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放下孩子身上的自我投射

孩子是跟我們完全不同的生命,我們不應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規則去塑造他、培養他,而應按孩子本來的樣子去陪伴他,把他培養成他自己!

在生理上父母與孩子是天然的親子關係,但心理上卻不是這麼簡單。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許包含了自己童年的回憶和感受,也許有自己童年時對父母的期待。因此,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時很難區分自己的身份到底是父母,還是當年的孩子。

一位媽媽把女兒送入幼兒園之後,每天都擔心老師會不公平地對待孩子,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儘管如此,她還是很堅決地把孩子送入了幼兒園。可是,孩子害怕上幼兒園,每天都哭鬧不止,跟爸媽講各種條件。媽媽罵過、打過、要挾過孩子,但開學一個多月,孩子還是每天都哭得和淚人一樣。每到中午,孩子都會哭鬧著要回家。媽媽也無法到外地出差,因為她必須趕回幼兒園接孩子。

當這位媽媽向諮詢師求助時,諮詢師看到她非常焦慮和擔心。諮詢師請她區分她的擔心是對誰的,是對孩子還是對自己。諮詢師的提醒讓媽媽開始覺察到問題所在,她大哭起來。她看到讓自己擔心和焦慮的正是內在當年那個害怕上幼兒園的自己。

她3歲時被媽媽送去了全托幼兒園,從此過上了與父母分離的三年生活。那段時間,她恐懼害怕,每天都哭,吵鬧著要見媽媽,給老師帶來了很多麻煩。老師不但沒有安慰她,反而有一些不理智的舉動。這使她覺得老師不公平,也給她帶來了創傷。三年後,她進了小學。小學前半年她也總是哭鬧,不想離開媽媽,老師對她很不滿。所以她心裡就認定,一個孩子離開爸媽入園、入學,是十分可怕和艱難的事。

她第一次發現,原來自己內在深藏著這麼多從未覺察到的創傷,這次女兒入園才把她小時候的創傷勾了出來。所以她明明知道女兒是一個有能力、很獨立的孩子,可還是擔心、焦慮和害怕。這種擔心和緊張的情緒傳染給了女兒,讓女兒也開始重複她當年的情緒反應。作為媽媽,她對自己這樣的情緒反應無能為力,女兒的哭鬧又增加了她的焦慮和緊張。她現在自己都說不清,自己到底是個孩子,還是女兒的媽媽。

諮詢師要她先處理自己當年的入園創傷,在創傷中看到自己之前未覺察到的能量,然後讓自己充分成長,了結那個事件。隨後再以媽媽的身份來看女兒現在入園安撫的事情時,她突然發現自己變得平靜了很多,她看到了一個微笑著平靜地在幼兒園玩耍的女兒。她知道女兒有能力享受幼兒園的快樂,老師也會給孩子幫助。她不再是當初那個驚恐的小女孩,而是一個已經長大的、有力量保護和照顧女兒的媽媽,她變得放鬆而自在了。

這個過程,是這個媽媽從小時候的創傷中成長的過程,也是她完成自己童年期待,以百分之百的媽媽身份處理與女兒關係的過程。這才是純粹的親子關係,媽媽不需要在女兒身上投射自己當年的創傷,就有足夠的能力幫助女兒適應新的環境。

媽媽回家後開始和女兒交流幼兒園裡發生了哪些好玩的事情,夥伴之間怎樣互相幫助。媽媽關注的焦點不再是誰欺負你了,老師罵沒罵你,而是幼兒園裡好玩和快樂的事情。媽媽開始引導女兒轉變對幼兒園的看法和感覺。女兒自然也慢慢平靜下來,每天在幼兒園裡待得越來越久了,也越來越開心和輕鬆。媽媽終於從多日的焦慮中解脫出來,她感慨女兒是來幫她成長的,女兒人生遇到的危機逼她解決了自己人生中潛在的危機。她從此開始享受做媽媽的快樂和輕鬆。

因為未完成的童年期待,很多父母都會有補償心理。他們不希望孩子重複自己當年的命運,因此想要給孩子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自己小時候被管得嚴,就想給孩子輕鬆的環境;自己小時候被忽略,就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注和陪伴;自己小時候學鋼琴苦,就決定不讓孩子學樂器,讓孩子自由發展;自己小時候因為沒有父母督促某樣技藝沒學成,就把這個遺憾在孩子身上彌補過來,軟硬兼施地逼孩子練習那樣孩子可能不喜歡的技能。

他們似乎在用跟父母完全不同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是十年、二十年之後,他們可能還是會遺憾和後悔。因為他們會發現自己看似與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樣傷害了孩子,同樣給了孩子有遺憾的教育。教育孩子不可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作為規範,更不能以自己失敗的經驗去製造另外一個極端。孩子是跟我們完全不同的生命,我們不應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規則塑造他、培養他,而應按孩子本來的樣子去陪伴他,把他培養成他自己!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來幫父母實現人生目標和期待。所以,不要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的需要。父母童年未完成的期待,會隨著孩子成長的過程不斷顯露出來,就像冰山下的一角,在不斷受到外界刺激時,冰山在相應條件下就會顯現出來。父母要有敏銳的覺察和區分能力,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讓自己的內在創傷癒合,然後再帶上百分之百的健康狀態去面對孩子。

