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馬特」:一個需要被了解的存在
在微博上,「殺馬特」一詞,一直是一個高頻率用詞。它音譯於英文smart,意為時尚的、聰明的。但由於文化知識精英的話語壟斷與價值重構,讓「殺馬特」從「smart」一翻譯成中文,就成為了其反義詞。現在在微博上流行的「殺馬特」,幾乎都是作為審丑狂歡下的貶義詞而存在。在人們的眼中,「殺馬特」們是這樣一個群體:留著怪異髮型,穿著誇張,佩戴古怪,濃妝艷抹,氣質詭異,來自農村或城鄉結合部90後青年。
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青年亞文化現象。這些被「殺馬特」青年們,與去年流行起來的「洗剪吹組合」形象一起,構成了當下中國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新生代農民工。從社會學意義上看,他們如何融入城市、被城市接納(現在是被嘲笑),如何完成自身的個人的現代化(現在是半現代化的驚悚穿著),這關係到中國未來的社會局勢。但如果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的話,其實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特別是與「小清新」風格的對比,能夠直白地展示了中國文化多元化背後的文化區隔與文化歧視。「殺馬特」的文化特徵與溯源
現在被視為「殺馬特」的群體,他們多為農村出來的90後,中學畢業或中高職技校畢業。其在身份層次與文化價值觀上,有著較為顯著的特徵。在其文化選擇與喜好上,各種網路口水歌曲是他們的最愛。在外在上,他們的服飾是廉價的地攤貨,使用的是國產山寨手機,然後用之自拍放到QQ空間,除此之外,他們的照片也有很多是照相館拍攝,背景則通常是一塊湛藍色天空的幕布,或街頭大頭貼機器拍攝的大頭貼。生活狀態上,從學校走出後,直接離開了家裡人,進入了鄉鎮以上的中小城市,或者大城市的城郊,租住在價格較低的民房或地下室,且是多人合租;職業上,成為理髮店員工、保安、餐館服務員、富士康這類的工廠的工人,是他們主要的就業去向,也不排除在一些灰色與黑色地帶的工作,這一點和他們父輩很多都從事建築業的苦活累活不一樣,他們很難承受如此高強度的體力活。交際的圈子,也是同齡的老鄉為主。當然,也延伸到網路世界,通過玩勁舞、QQ視頻等,結識同齡的同興趣愛好的網友。業餘活動的地方,就是網吧、迪廳、路邊大排檔等。
2010年代之後的「殺馬特」,倒推其文化淵源的話,應該是這樣一個路徑:城市裡90後「腦殘非主流」文化、西方的朋克、重金屬等青年亞文化,也就是說,殺馬特是受到了2000—2010這十年間的城市90後非主流文化的傳染(這批人現在都已經轉向為小清新或賣萌的蘿莉、正太了,轉向都市美男,男子陰柔化,韓版小男生),而非主流文化則沿襲自歐美國家的青年亞文化。
但到了「殺馬特」這裡,這種青年亞文化,不再是非主流的叛逆,更不是國外那種標新立異、要展示反叛性的重金屬風格(給人一種誇張的、歇斯底里、狂躁的感覺)、哥特文化(在文化上的表徵就是以黑暗、陰鬱、野蠻、死亡為題材的文學、藝術現象,再具體形容就是黑暗的恐懼、死亡的悲傷、禁忌的愛、徹底的痛苦帶來的美感),它並沒有對主流文化進行「弒父」。因此,可以說,「殺馬特」與國外非主流的青年亞文化,沒有多少相似之處。相反,他們的這個形象,是試圖接近主流的一次失敗的努力。「殺馬特」們努力構建一個自心目中理解的城市人形象,然後試圖模仿之,在相似的群體中形成一種風潮。他們一直在試圖接近城市文化,成為他們的一員,將cosplay(角色扮演)生活化,努力模仿日本視覺系的動漫形象、打耳洞、染頭髮、性放縱、裝深沉憂鬱等的城市另類青年,或唯美、抒情的文藝青年(小清新)的流行做法。
