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石勵我志,紫砂潤我心」談談養壺
內容選自王鵬偉編寫的《紫砂沁脾》。文章涉及版權請勿轉載!圖片來源互聯網。
紫砂壺能夠盤玩泡養,是紫砂壺有別於一般茶具的一個重大特徵。古代文人就有「端石勵我志,紫砂潤我心」的說法。文人雅士把盤玩泡養紫砂壺作為一種怡情養性、陶冶情操的過程,衍生出養壺文化。
養壺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目標和要領,我根據自己的經驗,把它大致分為開壺、盤壺、上包漿三個階段,分別加以描述。
開壺
開壺是盤玩紫砂壺的第一個階段,一把新壺到手之後,要經過這個階段之後才正式開始用來泡茶。
首先說開壺的目的,開壺的目的,在於去火氣、除腥味。一把壺在燒成的過程中,會經歷上千度高溫的洗禮。出窯後,多少會帶點「火氣」。另外,紫砂礦料是「岩中泥、泥中泥」,但終究還是「泥」,燒成之後多少回帶點「土腥味」是正常的。而這種「火氣」和「土腥味」明顯對茶湯的味道和茶的香氣是不利的。所以在用於泡茶之前,應該有效的除掉這兩種味道。
我一般採取的方法是把新燒成的壺放到清水當中浸泡,自來水就可以,把壺整個浸在水中,浸泡三天以上。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用涼水「拔」出壺的「火氣」,再一個可以使一些能溶於水、微溶於水的物質讓水充分溶解,而不至於泡到茶湯裡頭。
有條件的情況下,浸泡過的紫砂壺還是先不要泡茶,把它置於茶桌上,用一些諸如洗茶水之類的廢茶水再泡養幾日之後,充分的去除「土腥味」,沾染上一點茶香之後,再正式用來泡茶。
此外,坊間還流傳一些用各種各樣的東西煮茶壺的開壺方法,有用清水煮的,也有說用茶水煮的,甚至有人建議用豆腐、用甘蔗水煮壺。我並不完全贊成這樣的作法,一把壺本身經歷過上千度的高溫,區區100度的開水與冷水的區別不大,從節約能源的角度考慮,不建議煮;再者說,煮的過程中,如果火力過猛的話,還有可能因為沸水的翻滾給壺帶來傷害,帶入一些不安全因素。介紹這些煮壺的方法的原因,部分是因為一些紫砂壺在出窯之後,用打蠟的方法使其「賣相」更好,適當的煮沸可以幫助除蠟。但是否這種煮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除蠟的方法,還是值得商榷的。
盤壺
經過開壺以後的紫砂壺,就可以用來泡茶了,這樣養壺也進入了下一關階段——盤壺。盤壺這個階段是去除壺身表面上的毛刺,使壺身光潤光滑。
紫砂壺在窯火中燒制時,是一個表面結晶的過程,結晶會使壺的表面乍起一些毛刺,所以剛出窯的壺,手摸上去是不光滑的,或多或少還是扎手的。
我推薦的方法是邊泡養、邊盤玩。壺在每次泡完茶之後即清理,把清理乾淨的壺用開水燙熱,趁熱用養壺巾擦乾並盤玩。養壺巾一般選擇不掛絲的棉布或者是麂布,麂布是一種人工合成替代麂皮的環保材料,普遍用於儀器儀錶的擦拭和汽車漆面的保養,用來盤壺很適合。擦乾時里外都擦乾,盤玩主要針對壺的表面,盤玩不用太刻意,清理之餘適當的物理摩擦一下即可。我不建議用手直接盤玩,主要是從衛生的角度考慮,畢竟更多時候,一把壺泡出來的茶是要由多個人分享的,出於對分享者的尊重,不建議壺的主人用手直接把玩。
一般來講,新壺只要經過10次左右的盤玩泡養,就會有很明顯的變化,壺身變得光滑,再也摸不到扎手的感覺。但這個也要視壺的泥料的種類、粗細、燒成的溫度的情況而定,還有就是盤玩的強度等等。普遍而言,紫泥、段泥和朱泥三大類泥料中,紫泥和段泥更容易去除毛刺,而朱泥由於結晶度高,去除毛刺需要的時間會稍長一些。就泥料的粗細而言,一般是較細的泥料好養一些。燒成溫度的高低也會有影響,總體來說燒的溫度較高的較為難養一點。
紫泥類和段泥類的壺,持續盤玩一年左右時間,會在壺表面出現梨皮紋,手摸上去是光滑如皮膚一般,但看起來會有一些類似梨皮一樣的皺紋。而朱泥類的壺需要更長一些的時間。這個時候,一把壺就基本養成了。
上包漿
去除毛刺並不是養壺的終極,盤玩毛刺的過程也叫「外養」,外養過後其實才真正完成了一把壺的表面精加工,可以把它視作制壺的最後一道工序。只有經過這道工序之後,我們拿在手中的才是一把完善的壺,這個時候,「內養」才剛剛開始。
關於養壺有個流傳甚廣的故事,大概意思是說一把養很多年的老壺,養得很好之後,不用放茶葉在裡面,也能泡出甘甜可口的茶湯。壺的主人用完之後並不清洗它,但一個偶然的機會被別人清洗之後,壺就失去了不放茶葉也能泡出茶水的功能,甚是可惜!
現實中並不存在故事中的壺,養壺的終極目標也不是要把壺養得不放茶葉也能泡出茶水。而且養壺過程中,不清洗壺也是不科學、不衛生的,筆者認為很不可取。
內養的目的是要在壺的表面上一層厚厚的包漿,使之「韜光變色」。
據一些資深養壺愛好者研究,包漿是一種物質,它由茶多酚氧化聚合而形成,附著在壺的表面和空隙中,與壺合為一體。有人誤以為它是「茶油」,其實不是油,而是一些由茶多酚組成的大分子物質。這也是一些傳世老壺,不論壺原料的泥色是什麼樣,養到最後顏色都很接近的原因。
茶多酚在壺的表面和空隙中吸附、氧化、聚合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它是一個長時間重複使用紫砂壺泡茶產生的一個累積效應,到目前為止還沒找到有人為加速的方法。而且它需要的是一次次的泡茶、晾乾,再泡茶、再晾乾的過程。一次性的把壺長時間泡到茶湯中是沒有用的,只會增加茶垢的堆積,而形不成包漿。
這樣的養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成年累月的簡單重複,甚至是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更多的快樂是在實踐過程當中,而不是結果上。
關於是不是一把壺只能用一種茶來養,或者說一把壺是不是最好只用一種茶來養,一直是個沒有定論的問題。從我的實踐體會來說,只用一種茶養的壺,感覺養出來的效果更加通透一些;而用不同種類的茶養的壺,層次感更好一些。對這兩種觀點我們先不要下結論,持有兩種觀點的養壺愛好者都還在過程當中,等到我們把壺養到極致之後再來定論!
全文完
版權聲明
本平台所發布的原創文章版權歸屬「文玩天下」所有,禁止任何形式的篡改行為。如需轉載請事前聯繫我們,違者我方將根據「微信公眾平台侵權投訴」準則,向有關部門和機構進行投訴。如有涉及互聯網轉載內容的版權問題,請您聯繫我方處理。
推薦閱讀:
※請注意,這些陋習只會讓你離好壺越來越遠
※ 【紫砂壺】 紫砂茶具與陶瓷茶具相比有何區別
※紫砂文化5:清晚期紫砂
※江蘇無錫現紫砂壺形狀建築
※紫砂開壺[談茶與養生]
TAG: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