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反對奴隸主貴族的鬥爭
07-11
所謂平民反對奴隸主貴族的鬥爭,在春秋時期主要是國人暴動。國人指住在國都及其近郊的居民、包括貴族、平民和部分工商業者。國人中平民人數最多,構成了國人的主體。平民原是本部落、氏族和聯盟部落、氏族的成員,與貴族處於平等地位。後來由於階級分化,氏族、部落貴族變為奴隸主貴族,大多數氏族、部落成員卻淪為被壓迫、被剝削的平民。隨著奴隸社會的發展,奴隸主貴族與平民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鬥爭越來越激烈。所以,國人暴動,從性質上說,是平民反對奴隸主貴族的鬥爭。西周末年就發生過大規模的國人暴動,春秋時期的國人暴動次數就更多了。國人暴動一般是由於統治者昏庸腐朽和對國人的政治壓迫、經濟盤剝引起的。而國人的向背,常常決定著政權的更替和國君的存廢。 春秋時期衛國是個國君與國人矛盾尖銳的國度。公元前660 年,狄人攻衛,國君衛懿公昏庸無道,對國人困苦不聞不問,但愛養鶴,有的鶴享受大夫的俸祿,坐大夫才能坐的軒車。狄人攻衛時,衛懿公讓國人去抵抗,國人說:讓鶴去打仗吧!鶴拿的俸祿跟大夫一樣。衛懿公只得帶著親兵與狄人打仗,結果全軍覆沒,衛懿公也被殺死,衛國亡國。關於此事,《左傳》閔公二年載:"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公與。。狄人戰於滎澤,衛師敗績,遂滅衛。"公元前632 年,晉、楚城濮之戰前夕,衛、晉不和,衛侯請與晉結盟,晉不許。因此,衛國國君想背晉從楚,國人反對,趕走了衛成公。《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衛侯請盟,晉人弗許。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悅)於晉。衛侯出居於襄牛。"公元前503 年,衛侯受不了晉國欺侮,想叛晉,又怕諸大夫與工商業者反對,於是就召集國人問,如果晉國連續5 次伐衛,如何辦好?國人回答說:還可以繼續打下去①。在得到國人支持後,衛國叛晉,最後未出問題。《左傳》定公八年載此事說:"衛侯欲叛晉,而患諸大夫。。。王孫賈曰:苟衛國有難,工商未嘗不為患,使皆行而後可。。。行有日,公朝國人,使賈問焉,曰:若衛叛晉,晉王伐我,病何如矣? 皆曰:王伐我,猶可以能戰。"衛國的事實說明,在面臨外來侵犯時,國人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國人反對國君,國君就會敗亡和被趕走。如果國君得到國人支持,團結禦侮,就能成功。從上述材料中還可看出,國人中是包括工商業者的,因為工商業者一部分是工官和管理商業的官吏,這些人自然是國人的一部分,另外一些人身自由的個體工商業者可能也屬於國人。因此,國君怕自己主張為工商業者反對,就要去找國人商量。 春秋時期,鄭國的國人也不斷同當政者進行鬥爭,對鄭國的政治發生了重大影響。如公元前555 年,鄭國執政子孔因太專橫,"國人患之",於是發生了"子展、子西率國人伐之,殺子孔而分其室"①。公元前544年,鄭國執政伯有汰侈而嗜酒,為國人憤恨,又因"鄭伯及其大夫盟於大宮,盟國人於師之梁之外。伯有聞鄭人之盟已也怒,。。以伐舊北門。 駟帶率國人以伐之。。。伯有死於羊肆"。正是由於國人在鄭國政治生活中起了重大作用,抑制了國君和執政者的胡作非為,才使鄭國能長期存在於晉楚兩大國之間而不亡。宋國的國人在政治生活中也起著重大作用。如宋公子鮑在饑荒年貸粟給國人,公元前612 年,國人就擁立公子鮑為國君。再如公元前469 年,宋大尹專政,欺上壓下,"國人惡之"。宋六卿三族"使國人施於大尹",大尹奔楚。宋國這一正一反的事例正說明國人的重要作用。 有的國家因國君無道,被國人殺死也屢見不鮮。如公元前609 年,莒紀公被國人殺死。《左傳》文公十八年載:"莒紀公生太子仆,又生季陀,愛季陀而黜仆;且多行無禮於國。仆因國人以弒紀公。"這就是說莒紀公死是兩個因素造成的,一是"黜太子仆",引起太子不滿;二是"多行無禮於國",為國人厭惡。