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端,大宋王朝的「糊塗」宰相
毛澤東曾詩贈葉劍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裡面所提到的呂端,是北宋有名的宰相。
宋朝是文人的天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士大夫歷來瞧不起考不上進士而靠祖上的蔭德入仕者。呂端靠父親的關係當上小官,步步高升,領導滿朝狀元、進士出身的文人士大夫,他有什麼過人之處?
給憨王爺出主意
宋太祖趙匡胤兄弟五人,兩個早亡,剩下趙光義和趙廷美兩個弟弟。趙匡胤去世後,趙光義坐上了皇位,成為了宋太宗,這時,弟弟趙廷美與這位皇兄的關係陡然微妙起來。
原來,母親昭憲杜太后臨終前,曾把兒子們叫到跟前交代遺言,確定了一個皇位繼承的順序:趙匡胤死後趙光義接任,趙光義死後趙廷美接任,再由趙廷美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或趙德芳。在兒子們都起誓保證後,杜太后把遺言藏在金櫃,安排謹密可靠的宮人守護,這就是正史、野史上均有記載的「金匱之盟」。
按照「金匱之盟」,趙廷美是下任皇位繼承人。然而,精明的趙光義似乎不太願意看到弟弟接自己的班,他想傳位於子。所以,他對弟弟開始有了戒備猜忌之心。這層內心深處的想法,呂端洞若觀火。
公元979年,趙光義親征太原,攻打北漢,打算安排趙廷美留守京城。趙廷美居然想接受,真是糊塗一時。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外出的皇帝無論是巡視還是親征,最怕後院起火、禍起蕭牆。既然皇帝早已對這位皇弟有所猜忌,難道真的會讓他留守?試探罷了。當時,呂端是趙廷美手下的判官。對趙光義的試探,趙廷美渾然不覺,歷來謹慎的呂端趕緊向這位憨王爺說:「皇上作為一國之君,不顧艱危,浴血親征。您作為親王,應該主動請纓,扈從左右,為皇上分擔。若是貪圖安逸,答應留守,不合時宜啊。」建議趙廷美推辭留守之任,主動請求從征。
趙廷美依計行事,趙光義果然同意,而且顯得十分高興。呂端參謀得當,既猜到趙光義的心坎上,又讓趙廷美避免了嫌隙,雙方皆大歡喜,可見他行事的穩妥與明智。
雖然立了一功,呂端卻沒有得到重用。不久,因為趙廷美王府的官吏違背皇上詔令,賄賂執事者買賣樹木,呂端被牽連獲罪,貶至地方。
上天只把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這話一點不假。在地方上,呂端政績良好,不久又被提拔回京。
端拱元年(988),趙光義給呂端委派了一個重要差事,出使高麗(位於今朝鮮半島)。作為大國使節,呂端謙和友好而又不卑不亢,大膽交涉而又嚴格謹慎,對於高麗王超越正常禮節性的饋贈,一律拒絕。他既出色完成了任務,又保持了大國的使節形象,為後來出使者樹立了典範。比如宋神宗元豐年間出使高麗的錢勰(音同「協」),就始終以呂端當年在朝鮮的舉動作為標準,凡是呂端當時所拒絕的例外饋贈,一律拒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呂端一行經海道回國途中,天氣驟變,海上巨浪滔天,甚至把桅杆都吹斷了,一船人大驚失色,慌作一團。但是,呂端卻面不改色心不跳,始終安靜地坐在船上讀書,就像平時在家裡的書齋一樣,其沉著穩重,可見一斑。呂端出使高麗的出色表現,給趙光義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歸國後,趙光義當即開始重用他。
