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又翻譯為基要主義或根本主義,是當今伊斯蘭世界的一個重要思潮。「原教旨主義」在許多伊斯蘭世界得到廣泛支持,許多穆斯林認為現代世界受到世俗化、西方化的影響,不合其信仰的教導,試圖回到其信仰的原初狀態,根據《可蘭經》來嚴格管理個人和社會生活。五十年代以來,由以色列問題為導火線,阿拉伯社會和西方社會產生強烈衝突,後來出現的阿拉伯恐怖分子一般都有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的宗教背景,因此原教旨主義在西方國家往往在無形中帶上負面的意義。需要看到,在原教旨主義運動中對武裝運動也有溫和派,但他們在原教旨運動中常常不能取得領導地位。
原教旨主義一詞對應的的英語Fundamentalism源於美國長老會,相信基督教《聖經》是神的啟示,是無誤的,相信上帝如《創世記》所記載的那樣創造世界,相信神跡存在,相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也是神,相信末日,相信審判,相信永生,相信信耶穌的人去天堂、與神和好、直到永遠。與此相對,自由主義神學一般認為聖經是一本勸人行善的道德、哲學書,創始記是一個童話故事,神跡是寓言,耶穌基督只是一個好人、教師、楷模,沒有末日,沒有審判,沒有永生,天堂在於平安的心靈。19世紀末,自由派神學家紛紛改變自己的宗教信仰,接受聖經考證學和各種科學理論——例如進化論——所提出的主張,他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了對此作出回應,美國保守派的宗教領袖制訂了稱為基本要道的信綱。20世紀初期,他們出版了一系列研討這些基本教義的書刊,名為《基本要道:真理的證言》,「原教旨主義」(又稱基要主義)一詞就是從這個書名衍生出來的。後來,「原教旨主義」一詞除了用來指基督新教的宗教運動之外,也用來指其他宗教,例如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的宗教運動。由於「原教旨主義」一詞由於各種原因與恐怖主義產生了聯繫,許多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更傾向於使用福音派來稱呼自己。
第一章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思潮是指主張復興伊斯蘭教,使其回到最初的原始教義,履行先知穆罕默德的遺訓,恢復《古蘭經》,聖訓的真正精神的宗教神學思潮。其思想淵源可逆至公元九世紀(伊歷三世紀)的伊斯蘭教法學派罕百里學派;其影響在今天,遍及世界各國的伊斯蘭教國家和廣大地區的穆斯林。「原教旨」一詞,其含義為根本的教義,原初的宗旨,用於指宗教領域的復古傾向,如猶太教原教旨主義,基督教原教旨主義,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總的說來,原教旨主義是一種引導信徒回到原初教義的宗教復古思潮。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宗教信仰性,即遵循信條本身的原始含義,且這些信條勿庸置疑。二、神學思辯性,即試圖展示人類理性思維的精湛才能,依靠邏輯分析,認為因則有因,推演出一個結論:主宰創造宇宙及人類。進入現代原教旨主義納入了現代宗教原教旨思想,政治因素、民族問題使國家和各宗教信徒間分歧加大。在世界日益動蕩的局勢面前,一些社會人士試圖以完善或改變現有社會體制,使之更加符合宗教經典和教義條文來號召廣大民眾,實現其獨立自強的社會理想。然而,正如法國學者米歇爾·卡蒙所說:「我們不得將產生於某種社會環境及特定條件下的宗教政治現象與生髮於一千多年前的具悠久淵源的文化遺產相混淆」。