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人道》
07-11
「人道」在哲學上也是一個與「天道」相對應的概念,而且通常也是與「天道」形影不離而二者合用的!此番若將其單獨拿出來說,概括起來則不外乎是指人事、人倫及為人之道了。「人道」觀念在春秋時期也已經出現。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左傳-昭公十八年》)孔子是很少講「天道」的,他講的所謂「道」主要是指「人道」。孔子是以「仁」作為人生理想的;他所謂「仁」的內容於《論語-雍也》中講得很清楚,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做人的最高準則是做「仁人」,如《論語-衛靈公》中所說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孟子言「捨生取義」,認為實行仁義即就是人倫之至。他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墨子在其《墨子-兼愛中》則強調兼愛互助,主張為人之道要「兼相愛,交互利」。老子、莊子則主張「無為」。老子在其《老子-二十二章》中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莊子也在其《莊子-在宥》中說:「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此認為人道應效法天道;莊子又在其《莊子-刻意》中說過:「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下之平,而道德之質也」。荀子特別重視人的作用,認為人是最可寶貴的。其在《荀子-儒效》中說:「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此即是主張所謂的「制天命而用之」,謀求以人力去改造自然,並使自然更加盡善盡美的思想了。後來的儒家對此「人道」雖有不同程度的發揮,但大體並沒有超出孔孟所述的範圍。《中庸》強調「誠」為人之道!「故君子誠之為貴」,誠的內容即仁、義、禮等,即本之於孟子「誠者,天下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西漢董仲舒則論辯「仁義」最詳。其在《春秋繁露-仁義法》中認為:「以仁安人,以義正我」及「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此乃在具體的內容上發揮了孔孟的人道觀點。宋代的朱程理學則根據孔孟之道而提出了其專門的「人道觀」,此對封建社會後期的思想領域影響很大。北宋程頤以「敬」為求「仁」的根本功夫!要求人們專心致志於「理」(封建倫理綱常),並要達到「於理合一」之境界。正如其在《遺書》卷二十三中所說的:「聖人於理為一,故無過不及,中而已矣。」南宋朱熹也以「居敬窮理」為其修養磨鍊的基本功夫,要求人們去私慾,返於天理。對此,朱熹在其《四書章句集注》中詳有描述:「仁者,本心之全德。……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於人慾;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慾而復於禮。則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復全於我矣。」綜合以上可知,程朱認為「存天理、滅人慾」即是盡人之道,以其人之道德觀為維護封建制度服務。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則提出了「以人道率天道」及「先天而天弗違,人道之功大矣」(《思問錄》)之思想觀點!其所說的人道之內容雖仍不外於「仁義」,但卻強調了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與作用,故而也便有了一定的積極意義。清代大學者戴震則批判程朱之理論為「以理殺人」!戴震認為:「居處、飲食、言動,自身而周於身之所親,無不該焉」(《孟子字義疏證-道》);即人道乃人倫日用,其說關於「身之所行」之言論,皆於孔孟程朱所說的有所不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男人每天要學點男人道
※善人道——孝性、孝身、孝心
※一切都應從人道出發
※人道、獸道與孝道
※天命、天道與人道
TAG: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