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華:如何超越西式民主、增強國際話語權

本公眾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和北京習風堂聯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傳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宣傳國家主流價值觀、維護國家安全為己任,致力於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力量!

編者按:20多年來,西方世界立足所謂「民主價值認同」,極力打造「民主同盟」、「民主自由之弧」,推行「價值觀外交」等,不時掀起「新冷戰」。爭奪國際話語權正當時。全面的政治發展觀力求以全面、務實的政治發展方略,提高政治發展力,以實現更真實、更廣泛的人民民主。而持續、穩定的政治發展力有助於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政治競爭力和政治影響力。

冷戰結束後,國際上的意識形態鬥爭並未平息。相反,隨著西方大國高舉「民主」、「人權」等旗號,對外大肆輸出「民主」,策動「顏色革命」,世界舞台上各國的思想政治較量與鬥爭更加激烈。而民主、人權等問題更是成為思想政治和國際輿論較量的核心。

20多年來,西方世界立足所謂「民主價值認同」,極力打造「民主同盟」、「民主自由之弧」,推行「價值觀外交」等,不時掀起「新冷戰」。2006年以來,西方大國認為普京總統領導的俄羅斯與中國發展道路是對西方模式和政治價值觀的嚴重挑戰,進一步強化了針對俄羅斯和中國的輿論打壓和思想戰。如今在國際政治舞台上,較之「東方—西方」、「北方—南方」、「發達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的差異,「民主國家與非民主國家」的政治對立色彩更為鮮明。西方大國動輒以「民主」、「人權」為借口,以西式政治標準畫線,肆意打壓其他政治制度不同的國家,甚至包括中國、俄羅斯這樣的大國。西方大國憑藉對「民主」、「人權」、「自由」等話語的壟斷,在國際政治領域肆意妄為:借口推廣民主,策動「顏色革命」;叫嚷「人權高於主權」,踐踏他國主權;不顧國際法,任意實施「人道主義干涉」;破壞國家間和平共處的原則,任意發動戰爭,謀求地緣政治霸權。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而話語背後是思想,是「道」。多年來西方大國的政治謀士們,巧妙地將「民主」提煉為西方政治核心價值,視為其「軟實力」的核心。民主是西方世界自我標榜和對外輸出的旗幟和手段。只有釐清民主問題、認清西方民主的本質和對外輸出的動機,才能樹立正確的民主觀,才能抓住國際話語權爭奪的實質與關鍵。要抓住民主人權、民族宗教、反腐倡廉等西方對我們存在「認知錯位」的關鍵問題,深入研究、各個突破。要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更加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

一、國際傳播的出發點始終是國家利益,而核心是政治價值觀

基辛格在《國際秩序》一書中寫道,從來沒有過什麼國際秩序,有的只是弱肉強食和叢林法則。可見,無論國際政治生態和政治形勢如何變換,輿論的背後還是地緣政治爭奪和思想價值較量。幾十年的世界政治經驗告訴我們,往往在面對主權安全、國家利益或赤裸裸的地緣政治爭奪的時候,公共外交投入和對外形象包裝顯得是那麼地無力和脆弱。在當今世界,在模式、道路、政治、軟實力、話語權、價值之爭的背後是政治價值和政治觀的差異或不同,而政治價值最大的分歧在於「民主觀」的差異。一定要弄清民主與人權等問題的內涵,要看清西方宣揚所謂「普世價值」和憲政民主背後暗藏的玄機。要緊緊抓住民主人權、民族宗教等問題深入研究,謀求突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民主問題一直是國際政治的熱點。在國際思想和輿論領域,「如何定義民主已經成為意識形態的大戰」。近年來,民主問題更是西方輿論對我進行政治攻擊滲透的一個重點。如何在民主問題上構建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破除對西方民主的迷思,是當前理論界的一項重要任務。能否深入研究國際上民主化和政治發展的一般規律及特殊性,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成功經驗,勇於打破西方在民主話語中的壟斷,是掌握國際輿論鬥爭主動權的關鍵。中國學術界和智庫工作者要著力講清楚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特點和獨特優勢,講清楚西方民主制度的根本缺陷和局限性,扯下籠罩在西方民主頭上的「光環」,把西式民主請下「神壇」。

