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中國威脅論出爐 中國模式為何讓西方不適

最新版中國威脅論出爐 中國模式為何讓西方不適
[ 一二三五 ] 於2008-07-06 21:59:57 上帖 [ 發簡訊 ] [ 表狀 ]
西方找到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的「新根據」,那就是中國「國家發展模式」對世界秩序的影響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西方世界傳出一波又一波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當蘇聯和東歐政權解體而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但沒有步蘇聯東歐後塵而且發展得更快更穩定的時候,西方就出台了「中國政治威脅論」。隨後,當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際競爭能力不斷上升,西方又出現了「中國經濟威脅論」。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且在各個主要國際性組織內扮演越來越重要作用的時候,西方開始討論中國的國際責任。在西方看來,如果中國不能按照西方的期望來服從既存國際規則,中國就構成了對現存國際秩序的威脅。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西方又找到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的「新根據」,那就是中國的「國家發展模式」對世界秩序的影響。  中國的發展模式對現存國際秩序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是西方社會關切的一個熱點問題。美國國務卿賴斯在最近一期《外交》雜誌上撰文討論美國的國家利益,其中涉及到中國的發展模式問題。她從西方學術界借用「權威資本主義」(authoritarian capitalism)的概念來概括中國的發展模式。這個概念很簡單,說的是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沒有民主化的前提下,使用資本主義的方式推進了經濟發展。她認為這種發展模式會對現存國際秩序產生負面影響。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種模式與美國和其持同樣民主價值的西方國家所秉持的民主發展模式 (democratic development)背道而馳。因此,美國要和其他持共同價值的民主國家(歐洲、日本和澳洲等)來分享共同的責任,在全球範圍內推行和促進民主政治的發生和發展。持賴斯這樣觀點的政治人物在西方並不少見,可以說,對所謂的「權威資本主義」式的發展的擔憂在西方相當普遍。這種擔憂也經常促成西方各國有意或者無意地對中國施加共同的政治壓力。  這裡涉及到兩個表面上互為競爭的國家發展模式問題。首先是現存的所謂的西方「民主發展模式」。的確,不難觀察到,總體而言,西方民主國家也同時是經濟發達和社會公平做得好的國家。這使得西方很多政治和知識精英甚至是普通民眾相信,民主能夠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公平的實現。在冷戰結束後,西方人普遍相信 「歷史終結」論,即認為民主政治是人類歷史最後(也是最為理想)的政治形式。在世界範圍內推行民主也變成了西方世界的責任。民主和自由歷來就是西方世界在國際事務中的軟力量。這種軟力量的使用在冷戰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冷戰後,美國和西方國家到處使用軍事力量,但論證其使用武力的合法性的則是其傳統民主和自由話語。  在把推行西式民主和自由作為自己使命的西方,很少會有人公開承認,正是西方世界在全球範圍內推行西方式民主和自由,才導致了西方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的衰落。為什麼會這樣?西方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推行民主的時候忘掉了西方本身的民主發展不僅和其文化相關,更重要的是,它是西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不存在有利於民主發展的文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下,基本國家制度缺乏,民主因此沒有生存的根基。在很多發展中國家,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惡性的循環。因為沒有文化、經濟和社會根基,民主政治往往成為暴力、無序和腐敗的代名詞。暴力、無序和腐敗反過來妨礙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基本國家制度的建設。也同樣重要的是,西方在發展中國家推行民主往往並不是真正為了那裡的民主發展,而是為了其戰略利益。  在早期,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精英也信仰西方民主,他們因此在反殖民地運動取得勝利之後,願意接受西方的民主輸出或者主動引入了西方式民主。但是西式民主推行已久,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仍然無望。這促使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精英開始反思西方民主,或者說西方的「民主發展模式」成了一個特大的問號。在中國之前,發展中國家和西方的模式只有兩種類型,要不就是高度依附西方,要不就是和西方互為孤立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被西方國家稱之為「中國模式」的中國發展經驗開始對發展中國家產生莫大的吸引力。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三十年,不僅造就了內部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且融入世界體系並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儘管中國的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但三十年的實踐已經為中國模式注入了極其豐富的內容。簡單地說,中國的發展模式是漸進的、有秩序的。要有社會經濟的發展,首先必須有穩定的秩序。沒有穩定的秩序,經濟發展就沒有空間。再者,經濟社會的發展必然對現存秩序構成壓力,這又進一步促成了中國改革現存秩序,不僅保障前段時間的發展成果,而且再促進進一步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無疑,與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經驗相反,在中國,政治秩序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一個良性的互動。  在外交方面,中國的經驗也同樣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所青睞。在中國之前,發展中國家和西方關係的模式只有兩種類型,要不就是高度依附西方,要不就是和西方互為孤立。中國融入世界體系,既沒有和西方世界孤立,也沒有依附於西方。人們還觀察到,中國不僅參與國際多邊組織,而且也成為國際或者區域多邊組織的發起者。但中國所參與建立的多邊組織,例如「上海合作組織」和「(朝鮮核問題)六方會談」,並不像西方國家組織的多邊組織那樣具有戰略性,中國參與組織的這些組織是解決問題類型的,並且側重於與社會經濟的互動。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行為更和西方不一樣。儘管西方經常把中國在非洲的行為稱之為「新殖民主義」,但發展中國家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西方早期殖民主義在發展中國家具有很大的掠奪性。今天,西方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又往往加上無窮的先決條件(以實現其經濟之外的戰略目標)。但中國不一樣。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文化交往沒有其他的戰略和政治意圖,並且中國奉行不干預主義。中國在與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的貿易和經濟交往中,既滿足中國自己發展的需要,也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西方人看到中國幫助非洲國家的誠心和能力,因為中國在那裡正在打造能夠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學校、醫院、體育館和公路等等。西方國家從早期殖民地政治開始到今天,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交往歷史長久,但從來就沒有像今天的中國那樣幫助這些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西方注重民主的形式,中國更加側重民主的社會經濟基礎及民主的可持續發展  無論是內部發展還是外交交往,中國的行為模式都對發展中國家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西方政治人物感覺到中國模式對西方模式所構成的壓力。更為重要的是,一些西方人開始看到,中國並沒有像西方那樣在發展中國家推行自己的模式。實際上,中國並沒有宣稱已經發展出了自己的模式,因為中國的模式還在發展之中。「中國模式」的影響力是發展中國家自願接受的結果。再者,中國的模式和西方模式並非處於對立和矛盾狀態。中國強調社會經濟的發展,但並沒有否認政治民主化。中國本身也正在尋求一條適合於中國的民主化道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精英們也意識到,中國式的發展不僅不會阻礙民主的發展,反而會為民主的發生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社會經濟的支持。西方注重的是民主的形式,中國則更加側重民主的社會經濟基礎及民主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發展模式的興起無疑為建設一個新的國際秩序提供了動力。正因為這樣,西方對中國的批評甚至壓力也不會間斷。但是,一個依靠反對別人的模式的模式並不能為其他國家所接受,也因此沒有生命力。西方世界最終會意識到這一點。對中國來說,只要保持自己發展模式的開放性,隨時吸取所有其他模式的長處,那麼才能夠保證模式的可持續發展。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更是中國國際舞台上的核心軟力量。▲(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教授。)《環球時報》

推薦閱讀:

中國佛塔之演變(12)3——12
中國八大菜係為什麼沒有東北菜?
中國方隊 走出軍威
中國佛塔之演變(44)
中國繪畫郵票圖錄(5-1)隋唐繪畫·隋·展子虔

TAG:中國 | 西方 | 威脅 | 新版 | 模式 | 中國威脅論 | 最新 | 國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