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優秀的孩子啥也不缺,為何就是不快樂?
作者 | 王十三
01
做父母,應該是這世上最「賠本」的工作,
因為隨著這些小人兒漸漸長大,
他們會投入更加廣闊的天地,
與此同時與父母之間的距離也會漸漸拉開,
當然,這些是不可避免的成長代價。
但是有時,
孩子卻主動性地加速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選擇逃離家庭,個中緣由不得不讓人感慨:
這是為什麼?
我生女兒的時候是早產,
她在我的肚子里只待了短短的38周,
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看一看這個世界。
13個小時的陣痛和手術透支了我所有的力量
和喊叫,但是當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模樣時,
我的辛苦瞬時煙消雲散。
她出生之前,我曾幻想過無數種她未來的樣子,
但是那一刻,我突然不渴求她變成完美的小孩,
我只希望這個世界能對她溫柔一些,
希望她能健康快樂地度過這一生。
上周末,我帶她去吃雞蛋仔,
她興奮地說自己以後的夢想是做雞蛋仔,
我的表情當時頓了一下,的確,
我內心升起一股想讓她換個夢想的衝動,
但是我很快調整好心態,
「寶寶如果以後做雞蛋仔,會開心嗎?」
她的頭點得如搗蒜,
兩隻小辮子歡脫地跳躍著,我笑了:
「如果這樣可以讓你快樂,那媽媽支持你。」
是的,我需要做的,是用盡所有的愛,
給予她最好的陪伴與支持。
有人曾問我,
難道不希望女兒變成優秀的「別人家孩子」嗎?
講真,我的確希望她可以上常春藤,拿雙學位,
在風吹不著雨淋不到的辦公室拿著7位數年薪。
但是仔細一想,那是我的夢想,不是她的,
我不願把我的孩子像泥人一樣任我捏成我喜歡
的模樣,她是獨立的個體,
可以自己選擇未來的道路。
她的路,一定遠比我想像得精彩,
因為她屬於未來,屬於我到達不了的明天。
02
這世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只是對於「愛」的定義千差萬別,
我很理解並心疼這些為了孩子優秀而變得焦慮
的父母,畢竟這是源自生物起源的正常反應。
但有時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
這些為了父母變得優秀的「別人家孩子」,
真的快樂嗎?
娛樂圈中有一個自帶靈氣的少女,她叫鄭爽。
一夜成名粉絲無數,
擁有其他明星可望不可即的流量和曝光率,
財富名利雙豐收,這樣的畫風,
的確是家長心目中優秀的表現。
可在我眼中,她卻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孩子。
世界於她來說總是過分嚴苛,
她如同驚弓之鳥一般小心翼翼,
媒體鏡頭下的她要麼放飛自我,要麼街頭大哭。
談戀愛時,她放下手頭所有的工作,
跑去男朋友的劇組去幫忙洗衣服,
為了留住男朋友,她去整容,
卻終認為分手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為了留住粉絲的愛,她瘋狂地瘦身,
暴瘦的模樣讓人心疼,對此她袒露心聲:
「我要是變成大胖子,誰還會喜歡我啊?」
我也有女兒,每每這個時候,
我都會於心不忍,想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
鄭爽和父親一起錄製《旋風孝子》時,
她提到11歲被父母送去成都學舞蹈的經歷,
一個學期她只能回家一次,
得不到父母足夠的愛和陪伴,
只能默默承受所有的孤獨和壓力。
在兒童心理學中,
孩子對父母有著與生俱來的依戀模式,
父母的陪伴與保護對孩子的心理成長至關重要。
可是鄭爽的父母本著「為她好」的出發點決定她的
未來,在她最需要陪伴的時刻忽視了愛的輸入,
這讓她的性格陷入「受害者」原型的狀態中,
缺乏自信,難以認同自己。
三毛說過,「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命根,
期待自己一生都未曾實現的光榮在孩子身上
得到延續,更認為自己的人生經驗百分之百
可以轉移到下一代的教育中,
這種思維是最需要克服的。」
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的《成功,動機與目標》
中科普了「自我決定論」,
他認為每個人天生都具有關聯感、
勝任力和自主權三大需求,孩子也是,
渴望在歸屬感中獲得幸福,
在新事物中獲得成長,
在自由選擇中獲得「內在動力」。
張惠妹自己選擇唱歌這條路,
她的母親給予了充分的支持。
小時候張惠妹去各種舞台上唱歌,
她的母親都陪在身邊,
張惠妹有了自我選擇權,
並與母親建立了較為強烈的關聯感,
這讓她在實現唱歌夢想時激發了「內在動力」,
在追求夢想的路上不斷成長,
並且她的心理十分強大。
世人都在說張惠妹變胖時,
她能夠十分自信地回應:「我很健康很美麗。」
她從未熄滅內心對音樂夢想的追求,
這份自主權帶來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最大程度
的釋放。
有相似經歷的人還有王若琳,
她的父母也在陪伴中建立了親子間的關聯感,
