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源於周易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以陰陽五行思維模式建立起來的任意結構模型,就連臟器、器官、皮肉等人體各組織皆以陰陽五行進行分類。不僅如此,還把人體陰陽五行子系統放在天地陰陽五行母系統中去考察、子系統與母系統之間是一個開放的大系統,著名的五行六氣學說即其證。就連中醫藥學按陰陽五行分類法進行歸類,形成藥物歸經學說,從而奠定了中藥醫學的基礎。中醫五行學說給出了人體結構的生物鐘模式,五臟有年、超年、月、旬、日等事件節律,他們的可公度牧師即周天360度模式和日夜時刻的百分比分析方法,期間的盛衰、沉浮、生長、收藏節律(亦即事件周期)是按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層次,以六十甲子進行演繹的。

《內經》是中醫理論的基礎,而《內經》及至其他中醫經典中的眾多理論源自《周易》。特別是《內經》一書,全面吸取了《周易》的精華,並加以創造性地發揮,不僅成為醫學的奠基之作,而且是古代文人學子必修的經典之一。

古之大醫,深知五經、三史、老莊,並精於祿命,五行休王,七耀天文等。《千金方》曰「凡欲為大醫,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南、范東陽、張苗、新邵等諸部經方。又需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為得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至顛殞。次須熟讀此方,發載妙理,留意鑽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者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百家,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何。不讀老莊,不能認真體會。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操頤,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阻,而盡善盡美都矣。」

要之,中醫學的靈魂即是易學的思維,數千年來,歷代醫學無不在精研《周易》上下功夫,於是,易醫之理交相輝映的醫學名著不斷湧現。人們深刻體會到「不知易,不足以言知易,不足以為大醫」。

中國古代醫家將陰陽五行原理成功的引用到醫學之中,建立起以人體五臟為核心的思維模型,通過陰陽五行分衍推合、生克制化,形象逼真地概括了五臟之間的動態變化關係。在古人思維中,人體是一個超巨系統,是個小宇宙,大、小宇宙之的運行節律,永遠處於天、人合一的共振關係之中。

周魯先生在《若干根本性理論問題的提出與思考》一文中指出「以《周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科學方法論體系和以《內經》為代表的東方傳統生命科學文化佔有突出而關鍵的位置。《周易》與中國傳統醫學的現代研究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一大批站在當代科學前沿的中外科學家發展帶來啟示的《周易》為核心的中國傳統科學方法體系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日益認識到中國傳統醫學對於人類生命健康的巨大價值。」

周魯進而歸納如下重大理論問題: 1、以《周易》為核心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方法和科學方法論體系的現代解釋。 2、以《內經》為核心代表的中國傳統醫學的現代化。 3、在東方傳統生命科學文化中佔用重要地位的氣功和人體特異功能所引發的當代人體科學在現代科學形式下的落實和可能引發的一場科技革命。 4、中國傳統的《周易》和《內經》體系,與現代科學與文明發展的關係。 5、以西方十七世紀機械自然觀為基礎的現代自然科學、在面臨以統一性為主要障礙所導致的根本的危機和困境中、如何得到突破和發展。 6、東方科學的概念、體系和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價值的重新確認和確立。 7、整個自然科學體系中理論統一性的建立。 8、整個人類的科學、文化和社會在東西方優秀文化成果會通、融合和創新基礎上的重建。

上述問題是緊密關聯的,不可能在原有的西方理論框架下得到解決,其深刻性與重大性毋庸多言。

周魯指出: 從《周易》到《內經》是人類有文字記載史上第一個成熟而王正的關於方法論、物理科學與生命科學的統一性理論體系,「醫源於易」的本質也就蘊含在中國傳統科學文化中「統一性」這一核心要素之中,並在此基礎上筆者體提出應當重新理解和確認「科學」這一概念……該體系基於天、地、生、人綜合的系統方法論的高度得到了關於世界統一性圖景的規律性認識,作出了有別於西方科學的另一條獨立而完整的科學發展道路,重新理解和確認「科學」概念和未來的科學發展都應以此為前提。

其實,未來科學的概念即大一統的時空概念――360度周天全息數理模式,它是了解我們的家――宇宙背後及人類自己的一把鑰匙。

  • 本文源於網友投稿,徵求網友意見隱去原名;

  • 原文僅為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 編輯「易道縱橫」微信公眾(ID:yidaotangwei)

  • 推薦閱讀:

    乾卦坤卦與二十四節氣是怎樣對應的?
    周易正義 - 繫辭上卷七
    《周易》與《內經》天人合一整體觀
    紀曉嵐與《易經》 - 名人與周易 - 周易入門網

    TAG:中醫 | 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