被審時有問必答
趙光義有9個兒子,長子趙元佐,次子趙元僖,三子就是後來的宋真宗趙恆。長子趙元佐從小聰明機警,容貌極像父親趙光義,深得鍾愛。趙光義還長期把趙元佐帶在身邊,悉心教導,親自培養,先封衛王,又封楚王,並想盡方法繞過了「金匱之盟」,正式立趙元佐為太子。
後來,趙光義到底擔心趙廷美威脅皇位繼承,便誣陷趙廷美密謀造反,將其廢為庶人,安置於涪陵(今屬重慶)。在此過程中,趙元佐作為太子,不但沒站在父親這邊,反而為叔叔申辯,受到父親的嚴厲斥責。結果,趙元佐憂懼成疾,竟然一夜之間瘋了。於是,這太子人選,只能重新選擇。
經過慎重考慮,趙光義把次子、許王趙元僖作為太子人選。他按照培養太子的慣例,安排趙元僖出任開封府尹(相當於首都市長),先讓他歷練歷練。為了避免重蹈趙元佐的覆轍,趙光義決定選擇一位穩重而又可靠的人輔佐趙元僖,思來想去挑上了呂端。呂端因此成了許王趙元僖的幕僚。
然而,趙元僖亦是命運不濟。淳化三年(992),他忽染怪病,在很短的時間內暴斃,年僅27歲,讓趙光義悲痛欲絕。後來,有傳言說趙元僖暴斃是因為他的愛妾張氏,趙光義聽了極其震怒。他安排成立了專案組,就太子之死對相關人員追責,張氏被判死刑,左右親吏處以杖刑。呂端雖受趙光義器重,也被審問。
當時,御史武元穎、內侍王繼恩負責呂端的案子。兩人到呂府後,說:「我們奉皇命來審問您。」呂端神色鎮定,回頭告訴隨從說:「去取我的官帽來。」這兩人說:「您不用這樣正式,我們隨便問問就好。」呂端說:「天子要訊問,我就是罪人,怎麼能在堂上面對主訊人呢?」隨即下堂,且有問必答。如此低調的態度,讓趙光義對呂端欣賞有加,所以並未重責,僅僅是給他降了職。
第二年,朝廷新設考課院(官署名,負責官員的升降),重新調整幹部。趙光義召見了部分遭到貶謫,或在地方任閑職的官員談心,想聽聽他們的想法。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在向趙光義訴說條件有多麼艱苦,淚流不止,頗有抱怨。輪到呂端對答時,他說:「臣先前輔佐秦王(趙廷美),沒有監督好府內官員,貶謫商州,承蒙陛下不棄,隨即提拔回京。後來許王(趙元僖)暴病而死,臣實在是罪責難逃。陛下您並沒有嚴懲我,仍然留臣在京任職。對臣來說,這真是犯大錯而得大幸啊!如今,臣只要能得到一偏遠之州的副職就心滿意足了。」趙光義聽了,不僅沒繼續貶呂端的官職,反而馬上讓他官復原職,隨即出任樞密直學士。僅一個月,又提拔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副宰相)。從此,呂端進入了朝廷的核心決策層。
子孫連辦婚事的錢都不夠
經過一段時期的歷練和考驗,趙光義終於決定把宰相這一重擔,交給「你辦事我放心」的呂端。據宋代僧人文瑩《玉壺清話》記載,趙光義決意任呂端為宰相之前,曾在一次宮中宴會上,特作《釣魚詩》贈呂端,詩中有「欲餌金鉤深未到,磻溪須問釣魚人」之句,把呂端比作周文王身邊的姜子牙,暗示將拜他為相,可見趙光義對他的倚重和信任。然而,呂端卻和詩道:「愚臣鉤直難堪用,宜問濠梁結網人」,以釣魚無術來比喻自己不堪宰相重任,請求趙光義另訪賢達。後來,當趙光義把這個想法對近臣說出來時,有人說:「呂端為人糊塗。」趙光義卻斬釘截鐵地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至道元年(995),趙光義最終拍板,提拔呂端為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算是正式拜他當了宰相。