一位先生在兒子六年級時與孩子的關係已變得很緊張。他總是簡單訓斥、打罵孩子。孩子不服氣,與爸爸的關係劍拔弩張。他總是處在極度憤怒里,不明白自己已經比當年自己的父親好了很多,為什麼孩子還是這麼不聽話、不孝順。

他講起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經歷:爸爸是個酒鬼,是轉業軍人。每天喝過酒之後,爸爸總是打媽媽、打孩子。作為家裡第一個男孩子,他是在恐懼中長大的。看著被打得可憐的媽媽,他對爸爸非常憤怒,總想找個機會殺了這個男人。他瞧不起爸爸,瞧不起只會打老婆孩子的男人。他渴望自己快快長大,早一點建立自己的家庭。他相信等他有了孩子,他會好好愛自己的孩子,讓他快樂長大。

這願望成了他的支柱,伴隨著他長大,直到他娶妻,直到他盼來了自己的兒子。他按自己內心醞釀了許多年的畫面培養著自己的兒子。他極有耐心地陪伴兒子走過了聽話懂事的小學中年級。可是慢慢地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張,變得不再聽話。他開始忍不住責罵孩子、打孩子。

每次打孩子時,他都覺得理直氣壯,可每次打過孩子又會萬般懊悔。他發現自己變得跟爸爸越來越像,好像越怕什麼越來什麼。在這種極度矛盾和衝突的狀態里,他和太太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他一直幻想的美滿幸福的家庭似乎離他越來越遠,甚至有了破裂的可能。

在極度的恐懼和掙扎之後,他走進了諮詢室。在諮詢師的幫助下,他看到自己在面對孩子時心理上還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當年的壓抑使他的心理年齡停留在十來歲時的水平上,現在自己十來歲的兒子不斷刺激他,引發他再次感受到了當年的創傷。以他自己十來歲的心理年齡,怎麼能處理與另外一個十歲孩子的關係呢?

諮詢師陪他完成了當年與爸爸關係的修復。他開始帶了平靜的心去接受當年那個恐懼的、憤怒的自己,並完成了充分的自我整合。終於,他可以用成人的心理解當年的爸爸,看到了爸爸因為受家族系統牽連,用無效的方式表達他的愛的無奈。

終於,他和爸爸第一次在他內心的世界裡和解了。他開始認同自己的爸爸,願意用愛去感恩爸爸。在那一刻,他眼中含著淚,臉上泛著感動的紅潤的光。他說他第一次感覺自己充滿了力量,第一次感覺自己是有爸爸愛的孩子,第一次覺得爸爸已經給了他足夠的愛。然後,他再去看他與兒子的關係,突然可以感覺到爸爸在自己身後,而他在孩子的身後。他用爸爸給他的力量去愛孩子,感覺自己穩定、踏實而堅強。

這個過程讓這位先生有了全新的體驗。他感受到體內有很溫暖的像溪流一樣的一股能量在向全身擴散,並通過他的手傳給他的孩子。他第一次感到自己如此深愛著孩子,而孩子身上有那麼多優點、那麼多美好的東西需要他欣賞。從此,他開始學習覺察的本領。在他和孩子出現矛盾衝突時,他總是先靜下心來覺察自己,覺察自己身體和情緒感受的變化,看看內心是否又冒出了小時候受過傷的自己。

他開始學習先處理好這些關係,讓自己心理上成為一個父親後再去照顧孩子。這樣他與兒子的關係越來越和諧,而他自己也越來越懂得愛,越來越會愛。一個自我成長之後的父親,開始改變著家庭未來的命運。也許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著未完成的童年期待。這些童年期待也許一直潛隱著,也許在某個時候會被孩子成長的某個情景激發出來。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接受這個狀態,讓自己學會去覺察,先建立跟自己的連接並完成相應的練習,讓潛藏多年的創傷癒合,然後再回到和孩子的關係中,用爸爸媽媽的愛陪伴孩子。這是孩子來到世界上帶給我們的一份很美的禮物。看似他需要我們的照顧和陪伴,其實我們在照顧他、陪伴他的時候,也會得到更多自我成長和自我癒合的機會。那就先進行自我成長吧,然後讓我們全身心地去享受與孩子的親密關係。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成長的過程。所以,誰又能否認孩子是父母的天使呢?

——摘自吳文君老師《喚醒半睡的自己》


推薦閱讀:

寫給夢中的自我
人生,需要自我修行
中國人習慣在年齡上互相和自我脅迫,尤其迫害女性
關於《法術奇門》我的論述和自我體會
自我按摩:十分鐘頸椎按摩操,幫你根治頸椎病

TAG:孩子 | 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