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吃下川普猛葯,香港要吃什麼葯?
當我寫完這篇文章時,人正在美國波士頓,CNN電視直播宣布川普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這對於素來信仰精英治國的美國而言是一場跨時代的劇變。當將自由民主奉為建國根基的美國人選擇看上去更不靠譜但相當務實的川普成為新一任總統,此時的香港還在就幾個議員低端侮辱國家的言論糾纏不清。
美國人選擇吃下川普這味猛葯,香港人呢?
1992年,我舉家南下遷往廣州。
那一年,在更南處有個地方叫香港,一河之隔,如夢如幻,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時代。很多年之後,我才知道,決定自己一生命運的離鄉背井,不過是這個小地方翻湧大時代的一個註腳,人與城其實都各有天命。
1988年在香港創立華達國際投資集團公司任董事局主席,2000年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稱李曉華為「美國青年學習榜樣」,1992年成為第一個擁有法拉利轎車的中國人
1.
1992年的廣州也並非什麼國際都市,相比故土平平無奇。唯一的好處是,廣州人會說粵語,這裡有無線翡翠台,錄像廳里有原汁原味的粵語港片,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沒有朋友,看港產片成了我的精神鴉片,一來可以學語言,二來填補我對紙醉金迷的蒼白想像。人在廣州,心繫香港,南邊一切諸般皆好,讓人暫時忘卻鄉愁、樂不思蜀。
那一年10月,翡翠台播出了一部名叫《大時代》的電視劇,幾乎萬人空巷,不懂粵語的我看得抓耳撓腮,只覺得港片過癮好看,當方展博在股票交易大廳叫著「升…升…升…升…升…」的時候,香港似乎成了一座高懸之城,那裡有內地人對城市的所有想像,透過翡翠台這個小小窗口,讓內地人彷彿看到生活未來的樣子。
《大時代》的製作人韋家輝可能想不到,在1992年去回顧60年代以來的香港,本身已是一段黃金歲月迴光返照的起點。
在1992年登峰造極的還有周星馳, 那一年香港十大賣座影片中,周星馳獨佔七部,十年前還只是《射鵰英雄傳》里的宋兵甲,這一年的周星馳已連續大賣3年,風頭一時無二,徹底佔領香港市場,甚至整個東南亞。
42歲的徐克在這一年拍出了風噪一時的《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林子祥抑揚頓挫的歌聲比任何紅歌都能激發人們對中華民族百年屈辱的激憤,這部電影攬下當年金像獎9個大獎,同年徐克監製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被稱為金庸武俠的最佳改編電影,票房大賣,絕世佳人林青霞在大銀幕上留下顏值巔峰。王晶看此片不足十分鐘,便覺毛骨悚然,一陣寒意,皆因水準驚人,高不可攀。一時之間,香港成點石成金之地,在台灣人氣開始下滑的林青霞卻在香港大放異彩,台星紛紛西行,加入東方好萊塢的盛宴。
同一年,一部叫《東邪西毒》的電影在9月開拍,導演王家衛史無前例的把片場拉到大陸腹地的寧夏銀川,兩年後電影上映,王家衛講了一個晦澀難懂的寓言,當時距離回歸不足三年,香港人正是去留之間煎熬不已的膠著期,哪有心情耐性聽他夢囈謎語般的自言自語,這部香港前所未有的大製作最後票房僅902萬港幣,12年後,王家衛帶著這部電影在戛納重映揚眉吐氣,大夢初醒的香港人才在這個故事裡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才知道這一段登峰造極的日子只是醉生夢死,待到回首已是滄海桑田。
1992年快結束的時候,有個叫黃子華的年輕人在伊麗莎白體育館舉行了6場名為「跟住去邊度」(接著去哪裡)的棟篤笑,在這個脫口秀節目中,黃子華拋出了一個至今仍令香港人迷惑的問題:「我啲究竟是乜人,我啲跟住要去邊度?」(我們到底是什麼人,我們要去哪裡?)