(見其著作「chroniquepolitiquedelatunisie,1979」巴黎·1981年)一、伊斯蘭原教旨思想緣起及發展伊斯蘭原教旨思想屬伊斯蘭遜尼派的正統思想,其學說始於公元9世紀伊斯蘭教法學家、聖訓學家伊本·罕百勒創立的罕百里教法學派理論。公元14世紀,伊斯蘭教義、教法學家伊本·太米葉繼承並發展了罕百勒的學說,成為近代復興伊斯蘭教的瓦哈比宗教改良運動的思想基礎。伊斯蘭原教旨思想的核心是:復歸伊斯蘭教初創時期的原始教義,在伊斯蘭立法及其它領域均以《古蘭經》和聖訓為評判是非曲直的依據;恢復穆罕默德創教時期伊斯蘭教的純潔性;反對個人及外部因素對伊斯蘭教的影響。(一)罕百里學派理論伊斯蘭教正統派四大教法學派之一。創始人艾哈麥德·本·罕百勒。伊歷16年春生於巴格達,具有純正的阿拉伯血統,父母均屬阿德南部的舍巴尼家族。在巴格達宮廷為阿拔斯哈里法服務。伊本·罕百勒幼年喪父,家境衰敗。他天資聰穎,在當時科學、藝術、蘇非思想、語言、哲學等學科盛行的情況下,家庭為他選擇了教法學,希望他成為一名教法權威。伊本·罕百勒專心學習語言、聖訓、《古蘭經》和伊斯蘭教法學,此後,他便去法庭進行分析和書寫的訓練。在他還是個14歲的孩子時,他已成為一個受人信賴的書記員。語言學是通向宗教知識的大門,在艾哈麥德生活的時代,伊斯蘭教法律學包含兩個部分:法律學與聖訓傳述學。後者為前者的創製伊斯蘭法律提供材料依據。因此,伊斯蘭教法的確立是由教法學家和聖訓學家共同完成的,在艾哈麥德·本·罕百勒進入中年的時候,他選擇做一名聖訓學家。在這之前,艾哈麥德·本·罕百勒曾試圖成為一名教法學家,他師從具哈尼夫思想(正統一神教思想)的法官艾布·尤素福,撰寫了第一篇關於聖訓學觀點的文章,此後,艾哈麥德·本·罕百勒將全部精力傾注於聖訓學的研究。他博採眾家,向各地的聖訓學者求教,融匯庫法、巴士拉、夏姆、西賈茲等地的聖訓學成果,伊歷187年,艾哈麥德來到西賈茲,結識了沙菲伊,與之探討,識別聖訓的真偽,並接受了沙菲伊的教法學說。在麥加和巴格達,沙菲伊在教法創製方面的主張,及其演繹規則,推斷方式,也令罕百勒獲益匪淺。於是,他承襲了沙菲伊的教法理論及聖訓的講述與確認方法,並在研究與實踐過程中,形成獨具特點的罕百里學派。艾哈麥德·本·罕百勒生活的時代正值波斯人建立了阿拔斯王朝,波斯文化及其它外來文化佔據了伊斯蘭社會的意識形態領域,古敘利亞文和希臘文的哲學書籍被譯成阿拉伯文,在伊斯蘭的城市裡,各種族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撞擊,在社會和思想領域出現了分歧和差異。此外,伊斯蘭非正統的思想派別如什葉派,穆阿太齊賴派理論學說也紛呈異彩。在這種文化背景下,艾哈麥德堅決地反對非伊斯蘭傳統的學說和主張,以穆斯林的虔誠誓死捍衛伊斯蘭的正統思想。他禁止在對教法進行確定時有任何的個人發揮,而是依照事實存在,嚴格遵循教律、教法或聖徒弟子關於教法的意見。因此,在罕百里學派關於教法的決定里不像艾布·哈乃菲及其弟子們那樣,有許多對假設事件所做的評估性的教法條文。而在沙菲伊的書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大多數傳統派教法學家都不對未發生的事件進行教法上的評估和決定。艾哈麥德·本·罕百勒就拒絕回答對不存在事件的詢問。他對教法做出判斷的依據是伊斯蘭的傳統遺訓,以及公議和類比的方式,在使用類比時也是採取那些與先知門弟子的訓戒相一致的內容。罕百里派被視為嚴厲苛刻的教法學派,這是因為該派創始人伊瑪目艾哈麥德在保持個人貞操和靈魂高貴方面自律甚嚴,恪守伊斯蘭傳統教規,他身高的追隨者也都效仿他的生活方式,並且達到了極端的程度。在伊歷223年,發生了罕百里派信徒攻擊樂隊,砸毀樂器,毆打歌者的事件,招致人們的非議,該派最終遭到哈里發的禁止,稱他們的行為和主張有悖於罕百里派的真正原則。進入現代,當人們看到宗教極端行為,就冠之以罕百里派的名稱,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罕百里教法學派以《古蘭經》為其立法的根本原則,在注釋《古蘭經》時嚴格依據聖訓及先知門弟子的遺訓。