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與色脈診學
07-11
對色脈的提出始於《內經》,《內經》有「色脈診法」、「色脈尺診法」的提出,雖然《內經》對色、脈診各有專門論述,並且亦有四診的專論,但《內經》既然以診經絡為特點,在診經絡中色診和脈診又為主要內容,因此色診與脈診的關係相當密切,往往相提並論。 色脈與氣血運行有關,面氣血運行又與經絡密切相關,因為經絡是氣血運行的徑路。某些提法與現代醫學之循環系統類似。《靈樞·經水》說:「經脈者,受血面營之。」《素問·離合真邪論》亦說:「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其至於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靈樞·經脈》也有「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的說法,雖然中醫無血液循環之說,但對於營衛氣血在經絡脈中的運行,論述頗為詳盡,如《靈樞·邪客》:「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素問·痹論》:「榮者水谷之精氣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說明營氣循行於脈中,營氣能化生血液,從營氣的運行也可以看出中醫對血液循環的認識,營氣的運行是循經脈而行的,其運行次序是起源於中焦脾胃,首先循行到手太陰肺經,由手太陰肺經傳注於手陽明大腸經,再傳至足陽明胃經,再依次傳注於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最後又傳注到手太陰肺經。這樣構成了營氣通過十二經脈而運行流注於全身的循環通路。除此之外,營氣的運行尚有分支,如由手太陰肺經傳注於任脈,經膺、頸部上行至口鼻,連督脈,經巔頂向下循背脊,繞陰部,連任脈,上行胸腹,復與手太陰肺經相接(見《靈樞·營氣》)。由此可見,《內經》已提出了通過經絡的聯繫,形成了人體氣血循環的概念。 另外,中醫學所提出的經脈之氣當不止營氣一種,當包括衛氣、元氣、宗氣等,而且經絡又包括經脈、絡脈、奇經、經別等,它們運行規律並非一個方面,而且交又聯結的。仍以營氣為例,其循行經路很多,營氣可以由手太陰肺經向下直接循行於手脊和拇指部位,但其脈氣則逐漸變得微小,而且由集中面分散,又從拇指回復向上運行。 除營氣以外,衛氣的運行布散更為廣泛,與營氣的運行更為不同。因為衛氣是「水谷之悍氣」、「懍疾滑利」無處不到,雖然《內經》有「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的提法,實際上衛氣既行於脈外亦行於脈中,因此說它無處不到。如《靈樞·經脈》說:「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素問·五臟生成》也說:「人有大谷十二分……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面去之。」張景岳《類經-經絡類》亦說:「營中未必無衛,衛中未必無營。」基於此種論點,我們可「認為衛氣無處不到,與營氣相互依賴,因此色、脈均可以通過營衛氣血的運行而表現出來,氣血密布周身,才能診察色脈變化。《靈樞·邪客》還提出:「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體者也。」《甲乙經·卷一》也提出:「衛氣之在身也,下往來無已。」《素問·脈要精微論》提出:「夫脈者血之府也。」《靈樞·決氣》又提出:「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這些都可作為中醫學關於血液循環的根據。除此之外,宗氣在經絡中的作用亦很重要,宗氣能通貫心肺兩臟,與肺之呼吸,心之搏動密切相關,如《靈樞·邪客》所說:「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如果宗氣不能貫心脈而運行則會出現循環障礙,如《靈樞-刺節真邪》所說:「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 色診是用望診的方法觀察絡脈,亦是診絡的方法,脈診是觸摸按壓有脈衝的經脈,色診是觀察不易觸摸到的絡脈,因此色診與經絡關係同樣密切相關。《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談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而而走空(孔)竅。其精陽之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雖然十二經脈中主要是陽經上行於頭而,但隸屬於十二經脈的經別之循行亦達頭面。十二經脈「內屬於腑臟,外絡於支節」,其內屬腑髒的分支即為經別,這些經別都進入內臟後再出於頭面部,如陽經經別人腑臟後又淺出於頸項,複合於原十二經脈中之陽經;陰經經別分出後又同其相為表裡關係的陽經經別並行或會合,復又會合於其有表裡關係的陽經經脈。因此說面部是經絡臟腑之氣匯合的重要部位,而部色診的異常表現必然反映出經絡臟腑的異常。 通過絡脈的分布,以及絡脈所反映的色診內容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看到與現代醫學的循環,微循環系統有類似之處。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從較大的絡脈分出的細小分支稱為「孫絡」,浮現於皮膚表層能觀察到的為「浮絡」,即《靈樞·經脈》所說「諸脈之浮而常見者」一類,中醫又把浮絡中所觀察到的微血管叫做「血絡」。由此可見經脈一再分出小的支脈,經絡徑路逐漸變小,而散布面積逐漸擴大,絡脈較經脈細小並且呈網路狀分布,類似現代醫學之動脈網及微循環系統。《難經·二十七難》:「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正是說明絡脈由線向網狀的擴散,並且認為皮膚、肌肉是絡脈密布的部位,絡脈滲灌的部位即是擴大的而,色診內容即是診絡脈以察病,如《靈柩·經脈》:「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索問·經絡論》:「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 色診又與經絡系統中的皮部相關,皮部是人體暴露於外的最淺表部分,經絡系統中的十二皮部,有其各自的分布範圍,此即《素問·皮部論》所說的:皮部以經脈為紀。浮絡即與皮部相聯又分布在皮部範圍,從色診角度所觀察的變化,實際就是皮部的浮絡變化。色診的變化決定於浮絡中的營衛氣血運行情況。文獻中記載的青紫色多痛證,暗黑色多痹證,黃赤色多熱證,蒼白色多虛證。實際是皮都浮絡顏色的表現。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鉛華盡洗 看清經絡
※打通經絡除百病 揭秘經絡的9大養生秘訣
※十九、中醫經絡特色講解—膀胱經2
※人體經絡腧穴歌
※十二經絡「值班表」
TAG: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