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質牛奶出路 乳業新國標照顧國情

劣質牛奶出路 乳業新國標照顧國情時間:2011-6-28 16:48:56來源:中國食品飲料網(40777.cn)閱讀:1 次 導讀:在日前舉辦的牛奶行業內部研討會上,廣州市乳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再度踢爆中國乳業新標世界最低的話題,這讓去年就曾掀起軒然大波的乳業新國標爭論進入新一輪高潮。巴氏奶VS常溫奶,消費者VS奶農、奶企,標準的杠..

在日前舉辦的牛奶行業內部研討會上,廣州市乳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再度踢爆「中國乳業新標世界最低」的話題,這讓去年就曾掀起軒然大波的乳業新國標爭論進入新一輪高潮。巴氏奶vs常溫奶,消費者vs奶農、奶企,標準的槓桿究竟應當向誰傾斜?現實面前標準該不該照顧國情?

引爆點兩項標準降低要求

2010年以前,我國生乳收購標準是每毫升細菌總數不超過50萬個,蛋白質含量最低每百克含2.95克。而2010年新修訂的標準,將每毫升細菌限量總數提高到200萬個,蛋白質最低含量下調至2.8克。

事實上,本次重新踢爆新國標爭議的關鍵人物王丁棉並非炮轟國標降低的第一人,率先提出「世界最低」論的應該是曾參與「新國標」討論的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顧佳升。他當初的一句「全世界恐怕都沒有這樣低的指標」,直接點燃了第一輪新國標大論戰。

據介紹,新標準中蛋白質含量遠低於發達國家3.0克以上的標準;而菌落總數放寬3倍後,是美國、歐盟(10萬個)標準的20倍。因此被一些奶業專家指責,這一標準堪稱「世界最低,全球最差」。

彈倒退25年喝奶不如飲水

資料顯示,舊的生鮮乳國標規定生乳中細菌總數分為每毫升低於50萬、100萬、200萬和400萬四個等級。

王丁棉表示,舊標準實施期間,南方乳製品企業對生乳細菌總數的要求基本都低於每毫升50萬,廣州的企業能達到10萬以下。據我了解,北方的企業要求生乳細菌總數低於50萬的應該在三分之一以上,高於200萬接近400萬的佔少數。「所以我說現在的標準和原來以及實際情況比,都降低了。」

有專家驚呼:「這樣的標準簡直是倒退回了25年前。」

王丁棉指出,標準高與低,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權益。先說蛋白質,不要看到它比原來標準只少了1.5%這麼一點小數,但營養其實少了很多,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再說細菌總數,200萬個細菌裡面,除了包含乳酸菌、酵母菌等,還有致病菌。細菌數越高,致病菌的分泌產物保留在牛奶裡面的就越多,這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

「很少的蛋白質,那麼高的細菌,還不如喝白開水。消費者錢花了,得不到應有的營養回報,還損害健康。」

贊有安全奶喝比喝好奶重要

而與上述觀點針鋒相對的是一幫以「國情」為依據的業內專業人士,代表人物當屬內蒙古奶協常務理事金海。

作為新國標的支持者,金海反駁稱,現行乳業標準符合中國國情。中國奶業作為一個產業發展才有十幾年。十幾年時間裡,大部分中國人從無奶喝變得人人都能喝上奶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一頭奶牛從培育到產奶,需要三年時間。培育一個奶牛品種,用現在最先進的手段去努力,也要20年,以前則是40年。

「現在有人就盯著國外的標準,我就很奇怪。

西方國家奶業發展有100多年的歷史,他們現在的標準是高,但怎麼不去看看美國上世紀80年代、70年代的標準。如果我們的檢測標準明天就向國外看齊,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農要破產,我國大多數消費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我國有13億人要喝奶,也不可能都進口就算把澳大利亞、紐西蘭的奶牛全都買回來,也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而我國目前的奶牛養殖業,小規模散養戶比例較高,超過70%。小規模散養不是標準化養殖,經常是自家種什麼,就給奶牛吃什麼,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受限於牧草質量、品種改良等因素,並不穩定。如果按照修改之前的蛋白質標準,絕大多數達不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內在原因就在於我們牛奶檢測標準中的蛋白質含量定得太高,導致農戶為達標而千方百計提高蛋白質含量,由此導致了三聚氰胺等物品的添加。

200萬的細菌總數也不全都是致病的病原菌,很多是乳酸菌、酵母菌等,對人體沒什麼害處。病原菌通過高溫消毒後,也不會存在活菌,不會直接致病。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我們目前喝的牛奶,只是蛋白質稍微低了一點、稍微稀了一點,但起碼能讓消費者喝上沒有添加劑的真正的牛奶。

