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隱形的唐王

《西遊記》故事中,以唐僧師徒四人取經,作為小說的主線,貫穿始終。其中精彩的故事,在中國幾乎婦孺皆知。昔日,悟空眼中俗不可耐、凡夫俗氣甚重的唐僧修成了「旃檀功德佛」;而唐僧眼中急躁、頑劣、嗔怒的悟空也修成了「斗戰勝佛」。一般修行要修幾世,修幾百年才能修成佛。而這條取經之路,在不長的幾年修成了兩位佛陀,非常的稀有罕見。回顧《西遊記》全程,成就這條成佛之路的真正主角,卻另有其人。熟悉西遊故事的讀者,可能都還記得,唐僧所到之處,都會不厭其倦的重複一句話:「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奉唐王御旨前往西天拜佛求經。」從始至終,即使到了大雄寶殿面見到了如來,還是面不改色的說:「弟子玄奘,奉東土大唐皇帝旨意,遙詣寶山,拜求真經,以濟眾生。望我佛祖垂恩,早賜回國。」一個受到如來庇護的僧人,每遇到難關都會有各路神仙前來相助的人,取經之路不見唐王的身影,可唐僧為何堅持說奉唐王之命,為何不說奉菩薩之命,不說奉如來之命,儘管他前世還是如來佛的弟子金蟬子。為何唐王之命如此重要?悟空大戰南山大王時,教訓對方:「李老君乃開天闢地之祖,尚坐於太清之右;佛如來是治世之尊,還坐於大鵬之下;孔聖人是儒教之尊,亦僅呼為夫子。你這個孽畜,敢稱什麼南山大王,數百年之放蕩!」此處於不經意中,暗示了唐王真實的身份。在老子、如來、孔子三者中,唐僧奉的是唐王之命,點明了唐王的來源至高,方能命唐僧去如來處。也因為唐王是成就這條取經之路的主角,所以《西遊記》不厭其倦的重複那句「弟子玄奘奉唐王聖旨,前往西天拜佛求經」這句話,也同樣暗示著是唐王的一念開啟了取經之路,所以才有了如來、菩薩、各界神仙的全力配合。沒有唐王,也就沒有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正邪大戰,也就沒有了降妖除魔的精彩章節。取經的緣由,是因唐王被涇河之龍糾纏,地府的鬼差索唐王魂魄前往地府折辯,太宗到地府後,竟然受到十代閻王集體出來接見,絲毫不敢怠慢,「十王出在森羅寶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這一處也點明了唐王的身份來源很高,一般的神都不敢怠慢。唐王遊覽地府後,不由得感嘆道:「善哉真善哉,作善果無災!善心常切切,善道大開開。莫教興惡念,是必少刁乖。休言不報應,神鬼有安排。」唐王從地府還魂後,傳旨大赦天下罪人,放出宮女,又向天下頒布榜文:「乾坤浩大,日月照鑒分明;宇宙寬洪,天地不容奸黨。使心用術,果報只在今生;善布淺求,獲福休言後世。千般巧計,不如本分為人;萬種強徒,怎似隨緣節儉。」唐王把所見所聞告訴眾臣,決定要開一個水陸大會,以超度那些孤魂野鬼。水陸大會期間,唐王聽兩個疥癩游僧說,玄奘講的只是小乘佛法,度不了亡靈。只有大乘佛法可以度亡脫苦海,可以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太宗聞知大乘佛法在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如來處,於是即命:「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經來,再秉丹誠,重修善果。」也就是說,是唐王的一念開啟了這條取經之路。唐王把大唐國民的福祉,沒有疑慮的交給了唐僧,並毫不懷疑他一定能夠完成。臨行前唐王往素酒中彈入一撮塵土,叮囑唐僧說:「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這一細節的描寫,讓很多人熱淚盈眶。殷殷等待你、盼望你回去的,才是你真正的故國和至親。那麼為何中土如此重要?《西遊記》中,唐僧一行到達金平府,那裡的和尚一聽唐僧從東土大唐而來,慌的連忙倒身下拜,並說:「我這裡向善的人,看經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華地托生。才見老師丰采衣冠,果然是前生修到的,方得此受用,故當下拜。」因為中土是小說取經的發源地,正邪大戰的焦點,也是萬民福祉的核心所在。按照《西遊記》的思路,原來古人都爭著修善托生中土,移民大唐呢。同時《西遊記》也明確的點出:「夫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而這三者也都是因為唐王的緣故,變的前所未有的重要。因為有唐王在,就有了取經的故事,取得了正法,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所以還需在中土轉生,才會遇上人生的三大有幸。小說以各種隱喻點明,能和唐王同在一世,就是人生最大的幸事。所以,《西遊記》用了漫長的100個章回,明喻、暗喻大段的敘說,一路降妖除魔的激烈和精彩,原來都是為了彰顯取經故事背後的真正主角,那位隱形的唐王,他的高大。
推薦閱讀:

夏河拉卜楞寺——天下無賊
此景只應天上有,萬水千山總是情:JAL First JFK-HND and beyond (1)
從建築看馬來西亞,新加坡
《尋夢環遊記》獲第9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和最佳原創音樂
《西遊記》精髓之我見

TAG:西遊記 | 西遊 | 隱形 | 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