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孩 美國爸媽
中國小孩 美國爸媽 林子恆 (2011-08-07) fieldset { width: 306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align: center; } 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體";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 }
「接過美齡的那一剎那我突然百感交集,我終於有自己的女兒了!那時我心裡只想著,我將為這孩子未來的一切負全部責任。這是我對她一生一世的承諾。」時隔6年多,蕾拉·霍華德(Lila Howard,44歲,家庭主婦)至今仍清晰記得初為人母的奇妙感覺與喜悅。 5年後,霍華德家庭再迎來了一位新成員,慶齡。 霍華德夫婦是地地道道的美國白人,但是家裡出現了宋氏三姐妹里的兩朵千金,而且還是不折不扣的華人。 原來,兩姐妹都是霍華德家庭分別在2005年和2010年遠渡重洋從中國領養回來的。 2005年1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一家孤兒院的女嬰正式成為霍華德家庭成員,離鄉背井到千里之外的美國西雅圖開始新生活。小美齡那時只差一天就滿1歲。 5年後,11個月大、出生於江西省撫州市的慶齡加入了這家庭。 軟體開發商萊斯利·霍華德(Leslie Howard,42歲)通過網路視頻接受本報訪問時解釋說:「我選擇以中國歷史上比較顯赫的女性命名,是希望她們長大後去了解這些女性背後的故事。而且Tessa(美齡的洋名),孤兒院給她取名『玖仁,這大概對她也沒什麼意義,所以我改取『慶齡』。大女兒Eva我則為她取名『美齡』。」 萊斯利笑說:「中國人說『藹齡愛錢,慶齡愛國,美齡愛權』。所以我們家現在只差『愛錢』那個!」 有意識選擇領養中國孩子 霍華德夫婦倆是因無法生育,如果想成立家庭要麼接受生育治療,要麼收養孩子,二者選一。萊斯利選擇了後者,理由是:「世界上有那麼多沒父母的孩子,我想我們能讓這些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這種近乎本能的博愛觀念與萊斯利的成長背景有關。萊斯利的家庭一直都有領養的「傳統」,他父親從上世紀50到70年代一直都捐錢資助韓國一家孤兒院。他有一個哥哥是白種人、一個妹妹是美洲土著(舊稱美洲印第安人),兩人都是被領養的。「所以,我對收養孩子完全沒芥蒂。」 相比之下,妻子蕾拉就用了1個月時間來接受丈夫的提議。
蕾拉對記者解釋她的心理過程說:「我必須先做足功課和心理準備,確保當我真的領養孩子時,是真正感覺她是我的孩子,這樣對孩子也更公平。」 在一個月里,她和丈夫深入討論領養的利弊,也聯絡上有領養經驗的家庭,請他們分享經歷。「我發現,幾乎每一戶家庭的反饋都是正面的。得到各方信息後,我更確定自己想領養小孩。」 決定領養,而且要領養中國的孩子,這也是他們夫婦有意識的選擇。萊斯利解釋:「我從小就對中國有很深的興趣,長大後也結交了許多中國朋友,所以對中國一直都有特別的情感。」 此外,中國的領養程序規範簡便,步驟清晰,並受到美國政府的認可,這點也讓霍華德夫婦很放心。中國從1992年正式開放涉外收養,並於1996年成立了中國收養中心(後更名為中國福利與領養中心),專門從事涉外收養服務工作,負責審查收養申請和有關證明材料,以及涉外收養的對外聯絡和協調。 「我們也覺得,中國受領養的孩子一般都比其他國家的孩子來得健康,因為在中國,嬰兒被遺棄大多是由於社會重男輕女的緣故,所以女棄嬰數量較多,與他們的身體狀況無關。」 多年來已有不少報道指出,在一胎化政策和社會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影響下,一些中國家長在產下女嬰後,狠心拋棄甚至殺害。而領養這些小孩的外國家長,願意投資感情和心血去撫養愛護一個與他們沒有血緣關係,且是不同種族的孩子。 不過,萊斯利有時也會在孩子身上,看到被拋棄的記憶在她潛意識中揮之不去,那不是日後用愛的滋潤就能輕易磨滅的。他說:「有時早上我要上班,7歲的美齡會依依不捨,眼角泛起淚光,我想她內心裡可能也還未完全擺脫1歲以前被遺棄的陰影。」 兩次領養經歷各異 霍華德夫婦說,2005年收養美齡時所用的時間不算長,前後只費了13個月。相比之下,收養慶齡,他們等了將近4年。而讓他們堅持下去的一份力量來自於夫婦對長女的承諾。「我們告訴美齡我們將回中國給她帶來一個妹妹,所以絕不能半途而廢。其實,我們還算是幸運的了,有些人等了五六年才終於盼到孩子。況且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有了孩子以後,她們就是我們生命中的全部。」 