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教會那些常見的邏輯矛盾

教會那些常見的邏輯矛盾

張遠來

  阿伯拉爾說過,我們當今最大的使命就是要挽回那些已被世人肯定,但因世人普遍認同而被忽略的真理。這句話的延伸也有道理,有些在教會中我們普遍認同的理念或者表述,也許恰好違背了基本的邏輯。我們反觀一二:

一、常見的邏輯矛盾

  1、「一次得救,永遠得救」:這是某些神學派別對加爾文教會的簡單化總結。問題是,既然是「一次」,就有邏輯上的「兩次、三次」;既然是要強調「一次」得救,「永遠」得救,那就不可能還有「一次」和「永遠」的並存。如果這句話神學上可以成立,應該是「一旦得救,永遠得救」。

  2、「蒙恩的罪人」:這是另一種基督徒習慣性的自謙之稱。但邏輯上看:如果一個人已經蒙恩be saved了,就不應該還是罪人了,如果還是罪人,就還沒有蒙恩。這句話想表達的是:我雖然蒙恩了,但還是會犯罪。但會犯罪不代表就是罪人,這種神學和邏輯上都不是同一個概念。

  3、「奉耶穌的名向耶穌禱告」:既然是奉耶穌的名,怎麼有向耶穌祈禱?邏輯上不成立。在聖經中,耶穌教導的祈禱是向父神祈禱,比如,祂教導的主禱文,都是向父上帝祈禱。我們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是代表我們接受耶穌基督的救贖,以基督耶穌中保的救贖立場向父神祈求。不過,在神學上因為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上帝,當我們向耶穌祈禱,就代表了同時是在向父神和聖靈祈禱。

  4、「因為有人在那個節期因為拜過鬼,所以基督徒不能過那個節」。代表性的觀點是安息日會反對過聖誕節,認為聖誕節是羅馬人拜太陽的節日,因此基督徒不可以過聖誕節。另也有福音派教會認為,中秋節是中國人拜月亮的節日,故基督徒不可以過中秋節。這些表述都有嚴重的邏輯和神學性的錯誤。首先,所有的日子都是上帝的日子,魔鬼無法佔有上帝創造節日。其次,有人在某個日子拜過鬼,不代表那個日子就成了鬼節。你過還是不過,它都是一個日子。第三、羅馬人悔改以後,把他們最大的節日獻給上帝,用來記念上帝而摒棄對太陽的敬拜,這是他們悔改的表現,而不能作為不可以記念聖誕的理由。第四、中秋節等原本並非拜月亮的節日,而是有人誤用了對月亮的敬拜,我們不能因為有人在這一天做錯了,而廢棄這一天。試問,哪一天沒有被人類誤用過?因此,如果我們因為那個時候,或者那個地方敬拜過偶像而廢棄它,除非我們離開世界方可。這不是聖經的價值觀。聖經的價值理念是盡一切的可能見證基督。

  5、「決志不等同重生,因此傳福音不可以有決志」。這似乎是一個叫做保羅許華者的觀點。固然,決志不等同重生,有很多基督徒以為帶領一個人決志祈禱,就完成了傳福音的工作,這當然是誤解。許華的觀點是,決志沒有聖經根據,故不可以有決志。實際上,使徒時代,有人一旦表示願意信主,教會就給他離開施行洗禮。那個說出來表達信主的心志,和接下來的水洗,就是決志信主的表現和標誌。因為決志不能等同重生,又因為聖經沒有決志一詞,而廢棄傳福音中的決志,這中間沒有任何邏輯關係。在當代教會,我們無法給一個願意信主的人離開施行水禮,如果以決志的形式表達自己信仰的心志,不僅有使徒教會的依據,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6、「『耶穌』的像不是偶像,十字架代表了神聖的能力。其他畫像就是偶像」。很多教會習慣性地把一個標誌為耶穌畫像的人物像作為耶穌的象徵。他們不僅不會稍微忌諱可能的涉嫌偶像敬拜,而且把那個畫像當作上帝同在的標誌。另有教會把十字架當作上帝附身的象徵,不僅要對著十字架祈禱,也以十字架當作上帝神聖臨在的象徵。而相反,如果有任何帶著宗教意味的象徵性畫像,他們就會覺得極不舒服。比如,他們邀請佛教徒到教會禮拜,但如果佛教徒邀請他們去廟裡參觀,他們就會害怕被魔鬼附身。試想,如果你真的相信你的上帝比魔鬼更大,你何以畏懼廟宇?如果某個畫像可以象徵耶穌,和舊約時代以色列人偶像崇拜有何本質不同?

