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編歷史教材將「五胡亂華」寫作「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心向青山 08-27 16:59 249贊

「五胡亂華」是歷史上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傳統說法。

「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則是一種很客觀中立的說法。

游牧民族的入侵導致了華夏民族的衣冠南渡,但同時客觀上確實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中國南北的重新統一主要得益於魏孝文帝的漢化,鮮卑族的融入華夏造就了華夏的重新一統,使中國在強漢之後仍有盛唐。

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大一統能否延續的關鍵,中國通過游牧民族(主要是鮮卑族)的主動融合做到了,而同時的西方,羅馬之後再無羅馬。

(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重建華夏文明中心)

因此,我們不應該只囿於傳統「五胡亂華」的說法,「北方游牧民族內遷」這種客觀的描述本身沒有錯,畢竟內遷的民族大多已融入華夏了。

453評論

半卷 文化問答達人 08-27 16:48 319贊

首先,這是兩個事件,發生的時間都不一定對得上,這個語境裡面的「少數民族南下」至少在東漢就已經很普遍了,「五胡亂華」應該是晉朝的事情。網友紅口白牙說一個改字,我們看看教材是改變了還是沒有改變?再看看教科書怎麼描繪這個歷史時期的?

我們先看看人教版教材從1956年到二十一世紀的變化(個別版本我同學沒有買到,所以只能盡量多的找教材了。)

(五十年代就開始這麼說了,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建國初就是這種觀點了)

(七十年代依然如此,不過開始有圖片了)

(觀點沒有變,有了彩圖)

(21世紀的新書,我上學那會的教材,不過我當時沒有用人教版的教材)

綜上所述,人教版至少從1956年以來用的詞都是「北方民族內遷」等詞。觀點一直沒變,變得是內容豐富了,多了彩色的圖片。

(嶽麓版的教材,去年新修訂的,然而今年被停止使用了)

(老版北師大教材)

(老版嶽麓)

(熟悉的華東師大版本,我以前用的就是這個版本,封面一個漢代說唱藝術家雕塑,哈哈哈,個人感覺教材還不錯)

(川椒版)

(高潮來了,河北的版本有「五胡」這個概念,而沒有「五胡亂華」一詞)

(中華書局版本,有「五胡十六國」一詞,依然沒有「五胡亂華」,其實別的版本也有提到古代這五個少數民族,但是大部分都沒有明說這就是「五胡」)

(中圖版本)

(北京特供)

(上海特供)

所有資料都在這,感謝好友的幫助!沒有他我不能看見這麼多時代和版本的歷史教材,再次感謝!

其次,應該用過其中的版本,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版本都找來,至少沒有這次像我朋友搜集的那麼全。這個問題,應該按照毛主席的一句話來看待「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新中國建立以來(至少56年以來)「少數民族內遷」或者其他詞都是主流,並不存在最近的教材把「五胡亂華」改成了「少數民族內遷」,沿襲前人觀點罷了。

但是,應該注意的是這五個少數民族,書本裡面有提到,而且有些版本教材提到了「五胡十六國」或者「五胡」概念,這樣老師上課時有可能會順帶提到「五胡亂華」的概念,讓人覺得課本上有這個詞。

綜上所述,不要總想搞一個大新聞,然後「聽風就是雨」,多翻翻書,多思考,不要被爭議性的話題戳中自己敏感的神經了。「政治正確」是要反對的,但是不代表錯誤的對面就是正確,也有可能錯誤對面還是另一個錯誤。知乎上推崇一句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這句話送給大家。

寫的比較急,可能會有問題,但是具體什麼版本什麼年代的圖片上一清二楚,我空口無憑,大家用雪亮的眼睛去看就行了。個人也是反感政治正確,但是沒必要用謠言反對政治正確。記得以前聽過一個事情,父親帶著孩子去玩,結果排隊時候前面兩個人吵起來了。爸爸問孩子,誰對誰錯。孩子說:「都吵起來了,都有錯。」對呀!是非對錯本來是有的,用極端方式或者謠言去反對錯誤,這件事情本身對嗎?謠言止於智者。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本文在別的地方我也寫過,自己轉載自己的東西 ,肯定授權了,哈哈哈。

