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力量:開啟親子關係的思維樂章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能和孩子保持一種充滿愛意、持久且有意義的關係,了解情緒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有利於我們和孩子建立這樣的關係。
把溝通建立在了解自身情緒的基礎上,真誠地分享自己的情緒並且設身處地地體會孩子的情緒,能夠為我們和孩子建立穩固持久的關係打下基礎。
主播:拉結
情緒不僅影響我們的內心感受,還影響我們外在的人際交往,並能影響我們對事物意義的判斷。
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自身情緒並且與他人分享,生活就會變得豐富。情緒的分享與交流可以加深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作為父母,我們的情緒溝通能力能使孩子在生活中充滿活力、善解人意。這些品質對孩子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非常重要。
培養關係需要分享和渲染積極情緒,撫慰和減少消極情緒。在父母和孩子的早期生活中,情緒既是他們關係的一種相互作用過程,也是重要的內容。
設想一下,你的孩子在後院收集了一小瓶色彩鮮艷的甲蟲,他興奮地拿進屋向你展示:「看,媽媽,看我捉到了什麼,漂亮嗎?」而你看到的卻是這樣一種可能性:這些小蟲子會爬得滿房間都是。
「馬上把這些討厭的傢伙拿出去!」你嚴厲地說道。
你的孩子開始抗議:「但是你看都沒看一眼,它們的翅膀發著綠色的光呢!」
你快速地瞥了一眼瓶子,然後拉起孩子的胳膊走到門口,提醒他說:「蟲子生活在外面,它們應該待在外面。」
在上述情形里,這個孩子錯過了一次情感經歷。他的喜悅和樂趣不但沒有得到分享,而且可能會對這次經歷的意義和作用感到困惑。
他對自己的發現感覺「良好」並為之興奮,走進房間打算與媽媽分享。然而,媽媽的反應卻像在說孩子的發現是「不好」的。
一次有意義的情感交流可以給孩子帶來益處,而父母應該分享孩子的喜悅和發現。
這並不是說你要和蟲子生活在一起,而是說在採取行動之前,要表現出和孩子一致的內在情緒,或者說共鳴。
迎合孩子的情緒意味著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拿出包容和接納的態度,看著孩子拿給你的東西,用充滿驚奇和熱情的口吻說:「讓我看看,哇!色彩多鮮艷的小甲蟲啊!謝謝你拿給我看。你在哪裡捉到的?我認為它們生活在外面會好一些。」
這樣做不僅會拉近母親和孩子的距離,而且由於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對媽媽來說是有用的,他就會有很強的自我感。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情緒表現出共鳴,孩子就會自我感覺「良好」。情緒交流能給孩子帶來益處,並且會影響孩子對父母和自己的理解。
教養筆記
情緒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內心感受,還會影響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培養關係需要分享和渲染積極情緒,撫慰和減少負面情緒。與孩子相處時,要拿出包容的態度,迎合孩子的情緒。
初級情緒
有一種原始的情緒叫「初級情緒」。它是大腦對經歷的重要性及好壞做出的第一評價。孩子在回答他們的感受時,常常回應說「很好」、「不好」或者「不錯」。這種回應實際上是初級情緒處理的直接體現,但父母一般不會接受這種太過簡略的回應。
初級情緒在非語言表達層面可以直接觀察到。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聲調、肢體動作、態度以及回應時的時機和語氣,都體現了這種喚醒和激活的劇烈程度,也體現了大腦中的能量流動情況,這就是感覺機制的本質所在。所以,初級情緒也被稱為「思維的樂章」。
與初級情緒產生聯結,是我們感受彼此情緒的方式,這也讓我們與他人的交往變得順利。
如果彼此之間的心理狀態一致,我們的情緒就能產生共鳴,這可以使我們感到「被理解」。在這種共鳴中,我們又會影響彼此的內心狀態。這種一致和共鳴,使得我們的交流變得和諧融洽。
如果孩子在和我們相處時也能感受到共鳴,那麼即使我們不在身邊,他們也會感到安心。
