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真相:韓信真正的死因究竟是什麼?

(圖)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劉邦,陳道明(飾)

想當年劉邦斬蛇起義,蕩平天下以後,據史書記載,第一個窩裡反的就是韓信。起因很多,最直接的原因是項羽部將鍾離末「素與信善」,項羽被韓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了以後,鍾離末便投靠韓信,劉邦知道了這件事心裡老大的不高興,便要將鍾離末繩之以法,韓信自然反對。甚至還派兵保護鍾離末。於是就有多嘴的人告訴劉邦說韓信要反,劉邦「患之」,用謀士陳平之計出兵,「實欲襲信」,韓信自然不肯束手就擒,本想兵來將擋,轉念一想,若真的與劉邦刀兵相見,不正是受人以柄,表明自己真的有反心么?就想親自去找劉邦嘮嘮,又怕送貨上門羊入虎口,正在左右為難之時,有人出主意說殺了鍾離末,劉邦自然就出師無名,去了劉邦這塊心病,一切事情不就都好辦了么?

鍾離末大義凜然地來見韓信說。「劉邦出兵,但卻按兵不動不立即攻打我們,怕的就是我鍾離末的勇猛,你如果殺了我,正合劉邦的心意,他也就無所顧忌了。到那時大兵壓上,你韓信也就完了。」還大罵韓信「公非長者」,也就是說你韓信也不是啥講究人,說完便效仿故主項羽,拔出劍來很瀟洒地抹了脖子。

韓信將鍾離末的頭獻給了劉邦,劉邦於是拿下韓信,貶為淮陰侯。韓信仰天長嘆道:「狡兔死,良狗烹,這話不假呀!」二人由此從當初同衣同食的親兄弟變成了相互提防,韓信於是經常稱病,甚至連早朝也不去。於是二人關係惡化,積怨越來越深。

在此期間,二人也有過口舌之爭,比如著名的「韓信點兵」的故事:劉邦一次與眾將討論各自的工作能力,轉頭問韓信。「你看我如果領兵打仗的話,可以指揮多少兵力呢?」

韓信說以你的能力,不過能領兵十萬。劉邦就問了。「那你呢?」韓信笑答。「多多益善。主公你有多少兵盡可以交給我,百萬千萬不在話下。」

劉邦大笑。「這麼說你能耐比我大呀,那咋還讓我把你擒住,混到今天這步田地呀?」韓信的話讓劉邦有些坐不住板凳。韓信說主公你天生是做皇帝的命,「不能將兵,而善將將」。領兵打仗你不行,擺弄權勢左右文武百官有一套,我是將軍你是皇上,你天生就是我的剋星,正因為這樣,才有今天你貴為天子而我只能戴罪度日混吃等死呀。

(圖)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隨後的事情越來越離奇了。劉邦派大將陳豨去代郡戍邊,於是陳豨臨行前去向韓信辭行,順便討教行軍打仗的方略。韓信當時也許喝多了,竟拉了陳豨的手問他。「我有幾句肺腑之言,你能是我可以說真話的人么?」

得到對方首肯後韓信就來了一番慷慨之辭。「你所去的代郡是天然的養精蓄銳之地呀,而你陳豨又是皇上的寵臣,如果有人說你造反,皇上一定不信,等最後皇上證據確鑿的時候,你已訓練出了足以與劉邦抗衡的大軍了,到那時劉邦必定御駕親征,我則可以做你在朝中的內應,到時候你我內外呼應,必定可以成就一番大事。」

幾年後陳豨果真就反了。漢高祖劉邦「自將而往,信稱病不從。」不僅不從,還偷偷地與陳豨互傳消息,並「欲發兵襲呂后、太子。」但因故走漏了風聲,呂后得知消息,就與丞相蕭和商量,謊稱陳豨叛亂已定,群臣皆賀,請韓信赴宴。

韓信本來不想去,蕭和硬拉了他去,結果剛一露面便被殺死於長樂鍾室里。臨死之時韓信說我後悔當初不用蒯通之計,以致一世英名,卻落得個死於婦人之手,可悲呀。

蒯通是誰?他給韓信出了什麼計呢?