69評論

danyboy 專欄作者 文學博士 08-27 21:17 278贊

歷史從來不是單純的歷史,而是政治,牢記這一條原則,就能客觀的看待這個事件。

一、「五胡亂華」是古代對這段歷史的表述,不會也不該被抹殺

所謂「五胡亂華」,是古代站在華夏族、儒家文明的主體上,對西晉後期一段當時的游牧民族叛亂並造成東晉南遷、戰爭頻繁、各族人民流離失所相互殺戮的悲慘歷史的描述。這個描述,在古代並沒有錯。

的確,這段歷史促進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若沒有這種融合,就很難想像後來的隋唐盛世。畢竟現在眾所周知,隋唐的皇族均是漢化了很久的」胡人「後裔。這個沒有什麼不能承認的,因為這充分說明了華夏文明的強大融合力。

因此,承認這個事件本身,承認「五胡亂華」這個名詞,不僅是對西晉末年這段悲慘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此後使用這個名詞的各個朝代的歷史的尊重。我們的教科書如果不使用這個名詞,但可以通過非官方渠道來傳播。

二、「五胡亂華」的表述對當代中國的不利影響

很多人只是看到了一層影響,就是所謂的影響民族團結。因為」五胡亂華「是一種漢族本位主義的說法,會讓今天的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與當時的五胡沒有任何關係,而且很多當時的胡人的基因早就融合進了漢族。

其實,我們尊重這個名詞,但也要警惕這個名詞在當代中國有可能產生的根本性的不利影響。即,將胡與華對立起來,不利於中國當下的統治格局,也不利於中國現在版圖的完整。這個道理,我不說太細,姑且當一個提示吧。

三、教科書」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的表述沒有問題,而且富有政治深意

首先,並不是教科書把」五胡亂華「改為」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是一個很典型很常見的歷史描述,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沒有問題。

更重要的是!!使用」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這個說法,隱含著深意,即:即使在」五胡亂華「時期,那些游牧民族也是中國人,那些游牧民族所佔據的地盤也是中國的領土!

這個說法遠比五胡亂華要更有利於當代中國強化對邊疆統治的合法性,也有利於穩定對古代歷史的解釋。這是很有必要的。

四、結論

兩點結論,第一:五胡亂華的說法不應被抹去,官方不提沒有問題,民間可以繼續傳播;

第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是更為契合今天中國的統治的有力描述,大家不應只盯著民族而忘記了地盤,你排斥了民族就會隱含著對領土的排斥,就會犯下當年孫中山推翻滿清後,差點讓新疆蒙古西藏都獨立,只保留所謂的」本部十八行省「的重大戰略錯誤。

18評論

傅斯鴻 文史作家,代表作《尋路四大名著》 08-27 18:42 340贊

五胡亂華這個概念的提出,是以歷史正朔為依據的傳統修史觀念,將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國的歷史,即五胡十六國時代進行的統稱。

中國的歷史教科書關於中國古代史,實際上是一部所謂的民族融合史。必須強調出中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概念,必須強調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概念,這其實是存在歷史偏差的。

五胡亂華,之所以是亂,不是沒有原因的。在那個打仗不帶乾糧,靠吃人過活的年歲里,華夏文明,遭遇了一輪滅頂之災。因此,個人特別覺得我們在制定相關教科書的時候,是需要告訴學生們歷史真相的。

我在上中學的時候,這一段歷史老師是不講的,以致於我在上大學之後才開始接觸到這一段的歷史。歷史有其殘酷的一面,但是只要涉及到民族史的內容,我們的教科書往往就會去淡化他殘酷的一面,而去粉飾一種大一統的漢化姿態。

歷史無論你說與不說,它都是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只不過它或多或少的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之所以要換一種說法或者是將其改頭換面進行一番包裝,實則是想利用歷史來進行相關的證明,以此來求得合法性。

但是無論教科書如何修改,歷史的材料卻無法變更,《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是擺在那裡的,也沒有幾個學生是真正從中學歷史課本上學歷史的,改一個說法其實並不影響什麼。

