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品讀養生
秋夜品讀養生
入秋了,是調理養護身體的好時機,特別是老人。於是我在夜深人靜時,在燈下閱讀、翻看一些讀物,尋找調理身體和養生的科學方法。這一讀,真的長了知識,糾正了以前認識上的一些偏頗。
一、老子說:必須善於養生
有些人對自己的身體保養調理並不怎麼重視,對自己的起居、衣食、住行不大注意,隨意妄為。或不分季節、或不分寒暑、不分早晚,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弄得晨昏顛倒,胡吃亂喝,結果造成體質下降,輕者,精神萎靡;重者,百病纏身。這就是不懂善於養生的結果。
老子指出:「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養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如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用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老子》五十章)
意思是說——人從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中,屬於長壽的人,佔十分之三;屬於早死夭亡的人,佔十分之三;有的人本可以長壽,但卻自陷於早死亡的境地,也佔十分之三。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這樣的人養護身體過度。聽說善於養生(保養身體)的人,行於陸地不會遇上犀牛和老虎,進入兵營不為兵器所傷;對這類人犀牛沒有地方刺入它的角,老虎沒有地方用上它的爪,兵器沒有地方用上它的鋒刃。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善於養生(養護身體)的這一類人,沒有自陷於早死夭亡的境地。
養護身體是必須的。因為人的先天基因能保其長壽的功力,只有三分,要活得長壽還要靠後天的鍛煉保養,民間有說「三分治七分養」,包括適當的飲食、運動以及精神修養等因素。使自己的身體實現不陷於「早死夭亡的境地」,也即老子說的「死地」,而是不斷增長長壽的功力,從只有三分不斷的向上增長,達到健康長壽,頤養天年。
但「養生」過度也不行,超過身體接受的限度,也是不可取。比如有人說「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是必須的,但只有根據不同的年齡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選對了運動的時間和頻率,才能達到保養生命的目的。超過了限度過度運動,也是不可取。過猶不及,甚至傷害身體。所以老子說的「生生之厚」,就是指養生太過度。老子認為養生過度亦會傷身。養生本為好事,但太講究養生,富貴之人,食用過多的山珍海味,恣意的縱慾娛樂,濫服所謂「養生保健」之葯,只會適得其反,反而傷身,促其早死。這就是「生生之厚」的後果。「生生之厚」就是使自己自陷「死地」。
養生是必須的,但養生要適度、要對路、要有針對性,找對方法,不可亂為。
二、《黃帝內經》如是說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它是我國上古時代民族智慧在醫學和養生學方面的結晶。對人類的養生提出了許多科學的建設性意見。
1、順乎自然,這是養生的根本
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過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內經》說:聽說上古時代的人,都能夠年過百歲而不顯出衰老的跡象,而現在的人,年齡過了50歲,動作就顯出衰老了。這是因為時代環境不同呢,還是人們喪失了養生之法的緣故呢?
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一般都懂得養生的道理,效法陰陽,明白朮數,飲食有一定的節制,作息有一定的規律,不妄事操勞,所以能做到形體與精神兩相吻合,活到壽命應該終了的時候,度過百歲才死去。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飲,好逸惡勞,酒醉了,還肆意行房,縱情色慾,因而竭盡了精氣,喪失了真元。不知道保持精氣充沛,蓄養精神的重要,只顧一時快活,背離了養生的真正樂趣,作息沒有一定規律,所以到50歲就衰老了。
《黃帝內經》通過古今之人對比,闡明養生之道,要旨在順乎自然。「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若違背其自然規律,陰陽不和,飲食無節,起居失常,妄為操勞,豈不殺生!
