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作】攝影史上最震撼人心的13幅作品,能讓你審美加深思

照片是一種觀看的語法,更重要的,是一種觀看的倫理學。

——蘇珊·桑塔格

這是德裔美國攝影師安德烈亞斯·法寧格為攝影師丹尼斯·斯多克(美國攝影師,23歲贏得《生活》雜誌年輕攝影師的頭獎,後加入馬格南圖片社)拍攝的照片,被許多人譽為《生活》雜誌史上最為經典的雜誌封面之一。

這幅《市政廳前的吻》是法國紀實攝影大師羅伯特·杜瓦諾的傳世名作。1950年,法國從二戰的噩夢中醒來,杜瓦諾受美國《生活》雜誌邀請,拍攝以巴黎戀人為主題的系列。照片中情人的浪漫之吻和匆匆而過的人群形成強烈對比,一時間成為流行於世的影像,也使巴黎這座城市的浪漫氣質深入世人心中。

這是瑞士攝影師羅伯特·弗蘭克的攝影集《美國人》中的經典作品,拍攝了一位紐約街頭的牛仔。弗蘭克的影像與當時的「垮掉的一代」有著相似的精神特徵,即對當時一味追求「進步」、「力量」、與「物質」的美國文化持有一種強烈的懷疑。小說《在路上》的作者凱魯亞克為《美國人》作序時寫到:「他按下一次快門,就把一首悲哀的詩從美國汲取進他的膠捲。」

法國攝影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經典作品:巴黎拉丁區穆夫塔街,一個興緻勃勃地給父親買酒歸來的男孩,男孩昂首闊步,充滿了生活的樂觀情趣。布列松被譽為是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瑪格南圖片攝創始人之一,由其提出並貫徹的「決定性瞬間」理論影響了一代代攝影師,對當代新聞攝影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這是供稿於美聯社的越南戰地攝影師黃功吾於1972年6月8日拍下的這張被譽為促使越戰提前結束的經典照片。當天,一顆凝固汽油彈摧毀了9歲女孩潘金淑居住的村落,在與自己的親人逃離火海的過程中脫去了燃燒的衣物。這張照片迅速在國際輿論社會掀起軒然大波,將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推至頂峰,該照片被認為間接影響到了尼克松政府對越的決策,使越戰得以提前結束。

1945年8月15日重慶時間早晨7時整(美國東部時間14日),在同盟國主要參戰四國的首都:重慶、華盛頓、倫敦、莫斯科,用華語、英語、俄語向戰場上雙方海陸空軍隊、世界各國,通過無線電廣播,播發內容一致的公告:日本政府已正式無條件投降。勝利的喜悅迅速蔓延在戰勝國的各個角落,波蘭裔攝影師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在紐約時代廣場記錄下了這一不朽的經典時刻。「我看到一個年輕水兵興奮地沿街奔跑,擁吻他見到的每個女孩,無論高矮胖幼,這些都無沒有分別。我拿著我的萊卡相機奔到了他的前面並越過我的肩膀往回望。在那一瞬間,我看到了一個白色的身影被抓住了,於是我轉過身,拍下了他親吻護士的那個瞬間。」

這幅威廉姆·克萊因於1954年在紐約百老匯第103號街拍攝的《槍》,被公認為是其攝影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副,收錄在其1956年出版的影集《紐約》中。克萊因回憶起這張照片時說道:「他只有11歲,卻已經學會了一切猙獰。」威廉姆·克萊因作為世界攝影史上著名的怪傑,擁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先後作為《Vogue》雜誌時尚攝影師,電影製作人而廣為人知。

該圖片是美國攝影師黛安Diane Arbus的攝影作品。Diane Arbus專註於拍攝以馬戲團員、性工作者、拾荒者、畸形人、殘疾人、同卵多胞胎、變性人、屍體等「非常態」人群為對象的肖像作品。1971年6月27,因抑鬱症於家中自殺。其拍攝風格簡單直接,加之其拍攝對象本身的強烈衝擊力,在作品發表之初的那個時代引起了輿論的普遍不適。

圖片為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拍攝於巴黎聖拉扎爾火車站,是布列松「決定性瞬間」理論的代表性傑作,聖拉扎爾火車站與1837年月落成,是當時法國乃至全歐洲最為繁忙的火車站之一,其形象出現在包括莫奈,馬奈在內的諸多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中。

圖片是美國攝影師Elliot Erwitt於上世紀50年代的著名照片。

圖片為1981年1月22日出版的《滾石》雜誌封面,由攝影師安妮·萊柏維茲拍攝於約翰·列儂被槍殺當日。1980年12月8日,時為《滾石》雜誌攝影師的 Annie Leibovitz 來到列儂家中為其拍攝肖像,以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於11月發布的最新專輯《Double Fantasy》的封面為靈感,拍攝了這張被譽為是《滾石》雜誌歷史上最為知名的封面照片,列儂本人評價其「精準地捕捉了我們的關係」。

圖片為德國時尚攝影師赫穆特·牛頓在 1981 年為《French Vogue》工作中所拍攝的照片。赫爾穆特·牛頓出生於一個德國猶太人家庭,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了早年歲月,二戰結束後,於上世紀 50 年代來到歐洲開始攝影生涯。1961 年牛頓定居於法國巴黎,其刊登在《Vogue》《Harper"s Bazaar》等雜誌上的作品一改以往女性端莊優雅的形象,塑造了大量冷峻、孤傲,頹廢,並帶有顯著「性」暗示的艷麗女郎形象,在當時迅速引起了輿論嘩然。他鏡頭下一反常態的「壞女孩」及其作品表現出的鮮明的男權主義傾向,在引起傳統審美及女權主義者強烈不滿的同時,被認為是準確地切合了西方世界 6、70 年代性解放運動,嬉皮文化,等一系列反主流文化的時代精神。被認為是 20 世紀最為重要的時尚攝影師之一。

圖片為 20 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師,馬格南圖片攝創始人之一的羅伯特·卡帕 於 1936 年西班牙內戰期間拍攝的經典照片。羅伯特·卡帕 原名 安德魯·弗里德曼,出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作為 20 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師,參與報道了:西班牙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中東戰爭,法越戰爭等多次大規模武裝衝突,尤以其作為盟軍第一批諾曼底登陸部隊中唯一的攝影記者而成為傳奇。二戰結束後,羅伯特·卡帕與布列松,喬治·羅傑,大衛·西蒙等人一同成立馬格南圖片攝,並於 1951 年任圖片社主席。1954 年 5 月 25 日,在越南報道法越戰爭的羅伯特·卡帕因誤入雷區不幸生亡。其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影響了日後一代代的新聞攝影工作者。

內容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12位武俠作家的44部作品(圖文)
2塊錢的圓珠筆,也能畫出逼真生動的作品
北苑詩刊第142期越雪蒼枝作品雅集
傅抱石所創「抱石皴」及金剛坡時期作品

TAG:攝影 | 審美 | 人心 | 作品 | 攝影史 | 影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