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
八段錦是一套由八節動作編成的功法,具有簡單易學,醫療保健功效顯著的特點。錦為絲織品,有柔和優美之意,以此作為該功法的美稱。其歷史悠久雖然近代廣泛流傳及最有影響的動功八段錦套路是在清光緒年間定型和定名的,但八段錦在民間流傳已有八百餘年,期間功法和歌訣亦有較大的變化,現據存世文獻資料,將八段錦的流傳情況簡述於下。
八段錦淵源於南朝梁代八段錦是由兩臂或單臂上舉,馬步左右開弓,頭部左右旋轉,搖頭擺臀,彎腰兩手攀足,馬步左右出拳,足跟上提八個動作組成,是古代導引的一個重要分支。從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算起,導引之術在我國流傳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南朝梁代陶弘景撰有《養性延命錄》,此書總結了魏晉以前的養生理論和方法,書中的內容亦被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日本《醫心方》等書所吸收,其中《導引按摩篇第五》中「狼踞鴟顧,左右自搖曳」、「頓踵三還」,以及書中所描述的左右挽弓勢、左右單托天勢、兩手前築勢,與清末定型的八段錦中「五勞七傷往後瞧」、「背後七顛」、「左右開弓似射鵰」、「調整理脾胃須單舉」、「攢拳怒目增氣力」五種動作相仿。書中叩齒、咽津亦被十二段錦、十六段錦所吸收。從中可以看出,八段錦的形成與《養性延命錄》有淵源關係。
八段錦形成於宋代
八段錦之名,最早見於北宋洪邁《夷堅志》。其文曰:「政和七年(1117),李似矩為起居郎。……似矩素於色簡薄,多獨止於外舍,仿方士熊經鳥伸之術,得之甚喜。……嘗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並稱為「長生安樂法」,但未記載八段錦的具體功法。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刊行的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有「《八段錦》一卷,不題撰人,吐故納新之訣也」,但原書已佚。八段錦在民間流傳的情況,南宋初年著名道教學者曾訸(字端伯,號至游居士、至遊子)在彙集宋以前文獻的《修真十書·雜著捷徑》卷二十三《臨江仙》詞附註中有記載,原文謂:「鍾離先生八段錦,呂公手書石壁上,因傳於世。其後又有竇銀青八段錦,與小崔先生臨江仙詞,添六字氣一其中,恨其詞未盡,予因擇諸家之善,作臨江仙一闋,簡而備,且易行。普勸遵修,同證道果。紹興辛未(1151年)仲春,至游居士曾訸記。」據此可知,宋時八段錦有四家,竇銀青和小崔先生二家今已佚。曾訸在小崔先生八段錦基礎上加六字氣訣,並以詞加註的形式創編了曾訸八段錦。鍾離,指唐代鍾離權(字雲房),亦稱漢鍾離,傳說八仙之一,其內丹術傳呂洞賓。《修真十書·雜著捷徑》卷十九載有鍾離八段錦法。現將兩家八段錦原文引錄於下。
曾訸八段錦
子後寅前東向坐,冥心琢齒(三十六)鳴鼉(鳴天鼓三十通),托天(三次,每次行嘻字氣)回顧(握固按腿,左右各三。先右次左,左行噓字氣,右行稲字氣也)眼光摩(挫挪手,摩眼七次,閉目轉睛七次,以中指節捻太陽三十六),張弓(左右二三十挽,每次行呵字氣)仍踏弩(左右各三次,每次三挽七踏,行呵字氣),升降轆轤多(左右運轉轆轤三十六,行吹字氣)。
三度朝元(三次,每次按腿、閉目、咽氣,名為朝元。每次行吹字)九度轉(想氣自丹田轉九交),背摩(盤足,閉氣,搓手熱,摩擦腎俞上下,行吹字氣)雙擺(按腿,冥目閉氣,左右搖擺身,不限數,名鰲魚擺尾,行呵字氣)扳(舒腳,以手低頭扳腳,行呵字氣)拿(跪膝反手,左右拿腳跟三次,每次行呼字氣),龍虎交際咽元和(以舌攪取津滿口,漱三十六,一氣分三回,想至丹田中,如此三遍,行吹字氣),浴身(鼻引清氣,閉住,搓按兩手極熱,遍身擦令微汗出)挑甲罷(左右臂舉手齊發,遍挑十指甲,不限數),便可躡煙蘿(凡行吹腎、呵心、噓肝、嘻三焦、稲肺、呼脾六字,不可令耳聞聲,出氣欲細而長。凡行持皆閉氣,行持罷,方吐氣出,呼所行字)。(見《道藏》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影印本第四冊《修真十書·雜著捷徑》卷二十三《臨江仙》)