但是融入這種文化,卻是需要資本投入的,但對於他們來說這無疑是很奢侈的,他們的經濟能力,無法實現他們想像中的生活方式,於是,誇張的外形、廉價的服飾、國產山寨手機與網吧低像素攝像頭的自拍照,只能塑造出了他們現在給人呈現的形象。他們的自認的流行時尚,在眾多城市人看來,卻是驚悚、誇張、二逼、土氣,和一個穿著劣質西裝配著運動鞋的農民是一個性質,只不過是另外的一種鄉土氣息,是一群21世紀的「閏土」。結果,在這個消費社會,他們成為了審丑狂歡的消費品,和芙蓉姐姐、犀利哥、鳳姐等一樣,成為「神一般的存在」。
殺馬特與小清新的區隔
與殺馬特迥然相反的是近些年持續流行的「小清新」之風,它在青年文化形態上,與之構成了一個兩極化,各處一端,絕無交叉,它們二者的差距,並非嬉皮士與雅皮士之間的差異,用當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矮挫丑」的屌絲與「白富美」的女神之間的距離,而這距離是賣多少個腎也難以填補的,構成了社會學大師皮埃爾·布迪厄在《區隔》所言的由「品味和趣味」區隔出的社會分層。
小清新是以接受過大學教育或正在接受大學教育的女生為主,文化形式上,主要特徵是:著裝上,熱衷淡淡的清雅色系,布鞋、白色亞麻襯衫和長腳踝的棉布裙子、無鏡片眼鏡、運動裝,熱愛的品牌是H&M、優衣褲、專賣店的耐克阿迪等,「武器」裝備筆記本電腦、LOMO相機照、單反、Iphone(蘋果)手機,然後照出且經過PS的唯美的、逆光的、暖色調的各種照片,喜好在校內網或者微博上報到地點、髮狀態、發美食照片,上星巴克、喝依雲礦泉水、抱布娃娃,養寵物狗,或者表現得很喜好寵物和小孩;喜好旅遊,鼓浪嶼、麗江、烏鎮、港澳台、境外特別是韓日歐是她們心目中的聖地;春上村樹、安妮寶貝、陳綺貞、柴靜、劉瑜是她們的文化偶像。她們鄙視粗俗的殺馬特,也不鳥憤世嫉俗的憤青,還時不時地裝個萌,發個嗲,也會對時事有些關心,但最終的落點都是在「中國人怎麼了?」「這個社會是怎麼了?」等淺嘗輒止而又空洞無物的問題上。更多的時候,她們是沉溺在自己小圈子的世界裡,「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人生若只如初見」、「默然相愛,寂靜歡喜」成為她們的黃金絕句。她們很多是前幾年的「非主流」轉型而來的,又將 「布爾喬亞」、「小資」的後備軍。
「殺馬特」與「小清新」作為同時存在的文化現象,但其二者權力話語完全不同,這也造成了它們截然不同的社會待見。像文化批評家張檸教授,就對小清新報以褒賞的態度與看法,認為是「一種新的審美趣味和出現」「『小清新』一代審美趣味的重大變化,包含著對被西方啟蒙文學排除在外的東方古典趣味的回歸。」而最典型的是體現在官方截然不同的對待態度,殺馬特是受到譴責,而小清新是無干涉或支持的,體現出了曖昧或不公正的態度。
如果說像「旭日陽剛」等時常從網路中崛起且往往能獲得同情與歡迎的人物代表著一種草根文化的話,那麼殺馬特們就簡直是「雜草文化」,他們長著人們無視的地方,長成後也是無人關注,不僅不被尊重和重視,甚至還可能面臨成為要被除去的負面影響,和前段時間網上流傳的網路電影《四平青年》一樣,成為禁止的對象。《四平青年》它是由吉林省四平市人民劇場的一群青年二人轉演員,閑暇之餘拍攝的網路電影,裡面充滿東北土話,粗口連篇,情節惡搞。在網上流行之後,官方(四平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方面)的態度卻異常明確,認為是「嚴重影響了四平市城市形象」,要求人民劇場辭退劇中所有演職人員,同時在網上刪除視頻。儘管客觀地說,該電影粗俗不堪,但遠沒有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但儘管如此,網上受歡迎,並不代表著它受到重視,相反,人們是在其背後,如同圍觀「殺馬特」一樣,只是從中獲取樂趣,以及假象式地在文化上挑戰官方的主流文化,這些演職人員,在大家眼裡依然一群土裡土氣的殺馬特。所以說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到,屌絲終將難以逆襲。