那一年,距離香港回歸還有5年。
2.
轉眼時間來到2016年,24年過去,今年又是猴年,香港回歸已經19年。
當兩個所謂青年新政在立法會用粗口、支那等侮辱性詞句進行宣誓時,不管當事人接受了怎樣的利益來挑釁國家尊嚴,背後挑動的依然是香港人內心深處那根緊繃的弦:我們到底是什麼人,我們應該支持誰,反對誰?
當李嘉誠放棄李家的城,將公司註冊地遷離香港時,香港人感慨香港病了。今天的香港,矛盾盤根錯節,立場壁壘森嚴,軟硬皆不得要領,政策寸步難行,幾乎無葯可醫。但凡關心香港何去何從的人,悉心剖開這個東方之珠的層層疊疊,最後都不禁搖頭嘆息,英國人設局一般留下了一座夢幻之城,或許等的就是夢碎的這一天。
1841年,英國人初到香港之時,港島人口僅7450人,到1860年,香港人口增至12萬,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內地精英大批流入香港,人口達到100萬,1950年,人口再次暴增至236萬,1961年300萬,1980年超過500萬,1991年,香港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達5385人,市區人口密度超過2萬人,是世界大都會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整個香港人口的發展史,與大陸命運息息相關,香港曾是一代中國人躲避政治厄運、戰爭險境、經濟困境的投生偏安之處,今日的港人9成以上來自內地,若說沒有血脈相連,恐怕也是自欺欺人。
1842年,《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英國人的算盤是將香港建設為對華貿易的轉口港,這一定位百年來始終如一,從香港誕生為港的第一天開始,它唯一的大客戶就只有一個——中國!
今天的香港人依然愛唱獅子山下,但在70年代之前,香港經濟也並不比內地經濟有顯著優勢。五六十年代時,港英政府提出20年以內趕超廣州,很多港人都覺得是天方夜譚。如果不是因為內地十年文革閉關鎖國,香港不會成為偌大中國的唯一窗口,960萬平方公里的國與人,不管是南下的人才,還是北上的物質,都足以令這個千餘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風生水起。
真正令香港經濟起飛的70年代依然源於中國形勢劇變,1972年,中美會談,尼克松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中(西)德建交、中英關係大幅改善,七十年代初,中國經濟尚未直接受益,香港股市已經萬馬奔騰,全世界都在做多中國,香港成為唯一窗口。
1973年,越戰停火,港府宣布興建地鐵,各公司相繼派息派利, 1969年至1972年短短4年,恒生指數最高猛升7倍,成交量狂飈16倍。但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的香港市場面對內地並未及時跟進的經濟現狀,財富泡沫迅速破滅。恒生指數從1973年3月9日的1774點跌到1974年12月10日的150點,跌幅超過90%。
1974年,中東石油危機爆發,美國、西德、日本猝不及防陷入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西方各國股市一瀉千里, 也正是因為這一場奔著中國而來卻沒有得到中國呼應的經濟波動拍醒了英國人,是時候打出香港這張牌,借力中國來幫助英國延續經濟活力。
1974年,英國保守黨領袖愛德華·希思第一次訪華,也是第一次與毛大大談起香港問題。毛大大當時的態度是,現在不要談,這個問題留給年輕一代人來解決。但他恰到好處的回頭問了周恩來一句:還有多少時間?周恩來說,還有24年。從這一刻起,關於香港回歸的問題,已經在英國人心裡按下了倒計時器。
要讓一個彈丸之地成為將來英國掣肘中國的要塞,留給英國人的時間並不多。1973年股災之後,一向信奉不干預市場的港英政府立法局在1974年通過了《1974年證券條例》、《1974年保障投資者條例》。同年4月及8月,香港先後成立了證券登記公司總會、證券交易所賠償基金,恢復市場秩序,這一年,港英政府還設立了鼎鼎大名的廉政公署,肅清政府部門嚴重的貪污問題;成立消費者委員會遏制價格通脹,也許是意識到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從1974年開始,港英政府針對香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態度強硬徹底,一改過去對香港經濟不干預的溫和姿態,儘管當時股災影響深遠,但1974年香港經濟獲得增速14.3%的強勁增長。
七十年代的香港。
3.