在這種情況下,太子仆依靠國人殺死了莒紀公。公元前555 年,莒黎比公又被國人殺死。《左傳》襄公十九年載:"莒黎比公生去疾及展輿,既立展輿,又廢之。黎比公虐,國人患之。十一月,展輿因國人以攻莒子,弒之,乃立。"莒黎比公的死因與莒紀公死因相似,都是因為對太子態度不當和國人厭惡,最後太子依靠國人而殺死的。太子用種種辦法取得了國人的支持,所以國人殺死莒黎比公後,太子被立為國君。公元前520 年,莒國君庚輿又被國人驅逐,《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載此事說:"莒子庚輿虐而好劍,苟鑄劍,必試諸人,國人患之,又將叛齊。烏存帥國人以逐之。。。齊人納郊公。"莒君庚輿是因暴虐,鑄成劍後,用人試劍的好壞。這恰是奴隸制下把人視為牛馬,不把人當人看,統治者任意殘害民眾的寫照。因此,"國人患之"。所以,最後國人把他驅逐出國。這正是國人反奴隸制舊習俗的一種表現。有時統治者經濟上超過規定的限度進行盤剝,也會引起國人的強烈反抗。如《左傳》哀公十一年載:"陳轅頗出奔鄭。初,轅頗為 ①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第213 頁。 ① 《左傳》昭公五年。 司徒,賦封田以嫁公女,有餘以為己大器。國人逐之,故出。"這裡說的陳國司徒轅頗以嫁國君之女而"賦封田",這明顯是一種臨時附加的田賦,所以激起國人的憤怒,被國人驅逐出國。 由於國人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各國統治者為維護統治都要穩定國人。春秋時期,像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霸主執政後也都採取措施取得國人的支持。如齊桓公為"定民之居,成民之事"①,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晉文公執政後,據說"公屬百官,賦職任功,棄責薄斂,施捨分寡,救乏振滯,匡困資無,輕關易道,通商寬農,。。省用足財,利器明德,以厚民性,舉善援能"②。齊桓公、晉文公由於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穩定了國人等各階層,所以才能成為霸主。各國國內貴族之間鬥爭時,一般也是國人站在哪一邊哪一邊就會獲勝。如"宋華閱卒,華臣。。使賊殺其宰華吳",宋君和左師想驅逐華臣而又無力。然而,有一天"國人逐瘈(瘋)狗。瘈狗入於華臣氏,國人從之。華臣懼,遂奔陳"①。國人是在追逐一條瘋狗,華臣以為國人來攻打他,嚇得逃奔陳國。再如在鄭國貴族之間的鬥爭中,"子肆帥國人盟於大宮,遂從而盡焚之,殺子如、子、孫叔、孫知"② 正因為國人地位重要,有的貴族就意識到,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增強自己的勢力,就得爭取國人支持。為此採取了種種措施。如《左傳》文公十四年載:"子叔姬妃齊昭公,生舍。叔姬無寵,舍無威。公子商人驟施於國而多聚士,盡其家,貸於公有司以繼之。夏五月,昭公卒,舍即位。秋七月乙卯夜,齊商人弒舍而讓元。元曰:爾求之久矣,。。爾為之。"這一記載是說叔姬配齊昭公,生子舍。叔姬不受寵愛,舍也無權威。公子商多次施恩於國人而聚集士人歸附自己,家產用盡後,又從有關國家機構貸錢繼續施捨。昭公死後,舍即位。公子商殺舍讓位於公子元。元說:你追求君位很久了,你當國君吧。《左傳》文公十六年載:"宋公子鮑禮於國人,宋飢,竭其粟以貸之;年自七十以上無不饋飴也,。。親自桓(桓公)以下無不恤也。公子鮑美而艷,襄夫人(襄公姊)欲通之而不可,乃助之施。昭公無道,國人奉公子鮑以因夫人。。宋昭公將田孟諸,夫人。。使帥甸攻而殺之。"這裡記載的宋國公子鮑奪取政權的事迹。在宋國饑荒時,公子鮑以其家的粟盡數貸給國人,受他恩惠的人很多,而且他還得到了襄公姊(襄夫人)的支持,最後終於殺了無道的昭公。《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鄭子展卒,子皮即位。