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局焦點】今年樓市怎麼走?
文/識局智庫之花和尚(識局智庫微信賬號zhijuzk)
和同事吃飯回來的路上,突然想到問他:「年前不是在杭州看房嗎,怎麼現在都沒動靜了呢?」同事說:「現在杭州到處都在打折,哪裡敢買?要是買下去繼續跌怎麼辦呢?」
房地產到了這個階段,同事反映的是市場群體性心理。市場其實就是一個人,在房價不斷上漲,大家都擁著搶著排隊搖號的時候,只要財務周轉允許,他一般隨行就市,都想著「還要漲」。市場差的時候,哪怕連連下跌,即便價格比之前削弱二三成也不敢輕易入市,都認為「還要跌」。
商業這東西對抗的就是大眾心理,生意做好的人,就是把客戶的心理摸得熟透透的,巴菲特說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其實就是和大眾心理對抗。
然後我們來回望在年前,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布局,和記黃埔與長江實業不斷變賣在大陸的固定資產,轉而購買歐洲資產,這波可真是走的巧妙,不免感慨,首富畢竟是首富,他說永遠不去賺最後一個銅板,現在一看,基本上每個周期,他都踏得准準的。
回頭看看我們苦哈哈的老百姓,還在為一套房子發愁。有時候會認為財富這東西是冥冥中有慧根與機緣的東西,我們還真不應該仇富。
京滬難放開限購
就在很多人都猶豫房價是否繼續下探,買不買的時候,昨天瀋陽悄然放開了限購,說到底最先扛不住的是政府,大東北本身就沒有什麼產業支撐,土地不行樓市不行,財政全去喝西北風了。從輿論來看,對瀋陽放開限購的市場情緒還算可以,筆者覺得,在二三線城市,這個限購令會慢慢被逐步突破。而一線城市,限購令放開則比較難。
其一,真正的泡沫城市,是在沒有合理產業基礎的城市率先出現的。任何行業總是有周期,但合理的周期一定是一根拋物線,拋的高自然拋不遠,這裡講的就是溫州、鄂爾多斯、杭州等城市,這一批城市的房價,可堪比北京、上海一線城市。什麼原因,是因為民間有錢,古代民間百姓有錢一般做幾樣事,修祖墳、討小老婆。小地方百姓有錢除了買房子再有就是放高利貸。所以溫州、鄂爾多斯一帶的民間資本與實體產業或能源交織在一起,在高位的時候催生了樓市的泡沫,在經濟下探周期到來之前,也就是去年,溫州、鄂爾多斯是率先開始下降的。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房子沒人買,09年是杭州率地方之先先打響了房地產救市牌。這一波經濟調整,目前看來也是杭州受到最顯著的衝擊。杭州政府實際上已經蠢蠢欲動,瀋陽既然開了這個頭,我想杭州會選擇合適的出手時機。
其二,京滬一線城市還不到說泡沫的時候,上海百姓的收入並不構成上海房價泡沫的指標,上海北京的房價,是由全中國富人群的購買力決定的。所以限購令在上海北京很難放開。
由於主要的媒體駐紮於這兩座城市,媒體人感同身受就近采寫,多會拿京滬兩地的案例說事,對此,筆者的看法是,京滬的樓市並不代表全國,而現在這個價格也並不意味著有泡沫,哪怕經歷了短期的調整,並不影響大都會的未來。真正的泡沫就是在於溫州、鄂爾多斯這樣的沒地基的高樓。
為什麼說上海、北京就可以撐那麼高的房價,那也是大眾心理的一個投射。真正應該限購,且很難放開限購令的也正是這幾個一線城市,因為上海是全國的上海、北京是全國的北京,絕大部分的優秀精英人才,和資本是往這幾個城市走,而並不會往溫州、鄂爾多斯走。這個巨大的經濟體,十幾億人口在不斷的發展與積累財富與之時,中心區域的房價,自然是要和全球大都會相比擬,甚至都有可能超過發達國家核心大都會。
所以,我們看京滬的房價,不能只看京滬的普通百姓,理性殘酷一點講,當地百姓的收入不構成當地房價是否泡沫的指標,而是全中國富人群的購買力,決定這個上海北京的房價。政府一直在推行的保障房體系建設,雖然磕磕絆絆,也知道這部分百姓的住房幸福指數是要靠政府兜底的。
回看現在上海的房價,今年雖然上漲的可能性不大,甚至會局部下挫,但筆者認為這不意味著泡沫破滅,由於筆者居住上海,從中遠期看,上海的房價勢必繼續緩慢上漲,均價兩三萬或許只是個中位,有時候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今年的房價怎麼走?
有句話說決策要給戰場上能聽到炮聲的人來做,這句話放到房地產來說,我們聽房地產的走勢之類的,建議少聽聽專家,多聽聽地產商的話。前幾天看到綠地董事長張玉良一番話,覺得非常中肯到位。
「未來3至4個月內內地樓市仍將延續較嚴峻的狀態,但四季度市場情況或好於現在,內地房地產行業中長期看仍有空間。當前正好是回歸市場化調控的契機,首先要研究風險,對條件不成熟的區域要繼續加強監管。」
因為6、7、8月是傳統夏天淡季,加之剛剛出爐的5月數據並不是很好,紅五月告吹。大部分百姓在金九銀十時候對於房地產的態度很重要,如果大家都對接下來的打折敬而遠之,那麼今年的樓市就著實不妙了,張玉良說的四季度或許好於現在,是因為到了年末,市場買方應該會對今年進行修補,所以就往年來看,所謂的年底小翹尾就是如此。
推薦閱讀:
※日本樓市崩盤對中國的啟示
※樓市啟示錄 黃粱一夢二十載 浮屠三生夢初醒
※全國多地加碼樓市調控 這個城市跨出住房長效機制第一步
※海南為引進人才送錢送房,對樓市會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