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肚痛.頭痛.心悸 可能源自「心身症」

成年人在見工前感肚痛,或是學生在考試時有頭痛,未必是普通的神經緊張,有可能是心身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的徵兆。據醫管局於2008年的公布數字,在心理病個案數目的統計中可見,第三位是心身症和相關疾病,約有三萬人,患病人數不能小覷,數字亦有上升趨勢。

香港心身健康學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鄭志樂表示,現時醫學界對心身症未有統一定義,狹義解釋是心理問題引致生理不適,亦有廣義的說法是「身」「心」互相循環影響,例如糖尿病患者因情緒不好而做出不理智行為如不肯戒口,結果令病情更深,使心情更差。對香港人而言,心身症並非常見的名字,但其實早在1922年,佛洛伊德的私人醫師Felix Deutsch已提出心身症概念,可見此症並非嶄新的都市病。

心身症是如何引致的?鄭醫生解釋是人們承受壓力時,影響情緒之餘,因為腦部與身體其他器官相通,包括非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力系統等,從而使生理產生不適反應,如心悸、頭痛、關節疼痛及腸胃不適等。屬於心身症一種的腸胃易激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便因為情緒問題而令腸胃不舒服,現時全港約有16%成年人罹患此病,可見心身症並非遙不可及的病症。

很多人也知心理問題可影響消化系統,卻不知頭痛、心悸等亦是心身症的病徵。鄭醫生表示腸胃不適屬明顯癥狀,而且肚痛、肚瀉等能直接影響日常生活;然而頭痛、心悸只是感覺,患者未必因此而求醫,故便令人誤解腸胃不適是心身症的主要病徵,事實上心身症的癥狀並不單一,更可幾個癥狀同時出現。

壓力影響其他器官

心身症與抑鬱症、焦慮症頗為相似,三者都因情緒影響生理,例如抑鬱症亦有關節痛、失眠及頭痛等癥狀。雖然心身症不算嚴重的心理病,但處理不當,可演變為抑鬱症或焦慮症,甚至同時患上幾項情緒病,絕對不能忽視。

一般而言心身症患者也有若干特徵,除家族遺傳之外,某些性格屬性的人士也較易患上,如心臟科醫生佛雷德曼(Meyer Friedman)提出的A型性格人士便屬高危,這類人性格急躁、求勝心切、過度進取及爭取一分一秒(time urgency),常感到充滿壓力;另外,患者沒有足夠的社區支援(Social Support),面對壓力時缺乏親人和朋友的支持,亦令心理負擔加重。

生理方面,體格為敏感型的,常有濕疹或哮喘,亦易有心身症。至於日常生活不健康,包括缺乏運動、飲食不定時和欠缺睡眠衛生等,便擾亂身體各個系統,包括免疫力系統,壓力來臨時便大受平擾。鄭醫生提醒,上述種種問題多數同時存在而互為影響,成為惡性循環。

遇上壓力便感身體不適,是否就歸類為心身症呢?鄭醫生解釋要界定是否病症,必先了解病徵有否影響生活、飲食和社交,令生活質素受損。如學生在考試時感心跳加速,惟結束考試後就無病徵,不算有病;然而學生緊張得在考試時肚瀉,必須放棄作答而上廁所,便有必要求醫,以阻止病情影響學業。

相比起其他心理或生理病,心身症並不易斷症,一開始患者多數以為是身體機能出現問題。鄭醫生指診斷心身症必須靠多個診症部門配合,如患者感到心悸便照心電圖,腸胃不適則照腸鏡,用盡方法也找不到源頭,便轉介往精神科。不過,心身症也非無跡可尋,通常病徵只於受壓時才發作,而一般腸胃不適、心悸並不與情緒掛鉤。醫生亦會留意是否有非典型病徵,如患者常在肚痛後便秘,這是一般生理病不會出現的狀況。同時患者也伴隨失眠、腰痠背痛、關節痛等,或過往病歷已有情緒問題,可估計是心身症徵狀。

服藥心理雙管齊下

然而痛症難以證實,患者要誇大病情也未嘗不可。鄭醫生指的確有患者以此來博取同情,屬病態行為,所以醫生必須憑患者家人、朋友提供的資料,並取得患者病歷,以判斷患者是否有非典型病徵,所以患者身邊人的協助是非常重要的。

針對心身症的治療,很多時需服藥和心理輔導雙管齊下,避免繼續惡性循環,如持續不良的生活習慣令免疫力系統受損,使病情得不到紓緩。服藥以針對情緒問題為主,鄭醫生解釋開藥治療腸胃、頭痛等只屬治標不治本,因病源來自腦部,而且只要紓緩情緒問題,生理疾病就可不葯而癒。

正如其他病症一樣,心身症拖得愈久,愈難治療,一來患者已習慣有病,注意力全擺在生理上的問題,常常擔心自己何時便秘或肚脹,痊癒後仍然害怕生理上突然病發而帶來尷尬或痛楚。另外,生理系統也習慣有毛病,服藥也難醫,並使身體機能長期耗損,非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力系統已習慣不適,演變為慢性病。心身症為患者帶來惡性循環,因擔心有病徵出現而容易焦慮,故以飲酒、食鎮靜劑「減壓」,反而令身體受損;而承受壓力會釋出皮質醇,而皮質醇過度壓抑免疫力系統,令身體容易受到細菌感染,甚至引致痴肥或癌症。

鄭醫生指出,心身症較多女性個案,可能是女性願意求診,男性反而傾向隱藏病情。鄭醫生其中一個案例是三十多歲的中年女士,她的腸胃問題時好時壞,為生活帶來很多麻煩。患者第一次約見鄭醫生時捧滿病歷出現,她把病歷整理得非常詳細,可見患者是個完美主義者,這種性格亦為她帶來壓力。經鄭醫生探問,患者表示成年前父親經常酗酒,酒後更打罵子女;患者從沒跟其他醫生提及這樁往事,沒意識到病情跟往事有聯繫,於是一邊講,一邊哭。鄭醫生指,心身症患者必須找出壓力源頭並釋放,正如今次個案,鄭醫生便為患者處理及整理回憶,先令她的情緒平伏,並服抗焦慮葯紓緩,兩個月後就藥到病除。

無憂人生也受壓?

別以為只得生活壓力和悲慘遭遇才帶來心身症,鄭醫生另一個案是一位五十歲的女士,她不止頭痛和腸胃不適,全身所有關節也覺疼痛,這種病況更持續了五六年。為了治病,患者看遍所有診症部門,以磁力共振檢查也找不到原因,使她以為自己有絕症。患者往鄭醫生處求診時,不斷講自己很辛苦,就算去廁所也不暢通,找不到病源亦使她十分擔心。原來這位女士一生一帆風順,從沒挫折,婚後當全職主婦,由丈夫供養;直到孩子長大結婚並離開家庭,竟令這位女士頓時失去寄託,而她本身亦無嗜好,於是「郁」出病來。針對患者的狀況,鄭醫生要求她規劃時間表,為自己添加嗜好,兩三年後病況便見好轉。

不管是心理還是生理病,都是預防勝於治療。鄭醫生指市民應有正常社交,於困境時可得到親友支持,生活習慣正常,如覺生理或心理出現問題,不可諱疾忌醫。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的光伏產業很發達,但應用率很低呢?
what?天然庫盆里藏著世界最大抽水蓄能電站?
可燃冰技術進展如何,哪些國家領先,離大規模應用還有多遠?
未來主要發電方式會是什麼?
清潔能源地熱能開發利用

TAG:健康 | 能源 | 頭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