二、破除西方對政治話語的壟斷,敢於在政治舞台上與西方較量

很長一個時期,西方社會篤信存在一個永恆的、掌握了人類社會真理的「政治西方」。這個「政治西方」自我標榜為「民主國家、自由世界」,將走不同政治道路的其他國家視為「異己」,有時乾脆打入「獨裁、邪惡」的另類。這個「政治西方」彷彿受到上帝的垂青,賦有拯救世界的歷史使命。多少年來,西方主流社會思潮認定,西式的競爭民主和自由市場模式是普世的、永恆的,是全人類最後「幸福的歸宿」。「西方國家是民主的」、「民主屬於西方國家」、「西方民主制度是普世的」等論調,像「聖經」教條一樣被寫進政治學教科書,迴響在世界講壇。民主成了政治的全部,民主涵蓋了一切。在一些人眼中,民主與自由市場、富足等符號一起成了西方社會的象徵。憑藉對「民主概念」的壟斷,西方國家佔據了國際政治制高點。在這一過程中,「民主」概念被西方政治理論家歸納為西方政治制度的唯一真諦,成了西方政治人物的口頭禪,並逐漸演變成一種政治宗教,變成西方對外政治輸出的「政治聖經和基本軟體」。

近年來,西方政客與謀士們將「民主」提煉為資產階級政治價值的核心,視為對外軟實力和西式話語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直白地講,普世主義是西方對付非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他在《第三波》一書開篇中寫道,民主是個「好東西」,對西方國家來講更是如此,可以為西方對外政策所用。

冷戰後的20多年裡,民主已經被泛化成一種無處不在的國際政治現象,成為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的焦點問題。民主成為西方劃分關係親疏和國際陣營的政治工具,成為國際政治較量的內容。在西方戰略家眼裡,民主已經成為一種全球化現象,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場一樣,演變成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價值、觀念、標準、制度、原則、做法等。西方學界和政界認定,評價一個國家制度和領導人的好壞優劣,就是看其是否符合西方的民主標準。

美國等西方國家把他們的那套價值觀念推崇為「普世價值」,把他們演繹的自由、民主、人權等說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尺。誰符合他們那一套價值觀念,誰就是好的國家、好的政府。誰不符合他們那一套價值觀念,誰就是壞的國家、壞的政府,甚至被貼上「邪惡國家」、「失敗國家」的標籤。

多年來在國際政治和國際輿論中,西方政治家和輿論習慣了以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畫線,自詡為民主陣營和自由世界,而把中國、俄羅斯等國打入「獨裁」「專制」的另類。國際輿論中圍繞普世價值、憲政、民主、人權、宗教、民族等的爭論也緣於此。憑藉對民主、自由、人權等話語的壟斷,西方世界彷彿掌握了政治和道義的世界制高點。美國更是自詡為上帝垂青的「山巔之城」,動輒以世界「民主榜樣」自居,鼓吹「美國例外論」,可以肆意批判他國,干涉他國內政,借輸出「民主」,煽動「顏色革命」和「街頭政治」,推翻對美「不合適」政權。20多年前,蘇聯就是在西方「民主」「人權」的政治攻擊下被瓦解的。而在2006年,在西方國家在原蘇聯地區頻頻策動「顏色革命」的背景下,普京總統提出「主權民主」理論,應對西方的政治壓力和輿論攻擊。可見,民主問題不僅是概念問題、話語問題,更是政治鬥爭的焦點,關乎主權安全和政治安全。