思考乳業新國標面臨的幾個具體難題

難題1:牧草和飼養條件

王丁棉分析,奶業發展的現狀有條件達到更高的標準線。比如說提高蛋白質,不需要多難的技術,只要給奶牛提供充足的、優質的飼料,不出三到五天,蛋白質指標立即就會上去。細菌總數也一樣。即使小規模的散養戶,做得好的話,也跟大規模的奶牛場一樣可以把細菌總數控制在50萬以下。不是農民做不到,而是企業的設施跟不上。牛奶在剛離開牛的乳房的一瞬間,菌落總數其實非常低,最多也不過一兩萬個。菌落總數之後能達到200萬個,主要是牛奶進入加工環節前的時間太長。另外,牛奶剛擠出來的1小時內沒有迅速將其降到4攝氏度(沒用低溫抑制細菌繁殖)。再有就是裝牛奶的桶、運牛奶的罐子消毒不徹底。這都不涉及什麼高級的技術。

但金海卻斥王丁棉「不實事求是」。「給奶牛喂優質牧草能提高蛋白質,他說得沒錯,可我們哪有那麼多耕地種植優質牧草?另外,提高蛋白質還需要改良我們的奶牛。我們奶牛的產奶量和美國相比差一半,這是品種的差異,這是不管拿多少錢都不能在一天一夜之間就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漫長的改良過程。」

就細菌總數來說,我們有70%多的奶牛散養戶,他們養牛往往就在房前屋後,衛生環境不那麼好,牛奶採集後保存條件有限,不能做到全封閉下擠奶、擠完馬上冷卻,並用冷藏裝置送到廠里馬上加工。

難題2:源頭終端標準矛盾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說,生乳標準的蛋白質含量,不會影響消費者所食用的液態奶和奶粉裡面的蛋白質含量,「現行液態奶和奶粉蛋白質含量,與以往的標準要求一樣,沒有倒退。」

這又牽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儘管生鮮乳新國標降低了標準,但乳製品標準卻未相應調整,中間是否存有矛盾?

「如果原料品質降低了,必然影響最終賣給消費者的產品的質量。

如果前期收購的生乳每100克只有2.8克蛋白質,那麼要達到乳製品出廠時的蛋白質含量標準,就要再添加允許使用的天然蛋白一類的蛋白質,雖然乳製品也是達標的,但是和生乳中原本就有的蛋白相比,還是會有不同。」王丁棉比喻說:「一個天然美女和整容的美女,雖然都是人,但還是不一樣的。」

難題3:劣質牛奶的出路

王丁棉堅持標準不應降低的理由也提到,以前的25年里,奶農從沒有因為標準問題倒奶、殺牛。近年出現的殺牛現象和指標高沒關係。降低乳業標準的結果才是奶賤傷農,低標準只能賣低價錢,沒有辦法讓奶農用優質奶源賺到更多的錢,也沒有辦法提高奶農的養殖水平。

對於如何解決奶農生產水平低下的現狀,王丁棉有自己的思考。「即使現在調到2.8%,那些低於這個門檻的劣質奶仍會想方設法做假,杜絕隱患絕不是靠降低標準,而是要給劣奶一條合適的出路,如允許以較低的價格收購用於飼料加工等。」

結論各方利益協調後的產物

新國標的制定從始至終,一直被人指責受企業干擾。最具代表性的細節是,新國標起初吸納了蒙牛、伊利等大企業參與,這本是國標制定的慣例,但後來引髮指責,最終的折中結果是,新國標有史以來第一次沒了起草人和起草單位的欄目。專家起草組組長王竹天也承認新國標是「各方利益協調後的產物」。

讓廣大消費者憤憤不平的正是在這種利益平衡中,終端消費者的利益似乎被犧牲了。

署名「擾靡淳」的博文認為,奶業國情固然需要考慮,散戶奶農利益需要照顧,然而國民的身體健康更需要保護,民族身體素質更需要進步。國家能否像當年出口退稅鼓勵創收外匯一樣,根據出奶數目補貼奶農,鼓勵奶農提高裝備水平、提高技藝、提高養殖水平、保證生乳的高標準?

「自由的方槍槍」說:片面顧及奶農利益而忽略公眾的健康,顯然不應該是政策制定者的初衷。真正獲利的也未必是奶農。


推薦閱讀:

男人的另一種出路
不愛學習又不甘心平庸人的出路在哪?
六耳獼猴:山寨的出路在哪裡?
BBC《為什麼貧窮》紀錄片之《出路》值得一看!中國教育,中國教育
香港的出路

TAG:牛奶 | 出路 | 國標 | 乳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