領養慶齡不僅等待的時間更長,花費也更高。霍華德夫婦把有關領養的事項都記錄在案,以備日後自己或親友想領養孩子的參考依據。 「領養美齡我們花了1萬8000美元(約2萬1800新元)。至於慶齡,由於必須定期更新證件,期間中國調高了一些費用,我們一共花了2萬2000美元。」所需支付費用包括給福利院的捐款,早前是3000美元,現在漲到5000多美元。 全球領養中國小孩 美國排名第一 像霍華德家庭這樣的例子,在美國越來越普遍。據新華網報道,自1993年起,已有約7萬名中國孩子被美國家庭領養,美國也是領養中國小孩最多的國家,其次是西班牙。 美國駐中國前大使洪博培就有一個從江蘇揚州領養的女兒楊樂意。美國人領養中國小孩,已不是特別新鮮的事。根據在美國發行的中文報《僑胞》的報道,在過去的10年,全美有6萬多戶家庭領養中國孤兒。 許多領養中國孩子的外國家庭,都會設立網站或博客,記錄領養的心路歷程以及孩子成長的各階段,並熱心回答有關領養的問題。記者就是通過這類網站聯絡上霍華德一家。 許多報道都指出,選擇領養中國小孩的美國人,有許多是因為嚮往中國5000年的文化。像霍華德夫婦堅持孩子與自己的文化保持接觸,因此今年1月起美玲放學後都會去課後中文班,一家四口也慶祝中國傳統節日。一周兩次,蕾拉會親自下廚,為家人準備中餐料理。她說:「我們要把中華文化帶進家庭里,希望明年能再去一趟中國,帶女兒回故鄉尋根。」 萊斯利說:「有時我還覺得我們比美國華裔家庭更『中國』,因為美齡和慶齡都叫我『爸爸』;我發現一些華僑的孩子稱他們的爸爸做『Daddy』。」 萊斯利更表示,如果能讓他找到適合的工作,而且美齡的中文水平又能達到中國公立學校的水準,他會不假思索地舉家搬到中國去。 雛鳥長大離巢尋找自己的一片天空,是生命中必有的規律,萊斯利說,日後女兒若要回到祖國,他們一定支持。「如果她們想我們兩老一起過去,那我更是求之不得!」 他希望收養中國小孩的美國家庭,都能為中美兩國搭起友誼橋。 訪問結束時,問了美齡她對家人的看法,她羞答答回道:「剛開始我覺得有點害羞,因為我還不認識爸爸媽媽,但現在我感覺很幸福快樂。妹妹有時很煩,老是喜歡跟我、模仿我,有時還會頂嘴,不過我還是很愛她。」小孩語氣流露的,確是無邪童真。 在她單純的眼睛裡,幸福、快樂、愛,都是那麼簡單,與血緣、種族都沒有關係。 收養手續煩冗 收養中國孩子必須經過一連串煩冗手續。 首先,收養人必須確定自己符合中國《收養法》規定的條件,包括:無子女、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未患有在醫學上認為不應收養子女的疾病,以及年滿30歲。
此外,中國2007年頒布了有關外國人收養中國兒童的新規定,要求收養者必須是已婚異性夫婦,年齡30到50歲,至少已結婚2年,夫婦倆沒有離婚紀錄,擁有8萬元(人民幣,下同,約1萬5000新元)以上資產。如果其中一人離過婚,這對夫婦必須已結婚5年以上。離婚兩次以上者不能收養。 確認自己合格後,收養人才可在本國選擇中介機構,向中國駐該國使館或領館出示跨國收養申請書、出生證明、婚姻狀況證明、職業、經濟收入和財產狀況證明、身體健康檢查證明、無刑事犯罪的證明、收養人所在國主管機關同意其跨國收養子女的證明,以及家庭情況報告等證件。 收養人檔案送往中國收養中心進行審核後,又得等待配對。配對時間可長可短,短則一年左右,長可達五六年。 配對成功後,收養人需前往中國,到福利院領孩子、到民政部門辦理收養登記,然後辦理護照和簽證,才算完成整個收養過程。 中國人複雜解讀收養 隨著外國人領養中國小孩逐年增長,在北京的旅遊景點裡,筆者就不止一次看到美國父母領著中國孩子一起領略中國文化。 相比之下,受訪的中國人對領養都反應冷淡,他們自認不可能像愛親生骨肉那樣對待和自己沒血緣關係的人,並相信傳統思想很難在一朝一夕內改變。 北京白領盛女士(40歲)結婚多年仍沒孩子,她很喜歡小孩,丈夫也支持領養,但她卻下不了決心,走不出內心的顧慮。「我發現北京很多供領養的棄嬰都是殘疾的,而我年紀又大了點,怕沒精力去好好照顧他。」 一些受訪者也認為,領養小孩或許是出於養兒防老的自私心理,而非出於愛。周女士(38歲,出版社編輯)說「有些想生孩子又難生的家庭,往往願意先領養一個,所謂的『招子』(招來自己親生的孩子)。一些人收養孩子後,也會極力向孩子隱瞞被收養的身份,害怕孩子長大以後會回到親生父母身邊。」 少數中國人偏激看待老外收養 對於「老外」領養中國小孩,看著白人帶著中國孩子,一些中國人心裡還覺得不舒服,懷疑他們圖謀不軌,或認為領養讓中國人很沒面子,好像中國人自己養不起孩子,要靠美國人幫忙養。 不過,盛女士認為,這只是小部分人群偏激的想法,更多人其實是抱著羨慕的眼光看待歐美人士慷慨的大愛精神。 |
|||||
《聯合早報》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