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媒介話語權的延伸變遷

摘 要:在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三十年中,伴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壯大,媒介話語權也在悄然發生著變遷,逐漸由傳播者對媒介話語權的壟斷轉變為民眾對媒介話語權分享和使用。關鍵詞:網路時代;媒介;話語權;變遷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聞媒體的傳播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新聞媒體的規模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不斷壯大,報刊、廣播、電視及方興未艾的新媒體等媒體發展齊全,新聞輿論在當代中國社會的影響力日益彰顯。在這波瀾壯闊的三十年中,伴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壯大,媒介話語權也在悄然發生著變遷,逐漸由傳播者對媒介話語權的壟斷轉變為民眾對媒介話語權分享和使用。粗淺分析,媒介話語權的變遷得益於以下三點:首先是媒體傳播理念由傳者中心向受眾中心的轉變所帶來的受眾的覺醒和成長,其次是媒體傳播內容由政策宣傳回歸新聞本位所帶來的輿論環境的多元和寬容,第三是媒介技術的進步和普及所帶來的受眾參與信息傳播在技術屏障層面的跨越,尤其是以網路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勃興。一、引言:話語權與媒介話語權話語權是指「公民有就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事務發表意見的權利,是一種表達權和參與權的體現。[1]」話語權和知情權是社會公民言論自由權、選舉權和參政權等實現的基本前提。話語與權力不可分,真正的權力是通過「話語」來實現的。媒介話語權是指公民運用媒體對其關心的社會公共事務和公共政策以及各種社會現象提出建議和發表意見的權利。媒介話語權是公民利益表達的公共權利,是公民話語權在大眾傳播媒介上的實現。社會成員是否有通過傳媒發表意見的自由和了解信息的自由,是一個國家的公民是否享有和在多大程度上享有政治自由和權利的重要衡量指標,大眾傳媒是否能夠發揮對政治的監督作用更是衡量一個國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尺度。因此,媒介話語權是社會公民權利中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權利之一,是大眾傳媒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的必要條件。二、傳播理念與話語權:由傳者中心向受眾本位轉變媒介話語權的轉變首先得益於傳播理念的重大轉變。在改革開放初期,媒體的傳播觀念還處於以傳播者為中心的階段,媒介話語權基本上是傳播者的話語權,普通受眾僅僅是作為接受信息的一方,他們很少能夠在大眾傳媒上發出自己的聲音。隨著受眾本位觀念的引入,大眾傳媒的傳播者逐漸開始重視研究受眾,傳播觀念也開始由傳者中心向受眾本位逐漸轉變,並進而帶來受眾自身的覺醒和成長,作為公民的受眾也由此開始注重自身話語在媒介上的表達。改革開放以來,大眾傳媒在傳播理念上的轉變,尤其是受眾本位的確立使得作為公民的受眾具備了分享媒介話語權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受眾對傳播權力認識的逐漸深入和自身素質的提高為受眾掌握和實踐媒介話語權提供了客觀條件。作為傳播理念與媒介話語權變遷的一個表徵,民生新聞的興起和繁榮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媒介話語權向民眾的回歸。民生新聞是指從群眾日常生活中採制而來的新聞,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形式上充分利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拉近媒體與受眾的距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也是普通民眾爭取自身話語權的三十年,在這一過程中,「民生」與大眾傳媒的結合變得勢在必行。民生新聞不是作為一種新的新聞類型而出現的,而是作為一種全新的新聞觀念而出現的,並已形成為一種思潮,成為一種全新的新聞實踐方式。[2]民生新聞的興起和繁榮,標明了中國新聞業的一個進步,更是中國社會的進步。它體現了以民為本的價值取向,確立了從以傳者為中心向以受眾為中心轉變的全新理念,更加註重將媒介話語權交給廣大的受眾。三、傳播內容與話語權:由政策宣傳為主向新聞本位回歸相應於傳播理念的轉變,在傳播內容方面,大眾傳媒也由黨報體制的政策宣傳為主逐漸向新聞本位回歸,輿論環境日益趨向多元,對多種聲音的寬容度也得到提升。在改革開放初期,新聞媒體的主要內容還是以政策宣傳為主,這與以傳者為中心的傳播理念也是相一致的。隨著傳播理念向受眾本位的轉變,傳播內容也經歷了一個相應的轉變過程。這對於受眾分享和實踐媒介話語權具有相當大的正面作用。新聞時評的勃興是滿足民眾話語權的必然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民眾素質的提升,作為具有思考和批判精神的現代公民,逐漸不爵滿足於總是被動接受信息,他們要求自由地發表對社會公共事務的意見,實現自己的媒介話語權。在這種傳播環境的要求下,在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同時,傳統媒體開始讓廣大受眾也介入「品頭論足」的社會生活,給民眾提供自由表述的話語平台。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收聽廣播、點開網頁,時評四面開花,令人目不暇接。許多媒體開闢了「今日時評」、「新聞熱評」、「新聞時評」、「時評』』一類的評論專欄或專版,每周一次或每周五次甚而每天一次固定刊發,興起了一股「時評熱」。