不能迴避的是,長期以來在政治領域特別是民主、人權等問題上,我們面臨著來自西方的巨大的政治壓力。在外交場合,西方政客利用手中的民主話語優勢,肆意給我們貼上「獨裁」、「專制」的標籤。在涉及民主、人權、普選、自由等話語爭辯時,我們面臨著有理說不出、有話不能講的尷尬。由於政治思想理論準備不足,加上多年來西方社會科學教科書的影響,我們長期不能突破西方強大的政治理論和民主話語框架的束縛。雖然別人沒有堵上我們的嘴,但卻往往表現得啞口無言、理屈詞窮,甚至內心繳械投降。例如,以約瑟夫·奈為代表的西方謀士之所以提出「軟實力」概念,就是自認為美國掌握了「民主」、「自由」等政治王牌,並且把西方民主這一政治價值視為「軟實力」的核心,猶如永不熄滅的燈塔。對此,國內學界自慚形穢,多數研究者選擇避而不談,或者乾脆另闢蹊徑:提倡「文化軟實力」,在一些非核心的諸如中餐、熊貓、京劇等非政治領域繞圈圈、做文章。然而,殘酷的國際思想和輿論鬥爭教訓警示我們,如果不能突破西方的「民主」圍剿,進而在代表「軟實力」核心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話語上立不起來,將很難擺脫「挨罵」「受批」的境遇。不僅如此,如果長期在政治領域失去話語權,隨時都有可能在政治實踐中落入西方「政治陷阱」,「犯下顛覆性的錯誤」,遭遇蘇聯或其他第三世界國家被分化、被西化、被演化的悲慘命運。

當前,提出爭奪國際話語權正當時。但提出問題並不等於解決問題。研究國際話語權,切忌空泛議論,就國際話語權本身談話語權,無的放矢。要找出話語體系中的突破口,抓住關鍵處,提出有效的、有針對性的突破西方話語霸權的路線圖和建議書。

三、樹立全面的政治發展觀,破除西式民主的迷思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指出,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這項工作要從學科建設做起,每個學科都要構建成體系的學科理論和概念。

一是樹立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多年來中國是在西方「獨裁」和「不民主」的叫罵聲中長大的。60多年來,在政治和民主問題上,中國沒有妄自菲薄,也沒有隨波逐流,體現了「一個偉大民族應有的品格」。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的順利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被外界譽為「21世紀最重大的政治事件」。20多年前,東西方陣營之間的「冷戰」結束後,中國沒有重蹈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亡黨亡國的覆轍,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不僅實現了經濟發展和民族復興,而且始終保持著改革、發展、穩定的良好勢頭。特別是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爆發後,西方社會經濟制度和社會治理模式或碰壁或擱淺,國際上不少國家面臨著不穩定和不確定的未來,中國波瀾不驚地應對和表現顯得尤為突出,中國經濟愈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經濟上的成就不是孤立的,中國奇蹟的基石在於中國政治、經濟體制的相互促進。中國穩定的政局和政治治理形式作為經濟發展的保障機制,起到了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中國政治發展的價值取向和經驗原則豐富著世界政治面貌,豐富了人類發展的內涵和理念,無疑將深刻影響世界格局與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

堅持道路自信,關鍵在於政治自信。而政治自信和政治定力源於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

二是堅持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政治價值觀是國際話語權的「內核」,但政治價值觀的他者影響力和接受度取決於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實力。而且相較於硬實力的基礎,軟實力反映的是上層建築,是硬實力的折射,上層建築的折射。「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增強話語權,首先還是要硬實力過硬。這一點在歷史上已被證明了多次。美國之所以能夠成就其霸權地位,完全得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絕對的經濟優勢和軍事優勢。因此,增強話語權的前提是要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發展經濟,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在進一步鍛造硬實力的同時,增強軟實力,全面增加政治價值的吸引力。