韓信於公元前203年連下齊國七十二城,被封為齊王,成為劉邦分封的八王之一,具備了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的實力。此時劉邦與項羽勢均力敵,可以說韓信幫誰誰就有問鼎天下的可能(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於是韓信手下的謀事蒯通便出場了。蒯通說現在劉項之爭,全在將軍呀,將軍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劉邦現在重用你是因為強敵項羽的存在,一旦項羽被消滅了,下一個死的就輪到將軍你了。韓信反問道。「那我去幫項羽怎樣?」答曰同樣下場。

於是蒯通的意思就更直白了:莫不如你誰也不幫,互不相擾,大家都安全,天下也太平。三分天下,既可安身立命,條件一旦成熟又可南面稱帝,何樂而不為呢?

當時韓信是堅決的不同意。於是才有了韓信那句臨終遺憾。

以上便是《漢書》等史籍中所載的「韓信反叛說」。

對於韓信的造反,史書上寫得明明白白,但不見得就真真確確。

從古至今,取天下以眾家之力,坐天下獨一家之榮。打天下時可以寢同席,甘苦與共,一旦事成,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歸攏收拾當初一起共事的哥們。類似的情形比比皆是,其原因無外乎「卧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那些一起起事的哥們一般熬到功成名就的時候大多都功大蓋主,勢力滔天。皇上自然最怕那些哥們再象自己當初起事時那樣奪了他的皇位。

但所謂正史,都要為這些國之大者的殘忍找些借口,好象他們殺人全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就拿韓信來說,西漢初年的韓信名望應該不亞於姚明,他是西漢第一功臣,居功至偉,「功高無二,略無世出」,被尊為齊王后,與劉、項成犄角之勢,軍事力量上足以與二人分庭抗禮,至少可以處一隅之地而安。早在蒯通之前就有人勸說韓信另起爐灶。

這個人叫武涉,他的出現甚至比蒯通還早。

滅齊之後,劉邦命韓信擊楚,項羽不敢攝韓信鋒銳,便派謀士武涉到韓信處遊說。其言辭與蒯通所說大同小異,當時韓信的立場是相當堅定的。

「我早年跟隨項羽出生入死,南征北戰,不過只熬到小小的侍衛官,位卑言輕,幾番獻計也不被採納,根本沒有我施展才能的機會,所以我才離開項羽投奔了劉邦,劉邦對我恩同生死,把自己的衣服拿來給我穿,把自己的口糧省下來給我吃,讓我做上將軍,做齊王,令我統兵數萬,言聽計從。他這樣對我,我怎麼能背信棄義呢?」

如果說武涉是項羽的人,說話份量不重,韓信的答覆多少有些敷衍之嫌,那麼對蒯通的幾次規勸,韓信的答覆可信度應該比較高。蒯通是自己的手下,有什麼想法自己不必惺惺做態,蒯通有史料可查的是三次規勸韓信,韓信仍不為所動。

蒯通說你覺著跟劉邦不外呢?親如兄弟唇相依心心相印休戚與共?蒯通說想當年勾踐與范蠡關係靠不靠?鐵不鐵?結果又怎樣?蒯通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是顛撲不破的勾踐范蠡這樣的關係尚且靠不住,你自信與劉邦的關係好過他們么?蒯通說現在上天給你機會你把握不住,最後是要反受其害的,想成功很難,失敗卻很容易。

韓信的回答同樣的斬釘截鐵。「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乘人之車者載人以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背義乎?」那意思坐了人家的車就要替人出力,穿了人家的衣服就要替人分憂,吃了人家的飯就要以命相報。漢王待我就象手足,我不能做那種缺德事,不能做那種不齒之徒。

韓信自幼「家貧無行」,受辱胯下。初隨項羽後主劉邦,應該說參透了人情冷暖,知恩圖報的道理是應該懂的,在他獨主齊地一呼百應威風八面勢力最盛的時候能對劉邦忠心耿耿一心無二,被貶為淮陰侯後便坐不住板凳一心謀反恐怕說不過去,名為淮陰侯,實為軟禁,雖說得看人臉色行事但至少衣食不愁,明明可以茶酒終老,比起當年討飯過活不知要強過多少倍,何苦要反?何必要反?

若說事由降將鍾離末起更說不過去。鍾離末據說勇冠三軍,但敗軍之將何以言勇?項羽尚且不是韓信的對手,鍾離末就比項羽還強?韓信又何必如此看重一名降將?甚至還要因為這個降將違命出兵與曾經同衣同食的劉邦做對,鍾離末的面子也太大了吧?再者古來爭戰,原本甲方的文官武將歸順乙方也是司空見慣的,韓信本人也是從項羽處轉投劉邦的,為了一個小小的鐘離末而將韓信貶為準陰侯也不過是劉邦欲殺韓信的序幕,藉機會先拿下兵權,為「日後圖之」鋪路搭橋而已。

接下來陳豨戍兵代地,跟韓信辭行,順便請教帶兵打仗的技巧倒可能有,畢竟韓信戰功赫赫,水平之高不用懷疑,陳豨去取取經再尋常不過了,但就此韓信與之圖謀的說法就有些牽強。

陳豨能力有限,果真就是成大事的人么?再者韓信當時雖然已無實權,但多年征戰,肯聽從他的舊部應該也有吧?就算在反,又輪得著與陳豨圖謀么?

