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唐太宗李世民的書法藝術

《晉祠之銘並序》是唐太宗李世民臨學王羲之的墨跡而作的得意力作,《明趙函石墨鐫華》有記載說的是李淵和李世民統一天下後,李世民來到晉祠祭祀叔虞,並且寫下此銘文。原因是李淵起兵的時候,曾經在晉祠祭祀以期保佑,現在四海平定李世民回到晉祠還願。他親自作了這篇碑銘,並且刻在石碑上,石碑上的書體基本都是效法聖教、蘭亭的筆法形態,並且還加入了一些自己的風格。可見這個碑的書法價值非常高。

一、李世民的書學經歷

李世民一生雅好翰墨,每日臨池習字,特別對東晉王羲之的書法有著濃厚的興趣,並吩咐內府多方收集王羲之的書法墨跡,每次得到一幅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都將其視為珍寶,非常愛惜,朝夕觀覽,更是堅持每日臨摹,酷學不倦。李世民對於王羲之的書法非常入迷,讚揚王羲之的書法是非常完美,認為他的墨跡古往今來可以排第一。李世民又師事唐朝書法家虞世南,他汲取王羲之和虞世南的書體精髓,書法風格有一種遒健自然、灑落飄逸的韻味。清代王佑曾經作詩來稱讚李世民的書法,說的是李世民平生向王羲之的墨跡學習書法,寫的字像神鳥盤旋高飛,像龍和蛇互相纏繞一樣,連唐朝的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和柳公權這些書法名家與李世民的書法比起來都甘拜下風。

二、晉祠及《晉祠之銘並序》的概況

《晉祠之銘並序》簡稱《晉祠銘》,這個碑制於公元646年,距今已有1376年的歷史,現今保存在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博物館的貞觀寶翰亭內,被譽為「中國第一通行書大碑」。這個碑是由碑額、碑身、碑礎組成的。碑額高有一百零六公分,碑身高有

三、《晉祠之銘並序》的書法藝術

整體瀏覽《晉祠銘》,在章法、布局、形式結構上和《蘭亭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根據以前學習所知,《蘭亭序》全篇三百二十四個字,豎寫共有二十八行,章法布局非常精妙,以致後來臨習者如虞世南、褚遂良都沒能改變他的章法布局。再看《晉祠銘》,前面提到全篇1203字,章法布局渾然一體,而全文恰恰也是28行,再一次體會到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書法痴迷程度,感受到李世民「心摹手追」苦學不怠的學書精神。通覽《晉祠銘》,其字體是以行書為主,而且中間夾入少量的楷書和個別的草書字體,使得整幅碑文在章法上很有節奏感和韻律感,整體上碑文氣息流暢貫通,再加上如魚得水的靈活筆畫,更顯得此篇碑文瀟洒俊逸,雅緻勁秀,筆力遒勁,氣象深閎。因此,在中國書法史上稱《晉祠銘》是僅次於《蘭亭序》的藝術傑作。清代的齊羽中曾經對此碑銘說道李世民的這個碑文氣象涵蓋,氣勢宏大,骨骼雄奇,儼然已經有開創這種風格的規模了。

這個碑文的結字和用筆,與懷仁聖教序非常的相似。說的就是李世民撰寫的《晉祠銘》在結字和筆法上,如圓筆、藏鋒等,全是與王羲之一路。單拿一個「不」字來看,在《蘭亭序》中有句是「靜躁不同」,在《集王羲之聖教序》中還有一句是「乘劫不朽」,還有 《晉祠銘》中的一句「日注不窮」,三者互相比較,體勢筆法基本都一樣。而且《蘭亭序》中二十個重複的「之」和七個重見的「不」,形態各異,各不相同。再看《晉祠銘》碑文中有三十八個「之」和十二個「不」,也像《蘭亭序》的特點一樣,千姿百態。碑額上的九字飛白,即貞觀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是隸書飛白形式,骨骼雄奇,變化奇妙,是存世最早的隸書飛白體,比武則天所書蟲鳥飛白額還要早五十三年。李世民在其晚年的時候書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晉祠銘》正是他一生中把政治上的成功、文學上的成熟和書法藝術上的成就融匯交織在一起的璀璨結晶。《舊唐書》有記載說貞觀二十二年的冬天,即公元648年,新羅王貞德派遣使者朝拜大唐,李世民拿出《晉祠銘》的拓片予以贈送,可見,李世民相當重視此碑銘,可以說是將其當作國寶來看待了。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被列為傑出的書法家之一,是因為他的書法既有魏晉以來的風流骨氣,又不拘泥於古法,而且是瀟然出於繩墨之外。他能符合篆籀的義理,吸取分隸嚴謹的風格,毛筆之於他就似如魚得水般,寫出的作品放而不流拘而不拙,達到筆勢清逸圓潤,筆畫遒勁灑落,誇張的說每一筆都流露古意而且每一個字均暗含來歷。《晉祠銘》是李世民不顧相沿成俗的以篆、隸、楷書撰寫碑文的規制,獨出心裁的用行書撰寫。這樣他也就成為我國碑學史上用行書體撰寫碑文的第一人。由此可見,《晉祠銘》在文學、書法等方面都有無可比擬的價值。

了解更多藝術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qdys321


推薦閱讀:

他弒殺兄長, 迫父退位,卻被世人稱讚千年!
煌煌功業,赫赫英名——李世民(下)
唐朝簡史(五)兵戈又起
如果說李世民篡改了歷史,那麼又怎麼知道他殺死兄弟?
沒有常何,李世民能順利的登上帝位嗎?

TAG:藝術 | 書法 | 唐太宗李世民 | 唐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