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談國學:孔孟為何強調用道德教化治天下
5月28日,原全國政協文史與學習委員會主任、文化部部長、著名學者王蒙先生應邀在中國人民大學開講「道通為一:文化自信與國學傳承」。以下為講座第二部分實錄:
王蒙先生在中國人民大學開講
中國文化有一個核心,核心就是信善,這一點講的最明確的是孟子,孟子有一個「側隱之心」,同情別人的心,關照別人的心。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個告子講一個理論,我們客觀的說,告子說「無善無不善」人剛生下來無所謂不善,就看他在什麼環境,受人的影響,他也可能善,也可能惡,這都有可能。我們大家考慮一下告子這個話並不能說不對。但是孟子堅持性善,堅持性善既是一種理論,又是一種追求和信仰,信善你就應該善,如果你不善,你就壞著良心,壞著天良,什麼叫天良就是你壓根就應該有的良心。你壞了良知,什麼叫良知?就是你先天不需要學就知道的知識,孔子的理論孝敬父母,你生下來你父母照顧你,你能不孝敬你的父母嗎?你能不感恩你的父母嗎?你能不愛你的父母嗎?你生下來有兄弟姐妹是是有的。
孔子認為人還有一個天性,就是人生而好學,人生下來自然愛學,很簡單嬰兒說話誰教給他的,有聘專業的教師嗎?用訓練班嗎?不需要。跟著爸爸媽媽就能學上話,所以孔自認為人也是性善的。
第一,他們堅持認為性是善的,性善的理論不太立的住,但是很得人心,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容易給人帶來希望。就是說你不管什麼處境下,人基本上是性善的。說的再俗一點,好人太多。如果你相信這個世界上好人還是多的,那麼你的信仰就有了,它代表信仰,既是信仰還是崇善。
既然人是性善的,對中華文化有一個什麼啟發呢?有什麼啟示呢?啟示就是說,我們應該用道德教化來治國平天下。孔子說,他寫的是「王道與仁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齊就是規範,用法律手段,懲罰的手段來規範。「不若道之以德」,不如道德的手段來引領,「齊之以禮」,用文明禮貌來規範。你把這個定的標準定的高一點,你得是良民,你不能夠違背我們這兒的管理制度。齊之以刑,你為了治國該削鼻子削鼻子,但是孔子認為你以得感化、教化讓大家都有禮貌,自然就沒有壞人了,世道人心好了,什麼都好了,這是孔子認為的,所以他主張的叫王道、仁政,就是以仁愛之心來推行政治,這也代表理想性,孔子這人很有分寸。他說的是你用行政手段、懲治的手段,不是治國最好的方法,但是他並不能說不能用刑的手段,他說不如我提的更高,道之以德,刑之以禮,孟子說的更簡單,不是殺人者就是仁政,不是那麼喜歡殺人者,該殺的還是得殺。他並沒有說不殺人者,他沒有說,有一定的分寸。而且孟子講,你不殺人者能得人心,得了民心而有天下。(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