王若琳自主選擇喜歡的曲風,
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和鼓勵,
這讓王若琳感受到自己是能勝任這份興趣的,
所以她內心的滿足感非常旺盛,
內心動力也時刻滿格。
看到如今王若琳享受在音樂中的快樂,
我很想給她的父母點個贊。
所以父母給予歸屬感,引導孩子做出獨立選擇,
對孩子的心理發展至關重要。
孩子的人生路需要自己體驗,
而不是父母決定式地規劃好航線。
把孩子培養優秀之前,
應該先保證孩子的內在動力得到滿足。
在要求孩子優秀之前,先保證孩子快樂
女兒在上學之前,
我曾在寄宿雙語小學這個選項上糾結過,
外教教學,教育設施非常齊全,
學生餐有專業的營養師在把關。
所有的條件都讓我很是心動,
如果女兒在這裡接受教育,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但是寄宿制意味著女兒一個月才能回家一趟,
在這個年齡讓她承受和爸爸媽媽的離別,
太過殘酷。
我詢問了女兒的意見,
把寄宿雙語小學和普通走讀小學的優缺點
都列舉出來,讓她自己選擇,
女兒選擇了普通走讀小學。要知道,
好的外在條件都可替換,唯獨父母的陪伴,
是誰都替換不了的。
克服「媽媽的咒語」
仔細分析這個過程,
發現真正讓人變得焦慮的原因在於一份擔憂:
「如果不讓孩子去寄宿雙語小學,
她以後會沒出息。」
「這時不心狠,以後寶寶會被社會淘汰。」
家庭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媽媽的咒語」,
家長們會在腦海中設定出許多假想的壞結果,
這些演變成圍繞在心頭的焦慮。
要知道,媽媽們的擔憂,其實是孩子的「毒藥」,
不要給孩子傳遞焦慮感,
這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安全感。
如果媽媽們忍不住說焦慮的話,
可以嘗試一下「478」方法,吸氣4秒後保持7秒,
然後吐氣8秒,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呼吸方法,
重複3次後你會發現心情平靜,
不再有抱怨的衝動。
增加參與感,提升內在動力
黃磊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他從不強制孩子必須去學什麼,
而是會給孩子列舉一些選擇項,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比如他讓多多在國畫、
毛筆字、鋼琴、舞蹈中選擇喜歡的,
多多很有責任感地自己選擇了最喜歡的,
現在的多多描得一手好丹青,
黃磊的許多禮物都是多多親手畫的。
把選擇權拋給孩子,會提升孩子的參與感,
這種自主選擇的感覺會促使內在動力不斷增長,
自信便是如此養成的。
當然,讓孩子做出選擇的前提是劃定好區域,
畢竟孩子此時的是非觀念還沒有那麼成熟。
生活中,
媽媽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
劃定適合他的一個範圍,
把所有選項的優缺點客觀地列舉出來,
讓孩子選擇最喜歡的那一項。
例如假期旅行,媽媽可以列舉多個地點,
告訴孩子哪些地方可以玩水,
哪些地方可以參觀古迹,
最終決定權交給孩子,
相信你的孩子一定會非常熱情地投入其中。
創造陪伴的「黃金時間」
沈殿霞雖然是單親媽媽,
但是她對女兒鄭欣宜的陪伴則很有質量,
她無論去哪裡拍戲,都會把女兒帶在身邊。
在無線電台錄製節目時,
沈殿霞也常常會給予女兒滿含愛的眼神。
無論是旅行還是聚會,
母女倆都像姐妹一般結伴出行。
所以欣宜是個堅強的女孩,
她瘦身減去大半體重,
在母親去世的日子中自立地生活著。
高質量的陪伴,是孩子心中安全感的來源。
很多媽媽都會抽出時間來陪孩子,
但孩子卻總感受不到被陪伴,
原因就在於陪伴的質量較低。
從現在開始,
媽媽要有意識地創造陪伴的「黃金時間」,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不要三心二意,
讓孩子覺得,
這個時間裡父母的眼神只看著自己。
高質量陪伴的方式除了共讀、遊戲等形式,
還可以用記錄式。
我和女兒會在相處時記錄過程,
我寫日記,她畫畫,
在她長大一些學會更多字之後,
也會投入到和我一起寫日記的節奏中。
不要小瞧這份記錄,
這種儀式感會讓孩子印象深刻,
這樣她會把被陪伴的感覺記錄在腦海中,
不會有孤獨的感覺。
紀伯倫在《先知》中寫過,
「孩子是對生命渴求的兒女,他們借你們而生。」
不要把孩子束縛成自己的所有物,
他們有必然精彩的未來。
在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之前,
先重視他們飛得累不累,
只有給予高質量的愛和陪伴,
才能讓他們生長出被安全感裝點的翅膀。
作者:王十三職業撰稿人,國內外多家兩性品牌簽約作家,親子情感專欄作家。對於父母和孩子而言,生活就是一所學校,一草一木都值得研究與共勉。
推薦閱讀:
※優秀老闆的特質,遇到請點贊!
※五六十年代優秀電影演員【32P】
※70%的優秀員工都被中層折磨走了,HR怎麼破?
※怎樣贏得優秀男人的感情?
※位優秀的演講者應當具備的素質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