鍾離八段錦
閉目冥心坐(冥心盤趺而坐),握固靜思神。叩齒三十六,兩手抑崑崙(叉兩手向項後,數九息,勿令耳聞。自此以後,出入息皆不可使耳聞)。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移兩手心掩兩耳,先以第二指壓中指,彈擊腦後,左右各二十四次)。微擺撼天柱(搖頭左右顧,肩膊隨動二十四,先須握固),赤龍攪水渾(赤龍者,舌也,以舌攪口齒並左右頰,待津液生而咽)。漱津三十六(一雲鼓漱),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所漱津液分作三口作汨汨聲而咽之),龍行虎自奔(液為龍,氣為虎),閉氣搓手熱(以鼻引清氣閉之,少項,搓手令熱極,鼻中徐徐乃放氣出),背摩後精門(精門者,腰後外腎也。合手心摩畢收手握固)。盡此一口氣(再閉氣也),想火燒臍輪(閉口鼻之氣,想用心火下燒丹田,覺熱極即用後法)。左右轆轤轉(俯首擺撼兩肩三十六,想火自丹田透雙關,入腦戶,鼻引清氣,閉少頃間),兩腳放舒伸(放直兩腳)。叉手雙虛托(叉手相交,向上托空三次或九次),低頭攀腳頻(以兩手向前,攀腳心十二次,乃收足端坐),以候逆水上(候口中津液生,如未生,再用急攪取水,同前法),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謂再漱三十六,如前一口分三咽,乃為九也)。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河車搬運訖(擺肩並身二十四次,再轉轆轤二十四次),發火遍燒身(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燒身體,想時口及鼻皆閉氣少頃)。邪魔不敢近,夢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災病不能箏。子後午前後,造化合乾坤。循環次第轉,八卦是良因。
訣曰:其法於甲子日,夜半子時起首,行時口中不得出氣,唯鼻中微放清氣。每日子後午前各行一次,或晝夜共行三次。久而自知,蠲除疾疫,漸覺身輕。若能勤苦不怠,則仙道不遠矣。」(見《修真十書·雜著捷徑》卷十九)
此功法有歌、圖二部分。歌訣是三十六句五言詩,附有小字注釋。採用坐勢,由叩齒、咽津、摩腰背、轉肩伸腳、伸手攀足等肢體動作,結合意念活動組成。原書尚有坐點陣圖八幅,圖無名稱,圖下有動作說明。
值得一提的是曾訸所撰《道樞》卷35《眾妙篇》(見《道藏》第二十冊)輯錄了以文字描述的七式動作:「仰掌上舉,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鵰焉;東西獨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復而顧,所以理其傷勞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臟矣;咽津補氣,左右挑其手,擺鱔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南宋陳元靚所編《事林廣記·修真秘旨》中載有「呂真人安樂法」,所題呂真人,原指唐末著名道士呂洞賓,後人認為此系託名。其內容和《道樞·眾妙篇》所輯功法基本相同,但用歌訣編成,其內容為:「昂頭仰托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鵰,東脾單托兼西胃,五勞回顧七傷調,髒(筆者註:髒通「鱔」)魚擺尾通心氣,兩手搬腳定於腰,大小朝天安五臟,漱津咽納指雙挑。」此兩段文字雖無「八段錦」之名,和定型的八段錦歌訣相比,二者內容較為接近,可以說是後世八段錦歌訣的原型來源之一。
又宋元時道人托晉人許遜所編的《靈劍子引導子午記·引導訣》云:「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鵰,東肝單托西通腎,五勞回顧七傷調。游魚擺尾通心臟,手攀雙足理於腰,次鳴天鼓三十六,兩手掩耳後頭敲。」(見《道藏》第十冊)末兩句講了鳴天鼓之次數和動作,八句概括了七個動作,此訣雖無八段錦之名,實為後世站式八段錦早期的歌訣形式。由此可知,早期的八段錦有站式、坐式、有單純導引術,亦有六字氣訣合導引術或吐納兼導引等多種形式。