17評論

黑貓白鼠 08-27 20:23 911贊

這是篡改歷史了。

首先,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早已經深入人心,畢竟千多年的事了。中國自古有華夷之辨,在當時來說,所謂的夷狄胡人都不在受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說他們是胡人,說他們亂華,都是正確的說法。倘若現在改成了少數民族內遷是歪曲史實。

然後,五胡亂華,是哪五胡呢?匈奴,羯族,鮮卑,羌族,氐族。北匈奴西逃,最後消失,南匈奴則是臣服於中原王朝,最後融入漢族,也從歷史上消失了。羯族則是因為過於殘暴被滅族,說滅族當然有點言過其實,但是殘存的羯族也不敢再稱羯族,應該也融入了漢族。羌族和氐族是部分融入漢族,也有部分融入其他民族。鮮卑也消失了,基本上也融入了漢族。

漢人概念又是怎麼產生的?當然是因為漢朝,漢朝直接治下之人都是漢人,東周諸侯國都喜歡擴張,邊緣地帶的諸侯國也不例外,怎麼擴張?當然是征服蠻夷!漢朝治下百姓當然也有那些被征服的蠻夷,他們也成了漢人。我說這個只是想說,漢人不是血統概念,更多的是文化概念。

中國還有句話,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這是文化同化。中國的歷史,胡人,當然我們現在稱呼少數民族,他們經過長期的文化同化融入了華夏,融入了漢漢族,民族融合在中國歷史佔有很大比重。

即使離我們最近的滿清,當年清朝破產後滿族人改漢姓,我相信肯定也有將民族也改成漢族的。拿我自己來說,我是廣西人,老祖宗是壯族,到了我太爺爺那輩將民族改成了漢族,我的歸屬感也是在漢族,更在中國。

從民族的角度去看歷史,本來就是一個民族融合的血腥過程,當時的說法只是當時的說法,不應該成為現在影響民族和諧的借口。當然我個人也有自己的看法,我是希望強化中華民族這個概念,逐步減少少數民族和56個民族這種說法。

321評論

李廣柱95810471 08-27 18:22 597贊

歷史虛無主義要不得,就像美國推倒李將軍的雕像一樣,只會造成更大的混亂。

五胡亂華叫了幾千年,今朝一旦改變,非但起不到預期的效果,即,彰顯民族平等的理念,反而損害到民族關係。

中國幾千年最大的政治遺產,在我看來就是以夏變夷,我們翻開族譜,誰敢說自己是純粹的漢人,只是我們信仰這種文化。如果輕易放棄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轉而用西方正在被證明錯誤的政治正確觀念,人為地製造所謂的平等,只會造成族群之間的分裂。建國以來很多人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改變民族屬性不就是明證嗎?

另一方面,在我看來,真正的理解和尊重不是諱病忌醫,不說什麼不做什麼,而是說什麼做什麼,我們真心實意地幫助民族地區發展,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比搞這些沒用的東西強一萬倍。

4評論

忒十五號 08-27 18:55 54贊

我有必要說一句,所謂的五胡,也就是,匈奴,羯族,鮮卑,氐族,羌人。這五個只是最具實力的代表族群而已。

其中,匈奴,鮮卑,氐人完全融入了漢族中,記住,他們都是蒙古人種,與我們長的一模一樣。比如慕容呀!尉遲等姓,都是其殘留。

而最為殘暴的羯族,也就是白皮黃髮,與其他胡人和漢人完全不同,而且還喜歡吃人肉,所以被冉閔和其他胡人一起屠殺殆盡,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而只有一些羌人還殘留了下來,不過與我們習俗沒什麼不同,基本上就一樣。

其餘的雜胡,丁零等胡人不提也罷。

為了民族和諧,幾千年前已經滅亡的少數民族,我們還是要翻案,呵呵!

最後,求關注??????