  7、「不可偷竊卻理直氣壯地盜版」。我們都知道不可偷竊,但在教會裡,盜版確實習以為常,甚至帶著某種屬靈的理直氣壯的自豪感去做的。這一點,直到今天那些參與盜版的教會或者德高望重的教會領袖都沒有任何愧疚感,甚至是冠以為上帝盜版,所有的恩賜都是上帝賜予的名義去盜版。當然,中國教會盜版有著自己的特殊背景,比如,出版不易,教會需求太大,沒有合法和合適的途徑為教會提供足夠的資料。但其實並非所有的盜版都有著善良的目的,有些純粹就是為了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在一個網路時代,依舊有很多網路盜版的現象,盜用他人的版權,作為自己的原創,這就有沽名釣譽之嫌了。盜版不僅是偷盜,而是一種踐踏他人勞動成功,不尊重作者的行為。上帝是創造的主宰,祂也希望祂創造的人類有創造性creative。因此,尊重創作是對上帝的尊重,抄襲和盜版是對上帝的僭越。

  8、「常講感恩,卻反對具體的點贊(讚賞)」。如果你去看看佛教的平台,你就會對他們平台發展的速度,閱讀量和讀者的讚賞感到詫異。在自媒體、輕媒體時代,基督教是被其他宗教邊緣化的。佛教徒有大量的讚賞,因此,他們可以辦高質量的媒體。而在基督教內部,我們享受很多人辛苦原創的文章和釋經等資料,以及教會免費的,連廣告收益都沒有的APP,卻很少見基督徒有多少讚賞以支持文字福音的事工。在基督教媒體中,讀者閱讀量和讚賞的比例大約是五百分之一。和基督徒動不動嗤之以鼻的佛教媒體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奇怪的是,基督徒常見感恩,你閱讀了他人的文章,提升了你的價值,你使用了人家的APP,難道就不該有一點廉恥的讚賞行為嗎?更奇怪的是,很多人在網路和平台上對自媒體創作基督徒指桑罵槐,甚至咒詛性語言都派上了用場。試想,你使用人家的原創,提升了你的價值,為何就沒有與你宣稱的感恩相應的行為?還要指責他人不該設置讚賞?你不點贊也就罷了,還要用咒詛性的語言咒罵原創點贊(讚賞),這符合基督教的倫理道德嗎?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微信平台,也需要一個至少五人以上的創作和美編的團隊。難道人家不需要養家糊口,難道維持一個媒體不需要付出成本嗎?一篇3000字的文章大約需要40分鐘的寫作時間,而一次編輯則需要3-5個小時。他們靠什麼維持?難道我們要拱手讓出一個龐大的媒體市場?在新媒體時代,讓我們的教會缺席嗎?

  9、「不可拜偶像,卻常拿基督徒明星說事」。基督徒高升宣揚不可拜偶像,卻廣發喜歡宣傳某某明星是基督徒,甚至以詐傳詐地聲稱某總理於某某時候受洗。且不說大多數都是假消息,就是真消息這與基督教的合理性有何關係?難道這些名人信主就證明了基督教的合理性?難道他們拒絕基督信仰,我們就失去了信仰的合理性?基督教的信仰是建立在名人的基礎上嗎?這是赤裸裸地丟棄救恩,用破爛不能盛水的池子承載偉大的救恩之泉。

  10、「不可撒謊,卻常會誇大教會的影響力」。有些媒體不負責任地把中國基督徒人數誇大為上億,甚至1.5個億,甚至更多。有些是真誠的誤解,有些是故意的誇大。但無論如何,我們沒有一點調查研究,就無限制地誇大數據和教會的影響力,都涉嫌了撒謊。對基督教的傳播百害而無一利。