八段錦發展於明清
1多種八段錦歌訣同時流傳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別號馰仙)撰著的《活人心法》,他在《序》中說:「今述其二家之說,自成一家新話,編為上下二卷,目之曰《活人心》。」在上卷《導引法》中,載錄了著名的「八段錦導引法」,歌訣和小字注釋同《修真十書·雜著捷徑》的鐘離八段錦法,另外畫了八幅坐功圖,每圖有圖名,即叩齒集神圖法、搖天柱圖法、舌攪漱咽圖法、摩腎堂圖法、單關轆轤圖法、雙關轆轤圖法、托天按頂圖法、鉤攀圖法,圖下除了「鍾離八段錦法」文字說明外,並詳加註釋。現存有明嘉靖二十年朝鮮刻本,尚見於《保生心鑒》(1506)附《活人心法》、朝鮮《醫方類聚·馰仙活人心》。《保生心鑒·序》謂:「惟《活人心法》所刊導引八圖,悉上古遺法,而為好修者寶之。」此功法是中國古導引術動靜相結合的典範,在我國古代養生史與導引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此後的明清時期多種醫學和養生著作,以不同名稱刊載坐式八段錦。如明代《類修要訣》「鍾離祖師八段錦導引法」(1592)、《遵生八箋·延年卻病箋》「八段錦導引法」及「八段錦坐功圖」(1591)、《夷門廣牘·赤鳳髓》「八段錦導引圖」(1579)、《修齡要旨》「八段錦法」(約1442)、《攝生總要》「八段錦導引圖」(1638)、《萬壽仙書》「八段錦坐功捷徑」(1832年刊)、《三才圖會》「八段錦導引圖說」;清代《心醫集》「八段錦」和「八段錦詩」(1656)、《頤養詮要》「鍾離公八段錦」(1705)、《養生秘旨》「八段導引法」(1891)、《內外功圖說輯要》下集「八段錦內功」(1918)和「八段錦口訣解要」(1920);朝鮮《醫方類聚·馰仙活人心》「導引法」(1445)、《東醫寶鑒·內景篇》「按摩導引」(1611),都引用八段錦歌訣或坐功圖,掀起了明清導引大發展的熱潮。由於此套功法動作全面、上口易記,便於操作,又特別適宜老年人練功特點,因此傳播廣泛,影響深遠。
除了上述坐式八段錦歌訣外,尚有不同的八段錦歌訣流傳,明代胡文煥《類修要訣》引用宋元時期的《靈劍子引導子午記·引導訣》,並將其改名為「許真君引導訣」;朝鮮金禮蒙等編集的《醫方類聚》輯錄了南宋的「呂真人安樂法」;清代馮曦(字晴川,號漢煒、守和道人)所撰《頤養詮要
《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 |
》收載了「呂祖安樂歌」,其歌訣為:「雙開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鵰,東脾西胃須單托,五勞七傷四顧搖,髒魚擺尾驅心病,手摩腳腿理腎腰,大小朝天安五臟,咽津納氣指雙挑。一日若能四五作,自然法火遍身燒,十二時中頻頻作,管教延年百病消。」歌詞與南宋的「呂真人安樂法」較為接近。清代婁傑(字受之)嘗從山左徐君學八段錦立功,數年後又得坐功,經數十年研習,頗有心得,於光緒二年(1876)編撰《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書中圖文兼備,現有清光緒二年芳草軒刻本。清末青萊真人撰《八段錦圖說》,清廣州守經堂刻本。近代流傳最廣的動功八段錦套路,定型的八段錦歌訣,據唐豪考證,均發生在清光緒年間。清光緒十六年(1890)上海同文書局出版的託名梁世昌《幼學操身》,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出版的《新出保身圖說·八段錦圖》,兩書所載的八句七言歌訣為早期版本。其七言歌訣為:「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此歌訣與明清流行的八段錦歌訣相比,去掉了呼吸吐納、意守丹田等意念內容,在繼承《靈劍子引導子午記·引導訣》的基礎上,強化了肢體導引部分,面向大眾,使初學者易於學習。歌訣問世後,成為近現代最有影響的一種歌訣。後世把坐式、立式,分別稱為坐八段、立八段。立八段又有文武、南北之分。鍛煉時多採用馬步,動作剛勁,稱為武八段或北派;多採用站式,動作柔和,稱為文八段或南派。
