,按虛歲就已經是三歲了。
因此,在計算虛歲時,春節是個特別重要的時間點,每過一個春節,虛歲就應該加上一歲。如果一個人的生日是陰曆的臘月中下旬,那這個人還沒有滿月他的虛歲就到兩歲了。那種單純認為虛歲就是周歲加一歲顯然是不完全正確的。
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會理解,為什麼很多老人往往會提前兩年過自己的七十大壽、八十大壽。
"紅得發紫"受艷羨
人們通常在形容某個人在某個領域或某些方面受重視,受追捧到了過分的程度,往往用"紅得發紫"來形容。
在這個詞語中,"紅"表示人的境遇良好,而紫則更勝一籌。本來是兩種顏色,怎麼會有如此的象徵意義呢?其實,這與中國古代服色文化及其演變密切相關。
作為服色,"紫"的地位本不如"紅"。"紅"在漢代稱為"朱",被視為正色,而"紫"是間色,又稱雜色。在上古時代,間色是被人看輕的,而紫色尤其被視為一種惑人的邪惡色彩。在正統思想觀念影響下,紫色的地位不如紅色。
當然,紫色雖遭到貶斥,卻頗符合古人審美習慣。也就是說,紫色還是有自身的美,且受到人們喜愛。這就奠定了其地位變化的基礎。
那麼,紫色的地位是如何上升的呢?這應當是與上流社會的風尚有關。《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記載著這樣的故事,說的是齊桓公喜歡穿紫色衣服,於是國人都喜歡上了紫色。那個時候,紫色衣服的價錢是素色衣服的五倍。齊桓公有點擔心,就對管仲說:"我喜歡穿紫衣服,紫色衣服很貴,現在全國上下都喜歡穿紫色衣服,該怎麼辦呢?"管仲說:"大王想制止這種現象,何不試著不穿紫衣?"齊桓公依言而行,三天後國內再無人穿紫衣服。
在這種情況下,紫色得以與朱(紅)色同為尊貴之色,甚至紫色的地位超過了紅色。唐宋兩代規定,三品以上高官服紫,唐代三品以下五品以上服朱,宋代五品、六品服硃色。這樣,這兩種顏色就變得越來越尊貴。
李太白無緣品白酒
李白的酒量當然了得:"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斗酒詩百篇",這是中國人心目里的一個最為動情、最為完美的故事,不需要過多的想像,我們就會為大唐時代詩人們白衣飄飄的絕代風華所傾倒,驚嘆詩人太白的超凡才華和過人酒量,其實這裡面既有誤會也有後人添加的虛構成分。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的是,李白的酒量可能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要知道,他飲的不是我們今天常見的白酒。在唐朝,白酒還沒真正出現。一般認為,中國的酒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歷史。中國酒以生長黴菌為主要微生物的酒麴為糖化發酵劑,複式發酵、半固態發酵為特徵。所以,早期的酒在釀製方法和口感上更接近於今天的黃酒。目前流行的白酒的釀製技術到元朝才漸漸成熟,在明清時代,白酒才逐漸取代了黃酒,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角。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唐朝的詩人和宋朝的土匪都可以大碗喝酒。雖然黃酒喝多了照樣也不好受,但是它的口感、酒精度數和對腸胃的刺激程度卻與白酒完全不同。
因為黃酒的酒精度數低,所以文人來了興緻就可以肆無忌憚地狂飲。即使這樣,唐朝詩人的酒量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現在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李白斗酒詩百篇"中的"斗酒"到底有多少酒。
根據古代的容量標準來換算:1斛=10石,1石=10斗=120斤,一斗也就是12斤左右,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斤是市斤。以目前中國內地市場上流行的瓶裝啤酒620毫升的凈容量來折算,所謂的斗酒還不到目前九瓶啤酒的凈含量。因此,知道了"斗酒"的容量,知道了酒的度數之後,也許我們會對李白的酒量有新的看法和感受。
既然酒的度數不高,喝的酒又不是太多,所以飲酒者胃裡不是那麼難受,而大腦恰恰正興奮,碰見李白這樣的謫仙人,寫個幾十首詩豈不是小菜一碟? (十九)
陳世美不是負心郎
在後人的心目里,陳世美是一個符號,他代表了天下所有薄倖負心的男人。
陳世美的形象是通過傳統戲曲《鍘美案》而廣為人知的。在該劇中,陳世美欺君罔上,拋父棄母,殺妻滅子,最終為正義的化身包拯所正法,永遠釘在了道德的恥辱柱上。
然而,真實的歷史卻是另外一番樣子。據《均州志·進士篇》和《湖北歷史人物辭典》記載:陳世美又名陳年穀、熟美,均州(即湖北均縣,現十堰丹江口市)人,出身於仕宦之家。清初遊學北京,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進士。初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因康熙帝賞識,升為貴州省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在貴州為官時,同鄉同學來投,謀取官職,他多次接待,並勸以刻苦攻讀以求仕進。後因來投奔者眾多,陳世美難以應付,乃囑咐管家一律謝絕。有兩個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士子,昔日與陳世美一同進京赴考時,曾以錢物助陳,沒想遭到了陳世美管家的回絕,頓生報復之念。遂將社會上一些升官發財、忘恩負義而拋棄妻兒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了陳世美的身上,編成戲曲《秦香蓮》,在陝西、河南等地演出。
相傳,清末時有劇團在均州演出此戲時,陳世美的第八代傳人組織家族眾人,砸了該劇團衣箱,並毆打演員,使演出被迫停止。據說,現在當地仍有"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的俗話。
推薦閱讀:
※你看後一定會羞死!中國人比白人差在哪裡?
※吳京是不是中國人重要嗎?李連杰是不是中國人重要嗎?
※中國人如何賞月?
※中國人為什麼會未富先懶?
※她來自日本,只因在打戲方面突出而被中國人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