艾哈麥德從不認為在聖訓與《古蘭經》之間存在相矛盾的地方,《古蘭經》中包含了一切聖訓的內容,這是昭然若揭的。在這一觀點上,艾哈麥德不同於他的老師沙菲伊,沙菲伊派認為聖訓是對《古蘭經》的闡釋,當《古蘭經》與聖訓不一致時,則選用《古蘭經》的文字,而採用聖訓的理解方式,以致有些教法學家認為這樣是將聖訓凌駕於《古蘭經》之上了。罕百里派則以《古蘭經》經文為首要的創製教法的基礎,無論在思考和推斷時都不受聖訓的局限。同時艾哈麥德也強調先知的聖訓是對《古蘭經》的正確解釋。在歷史上,這一學派的傳播情況可參考伊本·赫爾敦的描述:多數存在於伊拉克的巴格達附近,那裡的人們詠領聖訓,傳述聖訓。罕百里學派最初在伊拉克地區傳播,在巴格達曾盛行一時,出現了許多這一派的權威,他們來到大馬士革或其它伊斯蘭國家,宣講罕百里學說,闡釋和回答有關問題。但這種局面未能持久。由於一些極端的信徒採用暴力的方式以推行該派主張而遭到人們的反對,於是追隨者廖廖無幾。伊歷4世紀,罕百里學派外傳於其它地區,法特梅王朝時期進入埃及,艾尤布王朝時消失。總之,如果說罕百里學派在伊斯蘭的歷史上只留下了暗淡的一頁,那麼在近代,它則放射出異彩。伊歷12世紀出現的瓦哈比派,在教法方面採用伊本·太米葉的學說,而伊本·泰米葉的主張則是繼承伊瑪回艾哈麥德·本·罕百勒的理論。瓦哈比派建立的沙特王國,薩阿德家族將該派思想傳至其它阿拉伯國家。在上一世紀,納季德及西賈茲地區的國家在各領域全面地執行伊斯蘭教法,在國家體制和日常生活中遵循罕百里派的主張,在風雲變幻的世界裡,這些國家被穆斯林們視為最接近「優越的城幫」。(二)伊本·太米葉的思想學說伊本·太米葉(公元1263—1328)生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哈蘭的一個伊斯蘭學者家庭,後移居大馬士革。其祖父和父親是罕百里學派的教法學家和聖訓學家,其他家庭成員也都是當時有影響的學者。在優越的文化環境中,又承超人的聰慧秉賦,伊本·太米葉自幼背誦《古蘭經》,擅長閱讀個分析,對於聖訓及其引證有驚人的記憶能力。少年時曾求學於巴格達,在教義學等方面增長了學識。不滿19歲時,伊本·太米葉在宗教集會上回答人們提出的有關伊斯蘭教教律的問題,其口才令眾人嘆服不已。21歲時,他已在清真寺的聚禮日里為穆斯林們解說《古蘭經》了,並開始搜集和編寫工作。伊本·太米葉學識廣博,涉獵領域包括當時的所有學科,而且成為許多學科的權威。在伊斯蘭教法學方面,伊本·太米葉承襲父業,致力於罕百里教法學派的研究,其本人在教法學的觀點上基本也屬罕百里派,認為在伊斯蘭教教法的創製上應遵循五個原則:(一)《古蘭經》和聖訓,凡符合《古蘭經》和聖訓文字內容的,就依此對某一問題做出肯定的判語,無論誰人反對;(二)如果未找到聖門弟子相關的遺訓,只要沒有發現對某類事件持反對意見的訓言,也可據此做出肯定的判斷;(三)如對一個問題,先知的門弟子們有不同的意見和說法,則取其中最接近《古蘭經》和《聖訓》條文者;(四)依據所傳穆罕默德的言行記錄,及先知門弟子的「公議」;(五)最後,如沒能在以上四條中找到根據,可在必要時使用「類比」。伊本·太米葉在繼承罕百里教法學說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立法主張,豐富了伊斯蘭教法學理論。伊本·太米葉是位虔誠、勇敢的伊斯蘭信徒,在教律、教法學領域,他是智慧超群的學者,在維持國家、民族、宗教的戰場上,他又是膽識過人的鬥士,深得人們的敬愛。伊歷700年,塔塔爾人(韃靼人)進犯夏姆和埃及地區,國民及其宗教信仰面臨異族的威脅,伊本·太米葉授命赴會敵首,以其氣概和睿智震攝了侵犯者,後又出使埃及爭取救援,保護了自己的國家,維護了伊斯蘭的尊嚴。在另一個戰場—宗教信條與教律的辯論場上,伊本·太米葉也以同樣的精神捍衛伊斯蘭教的純潔。伊本·太米葉生活的時代是伊斯蘭各學科和各種世俗學問十分發達興盛的時代。