呂端的「糊塗」主要是不和人計較。有一年,樞密使李惟清被趙光義從掌管全國軍事的位子上換下來,去當負責監察百官的御史中丞,雖然是平調,但實際權力發生了變化,他認為是呂端在中間使壞。於是,趁呂端有病在家休息沒上朝,找機會告了一個惡狀。事情傳到呂端耳中後,他不以為然,既沒有對皇帝訴苦,也沒有找李惟清算賬,而是淡淡地說:「我一輩子行得正、坐得直,沒有做什麼對不起人的事,又怕什麼風言風語呢?」
對於呂端,趙光義比別人看得更准——不拘小節,大智若愚,是一個可以放權、放手、放心的能臣。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呂端從來不看重權力,不眷戀名位,任勞任怨,顧全大局。他任副宰相後,比他年輕20多歲的寇準隨後也被任命為副宰相。呂端欽佩寇準的能力,不講資歷,請求排位時居寇準之下。呂端升任宰相,寇準仍為副宰相,他又請求趙光義下詔,讓寇準和他輪流掌印,一同處理國家大事。趙光義雖然採納了呂端的這一建議,但規定凡大事都先由呂端定奪、再上奏,實際上是再一次明確了呂端的最高權力。而呂端又總是謙讓,許多大事均與寇準有商有量,從來不專橫獨斷。
呂端任職數十年,不蓄資產,輕財好施,常常資助貧病老弱。他任相多年去世以後,子孫甚至連辦婚事的錢都不夠,只好用房屋作抵押借貸,才辦完婚事。最後,還是皇帝出面,從內府撥專款把房屋贖回來。而同時代的那些宰執大臣和封疆大吏,許多人家都是廣廈千間、良田萬頃,家產子子孫孫幾代都可能花不完。所以,無論從人品還是官品來說,呂端都是那個時代少有的楷模,這也是他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庶僚小官,一步步被皇帝提拔為宰相的根本原因。
在南宋徐自明撰寫的《宋宰輔編年錄》中,記載了呂端為宰相時的任命詔書,詔書中有一段對他的評價:「呂端既有王佐之才,又有仁厚之心,是一個有氣節、有聲望、識大體、顧大局、剛正不阿的君子。」這個評價,基本能反映出他在趙光義心目中的印象,怪不得連前宰相趙普都曾說:「我看呂端在朝中的表現,得到嘉獎也未嘗高興,遇到挫折也未嘗恐懼,真有宰相的氣度啊!」趙普是開國元老、兩朝宰相,閱人無數,連他都評價呂端有宰相的才能和氣度,足見呂端在士大夫群體中的形象和影響力。
穩妥處理改朝換代的大事
呂端出任宰相後,果然不負趙光義厚望,處事穩妥,協調周全。最重要的是,他能在關鍵的時候提出最合理的建議,力挽狂瀾。
西夏曾是宋朝藩國,後來,李繼遷任西夏王,不但反叛宋朝,而且騷擾邊境,致使宋夏戰火連綿。一次戰鬥中,前線將士意外俘獲了李繼遷的母親,邊將趕快報告趙光義,並請示如何處置其母。當時,寇準任樞密副使,負責軍機,趙光義因此叫寇準過去商量,最後決定對李繼遷母親就地正法,以報擾邊之仇,雪反叛之恨。寇準商量完出來,準備去發布命令。當他路過呂端的辦公地時,呂端看到寇準行色匆匆,一向謹慎的他,感覺到前線肯定有大事,趕緊叫住寇準,細問端詳,聽說要斬首李母,他忙叫寇準暫緩發布命令,等待他向趙光義彙報溝通後再說。
