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五節 儒生開始參政事(2)

  叔孫通得到劉邦認可後,徵調魯國儒生30餘 人,又召集劉邦左右素有學問者數十人,總計百餘人,在叔孫通指導下,用茅草樹枝在野外演習,編排尊卑位次。經過月余練習,叔孫通請劉邦觀看,劉邦看後表示 能做到,下令群臣進行學習。漢高祖七年(前200)十月,長樂宮建成,劉邦在宮中朝會諸侯群臣,按叔孫通編排的次序眾人按不同身份依次入殿,文武分班站 立;侍衛者執戟傳警,簇擁劉邦慢步登上寶座;侍從導引諸侯王以下至600石官員依次走到劉邦面前拜賀。眾人見到皇帝威嚴端莊,無不戰慄驚恐,盡皆伏案低 首,不敢仰觀,昔日吵鬧雜亂場面為之一掃,至飲酒時,皆不敢放蕩不羈,一旦發現有誰舉杯不合儀式,必須立即離席出場。整個典禮過程,十分莊嚴肅穆,圓滿周 密。劉邦見到如此盛況,大為感慨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表明禮儀的威力不可限量,足可改變一代世風。  朝賀典禮過後,劉邦 對叔孫通更是另眼相看,拜他為奉常,主管朝廷禮儀,賜金500斤,以示嘉獎。同時,對於追隨叔孫通左右的弟子,也都安排在朝中為郎,或掌守宮中門戶,或充 當車騎,直接為皇帝服務,終於使大多數儒生有了參政機會,看到了自己的前途希望。至漢高祖九年(前198),叔孫通被任為太子太傅,位在三公之上,隆崇已 極。後來劉邦執意廢易太子,叔孫通恪盡職守,以死相諫,用歷史上的經驗教訓開導劉邦,認為「太子天下之本,本一搖天下震動,奈何以天下戲」,終於同張良等 人一起保住了劉盈的太子地位。史書中稱惠帝「內修親親,外禮宰相」,也當與叔孫通用儒家思想指導惠帝進行品德修為有關。  陸賈是漢初黃 老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由於他的政治思想處處緣以儒術,又常被視為儒生。楚漢戰爭時,因其能言善辯,被劉邦留在左右,常奉命遊說諸侯,為西漢的統一立 有大功,官拜太中大夫,專門與皇帝論議天下大事。由於陸賈常在劉邦面前稱引《詩》、《書》,諷諫其施仁政,重德治,弄得劉邦似懂非懂,與陸賈爭辯說:「乃 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陸賈立刻回敬劉邱說:「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 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秦的先祖以趙為姓),向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幾句話說得劉邦無以應對,自慚無識短見, 命陸賈為他著述秦所以失天下、他所以得天下的原因,以及古代各國成敗的經驗教訓。  陸賈接受了著書立說任務後,按照儒家貴仁義、賤刑威 的思想,以及道家的「無為」學說,分別論證了前代得失,和當前治國應採取的方略,共寫成12篇。每篇寫成後,隨即送劉邦閱覽,而劉邦每讀一篇,無不稱善, 大加讚揚。周圍的人看到劉邦十分高興,也齊聲高呼萬歲,把陸賈所著12篇文章名日《新語》,表明儒家思想不僅為劉邦所接受,而且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只要 皇帝推崇、實行,黎民百姓無有不從,國家也會治理得更好。總之,在劉邦思想和行為中,隨處都可發現儒家思想影響的痕迹,不同程度地運用儒術治國教民。特別 是在楚漢戰爭時,一方面依照秦制,以儒生為博士,令其奉使遊說諸侯歸漢,瓦解楚軍力量,或留在左右以備應對,參與議政理政。另一方面為了爭取民心,壯大力 量,常根據儒家教導施恩德,賜民爵,存問父老疾苦,行仁義於天下,化解尖銳的社會矛盾。對百姓中50歲以上,有所修行,能率眾為善者,置以為三老,充當基 層官吏。所謂的率眾為善,無非就是用儒家的禮義仁德進行思想教育,使百姓加強道德修養,順從統治者的統治。  歷史上的官吏有循吏和酷吏 之分,循吏多為儒者,酷吏多為法家,而且循吏常遭忌,酷吏少善終。漢文帝崇尚黃老刑名之術,推行清靜無為政治,而社會矛盾卻日趨尖銳,統治者得不到片刻清 靜,只能起用晁錯一類的酷吏。但是,文帝對儒生的通於世務,明習文法,以經術潤飾吏事等才能,也很欣賞。因此,文帝在治理國家時也常啟用儒生,雜用儒術, 以解決種種社會矛盾,置博士70餘人,在這數十名博士中,以賈誼最為年輕有為,明於治道,力倡變革,銳意進取,與無為政治格格不入,表現出激進、強烈的政 治熱情。呂后稱制五年(前183),賈誼年僅18歲,以通曉諸家學問,擅長文章而聞名於郡中,應河南郡守吳公之聘為幕僚。文帝時,經吳公推薦,召為博士, 隨即超遷太中大夫,參與議論朝政。每當文帝詔令議下,諸老先生未能言,而賈誼盡為之對,人人都很佩服他的才能。  西漢初期,大多數統治 者因受無為政治的消極影響,因循苟且,不思進取。對社會上日益增長的矛盾放任自流,輕視開導教化作用,使西漢政權內有諸侯割據之憂,外有匈奴入侵之患,天 下百姓饑寒交困,紛紛捨本逐末,而豪強富商競相奢侈逾制,乘機暴富,國家面臨傾覆危險。對此,賈誼憑自己敏銳的政治觀察力和透徹分析能力,最先向漢文帝指 出上述弊端,建議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變制度,行仁義,興禮樂,推行儒家政治。諸事皆以仁為本,施仁心,行仁政,加仁恩於四海。只有仁行義立,德博化 富,統治才可長久,百姓才能安樂。並以秦亡為鑒,諷諫統治者採取具體解救措施:應「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 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 之望,而以威德與天下,天下集矣」。秦二世不行此術而秦亡,漢當引以為戒。這種重禮施仁,約法省刑,輕徭薄賦,以民為本思想,既代表了儒家濟世安民的治國 之道,又反映出儒生對國家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並申明如行此術,四海之內皆歡然而自安其樂,唯恐天下大亂,雖有壞人作亂,而百姓無離上之心,壞人陰謀不會 得逞,暴亂自然平息,希望統治者能採納他的建議。  