在公元13世紀,伊斯蘭教義學、教法學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主要的四大教法學派:哈乃斐派、馬立克派、沙菲儀派和罕百里派。此外,伊瑪目艾比·哈桑·艾什爾里開創的艾什爾里派被認為是介於傳統派和穆阿太齊賴派之間,他的理論學說流傳範圍廣,跨越時代長,幾乎傳遍了除沙特之外的所有伊斯蘭國家。與此同時,有另一股學術思潮在伊本·太米葉時期席捲了伊斯蘭世界,這就是蘇非思想。由於伊瑪目安薩里在其著名的《聖學復甦》和《拯救迷途》里對蘇非思想進行了改造,從而將蘇非思想納入了伊斯蘭正統思想的範疇,使其在當時具有了更廣泛的影響。此外,以理性思維為特徵的哲學,尤其是受到希臘哲學影響的學說在這一時期頗引入矚目。伊斯蘭的教義、教法學家以敵意的眼光看待哲學家,批判其言論。在伊斯蘭傳統派與上述理論學說的辯論中,伊本·太米葉首當其衝,他反對在《古蘭經》及聖訓範圍之外的治學和言論,他批判伊本·阿拉比等蘇非派學者的思想主張,並為此遭到監禁,在獄中他繼續施教和解答社會要人提出的教法問題。在多次監禁和被逐期間,他仍勤奮著述,闡明自己的宗教主張和教法學說,深得廣大穆斯林的尊敬和愛戴,為後人留下了近500種書籍和文章,如:《論真理與虛無》、《原教旨指南》(該書駁斥哲學家和誹謗先知言論的伊斯蘭教派之一蓋拉米塔派)、《古蘭經降示說明》、《宗教與現世的忠告》(又名《小訓戒》)、《論禮拜之意願》、《談談伊斯蘭與信仰的真諦》、《法律根源書》等涉及宗教和世俗生活原則的論著。從伊本·太米葉的所有著述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觀點:遵循《古蘭經》、聖訓及先知門弟子的意見,因為《古蘭經》包含了伊斯蘭法律,其教義講解了宗教禮節和道德原則,先知對此加以闡釋,他的門徒弟子又傳述給穆斯林們,所以我們只有遵循這一正確傳統的道路,獲取宗教和法律的學識,否則將迷途難返。另外對於人類理性的看法,伊本·太米葉指出,在深刻理解和認識《古蘭經》和聖訓時,無疑需要藉助理性思維,它的價值僅現於此。而哲學家認為依靠他們的理性就可認識物質和精神世界,這也是歷代伊斯蘭思想家與哲人辯論的焦點。伊本·太米葉的學說擁有眾多的追隨者,影響深遠,成為近代復興伊斯蘭運動的理論基礎。(三)瓦哈比派與瓦哈比運動瓦哈比教派公元18世紀中葉出現於阿拉伯半島的納季德地區,創始人是穆罕默德·本·阿卜杜·瓦哈卜。該派以原始的《古蘭經》和聖訓為其理論基礎,宣傳唯一神論思想,反對具有多神崇拜傾向的行為和言論。嚴禁人們瞻仰聖墓以乞福,並搗毀了一些聖徒的墳墓;對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習慣也加以禁止,認為有損伊斯蘭信徒的德行,曾一度不準吸煙、喝咖啡。瓦哈比派是繼承艾哈麥德·本·太米葉思想主張的伊斯蘭傳統派,它的名稱源於該派的創始人穆罕默德·本·阿卜杜·瓦哈卜(公元1703-1792)。瓦哈卜生於納季德一個名叫阿耶乃的村子。自幼勤奮學習,長大後用和幾年時間周遊伊斯蘭各國,曾到過巴士拉、巴格達、哈姆贊、伊斯法罕、吉姆、開羅等地,然後回到馬斯喀特,隱居數月後,復出,號召人們跟隨他的新教派,即沿襲伊本·太米葉和罕百里教派的傳統學說,在主張上更甚於他的兩位導師,在教規的制訂上更多地涉及日常生活而不是宗教禮拜的細則。瓦哈卜不同於伊本·太米葉的另一點是,伊斯蘭傳統派的奠基人都是依靠撰寫文章、編篡著作以及辯論來闡明自己的理論學說,而瓦哈卜則是利用寶劍來傳播他的主張。瓦哈比的新教派思想在家鄉遭到反對,被迫奔走他鄉,在達爾伊葉,他遇到了一位支持者,部落酋長穆罕默德·本·素歐德,他接受了瓦哈比的新教派的主張,於是伊本·瓦哈卜在這一地區繼續他的說教,素歐德則揮舞寶劍招募人馬,瓦哈卜還將女兒許配給他,成為宗教與寶劍聯姻的範例。瓦哈比教派的思想隨著素歐德政權在半島中部和南部的拓展而得以迅速的傳播。瓦哈卜去世後,素歐德部落繼續以武力擴張領土,攻下了麥加,1804年又攻克了麥地那,摧毀了那裡受人瞻仰的墳墓。