三是反思和超越西式民主,樹立全面的政治發展觀。如今國際政治思潮和政治實踐中,被西方壟斷的「民主」概念已被泛化和濫用,出現了民主赤字、民主異化、劣質化、泛化、神聖化、宗教化、教條化、工具化、功利化、標籤化、碎片化等民主亂象。因此,克服西式民主弊端、打破民主化悖論、跨越西式政治陷阱、推動政治議程轉向迫在眉睫。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政治頻頻遭遇「紅燈」,政治對立加劇,政府運行停擺。西式民主「一元論」飽受質疑。另一方面,近年來西方大國對外輸出民主,煽動「顏色革命」,實際上是輸出「動亂」,激發難民危機,導致人道主義災難。反思西式民主,必須突破西方政治思維中的民主—不民主的單一、線性、兩極化思維模式,樹立正確的民主觀,澄清圍繞在「民主」問題上的種種迷思。民主是成長的、多樣的、具體的、現實的、歷史的,民主進程要統一於政治發展的總目標,要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法治建設等進程相協調。與單一的民主概念相比,政治發展的內涵更為豐富、更為具體、更為多彩,也更為廣泛。

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衝破了西方固有的「民主—專制」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式和雙重標準,抵制住了西方以「民主、自由、人權」為幌子的文化霸權的侵擾,排除了「激進民主主義」和「自由民主一元論」的干擾,以堅定的政治立場、開放的發展視野,順應人民的意願,秉承全面、協調、包容的發展理念,開闢了世界政治中一條獨具特色和卓有成效的發展道路。

堅持全面而科學的政治發展觀,堅持民主、穩定、效能等統一的治理理念,是中國成功的政治密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衝破了西方的政治圍堵和輿論絞殺,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因此,「中國奇蹟」「中國道路」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國際背景下有著特殊的國際影響和歷史意義。

堅持全面的政治發展道路,必須樹立全面的、科學的政治發展觀。全面的政治發展道路體現出以下幾個特性:全面協調性、動態發展性、主權歷史性。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秉持全面性、穩定性、發展性、協調性、包容性等價值理念,是民主、秩序、效能等政治價值的有機統一。全面的政治發展是政治民主、政治自由、政治穩定、政治秩序、政治績效、政治能力、政治廉潔等政治效能的協調發展和辯證統一。中國的政治發展道路很好地體現了發展目的的人民性、發展價值的包容性和發展方式的兼容性。全面的政治發展觀力求以全面、務實的政治發展方略提高政治發展力,以實現更真實、更廣泛的人民民主。而持續、穩定的政治發展力有助於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政治競爭力和政治影響力。

四是在國際事務中積極發聲,彰顯和平、合作、共贏、公正、民主等政治價值。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的國際話語權毫無疑問有了極大的提升,但為何仍未能徹底改變被動「挨罵」的問題?很重要的原因是,西方的「罵」是有目的且有慣性的。他們手持著無往而不利的「民主」、「自由」、「人權」的尺子丈量著我們。我們應當利用一些關鍵事件、重要事件、敏感事件,積極發聲和表態,揭示西方政治價值觀的「非普世性」和「非普適性」,同時宣傳平等、公正、公平、和平、民主、法治、和諧、包容、共贏等政治價值觀,讓全世界聽見並了解中國的聲音。

五是爭奪政治制高點與評價權,提升國際話語權。當今國際上思想政治領域的較量與「暗戰」十分激烈。冷戰結束以來,西方大國一刻也沒有停止對非西方國家的政治壓力和思想攻勢。它們或赤裸裸地策動「顏色革命」、製造動亂,或通過智庫、學術機構或非政府組織等隱性地對外輸出民主、進行思想滲透。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各類排行榜正是西方輸出軟實力、維護話語霸權的重要手段。與經濟社會領域排行榜和教育文化評估一樣,政治排行榜是反映了話語權的較量,已經成為國家間爭奪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重要戰場。

改變國際政治評價領域「西強我弱」的局面,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突出政治發展的綜合性和全面性,研究發布中國版的「世界政治發展(力)評價報告」,提出評估世界政治的「中國標準」。要以世界政治評估為突破口,藉以打破西方在民主人權等問題上的壟斷,揭露西方政治立場的對抗性的雙重標準,樹立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弘揚全面、包容的政治發展觀,提供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

(作者:張樹華,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國外社會科學》主編)


推薦閱讀:

精妙話語:快樂,是良好的情緒
【精妙話語】41
精妙話語(四十三--------九十六)
【精妙話語】32
精闢話語(903)

TAG:國際 | 超越 | 話語 | 話語權 | 何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