於是鄭飢而未及麥,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餼國人粟,戶一鍾,是以得鄭國之民。故罕氏常掌國政,為鄭上卿。。。宋亦飢,請於平公,出公粟以貸,使大夫皆貸。司城氏貸而不書,為大夫之無者貸。宋無飢人。叔向聞之曰:鄭之罕,宋之樂,。。二者其皆得國乎!民之歸也。"此處記載了鄭國罕氏和宋國樂氏兩個家族施惠政和救濟國人的情況。鄭國罕氏在子皮當政時,鄭國發生饑荒,民人困苦。子皮救濟國人,戶粟一鍾,因此深得鄭國民眾的愛戴。所以,罕氏家族常執掌鄭國國政,為鄭國的上卿。宋國發生饑荒後,請示了宋 ① 《左傳》成公七年。 ② 《國語》卷十《晉語四》。 ① 《左傳》成公九年。 ② 《左傳》成公九年。 平公,出宋國國家的倉庫中的粟貸賑,並使各大夫家都貸賑。司城氏貸賑而不記契據,替無粟的大夫家賑貸。因此,宋國沒有饑民。叔向聽到了鄭、宋這兩家救濟國人的情況後說,兩家都掌握著國家的政權,民眾都歸順了他們。貴族為取得國人支持而救助國人,國人為解除生活困難接受救助,二者爭取的都是眼前利益,時間長了二者就結成了不同程度的封建依附關係,這種結果是人們最初所未能預見到的。齊國的田氏就是通過賑貸、救濟貧民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新興封建勢力的代表人物,最後奪取了齊國政權。封建制通過這種方式走向勝利,正說明封建制的出現和勝利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不僅如此,國人有時在客觀上充當了新興封建勢力戰勝守舊勢力的助產士。如公元前532 年齊國田、鮑與守舊的貴族欒、高交戰時,雙方"戰於稷,欒、高敗,又敗諸庄,國人追之,又敗諸鹿門"①,後欒、高投奔魯國。公元前489 年田、鮑又與齊國守舊的貴族高張、國夏打仗,雙方"戰於荘",高、國敗,"國人追之,國夏奔莒"②。在上述這兩次鬥爭中,田氏明顯地是在國人支持下取得勝利的。國人支持田氏是因為他們從田氏用小斗收稅以大斗貸出的活動中得到了好處。但這種支持在客觀上卻為田氏戰勝齊國舊勢力奠定了基礎。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國人的支持客觀上充當了新興勢力田氏戰勝舊勢力的助士。 總之,上述奴隸制度自身的矛盾和鬥爭,決定舊制度必然要為新制度所取代。由於那時新的生產力已經出現,舊的制度、舊的社會關係已明顯不適合需要而必須讓位於新制度、新社會關係。所以,這種新、舊制度的更替就是通過不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和圍繞改革而進行的新、舊勢力的鬥爭而進行的。這種改革和圍繞這種改革所進行的新舊勢力的鬥爭就是一場革命。而下層群眾庶民、工匠、國人的鬥爭,則為新舊制度的更替開闢了道路,客觀上充當了助產士。然而,如果與秦以後中國封建社會相比,春秋戰國這次社會大變革明顯帶有自身的特點:秦以後的封建社會出現過多次大規模的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或武裝鬥爭,但是封建制度、封建社會並沒有崩潰和被取代。相反,春秋戰國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席捲全國的奴隸大起義,而奴隸制卻被封建制所取代。這個差異明顯地說明,生產力發展才是根本的決定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而階級鬥爭則是推動社會變革的直接動力。直接動力推動社會發展前進的幅度則受著生產力發展程度的制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林肯說:我不想當奴隸,所以我不想當奴隸主
※《洛杉磯時報》:美國國歌頌揚飲酒縱慾 由奴隸主階層創作
※黑奴貿易到底是幅怎樣的畫面?奴隸主舌舔黑奴所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