1805年,進攻敘利亞和伊拉克,將領地從巴爾米拉擴展到阿曼,成為自先知時代以來,阿拉伯半島上最大的版圖,威脅著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世界的統治。於是,奧斯曼帝國請求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出兵攻打瓦哈比國,經過七年的一系列戰役,最終在1818年摧毀瓦哈比派的勢力,首都達爾伊葉陷落。但是,瓦哈比派復興和凈化伊斯蘭教的思想仍在繼續傳布,其範圍超出了阿拉伯半島地區。來自不同伊斯蘭國家的穆斯林到麥加朝覲,他們接受了瓦哈比派強調唯一神論的宗教主張,隨後回到自己的國家,將這一教派思想(又稱瓦哈比主義)引入旁蔗普、印度北部、阿爾及利亞、埃及乃至東非的桑幾巴爾,使瓦哈比派理論由其起源地—納季德地區一直漫延到其它世界各國。瓦哈比教派的主要信條可以歸納為兩點:(一)強調信仰唯一神論;(二)反對異端行為。首先瓦哈比認為伊斯蘭教法中的合法與非法的依據是,安拉降示的《古蘭經》,除此之外,就是先知的聖訓。至於教義和教法學家們的分析,只要不只取自《古蘭經》和聖訓文字內容的,都不能成為論據。對於參拜先知靈墓,因襲古老的習俗,向靈墓捐錢、食物和宰牲以乞求幸福、驅避邪惡,瓦哈比認為,信徒們只能在聖先知的墳墓前進行訓戒和說教,以表達敬意而不是為了訴說和祈求。為了實現這一信條,瓦哈比派所到之處,拆毀陵墓及其附屬的清真寺,以至歐洲人稱他們為「摧毀廟宇者」。不只如此,瓦哈比派在進入麥加時還摧毀了許多具紀念意義的穹頂建築,如阿伊莎夫人穹頂、先知誕辰、艾布·伯克爾、阿里誕辰等穹頂建築。所有這一切舉動都是為了實現瓦哈比教派純粹一神論的主張。瓦哈卜自稱一神論者或一神教徒,而瓦哈比派是反對其主張的人對他及追隨者的稱呼,久而久之,成了人們慣用的稱呼。其次,瓦哈比派反對異端行為,如生日聚會,婦女在靈車後行進,對天房帷幕的典禮以及舉行有蘇非派歌詠和舞蹈的紀念活動。此外,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如:吸煙、喝咖啡、男子著絲緞衣服以及染須、佩帶戒指也被視為異端行為。瓦哈比派還查禁那些有多神崇拜傾向內容的書籍。總之,瓦哈比派信條的核心是遵循伊斯蘭正統的教法和教義,其來源為《古蘭經》和聖訓。瓦哈卜特別重視伊本·太米葉的思想方法,他本人是伊本·太米葉的忠實學生。如果說每一種新的召喚都是伴隨以武力的話,那麼瓦哈比運動就屬於這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宗教運動。尤其是這一運動中的某些作法,在當時有悖於穆斯林的宗教情感,如毀壞令人敬仰的先知門弟子的靈墓,使得許多穆斯林對瓦哈比教派懷有敵意。加之某些東方學學者極力渲染這種情況,將某些毀譽之辭強加於瓦哈比運動。誠然,瓦哈比派的宗教主張忽略了穆斯林對先知靈墓的感情以及人們的理性和思想活動,沒能跟上當時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但是所有這一切不悅之辭並非針對穆罕默德·本·瓦哈卜本人。他是為純凈伊斯蘭信仰而奔走呼號的宗教改革者。瓦哈卜也並沒有生活在象牙塔中,憑個人意願,推行自己的主張,而是提出見解供人們討論。他曾於伊歷1851年派兩名追隨者到埃及,與愛資哈爾清真寺的伊斯蘭權威們討論新教派的思想主張,詳細討論之後,謝赫艾布·呼達·薩爾迪說:如果瓦哈比派正如我們所談論和了解的那樣,那麼我們也是瓦哈比主義者。一些東方學家稱瓦哈卜為阿拉伯的馬丁·路德。都齊說:「馬丁·路德向基督教異端宣戰,而瓦哈卜則是反對伊斯蘭教異端行為的鬥士」。
推薦閱讀:
※怎樣認識後現代主義哲學
※周偉馳 | 天主教現代主義神學的演化
※痛批楊天石、曾景忠:九一八不抵抗主義的罪魁是蔣介石
※捍衛資本主義的蘭德
※伊斯蘭教為何多恐怖主義? | 界面 · J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