1974年應算是香港近代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香港只是一個普通城市,在此之後,香港魚躍龍門。希思的訪華更是給香港忐忑的未來暫時吃下一顆定心丸,11月,中國足球隊第一在香港打友誼賽,結果以5:2戰勝港聯隊,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在英國政府主導下,內地與香港的關係開始熱絡起來。
也正是港英政府的一系列舉措,讓香港人一改對英國殖民政府的看法,對香港社會產生歸屬感,今天站在立法會侮辱中國的90後們,對於這段歷史淵源與前因後果早已沒有感同身受。
香港學者呂大樂曾分析過香港人特別的殖民情懷,作為一個本身沒有資源的城市,英國需要的是香港港口的地理位置,所以不存在其他殖民地那種殘酷剝削、奴役、被掠奪的血腥過程,未出現過宗主國及其附屬商業利益需要徵用大量勞動力強迫勞動的需求。
而香港人之所以能躲過殖民者的殘酷奴役,恰恰是因為它面向中國的港口定位,這不是英國人仁慈,只是物盡其用的需求所在。英國人對香港所做的一切,背後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中國市場。在政治上練達如英國人,自然不會錯過70年代末做多中國的機會,正如今天第一個加入亞投行一樣,30多年前,英國也是第一個向中國打開外交之門的西方國家!香港作為這一戰略的棋子,宿命早已跟中國休戚相關,一個與母地恩斷義絕的香港並不會在這個世界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中英聯合聲明》距今已簽署32年,《香港基本法》也已頒布了26年。直到今日,香港人卻依然還在糾結「我是什麼人?」這一份揮不去理還亂的糾結「得益於」英國人在簽訂聯合聲明之後對香港人進行的民主速成教育。
殖民香港近150年的英國人從來不在香港談民主,卻在簽署聯合聲明的當年,1984年,發布《代議政制綠皮書》,建議儘快開始香港立法局的選舉。次年,選舉以間接方式舉行。1991年,香港第一次進行部分議席直選,56名議員中有18人直接由選區公民選出。短短7年,香港人走過了英國人用了近百年才實現的民主進程。
1992年,彭定康接任港督,快速擴大直選範圍,增加港人民主權利。方案中包括將行政與立法兩個部門分開,讓行政部門成為一個非政黨型的機構,推動精英治港,從1901年開始,港英政府就將教育經費和資源集中提供給少數上層華人子弟,為「遠中親英」的精英治港儲備人才,1995年的立法局成為香港有史以來第一屆完全由選舉產生的立法機構。英國人用10年時間給香港社會留下了一個無源之水的民主種子,並在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的基礎上為香港吹起了一個巨大的經濟泡沫,最後連索羅斯都看不下去了,全球僅有香港全憑服務業實現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樓價更是一時無二。一方面,經濟畸形發展,另一方面,社會財富猛增,早已註定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不可持續,而衰退的後果自然會由1997年接手香港的內地政府承擔。
在報效英國這件事上,彭定康真是盡心儘力,不愧為末代港督。
別人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但是英國人早就熟練於前人挖坑後人撲街。作為殖民地埋雷小能手,從馬來西亞華人與土人的政治糾紛到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火拚、從麥克馬洪線的遺留問題到猶太人與巴勒斯坦血海深仇,整個英國殖民史就是一部帝國埋雷史,英國每放棄一塊殖民地就必然會埋下一顆雷,概莫能外。
香港回歸前十餘年的民主速成教育如同一針劑量猛烈的剛性毒品,讓整個香港社會對政治權力萌發出春藥過後的膨脹快感,自由化的趨勢背後是文化事業的突飛猛進,如同經濟泡沫一樣,社會文化領域的泡沫在不斷吹大的過程中發出絢爛光彩,整個八九十年代香港文化輸出登峰造極,確實得益於這一波自由思潮的厚積薄發,然而因為這背後的動機不純,則毒品終究不會變成補藥,當民主的釋放是為了將來政治的籌碼,受害的又豈止是民主本身?