建國後於1957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八段錦》一書,書中簡要敘述了八段錦對人體的作用、鍛煉要領,並根據定型的八段錦歌訣,圖文並茂地詳述由卓大宏、馬風閣、唐豪所編的三套立式和馬風閣所編的一套坐式的八段錦功法。內容通俗易懂,發行印數極大,為八段錦的普及推廣作出了貢獻。
2十二段錦與十六段錦
明清時期,出現了多種在八段錦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功法,其中以十二段錦、十六段錦最為有名。十二段錦,原名八段錦(即坐式八段錦),因有十二節,故名十二段錦。此功包括動功和靜功,靜功包括入靜、存想;動功有鳴天鼓、摩後精門、攀足等。最早見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刊徐文弼(字鳴峰)所編《壽世傳真·十二段錦歌》。後載入清潘靇輯《衛生要術》(1858)、清王祖源編《內功圖說》(1881)、清馮曦纂《頤養詮要》(1898)。
十六段錦之名,最早見於元末明初的養生學家冷謙所著的《修齡要旨·十六段錦法》。它是在八段錦基礎上吸收了老子導引二十四勢、婆羅門導引十二勢、赤松子導引法十八勢、鍾離導引法十八勢、胡見素五臟導引法等精華創編而成。由抱項、按項、鳴天鼓、按膝、開弓、擺肩、捶腰、排天、鉤腳、曲脊、扳身、拗步、背手、扭腿、漱津、起火等十六組動作組成。明代河濱丈人撰《攝生要義·導引篇》、明代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卷100《攝生要義·導引》、清尤乘《壽世青編》均收載此功法。
總之,八段錦自宋代問世至今已有八百餘年,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較大變化,清末定型後,目前仍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鍛煉項目,對於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起著重要的作用。
《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健身氣功八段錦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氣功動功功法。八段錦由八節組成,體勢動作古樸高雅,故名。八段錦形成於12世紀,後在歷代流傳中形成許多練法和風格各具特色的流派。 八段錦的體勢有坐勢和站勢兩種。坐勢練法恬靜,運動量小,適於起床前或睡覺前穿內衣鍛煉。站勢運動量大,適於各種年齡、各種身體狀況的人鍛煉。站勢八段錦的練法如下: 一、坐式八段錦
(一)坐式八段錦口訣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叩齒三十六,兩手抱崑崙。 左右敲玉枕,二十四度聞。 微擺撼天柱,動舌攪水津。 鼓漱三十六,津液滿口生。 一口分三咽,以意送臍輪。 閉氣搓手熱,背後摩精門。 盡此一口氣,意想體氤氳。 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 翻掌向上托,彎腰攀足頻。 以候口水至,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畢,口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 任督慢運畢,意想氣氤氳。 名為八段錦,子後午前行。 勤行無間斷,去病又強身。 (二)坐式八段錦練法 1、寧神靜坐:採用盤膝坐式,正頭豎頸,兩目平視,松肩虛腋,腰脊正直,兩手輕握,置於小腹前的大腿根部。要求靜坐3-5分鐘。 2、手抱崑崙:牙齒輕叩二三十下,口水增多時即咽下,謂之"吞津"。隨後將兩手交叉,自身體前方緩緩上起,經頭頂上方將兩手掌心緊貼在枕骨處,手抱枕骨向前用力,同時枕骨後用力,使後頭部肌肉產生一張一弛的運動。如此行十數次呼吸。 