21評論

一蓑煙雨173631069 08-27 19:59 59贊

我對這段歷史的理解是這樣的:1、當時漢族南遷稱為「衣冠南渡」,並不是說胡人不穿衣服,所謂衣冠是指相對庶族而言的士族,南渡的多數是有權有勢的,人數占多數的庶族絕大多數是留在了北方,組成了乞活軍,結寨自保。2、亂華的五胡以及漢族互相攻伐,損失慘重,匈奴被羯族殺了個精光,羯族被冉閔滅族,氐族又被鮮卑屠殺,鮮卑內亂都是血戰,楊堅奪權的時候把鮮卑殺得只剩他表兄弟宇文化及一脈。所以,當時的民族融合以文化或生活器具上的互相借鑒為主,因為民族間的仇視,通婚融合以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政治婚姻居多,因為他們門當戶對,胡人都是貴族肯定不會與漢族普遍人通婚。我認為所謂民族大融合有待考證。

4評論

皇帝不稱朕 歷史學博士 歷史問答專家 08-27 21:47 67贊

我贊同新編歷史教材將「五胡亂華」改為「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但我要強調的是,我同意在教材里將「五胡亂華」換一種說法,而不是贊同徹底消滅這個辭彙。

為什麼呢?因為教材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它是國家意志在課堂上的體現,擔負著一個新時代的教化之責。今天的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生活在一個同一個命運共同體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稱:中華民族。國家和民族的使命就是將所有中國人(不管他是什麼民族、什麼信仰,居住在什麼地方,擁有什麼樣的習俗)都凝聚團結起來,在極端民族主義和宗教主義橫行的今天,這個使命變得尤為重大!

各民族平等的基礎,是平等。而我們知道,「胡」和「蠻夷」之類的辭彙,是歷史上正統觀念的產物,帶有強烈的歧視性。而且我們早已不再使用這些過時的辭彙了。然而,不用幾個過時的舊詞,只是「末」,更為關鍵的,是這些特定辭彙和概念所代表的華夷觀念、民族關係等歷史觀念體,如何進行理解和論述?這才是「本」。我認為,教材取消「五胡亂華」,不是簡單地迴避一個詞語,而是通過「北方游牧民族內遷」來強化對魏晉南北朝一段民族大融合歷史的再論述;須知,學習歷史教材的,是今天所有民族的學生(包括歷史上「五胡」),不能讓學生們在紛亂的歷史學習中反而迷失了自我,造成「根」的疑惑。當過去以「階級」為本的論述不再適用之後,國家面臨著新的「再建」歷史的重大任務。

請注意,歷史從根本上來說,它就是一個觀念體,不同時代的人對它持續進行著解構與新的構建。教材在這方面直接體現了國家的意識,具有重要的指導性。

這就是歷史教材的意識形態性,教材不是學術的園地、百家爭鳴的舞台,而是國家基於現實政治的考量而做出的一種國家屬性的論斷。

朋友們在認識這個事情時,一定要對此有所了解。大家都是從小學一直讀到大學的,為什麼教材中只允許存在一種正確答案?就是因為教材的根本目的在於從國家層面樹立一種價值觀,如果任諸說並存,那就不是教材了!

當然,「五胡亂華」是一個歷史名詞,隨便改變、改造、抹殺歷史上曾經存在的辭彙是不對的;作為「歷史概念」,諸如「五胡」「夷狄」等辭彙,構成了歷史實態和歷史真實的鏡像。因此,在學術研究中、在普及讀物和一般性的歷史寫作中,「五胡亂華」應該而且必須照樣可以存在並自由討論。

我害怕的是矯枉過正這種常見的「中國病」,弄得「五胡亂華」變成了新的敏感詞。我要再強調一遍,我所說的教材,只是在我國當前特殊國情下的中小學教材,大學教材和學術研究,不應該設立一種唯一性的「意識形態標準」。

說到這裡,我隨手檢索了一下《四庫全書》,看這部經過嚴厲洗刷的大書里,還有沒有「五胡亂華」?我一共檢出35條。可見在文字獄特別厲害、皇帝們對蠻夷之類的辭彙特別敏感的清朝,五胡亂華也不是一個必須消滅的辭彙。我們當代人應該比清朝人有更多的寬容、智慧和自信,不是嗎?