香港學者谷淑美曾說,港英政府通過對香港社會意識形態的倡導和對某些媒體的授意,把社會矛盾產生的根源歸咎於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對立,同時通過把香港的現代化發展與當時內地相對滯後的鄉土景象相對比,塑造出一代新港人的本土意識。這也為今日香港人與內地人的情感對立埋下伏筆。
4.
過去170年,香港與世界、與中國、與英國,甚至與香港本土的恩怨情仇交織並結,使得香港人對香港的認知以及對自我身份的認知猶如一個魔方,一體多面、色彩斑斕、矛盾複雜,動一塊則面目全非,易亂難順,當初為了求財求平安南下香港的那些大陸人今天也不得不面臨沒有退路的結局。
從七十年代初經濟開始發力到今天,香港GDP增長超過43倍,但香港除了房地產巨鱷,至今沒有誕生過一個類似於波音、微軟、華為、騰訊這樣的實業巨頭,依靠特殊地理位置,利差、匯率差、各種遊資獲利,爆炒可以炒作的一切,甚至包括明星閃卡,香港的財富之城一直都建立在流沙之上,全球與內地經濟稍有風吹草動,香港經濟就如無根浮萍上下波折。如同西門大官人也終有精盡人亡的一天,香港經濟走到今天這一步,早已內功耗盡,精氣西流。
紐約時報曾評價港片「盡皆過火、滿是癲狂」,香港政治、經濟、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香港是獨一無二的香港,香港所面臨的問題同樣是獨一無二的。讓過慣了橫財就手生活的香港人腳踏實地,如同讓癮君子戒毒一樣難,全世界最高的樓價、最擁擠的生活空間、最複雜的政治環境、最難以調和的社會心態、最扭曲變形的經濟結構,難道僅靠咒罵母國,蠅營狗苟,遊行示威就可以解決嗎?
作為一個看港片長大的人,我對香港之愛並不亞於港人,正如大部分廣州人說起香港都暗自嘆息,好啲啲一個地方點解搞成哽?
很多年前,王家衛評價金城武時說,「他很出色,但為什麼不紅?因為香港人把他當台灣人,台灣人把他當日本人,而日本人則把他當中國人,反正都不把他當自己人,他當然不容易紅」。這句評價正是香港當下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也就是黃子華24年前提出的那個問題:香港人究竟是乜人?如果找不到身份認同,就無法認清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也就意味著找不到可借力之地,浮於海角的香港又如何絕地反擊?
2016年上半年,香港特區實際GDP為11242.62億港元(約合人民幣9900億元),同比增長1.2%,一河之隔的深圳上半年GDP8608.88億人民幣,增速高達8.6%,儘管今天的香港在競爭力上仍有優勢,但倘若依然捧著英國人留下的劇本不務正業唱歌仔,待到優勢盡失再想逆轉乾坤恐怕就要難如登天了。
解鈴還須繫鈴人,過去170年通過與內地差異刷存在感的香港人想要重新擁抱未來,輕裝上陣、審時度勢,放下歷史包袱與糾結,以務實、務實再務實的態度來為香港未來負責,或許可為香港殺出一條血路。
1841年香港開埠,一個國家的傷權辱國之痛換來了一座城的命運扭轉,偶然誕生的美好並不意味著必然永存的未來,倘若不能知天命、順時勢,終將是「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香港,好運!
推薦閱讀:
※赴美產子:中產階級「價廉物美」的美國夢
※孫滌:美國依然處於民主的「初級階段」
※擁抱美麗的密歇根湖 (美國印象四) [原創 2010-01-29 16:16:35
※美國塞爾維亞移民士兵在等待背景調查中意外猝死
※挺進美國西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