而且,孩子通過「被理解」感受到他們在我們心裡的重要地位,就好像我們進入到了他們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中。這種與他人聯繫在一起的心理感受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幫助他們控制自身情緒,探索外部世界。
教養筆記
當孩子感受到積極情緒,比如因贏得球賽或取得優異成績而高興時,父母應該及時與孩子分享這種情緒,並積極地和孩子思考並渲染這種情緒。同樣,如果孩子有了負面情緒或情緒低落,比如失望或悲傷,父母就要努力設身處地地體會孩子的感受,並用溫暖的話語安慰孩子。
情緒處理能力的缺失
一位四十歲的父親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著:對任何事都沒有感覺。他的母親生病了,危在旦夕,他的同事也被診斷出患了重病,但是他「對這些沒有任何感覺」。他堅稱自己的生活填充著各種事情,工作,責任,但是他感覺不到任何意義。
儘管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但是他有改變這一切的想法,因為他想和家人保持良好的關係,尤其在他的母親和同事生病以後。
他沒有抑鬱症,也沒有一點精神紊亂的表現,比如擔憂、焦慮或者其他明顯癥狀。他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大學老師,得到了同事的推崇和肯定,而且他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很高。他還是一個富有道德觀念和正義感的人,和同事合作得很好,他的學生也很優秀。
這位父親檢視了自己早期的生活經歷,發現他和父母在一起的回憶很少,他能想起來的只是他們非常「有知識」,但從來不關心他的想法和感受,他們只關注工作上的成就和「行事的對與錯」。當他的父親在他十幾歲時去世時,他的母親甚至沒有和他談論過這件事。
在治療過程中,醫生鼓勵他像記日記一樣地寫下對自己人生故事的回憶,因為自我反省式的記敘需要右腦和左腦協調運作。在他每周的例行治療中,醫生特意把治療重點放在他的身體感受和視覺意象上,並讓他體會這些非語言信息的含義。
在積極地接受了幾個月的治療後,他在與女兒的相處中有了新的感受。在夏威夷旅遊時,他們戴著氧氣裝置潛到了水下。
他們在珊瑚礁中尋找魚兒,游得非常近,通過手勢和眼神進行交流。這位父親說在他們共同探索水下世界時,他的內心充滿了喜悅。
在後來的反思中,他說道:「我敢打賭這肯定與非語言交流有關。因為平時我經常思考該說什麼或者女兒將要說什麼,甚至忘記了正在發生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他陷入了對說話內容的猜測中,左腦思維控制了右腦思維,使他無法意識到初級情緒,而意義和聯繫都是由初級情緒產生的。
但是在水下,他們脫離了左腦思維的控制,這讓他們通過非語言信息的交流,對對方產生了更為深刻的感受。
幾乎在同時,這個女孩對父親說:「爸爸,你變得越來越有趣了。真的很有趣!」看到女兒注意到了自己的變化,他非常高興。他對自己也有了新的認識——這是源自內心的體會,是發自肺腑的感受。
他描述自己的感受是「自由自在」,而且他和家人的關係也變好了。他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有了更多的感受,很少再去關注自己的想法。
隨著左右腦思維模式聯繫的增強,他也能夠對父親去世帶給他的特殊感受做出分析,同時對母親和同事患病這些事也有了新的體會。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常常需要痛苦地承認自己的脆弱和敏感。在接受治療前,這位父親沒有正確理解自己以前的經歷,從而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初級情緒。
他在童年時嚴重缺乏情感交流,導致他的思維評價或喚醒系統未能形成更多的積極情緒或歸類情緒。因此他時常感到麻木和空虛。
父母和他的情感疏遠使他失去了情緒處理能力,而正是對情緒的正確處理才能讓人感受到生活的意義。
由於他在治療中的努力和自我反省式的記敘,他的人際關係和內心感受能力逐漸恢復,這將使他的生活變得協調和平衡,也會給他的生活帶來更多意義。
教養筆記
我們在早年生活中形成的防禦適應性,也會阻礙我們理解和感受孩子的內心。如果沒有對自我認知進行反思,父母這種防禦性的反應模式會造成孩子對現實和人際關係的認知扭曲。
認識情緒,自我反省
情緒聯結需要我們特別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態,也需要我們敞開胸懷,積極地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心理狀態。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從自身角度,更要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