2、科學養生要應四時季節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者傷心,秋為痎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素問.四氣調時大論篇第二」)
我們的古人很早就懂得科學養生的道理。《黃帝內經》這段文字講解的非常詳細,是養生的經典之作。意思是說——
春天的三個月,是所謂「推陳出新」,萬物復甦季節,天地間皆顯出勃勃生機,草木得以繁榮。人們應當入夜而睡,早早起床,到庭院里散步,披散頭髮,舒張形體,是神志隨著春氣而勃發。提倡生長而不要扼殺,提倡給予而不要剝奪,提倡獎賞不要懲罰。這正是春天生長之氣所要求的正確呼應,人體養生的必由之路。違背這個道理就會傷肝,到了夏天,就要得寒變之病,供給夏季生長的物質基礎就差了。
夏三月,是所謂草蕃木秀,繁衍秀美的季節。其間,天地陰陽之氣相交,植物開花結果,人們應該夜卧早起,不要厭惡白天太長,讓心中無存郁怒,容秀色美,並使腠理宣通,暑氣疏泄,表現出外在的美。這是對夏天「宜養」的呼應,違反了這個道理,心會受傷,到了秋天,就會得瘧疾,供給秋天收斂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三月,是所謂「收容平藏」、萬物成熟的季節。天氣勁急,地氣清明,應該早卧早起,雞叫起床,使神志保持安定,藉以舒緩三秋的蕭殺,精神要內守,使秋氣得以和平,不使意志外馳,而令肺氣清勻。這是對秋天「收養」的呼應。如果違背了這個方法,肺會受傷,到了冬天,就要生完谷不化的飱泄病,供給冬天的潛藏之氣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三月,是所謂「緊閉堅藏」,生機潛伏的季節。水結冰,地凍裂,人們不要擾動陽氣,應該早卧晚起,一定要等到天光大亮再起床。使意志伏藏,像有私意似的,又像已有所得。還必須避寒就溫,不要讓皮膚開泄出汗,這就是適應冬天藏伏的方法。如果違反了這個道理,腎會受傷,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供給春天生長的能力就差了。
一句話,養生要順應自然,適應四時變化的規律。適應四時季節之變化來養生,就能的長壽,違背這一規律,就會百病叢生,壽命縮短。一個簡單的起床與睡覺,就有科學的講究,不能千篇一律。該起則起,該睡則睡,違背這規律,身體內各個器官就會受到傷害。睡懶覺不可取,而過早起床違背自然天時,也是傷害。
3、防病重於治病——養生的指導思想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為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以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喻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素問生氣通天論第三」)
《黃帝內經》提出,養生之根本是善於調理陰陽,防病重於治病。其依據是——
與春氣相違,少陽之氣就不能生,從而使肝氣內郁而生病變;與夏氣相違,太陽之氣就不能長,就會心氣中空;與秋氣相違,太陽之氣就不能收,就會使肺氣躁悶;與冬氣相違,少陽之氣就不能藏,就會使腎氣消沉而功能衰減。可見四時陰陽,是萬物生長之根本。所以聖人春夏保養心肝之陽,秋冬保養肺腎之陰,以從其根本。如果違反了這個根蒂,便會摧殘本元,損壞其真實的存在。所以說四時陰陽,是萬物的始終,死生之本源。違反了它,就要發生災害,順從它,就不會得重病。這樣才可以說為養生之真諦。這種養生之道只有聖人奉行之,愚人卻不照著去做。要知道,順陰陽就生,逆陰陽就死,順從它就得治平,違反它就會混亂。不順而違逆它誠所謂從內部格殺自己!
所以聖人不提倡已病之後的治病,而重視未病之先的防禦,不提倡亂以形成之後的治療,而重視未亂之先的防範。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假如病已形成再去治療,亂已形成再去賓士,豈不正是臨渴挖井,臨戰鑄器,不也太晚了嗎?
養生以防病為主。「治未病」,是養生的指導思想。要想身體健康不得病,根據中醫的理論,就要善於保養陰陽。「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這與順乎自然適應四時之思想是一致的。
三、《養正四要》提出養生四要求
《養正四要》是明代醫學家、養生家萬全所作。他認為養生要做到「四要」,即:寡慾、慎動、法時、卻疾。堅持這「四要」,就能得到養生的秘訣。
1、寡慾第一
萬全指出:「夫食、色、性也。故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男女,是人的本性,使人能以生存發展的根本。世界上不可能有不食不欲而能生存發展的人。因此萬全不是提倡禁食禁慾,而是「寡慾」。為何?
先說「色」欲。萬全認為,人的形與神和諧統一,人就能長壽;如果形與神不和諧,就會出現早衰。男子過早、過度色慾,都會破壞身體機能。「今之男子,放其年少也,未及二八而御女,以通其精,則精未通而先瀉,五臟有不滿之處,他日有難形狀之疾。至於半衰,其陰已為痿,求女強合,則隱曲未得而精先泄矣。及其老也,其精益耗,復近女以竭之,則腎之精不足,取給於臟腑,臟腑之精不足,取給於骨髓,故臟腑之精竭,則小便淋漓,大便乾澀,髓竭則頭傾足軟,腰脊疫痛。屍居於氣,其能久乎?」因此,萬全提倡「寡慾」。寡慾者,節慾也。
再論「食」欲。「食」也須「節」。即不濫食、不嗜食、不過食。
不濫食,就是吃對時間、地點的食物,不能隨便亂吃。萬全說:「四方之土產不同,人之所嗜,各隨其土之所產也。故東方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西方金玉之城,其民食鮮而脂肥;北方高陵之地,其民野而食乳酪;南方卑濕之域,其民嗜酸而食鮒;中央之地,四方輻輳,其民食雜。故五域之民,喜食不同,若令遷起居,變其食,則生病矣。」也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