於是現在在微博上,被很多人關注的比如@殺馬特強子、@留幾手、@殺馬特龍少等紅人,塑造了自己「殺馬特」形象,他們的微博用語中,東北土話等方言成為佐料,東北XX屯、河南駐馬店、北京二撥子村等是這些微博用戶的一個假想的來源地(而實際上,這些地方都是農民工流出地或居住地)。但通過其言行明顯可見他們並非真正的殺馬特,而是百分百的文化知識精英,只是借用或惡意使用這套語言與形象,用以嘲諷取樂,以製造網路狂歡,每一句話都將反諷進行到底,從而在文化尊嚴上,徹底貶低這一群體,強化了社會公眾對於此群體的歧視與隔離。
文化貧民「殺馬特」
改革開放之後,社會流動的加劇,所謂的「盲流」終於得以正名。最早進城的、生活改善起來的第一代農民工們,開始學習城裡人一樣,穿起了夜市地攤上購買的衣服(往往都是過時的,被城裡人淘汰的樣式),夾起了手提皮包,腰上也別上了手機。但社會並沒有讓他們真正地落腳城市。一轉眼二十年過去了,他們的後代也從農村走了出來,進入到了城市。但命運又開了一次輪迴的玩笑,他們的下一代,又在學習城裡人樣式,卻成為了不農不城的「殺馬特」。嚴格意義上說,「殺馬特」們已經不再是農民了,只是戶籍上,依然將他們烙印中這個身份之中,城市的城門,對於他們已經洞開,但城門之後,還有一層厚厚的擋風玻璃在隔絕著他們真正地進入。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殺馬特」們將構成中國社會的「第三元」,他們對於父輩的農民形象來說,已經是屬於光怪陸離、花枝招展的城裡人了,不再是簡樸、吃苦耐勞的莊家人;對於城市裡人來說,他們的骨子裡永遠透露著鄉土氣息,無論多麼努力展示,結果都是卸不掉身上的氣質。在社會學意義上,他們成為了沒有故鄉、也沒有未來的中國獨特的城鄉二元格局之外的「第三元」。在文化上,他同樣面臨著這種窘境,農村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城市以譏諷的眼光嘲笑他們。
同時,在話語權壟斷的背景下,大量的農村與中小城市的故事難以在都市媒體之上呈現,而大城市裡的雞毛蒜皮,都能夠成為新聞。報紙、雜誌、影視,都在一個勁地展示或奢華的或小清新的圖像影響,傾銷著城市消費主義膨脹的慾望。在這種耀眼光芒之下,殺馬特們就成為了一群被遮蔽的群體,只有隨著富士康十幾連跳等情況下,才能夠得以短暫的關注。他們生活在一個灰色地帶,或者說是黑色幽默地帶,他們的生活的那些場域,則成為文化意義上的隔離區,是低素質、混亂和危險的象徵。當然,客觀地說,「殺馬特」所體現出來的文化,有些粗糙不堪、不倫不類,但是要看到,這絕不代表著「三俗」(低俗庸俗媚俗)。這是現狀社會大背景下的結果,有限的教育背景,微薄的經濟收入,殘酷的生存環境以及逼仄的發展未來,他們或沒有能力或沒有意識在文化方面很好地提升自我,這是個人以及群體半城市化和現代化不完整的結果,於是,他們的文化形態上就成為了文化半成品,是不僅物質貧困文化也異常貧困的「文化貧民」。
因此,在小清新們過著安逸的生活,享受著父母的寵愛,沐浴著大學的書香,隨心所欲地消費著的時候,不應該再以高高在上的眼光,冷冷瞟著「殺馬特」,然後報以顯露無疑的蔑視。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關注而非嘲諷,更多的同情而非鄙視,更多的寬容而非排斥,因為他們或許在你們還啃老的時候,就已經在無奈地靠自己的勞動,過上了漂泊異鄉的打拚生活。他們正在以小清新們難以想像的艱辛,努力地成為一個真正的城裡人……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b5def10101e5q3.html
推薦閱讀:
※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
※網點轉型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時間的終結 :第二章 神存在嗎?
※傳說中的夏王朝是真實存在的
※驚奇!10大驚人證據證實:輪迴轉世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