呂端急速入宮拜見趙光義說,當年項羽捕獲劉邦之父,項羽揚言要殺劉太公時,劉邦竟然無恥地說:願分我一杯羹。這說明,凡舉大事者,危急關頭,常常是連至親也顧不上的,何況像李繼遷這樣的悖逆之人?今天殺其母,明日就能捕獲李繼遷嗎?如果不能,殺其母,不過是加深了對方的仇恨,堅定了對方反叛的信念罷了。趙光義一聽,驚出一身冷汗,忙問應該如何處置。呂端建議,把李母安置在前線延州(今陝西延安),好生贍養,以此招降李繼遷。趙光義恍然大悟,連連稱善,還說,倘若不是你及時提醒,真的誤了大事我還渾然不覺呢!後來,李母善終於延州,不久李繼遷去世,李繼遷的兒子因為宋朝善待其祖母,便歸順了宋朝。這一事件的始末和結果,再次證明了呂端的深謀遠慮和沉穩謹慎。
最能體現呂端過人之處的,還是在他牽頭處理改朝換代這一驚心動魄的大事上。皇帝駕崩,朝局就有變,權力就有爭,這是權力更替的不變規律。趙光義選擇皇位繼承人,因長子趙元佐既瘋,次子趙元僖既逝,便選擇了三子趙恆,這為宮廷鬥爭埋下了伏筆。趙光義一過世,因為趙元佐依然在世,朝廷大臣便開始各為其主針鋒相對,甚至磨刀霍霍了。太監王繼恩牽頭,組織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勛、知制誥胡旦等一班實力派,決定擁立已經被趙光義貶為庶人的趙元佐,理由是他是趙光義長子,廢幼立長,名正言順。
眼看就要兵戎相見,趙光義的皇后李氏趕緊安排王繼恩快步流星去請呂端來拿主意。這裡,李皇后使了個小計謀,沒安排其他太監去請呂端,單單安排「造反頭子」王繼恩親自去請,其用意不言自明。呂端一聽趙光義去世,李後有請,知道情況有變,當機立斷,讓身邊人趕緊把王繼恩扣押,專人看管,同時跑步入宮。
到達後,皇后正淚眼婆娑,一臉茫然不知所措的樣子。她對呂端說,如今皇帝剛剛駕崩,大臣們要立長子,你說如何是好?呂端鎮定自若地說,當時皇帝確定壽王(趙恆)為太子,就是為了今天能繼承大統,如今先帝屍骨未寒,怎麼能違背他老人家的遺願呢?他一邊耐心說服其他大臣,一邊讓人把太子趙恆侍奉到趙光義的棺材前,明確其為皇位繼承人,是為宋真宗。
趙恆登基後,第一次坐殿召見諸位大臣時,因為垂著帘子,呂端擔心宦官們以趙元佐冒充趙恆,便站在殿下不拜,請求皇帝捲簾。趙恆捲簾後,呂端走上前去仔細辨認,確認是趙恆後,才走下台階,率領群臣跪拜新皇帝。隨後,趙恆與呂端商量,對陰謀另立趙元佐為皇帝的幾位大臣,一一做了處置。繼位之爭,終於沒有釀成同室操戈的苦果,就此來說,呂端功莫大焉。
趙恆接見大臣時,對呂端都是恭恭敬敬,而且從不直呼其名。因為宮前台階高,呂端體胖身高,行動不便,他還命人製作較矮的木階梯,給予呂端特別的優待和照顧。在官位上,繼續任呂端為相,不斷為他加官進爵。直到呂端退休後,趙恆還時時派人問候賞賜。咸平三年(1000),呂端因病去世,享年66歲。呂端去世後,趙恆不但為其封妻蔭子,還贈司空,謚號正惠。呂端實現了高位善終,得到了一個做大臣的最高禮遇。
摘自《環球人物》 文/晏建懷
新刊推薦
推薦閱讀:
※一個人見人罵的鄉間無賴,竟然能讓一個王朝破滅
※多爾袞,兩番起伏滅掉兩個王朝
※靖康之亂:一個王朝不守誠信所付出的慘痛代價
※老鼠:壓垮明王朝的一根稻草
※為什麼兩廣一直是我國領土而地緣上靠近兩廣被中央王朝統治千年的越南卻獨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