3、指敲玉枕:接上式,以兩手掩位雙耳,兩手的食指相對,貼於兩側的玉枕穴上,隨即將食指搭於中指的指背上,然後將食指滑下,以食指的彈力緩緩地叩擊玉枕穴,使兩耳有咚咚之聲。如此指敲玉枕穴十數次。 4、微擺天柱:頭部略低,使頭部肌肉保持相對緊張,以左右"頭角"的頸,將頭向左右頻頻轉動。如此一左一右地緩緩擺撼天柱穴20次左右。 5、手摩精門:作自然深呼吸數次後,閉息片刻,隨後將兩手搓熱,以雙手掌推摩兩側腎俞穴二十次左右。 6、左右轆轤:接上式,兩手自腰部順勢移向前方,兩腳平伸,手指分開,稍作屈曲,雙手自脅部向上劃弧如車輪形,象搖轆轤那樣自後向前做數次運動,隨後再按相反的方向前向後作數次環形運動。 7、托按攀足:接上式,雙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雙手作上托勁;稍停片刻,翻轉掌心朝前,雙手作向前按推勁。稍作停頓,即鬆開交叉的雙手,順熱作彎腰攀足的動作,用雙手攀兩足的湧泉穴,兩膝關節不要彎曲。如此鍛煉數次。 8、任督運轉:正身端坐,鼓漱吞津,意守丹田,以意引導內氣自中丹田沿任脈下行至會陰穴接督脈沿脊柱上行,至督脈終結處再循任脈下行。 二、站式八段錦
(一)站式八段錦口訣 雙手托天理三焦, 左右開弓似射鵰。 調理脾胃須單舉, 五勞七傷往後瞧。 搖頭擺尾去心火, 兩手攀足固腎腰 攢拳怒目增力氣, 背後七顛百病消。 (二)站式八段錦練法 1、雙手托天理三焦:自然站立,兩足平開,與肩同寬,含胸收腹,腰脊放鬆。正頭平視,口齒輕閉,寧神調息,氣沉丹田。雙手自體側緩緩舉至頭頂,轉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舉,足跟亦隨雙手的托舉而起落。托舉數次後,雙手轉掌心朝下,沿體前緩緩按至小腹,還原。 2、左右開弓似射鵰:自然站立,左腳向左側橫開一步,身體下蹲成騎馬步,雙手虛握於兩髖之外側,隨後自胸前向上劃弧提於與乳平高處。右手向右拉至與右乳平高,與乳距約兩拳許,意如拉緊弓弦,開弓如滿月;左手捏劍訣,向左側伸出,順熱轉頭向左,視線通過左手食指凝視遠方,意如弓劍在手,等機而射。稍作停頓後,隨即將身體上起,順勢將兩手向下劃弧收回胸前,並同時收回左腿,還原成自然站立。此為左式,右式反之。左右調換練習十數次。 3、調理脾胃須單舉:自然站立,左手緩緩自體側上舉至頭,翻轉掌心向上,並向左外方用力舉托,同時右手下按附應。舉按數次後,左手沿體前緩緩下落,還原至體側。右手舉按動作同左手,惟方向相反。 4、五勞七傷往後瞧:自然站立,雙腳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寧神調息,氣沉丹田。頭部微微向左轉動,兩眼目視左後方,稍停頓後,緩緩轉正,再緩緩轉向右側,目視右後方稍停頓,轉正。如此十數次。 5、搖頭擺尾去心火:兩足橫開,雙膝下蹲,成"騎馬步"。上體正下,稍向前探,兩目平視,雙手反按在膝蓋上,雙肘外撐。以腰為軸,頭脊要正,將軀幹劃弧搖轉至左前方,左臂彎曲,右臂綳直,肘臂外撐,頭與左膝呈一垂線,臀部向右下方撐勁,目視右足尖;稍停頓後,隨即向相反方向,劃弧搖至右前方。反覆十數次。 6、兩手攀足固腎腰:松靜站立,兩足平開,與肩同寬。兩臂平舉自體側緩緩抬起至頭頂上方轉掌心朝上,向上作托舉勁。稍停頓,兩腿綳直,以腰為軸,身體前俯,雙手順勢攀足,稍作停頓,將身體緩緩直起,雙手右勢起於頭頂之上,兩臂伸直,掌心向前,再自身體兩側緩緩下落於體側。 7、攢拳怒目增力氣:兩足橫開,兩膝下蹲,呈"騎刀步"。雙手握拳,拳眼向下。左拳向前方擊出,順勢頭稍向左轉,兩眼通過左拳凝視遠方,右拳同時後拉。與左拳出擊形成一種"爭力"。隨後,收回左拳,擊出右拳,要領同前。反覆十數次。 8、背後七顛把病消:兩足併攏,兩腿直立、身體放鬆,兩手臂自然下垂,手指併攏,掌指向前。隨後雙手平掌下按,順勢將兩腳跟向上提起,稍作停頓,將兩腳跟下落著地。反覆練習十數次。
推薦閱讀:
※八段錦坐功,一套可以坐著練習的養生導引術
※八段錦(古圖)
※武當秘傳八段錦 第七式 此式只需十幾分鐘,勝過每天走萬步
※鶴門仙功八段錦 第三段 單臂伸托後天運 每天練半小時一身輕鬆
※一起來練八段錦(下)
TAG:八段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