  11、「不可虧欠人,卻普遍被虧欠傳道人」。毫無以為,一位負責任的傳道人比大多數社會崗位都要辛苦。聖經的教導是,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更當如此。(提前5:17)舊約時代利未人的收入高於普遍的以色列人的平均值。加爾文的要求是,牧師相當於教授。且不說中國教會能否做到如此。大多數地方的傳道人都是社會收入最底層的人群。教會殘忍地苛刻傳道人的待遇。以男方為例,某些城市小學教師的平均收入為1.3萬。而這個數字往往是傳道牧師的三倍。一個全職牧師抵不上一個小學教師的三分之一。這不僅是傳道人的辛酸,更是整個中國教會,和教會機構的恥辱。我們的教會應該培養高素質的傳道人,淘汰掉不合格的傳道人,同時,也應該提升傳道人的待遇,以符合聖經那不可虧欠人的教導。

  12、「強調分別為聖,教會管理和世俗社會沒有兩樣」。我們一方面在講台大講上帝的心意,一方面卻在教會的行政和管理上依舊採用了封建式的獨裁機制,有些教會多年沒有任何管理層的換屆,即便有過,也不過是認為的玩弄教會的操作程式而已。這已經成了中國教會的潛規則。稱呼耶穌為主,卻依舊是人治獨裁。高呼唯獨聖經,但教會管理就立馬變成了「中國特色」, 不可妄稱上帝的名,卻常以上帝之名做非義之事。實際上,他們是選擇性地相信聖經。

  13、「宣講福音活不出福份」。聖經明明說到聖靈所結的果子是仁愛喜樂和平……但你看到很多基督徒,不一定有喜樂平安。教會宣講福音,信徒卻沒有活出福份;談赦免卻常見罪疚的捆綁;講求聖潔卻走不出罪惡的泥沼;傳講神卻沒有神跡;講解聖經卻未必經歷聖經;講包容卻容不下異己;彼此相愛卻相互詆毀。使徒時代的教會是「使徒大有能力,眾人也都蒙大恩,內中沒有一個缺乏的」。這才是一間正常的教會。筆者深惡痛絕成功神學(你可以參看筆者的「我為什麼反對成功神學」一文),但我更不喜歡失敗神學。信仰不以世俗的成功為目的,但更不是以失敗為結局。整天愁眉苦臉,被罪惡深深捆綁,這不是上帝的心意,也不是聖經教導的基督徒應有的生活形態。

  14、「相信真神,卻不信神跡」。很多神學院老師自稱福音派,強調唯獨聖經。但對聖經中明顯記載的那些耶穌和使徒時代的神跡奇事是嗤之以鼻,要麼認為是神話,要麼說當代不需要神跡,甚至有人認為,神跡時代是先知和使徒時代的特產。神跡在漢語的語境中很容易讓我們想到上帝做事的事迹。有神就應該有神的作為,如果上帝昨日今日直到永遠都是不改變的,為何那個時代有神跡,現在就應該繼續有上帝的工作。如果我們相信上帝是又真又活的上帝,就應該相信,在這個時代祂依舊能做奇妙的事。

  15、訴諸感情:類似的邏輯錯誤在教會中其實是很常見的。另有常見的現象如「訴諸感情」。對一些簡單的邏輯命定,他會用感情的問題去解釋。比如,有人說,如果我們不是蒙恩的罪人,我們還是蒙恩的善人嗎?耶穌基督都替我們死了,我們怎能說自己不是罪人。你看,一有問題,就把耶穌搬出來做擋箭牌。你只要對信仰提出稍微的疑問,就會被扣上感情上不愛主的帽子。問題是,正是因為耶穌替你死了,你如果依舊把耶穌救贖的人視為罪人那就忽視了救恩的大能。這是明顯訴諸感情,而廢棄理性和邏輯的伎倆。

  16、本末倒置:在如常見的教會邏問題如「本末倒置」:比如「我認罪悔改了,所以我是神的兒女」;這是原因與結果的導致。正確的順序是「因為我是神的兒女,所以我悔改了」。你是因為身份的改變才有了行為的改變,不是因為你的行為而讓你擁有身份。聖經說,我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你是先有了蒙召,才有了與蒙召之恩相稱的身份,而非相反。蒙召是上帝主動的恩典,而賦予了你上帝子民的身份,接著就有了你與身份相符合的行為操守。不是因為你有了好行為,才成為上帝的兒女。你兒女的身份是上帝的恩典,不是你功德的換取。