儘管賈誼銳意變革,一再一二書皇帝,陳述治道,希望國家安定興盛。但因時機尚未成 熟,國家凋敝狀況仍未徹底扭轉,至文帝前元十三年(前167),依舊「野不加辟,歲一不登,民有飢色」。主要矛盾還是解決百姓衣食溫飽,衣食足而興禮義。 因此,漢文帝不會全面採納賈誼建議,大張旗鼓地改弦更張,只能個別地修修補補,更定法令,小有措施。諸如遣列侯離京就國,親自治理封地萬民,不得留京養尊 處優,坐享其成;令諸侯分土地以王子弟,推恩宗室,防止諸侯王勢力過大,與朝廷分庭抗禮;待大臣有禮有節,使之恪盡職守,知恥改過,厲節修行。這些雖然只 是部分採納了賈誼意見,卻對西漢政權建設產生了重要作月,甚至影響到幾代人,使儒家思想和政治主張在統治階級中嚴生強烈反響。以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東 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等老臣為首的守舊勢力,對之極力排斥、詆毀,頑固地維護黃老政治,不肯放棄他們的既得利益,誣衊賈誼「專欲擅權,紛亂諸事」,逐 漸使文帝對賈誼疏遠,不用其策,外放為長沙王太傅,遠離朝廷,最後死於憂國憂民之中。但是,賈誼畢竟因文帝提攜而少年得志,並使儒生們從他身上看到了希 望,並更積極地推動儒家政治的早日實行。 漢景帝時,「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儒生們仍處於幫閑地 位,儒家思想最受排擠,並一直延續到漢武帝初期。自竇太后死後,漢武帝開始大批起用儒生,一些持儒家思想的官吏受到重用。特別是田蚡為丞相後,「黜黃老、 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接著名儒公孫弘以學官晉陞為丞相,天下學士靡然向風,儒家政治上升到統治地位,儒生紛紛出仕為官。   漢初雜用儒術的另一標誌,就是提倡孝道,以孝治國。自惠帝以下,各皇帝死後的謚號皆加上一個孝字,稱作孝惠、孝文等,有些王侯謚號也如此,如齊孝王、梁 孝王等,用一個孝字表彰其善承父志,謹遵祖訓,成為統治者安身立命的原則。同時,在廣大民眾之中,設置孝悌力田之官,以儒家仁孝、務本思想作為選官標準, 使之勸導百姓敬老尊長,務本力田,以期達到百姓努力發展生產、國家安定繁榮的目的。  孝悌是儒家思想核心的核心。孔子認為:「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代「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這是遵行孝道的結果。又稱「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君子務本,本立 而道生」,一個人如果「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極力主張「人之行莫大於孝」。這種務本順上的孝道思想,有利於淡化人民與 統治者的對立情緒,形成尊長敬上的社會風氣,使國家政權得到鞏固,自然被統治者接受、提倡。  惠帝四年(前191)正月,為了穩定社會 秩序,鼓勵發展生產,詔令天下「舉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對於孝敬父母,順事兄長,並努力種田的人,免除終身賦稅徭役負擔,為廣大人民樹立孝悌勤勞典範, 開社會風氣之先,使孝悌力田成為導民務本向善的思想武器。至呂后稱制元年(前187),開始在吏員中「置孝悌力田二千石者一人」,將「孝悌力田」定為官 名,而且俸祿為2000石,屬於上層官員,可佩戴青綬,司掌銀印,表明朝廷十分尊崇此官,又無時不在提酲天下孝悌力田。  漢文帝是位號 稱「專務以德化民」的皇帝,多次親自率耕,導民務本,詔告天下孝悌力田。前元十二年(前168),文帝下詔稱:「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 三老,眾民之師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萬家之縣,雲無應令,豈實人情?是吏舉賢之道未備也。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 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問民所不便安,而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導民焉。」對孝悌力田,漢文帝不僅極力提倡,而 且以身作則,採取必要措施,督促落實。孔子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漢文帝確信萬家之縣必有廉吏、孝悌、力田者,他們是民眾的表率,應該受到尊敬,推舉做 官。正是在漢文帝倡導下,儒家的禮教風靡於世。  景帝時雖不重用儒者,但儒術卻仍被採用,極力稱賞儒家的德治,對文帝「除誹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等措施,看做「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靡不獲福」的德治,以昭德之舞祀享。同時,群臣稱頌景帝是「永思孝道」,是一個以孝德治天下的皇帝。  漢武帝時,隨著國家形勢的好轉和方針政策的改變,不再繼續提倡孝悌力田。但是,為廣教化,美風俗,延攬人才,強化吏治,提出「興廉舉孝」口號,詔令各郡國推舉賢良文學或舉孝廉,使許多飽讀詩書的儒生,有了出仕為官的機會,呈現人才輩出的興旺景象。
推薦閱讀:

「忽如一夜春風來」——2016年美國華裔參政遍地開花
婦女參政與民主政治
第五節 儒生開始參政事1
中國網事:五問「周星弛們」跨界參政議政
海外華人參政路漫漫

TAG:開始 | 參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