這次興起於l998年的「時評」寫作熱潮,被稱為我國第三次「時評熱」。[3]國內主流媒體對時評的重視,以及眾多都市類報紙、晚報類報紙的興起和繁榮也為新聞時評提供了廣闊的需求市場。在社會問題轉化為政策問題的過程中,新聞時評所代表的媒介話語的影響力是不可替代的。例如,在改革開放初期的l982年5月頒布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的收容遣送辦法》,從制定到執行就是對弱勢群體利益的剝奪,可就是這樣踐踏人性的制度可以存續二十多年,期間,媒介主流話語只是指向流浪人員對城市社會秩序的破壞,直到2003年孫志剛被故意傷害致死案發生後才引起重視。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報》率先報道這一案件,時評寫作者也紛紛對這一事件進行評論,引起全國民眾的普遍關注。隨著討論的深入,輿論的矛頭最終指向造成這一悲劇的制度成因,《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的收容遣送辦法》成為眾矢之的。2003年6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並原則通過新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草案)》,6月22日該草案正式實旌。《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草案)的快速出台,新聞時評所彰顯的民眾媒介話語權功不可沒。四、傳播技術與話語權:由傳者壟斷到傳受互動及傳受一體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傳播技術的發展進步為民眾分享媒介話語權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對傳統媒體而言,由於其自身的技術特性限制,媒介話語權更多的還是被傳播者一方所壟斷。傳播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為民眾分享媒介話語權攻克了技術屏障。網路傳播的互動特性使得傳者和受者的之間的雙向信息交流成為輕而易舉的事情,網路媒體的用戶既可以是傳播者,同時也可以是受傳者,真正意義上的傳受互動及傳受一體成為現實。個人網站、網路論壇(BBS)、博客(個人空間)及播客等,為民眾提供了表達自己話語的多種途徑。此外,作為第五媒體的手機的發展也為民眾媒介話語權的擴展提供了無限空間。手機媒體是以手機為視聽終端的個性化信息傳播載體,它是以分眾為傳播目標,以定向為傳播效果,以互動為傳播應用的大眾傳播媒介。基於傳播技術發展和普及的基礎上,使得受眾參與傳統媒體的互動具備了更多的可行性,熱線電話參與和手機簡訊參與到傳統媒體的互動傳播中,使得民眾話語權的表達又多了一種更為方便快捷的途徑。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2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已增至2.53億人,首次大幅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手機上網以其特有的便捷性獲得了很多網民的認可。目前中國2.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數已經達到7305萬人,佔全部網民數的28.9%。網路社區逐漸成為網民話語表達的主流形式,發展勢頭非常迅猛。目前擁有個人博客(個人空間)的網民比例達到42.3%,用戶規模已經達到l.07億人。目前網路社區中的論壇(BBS)訪問率為38.8%,用戶規模達到9822萬人,在網路應用中排名第九,已經躋身十大網路應用之列[4]。網路社區是指以博客(個人空間)、論壇(BBS)等形式存在的網上交流空間。興趣相同的網民集中在網路社區的同一主題內,共同交流相關話題。網路社區不僅是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之一, 也是網民寄託情感的途徑。網路社區的形式多種多樣,搜索引擎網站開通的貼吧和空間,電子商務網站開通的論壇,即時通信網站背靠巨大的用戶規模,開通的個人空間,還有各種不同人群 定位的專業論壇、博客(個人空間)等等,都是網路社區發展的形式。不同形式網路社區的興起,滿足了網民不同的需求。博客(個人空間)擁有率和論壇BBS訪問率躋身前十大網路應用。博客 不僅是網民參與互聯網互動的重要體現,也是網路媒體信息渠道之一。目前各大門戶網站、即時通信服務提供商等大多提供博客(個人空間)服務,給網民開通博客(個人空間)提供了便利。以網路時代為代表的新媒體,為多元文化和多元思想的生存提供了空間,一個擁有民眾話語權的社會 才更有可能公正,只有實現公民的普遍參與才更有可能締造真正的公民社會,促進民主化進程。(董慧敏,女,三門峽廣播電視報社主任。)參考文獻:[1] 劉華蓉.大眾傳媒與政治北[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1).[2] 朱天,程前,張金輝.解讀電視「民生新聞」現象[J].傳媒觀察,2004(8).[3] 王清.時評的生命力在於平民化和貼近性[J].新聞戰線,2006(11).[4] 第22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2008(7).

湖南衛視主播"糗事"

朱丹倪萍周濤離婚真相

哈文調侃李詠摻乎愛女

華鼎獎紅毯劉曉慶性感

當紅主播生存現狀

央視主播時尚進化

美女主播背景比拼

全球主播出位行為

網爆章子怡戀上撒貝南

朱丹被伊一踢走?

盤點女主播背後的男人

19位央視名嘴青澀照

傳媒沙龍新銳網站CEO系列訪談
推薦閱讀:

1000萬媒介費用,如何更有效地媒體投放?
如何做一個互聯網媒介方案
真題丨媒介事件
媒介圈:江小白神級傳播力都帶不動銷量,你憑什麼?
媒介360

TAG:話語 | 時代 | 媒介 | 話語權 | 變遷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