不嗜食,就是不偏食,不專註偏愛食某種事物。營養要均衡,身體才全面發展,專註偏愛食某種事物,便會使營養失衡,因而會引起某些疾病。萬全說:「然而嗜有所偏,必生所偏之疾。觀其多食鷓鴣,常食鳩子者,發皆咽喉之病。」
不過食,就是不貪食。「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自倍者,過於長度也。腸胃者,水谷之所藏也。飲食多少,當有分數,苟過多則腸胃狹小不能容受,不能容受則或溢而上出,不上出則停於中而不行,水不行則畜水,食不化則為宿食,畜水宿食,變生諸病。」因此,即使好吃的東西,也不能無限量的過多食用。如飲酒,「酒雖可以陶情,通血脈,然耗氣亂神,爛腸胃腐脅,莫有甚於此者。」所以,飲酒也適可而止,不能沉湎於酒。「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邵子)這有科學道理,應引以為鑒。
2、慎動第二
常說「生命在於運動」,其實,這是有偏頗的,不全面的。應該說,「生命在於動靜的和美組合」。所以,萬全提倡「慎動」。人在生命的發展時段,有靜也有動,該靜則靜,該動則動,千萬不能妄動。
在許多時候,「靜」更能養生。萬全認為「必清必靜,毋勞汝形,毋搖汝精,乃可長生」。他引用莊子的話「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熏鼻,困惱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心滑心,使心飛揚。此五者皆性之害也。」,證明「慎動」的重要意義。人的視聽言動,必須慎之又慎。
萬全認為「動」往往受情感支配,過多的情感活動,往往會傷心性。「人身之中,只有此心,便是一身之主。所謂視聽言動者,此心也。故心常清凈則神安,神安則七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心勞則神不安,神不安則精神皆危,便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
對於人身上的各種器官,萬全認為動靜的要求是有規律才可循的。他說:「目者,神之舍也,目宜常瞑,瞑則不昏。發者,血之餘也,發宜常櫛,櫛則不結。齒者,骨之標也,齒宜數叩,叩則不齲。津者,心之液也,津宜常咽,咽則不燥。背者,五臟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則肺臟不傷。胃者,谷之倉廩也,腹欲常摩,摩則谷不盈。頭者,清陽之會,行住坐卧,風雨不可犯也,犯則清邪中上竅,而頭頂之疾作矣。足者,濁陰之聚,行住坐卧,水濕不可犯也,犯則濁邪中下竅,而腰足之疾作矣。養生者,宜自思焉。」從頭到腳,各臟腑的動靜都解說得清清楚楚,該動則動,該靜則靜,不可逾越,違背規律,折壽奪命。
3、法時第三
萬全根據《黃帝內經》「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的思想,進一步闡明依四時季節養生的宗旨。他指出「凡天地之氣,順則和,競則逆,故能致災咎也。所以古先賢王,立四時調神之法,春則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順其發陳之氣,逆則傷肝矣。夏則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氣得以泄,以順其蕃秀之氣,逆則傷心矣。秋則早起,與雞俱興,收斂神氣,以順其容平之氣,逆則傷肺矣。冬則早卧晏起,必待日光,無泄皮膚,依順氣閉藏之氣,逆則傷腎矣。」
萬全「法時」的內涵,從四季擴大到「一月」、「一日」的養生規律。他說,修養家常曰火候,火者,純陽之陽氣也,候者,陽氣升降之候。曰火候者,渭陽氣之升降不可得見,觀於七十二候可見矣。蓋欲於此求之,以一個為一月,朔後陽漸長,至望而極,望候陽漸消,至晦而極。又以一月為一日,子後一陽生,至已而極,午後一陽消,至亥而極。又以一日為一時,初初刻陽之長也,至初四刻,正初刻陽之消也,至正四刻而極。又以一時為一息,呼出陽之長也,吸入陽之消也。故天地之大,自其不變者觀之,只一息耳,自其變者觀之,流散無窮也。
這樣,根據陽氣的升降規律養生,不僅春夏秋冬有跡可循,一月、一日、一時,甚至一呼一吸,都有跡可循。人們按照這一規律生活,注意四時調養,每天按照「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則靜坐,夜則安身」,就能節制損傷元氣,達到健康長壽。
4、卻疾第四
卻疾,也就是拒絕疾病。這是防病重於治病的思想。同《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提法一脈相承。
萬全說,「吾聞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將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者十痊八九,治將病者十痊一二,治已病者十不救一。
萬一得病怎麼辦?決不能諱疾忌醫。善養生者,當知五失: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擇醫,三失也;喜君峻攻,四失也;信巫不信醫,五失也。有了病就應早治,找良醫治,不要道聽途說,延誤治療的良機。
最後,萬全總結說:養生之道,只要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無煩惱,形無勞倦,而兼之以導引,助之以服餌,未有不長生者也。服餌之物,骨肉采果為上,草木次之,金石為下。蓋金石功速而易生疾,不可輕餌,恐毒發難制也。……
養生,其實就是「養心」為上!
2015,9,23讀後記
推薦閱讀:
※[轉載]好不容易收集的養生經驗
※崔竣豪的文件夾【養生】
※很多人不知道這個蟲子的外衣,居然是一味養生價值較好的良藥!
※氣血不足怎麼看?如何調理?
※【經絡養生】「寒熱體質不辯清,盲目艾灸有風險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