我們常常不能審視自己,也意識不到自己的初級情緒,甚至會拒絕這種情緒,只有外在的行為或當事情發生時我們才會意識到自身情緒,但這常常給孩子帶來傷害。
所以,我們要努力了解自己的情緒作用過程,更要重視它們在我們的內心和人際交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孩子一般來說都很敏感,常常會受到我們無意表現出的情緒或心理遺留問題的傷害。
自我反省以及對自身內在情緒作用過程的認識,能讓我們在面對孩子行為時,表現出不同的反應。而且,當我們的情緒與孩子發生衝突時,就會更偏向於找自身的原因(由自身情緒引起的過度反應),而不是怪罪於與孩子交流時的情緒。
比如,一位剛離婚的媽媽對兒子要求陪伴而大發脾氣,實際上並非孩子有「過分要求」,而是這位媽媽不能接受離婚帶給她的孤獨感和被拋棄感,但她卻把怒氣發泄到兒子身上。
如果這位母親能夠在情緒上正確處理離婚帶給她的痛苦,她就會意識到,她自身懸而未決的問題,影響了她對兒子做出恰當的回應,也就不會對兒子毫無理由的亂髮脾氣。
全面認識自我能使我們敞開心扉,與孩子進行積極融洽的情感交流。
如果我們內在的不良情緒妨礙了我們與孩子進行交流,孩子對我們這種煩躁情緒的感受就會喚起他們的情緒防禦狀態(即我們所說的「心理隔閡」)。這種情形一旦發生,我們和孩子就不會再有和諧的關係,每個人都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因此感到孤獨和疏離。
如果父母和孩子真實的自我躲在心理防禦牆之後,每個人就將再也感受不到心理上的聯繫或相互理解。如果孩子一直處於孤獨狀態,在受到攻擊或被拒絕時由於無法和父母交流,他們心理上就產生恐懼或不快。
沒有對彼此情緒的理解,就很難在心理上感受到聯結。情緒上的聯結能為融洽協調的交流打開一扇門,這樣對話才能發生,我們才能相互聯結在一起。
所有的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都是建立在和諧、融洽的交流之上的,這種交流才是每個人「思維的樂章」,也是對個人自尊和人格的一種尊重。
教養筆記
我們或許會很注意孩子的行為,但我們的疏離感仍會阻礙我們去和孩子交流。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自身的情緒問題對孩子產生的反應,又進一步妨礙了我們對孩子或自己情緒的理解。
反思練習
1.回想一下你和孩子有沒有對同一次經歷有不同的反應,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看待這件事。你如何評價在同一件事上你和孩子出現了不同的感受?如果你能告訴孩子你是怎樣從他的角度來理解這次經歷的,你覺得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2.思考以下「協調交流實踐」中列出的練習方法,然後觀察你與孩子的相處,想一想這些方法在你與孩子的交流中有沒有體現出來。試著在以後與孩子相處時把這些方法融入進去。你的孩子會感受到你對他們的理解嗎?你和孩子相處時的融洽感受又是如何形成的?
意識:對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反應及他人的非語言信息保持敏感。
調和:讓自己的心理狀態與他人保持一致。
同理心:敞開心扉去感受他人的內心和想法。
表達:積極地和他人交流你的內在心理感受,把它們表達出來。
融入:在平等的氛圍中積極分享,包括語言和非語言信息。
解釋:幫助他人分析其生活經歷。
人格:尊重每個人的尊嚴和人格獨立性。
3.想辦法把這些措施運用到你與自己的溝通中。你對自己的內在心理狀態和初級情緒是不是有種豁然開朗的感受?意識到你的內心感受,能使你更深刻地感受正念。如果把這種內在的心理作用融入到意識中,那麼不用分析或者刻意改變自己你就能體會到它們。
本文資料來源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兒童發展專家瑪麗·哈策爾力作《由內而外的教養:做好父母,從接納自己開始》,由問渠君編寫。感謝原作者的智慧與辛勞。
主播拉結:基督徒,十年教育工作經驗,目前是兩個孩子的全職媽媽。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男女關係?
※老年親密關係
※中國人為什麼一切靠關係 (4)
※唐代著名詩人生卒年表及相互關係
※如何把握閨蜜和男朋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