問題是幾年後陳豨真的就反了。這也許可以從史學角度說明問題,以謀反的罪名殺韓信,就且先安在陳豨身上吧。

陳豨反後,史書記載韓信在京城與陳豨消息互通,甚至還要出兵擒殺皇后和太子。這便真有些欲加之罪了。韓信失寵,被貶為淮陰侯後除了能掌握自己後花園那一畝三分地外哪裡還有兵讓他調遣呢?既便有舊部將領,也不見得還象以前那樣對他忠心耿耿,想一想,如果韓信有兵可用,又何苦當初去找那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陳豨「圖謀」呢?以他的名望,振臂登高一呼也就是了。

更離譜的是,韓信想擒殺皇后太子的消息傳到呂后耳朵里後,呂后與上國蕭和商議,蕭和於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找到韓信,說漢帝親征,捷報頻傳,最新消息說陳豨之亂已經平定,現在群臣都要到皇宮裡去祝賀,你也去吧。韓信推脫不掉,只好去了。結果當然是四下刀斧手一擁而上,把韓信捆了。呂后當機立斷,先斬後奏,咔嚓一下將韓信殺了。

按史書說法韓信一直與叛軍陳豨密切互通有無,即使當時通訊手段不發達,但韓信若真的與陳豨有聯繫的話,戰事如何、進展怎樣應該是可以知道的,陳豨是否戰敗他心中應該有數,這是其一;其二,即使叛亂已定,自己真的與陳豨有染,自然會做賊心虛,呂后邀其進賀的意思他又怎麼會不明白?如果這樣,韓信自然不會去參賀,不但不會去參賀,想必是連蕭和的面都不見,立即快馬加鞭逃命去也,又怎麼會被手無縛雞之力的蕭和架去長樂宮送死呢?蕭和是登門相邀的,准陰侯兵權雖然沒了,幾個家丁總會有吧?殺個蕭和還不成問題吧?既便不殺,擄為人質與呂后講講條件行不行?無論如何被蕭和架去送死是說不通的。

(圖)電影《王的盛宴》中的韓信,張震(飾)

歷史總結和後世的觀點一致認為「鳥盡弓藏」不是韓信之死的主要原因而是他參與了陳豨叛亂,在某個層次上還是叛亂的主謀和策劃者。其實恰恰相反,陳豨之亂只是借口,鳥盡弓藏才是韓信之死的真正原因。畢竟有韓信這等危險人物在身邊,劉邦是睡不安穩的,若真的將韓信之死認定為「反叛處死」,一生刀光劍影血色里討生活的韓信可就真的是陰溝裡翻船的典型了。

叛亂即平,韓信已死,隨後八個被封為王的功之大者紛紛被賜死或被逼造反,這幾個人雖無韓信之才,但也都是一時無倆的俊傑,名頭響、號召力強、影響力大,都對劉邦的皇帝寶座直接構成威脅。

至於將韓信之死與陳豨叛亂強加在一起,無非為了表現劉邦殺人的「逼不得已」,甚至在漢書上還營造了劉邦不在現場、呂后先斬後奏的樣子來襯托劉邦的無辜。但顯然有些細節是講不通理不順的。

就如後來風波亭上,岳飛的那一問:「吾何罪?」秦丞相的回答妙極。「莫須有。」

莫須有,就是不必有,或者說沒有理由。殺便殺了,要理由幹什麼?我是君你是臣,當官的嘴大,當官的表准。韓信岳飛俱是一時豪傑,受辱就死,理由竟也都「莫須有」。

原標題:給韓信平反

*作者:劉創,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在國內多家刊物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文刊物開設專欄,內容涉及民俗、科普、影視、歷史人物等,曾獲東南亞最具人文氣息文學獎。

推薦閱讀:

韓信成敗之謎
制人彘,殺韓信,第一毒後反被人撩
李開元《漢興·逮捕韓信》
韓信:國士無雙,亢龍有悔
韓信為什麼造不了反?

TAG:真相 | 韓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