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火器遠強於明才是歷史真相

明朝火器弱於清朝是一個事實,世界在發展,制度可能會退後,但技術從未有過實質性的倒退。

明清火器對比

明朝火器其實就已經落後於西方,弗朗基炮不過葡萄牙人這是開闢了新航路,把生意做到了東亞,同時也把武器帶到了東亞。

1、明軍火器

首先要介紹的是佛朗機炮,據《續文獻通考》記載:「以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千餘斤,巨腹長頸,腹有修孔。以子銃五枚,貯葯置腹中,發及百餘丈,最利水戰。」明朝掌握佛朗機炮的製作方法,有入貢說和竊取說兩種,無論哪種,都是從洋人那裡學來的。由於佛朗機炮比原先明軍用的火炮裝填快,命中率高,明朝當局立刻進行了仿製。

紅夷炮

最初用於明軍,當時荷蘭人裝備的紅夷炮遠遠強於佛朗機炮,明軍在作戰中損失慘重,於是就繳獲了幾門。不過明當局並沒有立即仿製和推廣。一直到後金崛起後,徐啟光主張「練精兵,致利器」,這才自掏腰包買了幾門紅夷炮。後來紅夷炮在寧遠大戰中大發神威,明朝朝廷才開始仿製這一種火炮。

最後要說的是

鳥銃

,主要是在對抗倭寇的時候開始應用。嘉靖三十七年一年間。明朝就仿製鳥銃10000把。可見明朝對鳥銃還是非常重視的。

此外一些多眼銃等火器也發明了出來,在此不在一一列舉。不過三眼銃這種東西其實並沒有鳥銃那麼有意義,因為這東西射程不遠,準頭還差,只能作為騎兵衝鋒時打亂對方陣型的武器。

2、清軍火器

清軍事實上最開始沒有火器,明軍火器部隊投降後才有了正經的火器部隊。不過由於基於明朝火器的基礎,清軍的火器發展其實比明朝要好的多。除了明軍都有的鳥銃、佛朗機炮、紅夷炮,清朝龔振麟發明了鐵模鑄炮法的新工藝,成了我國火炮製造史上的創舉。

鑄造火炮歷來是用泥型。泥型制好後需長時間才能幹透,從開工到出炮,需要一個月左右。那年冬天,雨雪連綿,泥型幹不了,炮製不出來。龔振麟就創議用鐵模(即鐵范)鑄造鐵炮,在他主持下很快試製成功,大大加快了制炮的速度。由於鐵模鑄炮有很多優點,引起許多人的重視,龔振麟就寫了《鑄炮鐵模圖說》一書,於1842年刊印分發沿海各地區,求得推廣,後由魏源收入他所編著的《海國圖志》。

另外,清軍還製造了後世大量裝備的抬槍。抬槍這種東西比較大,需要兩個人抬著操作,在守城的時候,抬槍還是不錯的。英法聯軍試圖進攻紫禁城,但最後放棄,一個原因就是抬槍射程和威力都不錯,聯軍最後選擇了守備鬆懈的頤和園。

不過清軍火器雖然比明軍強,但是比起洋人還是落後了,要不怎麼會有八里橋之敗?

清軍在火器上完全碾壓明軍,這一點毋庸置疑,

中國古代最強火力是在那個朝代呢?很多人認為是明朝,其實明軍真正野戰火力並不強。因為首先,明軍從來也沒有能力將紅夷大炮進行野戰,並且明軍騎兵火器是三眼銃、步兵少量火器鳥銃大部分冷兵器。

並且,明軍除某些攻城和守城戰以外,在野戰當中,火器部隊的表現一直很一般,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大戰績。中國古代火力最強的是清朝八旗火器營,並且他們多次在新疆,青海,內蒙和外蒙,四川…..進行大規模火力戰。

清軍步兵火器已經主要是鳥槍,並且配備率達到了50-80%,遠遠超過明軍。明軍在萬曆朝發往關外的鳥槍實際上只有不到幾千支,相對於山海關內外的20萬明軍來說,數量很少,而且是多年數據的總和。

因此,明軍無法憑藉火力阻擋騎兵衝擊,而清軍卻可以在17-19世紀前期,平均火力擊敗了蒙古大軍,浩罕汗國和其他各路人馬。康熙時期,清軍與佔據了中亞部分地區,新疆,青海和西藏,內蒙部分地區的准葛爾蒙古帝國大決戰,一次出動的八旗火器營有4480名鳥槍手,還有128門野戰火炮。

清軍經過十次齊射,也就是射擊近5萬發彈丸以後,才會出動護軍營從鳥槍隊列缺口出去正面對戰,騎兵從兩翼發起衝擊。如果,對方陣容不動,那麼將再次進行10次齊射。清軍不同於明軍的是,很少進行輪換射擊。

而是進行全體火器手齊射,極大的增強的火力密度和殺傷力。清軍敢於進行這種射擊,而不是輪換射擊的原因,是清軍野戰能力強於明軍,同時騎兵不弱於蒙古騎兵。如果對方敢於乘機出擊,那麼驍騎營和前鋒營將出動進行騎射衝擊,頂住對方,掩護火器部隊。這也是明軍當年打不過清軍的關鍵因素,火器部隊完全沒有掩護,光靠火器手的腰刀,怎麼可能擋得住長矛騎兵和弓騎的集團衝擊。


推薦閱讀:

清朝十二大鐵帽子王,他們究竟都幹了啥厲害事兒,才成為官場的「小強」!
清宮劇中最大的造假, 真實歷史上, 一旦發現立即砍頭!

TAG:歷史 | 清朝 | 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