  17、「以偏概全」:這是常見的錯誤的歸納法。比如,常有人說,自己沒有趕上某班車,結果,那班車出事了。不否認上帝給你這樣的恩典。但從邏輯上看,你不能證明是因為你是上帝的兒女,而上帝讓你脫離那趟車,而讓其他人代替你去死。這似乎顯示了上帝的自私。即使有這樣的概率,也不能證明信仰的合理性,更不能作為歸納法,而歸納出上帝就是這樣的上帝。

  再比如,有人說,比爾蓋茲是基督徒,所以他是首富。這首先有信仰的問題。難道信仰的價值就是讓你做首富?如果不能做首富,那就證明了基督教的不合理?其次,從邏輯上看,比爾蓋茲成為首富跟他是不是基督徒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這顯然以偏概全。人們也能做到更多案例,看到中國大多數傳道人是貧窮的。是不是因此就能證明基督教的不合理性?這都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

  18、「濫用經句」。這一點似乎是極為不經意的,也可能是筆者吹毛求疵,僅供參考。比如當下很多網文喜歡套用聖經中的「十誡」一詞,比如,單身十誡,婚姻十誡,婚戀十誡,教會管理十誡等等。所謂的誡命我們都該知道其背後的意義吧,是聖經中最為神聖的誡命的總結。形如法律中的憲法。在聖經中也特指十條誡命。如果我們也套用這個辭彙,是不是代表了我們的東西也具有同等效力的誡命之權威?如果不是,套用十誡之稱,要不是是戲謔,要不就是自大,要不就有嘩眾取寵之嫌了。要知道,十誡首先就告誡我們,除了上帝以外,不可有別的神——不可有別的權威。也不可妄稱神的名。而我們習慣了稱呼「主啊!奉主的名」之類的習慣用語。就嚴格意義而言,這種習慣並不符合聖經的規範。

  19、「知假買假」。這是一個關於基督徒倫理問題的反思。假貨之害已經擾亂了中國正常的市場,而讓消費者防不勝防。特別是一個偌大的淘寶市場,在海外某些主流媒體直接就稱之為世界最大的假貨市場。更有甚至,傳說這些假貨的始作俑者馬雲竟恬不知恥地宣稱中國的假貨比真貨質量還要好。我們知道,假貨之所有還有市場,就是還有人願意甘心知假買假。這其中就有龐大的基督徒群體。基督徒不僅購買盜版書籍,也購買假貨。從基督教的倫理上看,你明知假貨的倫理問題,在教義上抵制「假」,卻依舊購買假貨,就是在支持假貨。這是行為與教義的常見衝突。

  20、「虛擬宣教」。對此,筆者沒有充分研究,在此僅是提出供大家參考。若有不當之處,多請方家賜教。今天,很多教會和信徒個人打著宣教,或者「短宣」的名譽四處在其它教會活動。他們既沒有深入未得之民中傳福音,沒有給當地教會真正帶去培靈性信息。美其名曰宣教,其實只是走訪教會,或者去當地觀光。筆者不知如何定位這類宣教,乾脆稱其為「虛擬宣教」吧!

  按說,真正的宣教應該是對未得之民。如果你不是對未得之民的傳福音,而只是在當地教會走走,在當地瀏覽風光,何談宣教?虛擬宣教也許是添亂,也許苛刻點就是假宣教之名,做個人旅遊之實。實在是對宣教的誤解,或者是對這一神聖侍奉的不經意的輕慢。

  21世紀,也許最好的宣教就是深入當地幫助當地人發展教育或者經濟,在你的商業經營中見證福音。既不需要他人支持,也能有個福音的切入點與當地人契合。

  當然,類似的問題很多,筆者提出的這些邏輯矛盾也許也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作為教會牧者,筆者提出來,只是想彼此守望,謹守侍奉。讓教會的言論和行為更能符合聖經的教義和邏輯的規範。

二、有些邏輯上的問題,信仰上並無問題,無傷害

  如果我們留意,我們就能看到類似的教會常見的邏輯問題並不鮮見。甚至並非所有的邏輯矛盾都一定會是信仰的問題。比如:

  「蒙恩的罪人」,這在邏輯的表述上有明顯的硬傷。但在實際的信仰上,類似的表述甚至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至少,它能讓人淺顯地理解我們雖然蒙召了,但還是一個會犯罪的人。讓我們不知驕傲,也不至灰心。

  另外,如果我們從積極的角度,確認信徒的恩召和揀選是堅定不移的立場去談「一次得救,永遠得救」。雖然,這一表述有著明顯的邏輯問題。但依舊可以理解它要表達的意涵,即得救的根基是穩固的。我們不用因為犯罪而擔心失去了恩典而喪氣。當然,這也有鼓勵人不要害怕犯罪的嫌疑。

  另一個明顯而最為常見的例子就是「向耶穌祈禱又奉耶穌的名祈求」,這在邏輯實在令人困惑。但我們知道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上帝。當我們向耶穌祈禱,就等於是在向三位一體的,包括了父子聖靈的三位一體的神祈禱。在情感上,有些信徒會認為耶穌更加親近,因此,習慣了向耶穌祈禱。這在邏輯上的矛盾,在信仰上並非不成立。

三、有些是故意的歪曲,有些是觀念的誤導

  當然,教會的邏輯矛盾更多地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的。哪怕是神學上行得通的問題,在邏輯上也可以更為規範地表述。教會的邏輯矛盾有些是人故意的歪曲。以教會管理為例,教會一般不會否認其管理不符合聖經的價值觀。但他會為自己辯解,這是在什麼人中就做什麼人。是中國特色的教會管理。這當然是故意的歪曲。

  另有邏輯和教會行為上的矛盾就屬於一種觀念的誤導了。比如,中國傳道人過去有一種觀念就認為,傳道就是奉獻,奉獻就不該受薪。越窮越屬靈。而後來因為這一教會錯誤的觀念誤導,價值教會牧者後繼乏人,新興傳道人可能是一時在極個別地方存在濫竽充數的現象,很多是社會走投無路了就去讀神學做傳道人。一般的神學生人文學科的素養和一般社會大學生不是一點半點的差距。因此,讓社會和教會對傳道人都嗤之以鼻,故,在潛意識裡,就認為傳道人「不咋地」!彼此都潛在地把這一侍奉當作混飯吃的,故,給傳道人的待遇就是很差。誠然,教會理當培養高素質的傳道人,寧肯提升傳道人的待遇,淘汰掉一些沒有蒙召混飯吃的傳道人,也不可以濫竽充數,降低傳道人的執事標準和待遇標準。

四、儘可能做到沒有邏輯矛盾

  最後,我們應當儘可能避免邏輯矛盾。不管是出於傳統的習慣,是有意的曲解,或者無意的誤解,我們都當面對而儘可能讓教會的價值觀和行為標準符合聖經的要求。體現出聖經的價值觀。

  我們的上帝設計和創造了世界,賦予了宇宙萬事萬物以規律性存在。祂也不會背乎自己。因此,基督徒理當尊重理性和上帝創造的邏輯規律。上帝的作為儘管我們不能盡情洞悉,都一定不會違背上帝那符合理智的屬性。邏輯上的錯誤是信仰見證的攔阻,也會成為教會發展的盲點。任何違反常識、信仰和邏輯的矛盾,都當在教會被更正。

  和任何一個體系一樣,一旦成形,便會形成自己的語言體系和思維習慣。基督教也不例外。但問題是,基督教的目的不是成為一個體系,而是要進入社會,得人如魚。因此,我們就要尊重世界普適性的,上帝創造的邏輯,用合乎上帝創造的邏輯表述惡方法論,表達上帝啟示的真理。在教會那些普遍認知而習慣性的表述上,更當符合聖經的立場,而用符合邏輯的正確方法進行表述。如此,才是一個入世而超世的信仰。


推薦閱讀:

有一個詞叫做思考力
面對一些令人頭疼事情的時候,可以用什麼方式去思考和解決?如何去克服對失敗的恐懼?
長征精神再思考
換位思考?換位做事?換位體驗

TAG:邏輯 | 思考 | 矛盾 | 教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