6評論

在野武將 歷史學者 18小時前 85贊

五胡既不都在北方,也不都是游牧,尚還不是民族,更沒有進行內遷。把五胡亂華替換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這就叫不能錯更多。同時,把這些族群看做內遷,也就把他們原先居住的地域看做是外,宣傳這種內外之別對於我們現下也沒有任何益處。

我們來看一下地圖:

這圖可以說明什麼呢?

首先,五胡並不全是北方民族。氐人已經在西南了,如果他們知道自己被歸為北方民族,內心一定是崩潰的。另外,五胡也不全是游牧民族。羌、氐都有相當農耕活動,這些種地的人,如果知道自己被歸位游牧民族,內心也是崩潰的……要之,五胡既不全在北方,也不全進行游牧,怎能替換為北方游牧民族?同時,在當時的中國北方,很多漢人倒是牧民。比如石勒早年跟隨漢人汲桑,汲桑是河北人,是牧民。反而屬於「北方游牧」的範疇了。

值得注意的是,把五胡看做五個民族也是非常有問題的。五胡中的任何一個,都沒有明確的民族意識。關中的氐人和四川的氐人是否知道自己是同一種氐人也許都是一個問題。匈奴各部之間、鮮卑各部之間的矛盾、仇恨可能遠遠大於胡漢。所以當時拓拔鮮卑就與晉將劉琨聯盟,打擊匈奴與其他鮮卑。

但最終要的,當時的五胡其實沒有內遷,他們本來就在漢晉帝國之內。下圖可能更加明確一些:

曹操安置五部匈奴以後,其中的很多人已經生活在山西中部了,換而言之,他們早就在內地的,談何內遷?西晉的時候,江統寫了一篇文章,叫《徙戎論》,其中講:

「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在關中這樣的腹地,也到處都是這些部族了。所以江統主張要把他們遷出去。換而言之,五胡亂華無論如何都不是少數民族內遷,他們本來就在內地。

再看十六國的分布圖:

我們可以發現,十六國的政權,其中心區都與原先部族的定居地不遠。比如南部匈奴建立的漢趙,基本就從山西中部擴展到山西南部、河北中部;氐族建立的前秦,中心地帶就在原先定居的關中。巴氐族建立的成漢,也就在四川盆地。慕容鮮卑從遼東進入河北,其中心區仍然在遼東到河北東部、山東一線。這樣說來,五胡主要是在原先定居地的基礎上加以拓展。雖然這一時期有大量的人口流動,但內遷的說法非常不妥當。

要之,五胡既不都北方,也不都游牧,本來就不是民族,更沒有內遷。由於他們沒有內遷,把他們的定居地理解為外,就把華夏自己的疆域給縮小了。所以這種說法既不正確,對於當下的政治關切也無幫助。一定要中性地描述一下五胡亂華的話,也許可以是不同族群建立自己的華夏式國家(參見胡鴻《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

順帶說一下,五胡亂華是東晉南朝人對西晉末期的歷史認識與歷史記憶,何尚之(382-460)《列敘元嘉讚揚佛教事》中就有「又五胡亂華?來」的說法。當時很多人也說「戎狄亂華」,「夷狄亂華」。北周自己系出鮮卑,但皇帝自己就說:「五胡亂治,風化方盛,朕非五胡,心無敬事……」換而言之,在這個時候,五胡亂華也成為北朝歷史認知的一部分。自此,「五胡亂華,天下分裂」(《通典》)就成為通行的說法。直到滿清修四庫全書時,才全面刪去了「五胡亂華」的表述,如《容齋隨筆》中「五胡亂華」一條在四庫本中就完全不見了。晚清至於民國,出於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考慮,開始構想新的表述方式。

14評論
推薦閱讀:

閑話東北方言(五):
北方小院,別樣風情~
東北方品
道教玄武大帝伴北斗四星話北方星空
盲派命理北方流口

TAG:歷史 | 民族 | 寫作 | 游牧民族 | 北方 | 教材 | 五胡亂華 | 游牧 | 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