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梅山神

1、汉人供奉的“张五郎”梅山人奉信巫教,他们祭祀之神是祖师张五郎,亦称梅山教教主。《梅山咒》“翻坛咒”中有一段对张五郎的介绍:奉请番坛张五郎,梅山祖师降坛场。要知五郎身出处,便是青州大府堂。元和年间九月九,生下翻坛张五郎,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行在龙虎山前过,仔细思量无座场。此间有只黄樟树,春日热,夏日凉,鸣一角声天地动,吹倒樟树叶翻黄。大郎当即斗不过,五郎斗法便高强,便把菜篮来担水,菜篮担水洒坛场。左脚头上顶碗水,右脚头上一炉香。家家户户有名号,处处坛前有旗枪。不论坛神并庙社,不论师道降坛场。弟子虔诚来相请,唯愿翻坛五郎亲降临。称为青州的城市在我国历史上不止一处,但在唐宋至明清时代,却只山东益都。山东府城有大府、小府之分:12000人为小府城和大县城、25000人为大府城。元和年是唐宪宗年号,始于806年。这段“梅山翻坛咒”,告诉我们:张五郎是唐代山东青州人,12岁学法,16岁至道教圣地江西龙虎山,是梅山教的开坛祖师。巫师咒辞,在漫长的口传心授传承历史中,常常发生变异,可信度极低;而有文字相传的记录相对比较可靠。幸好安化藉人士张式弘在《梅山猎俗》一文中提供了这样一个记录:至今保存在安化民间的清乾隆十八年文元堂重刊的《显法白蛇海游记》手抄本上有一段与“翻坛咒”十分吻合的叙述。说张五郎,乃雍州(今陕西甘肃青海一带)人氏,亦闾山九郎(当时巫教教主)弟子。五郎名世魁,唐敬宗年间(公元825年),赴试得中,选任山东青州知府。妻为黑虎精所掳,乃赴闾山从九郎学法,杀虎报仇。中国历史上有两地曾称为雍州:东汉末至唐代,在陕西西安市西北;而东晋、宋、齐、梁时,则为湖北襄阳县。闾山,全名为医巫闾山,位于辽宁北镇县,辽代有六位皇帝先后四十多次来闾山狩猎、祭祖。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五位皇帝先后十几次来闾山祭祀。乾隆皇帝曾三次来闾山祭祀。因此在乾隆年间的巫坛上,必然会提到闾山。《梅山猎俗》一文为我们提供了几条有价值的信息:⑴、张五郎名张世魁,曾为青州知府。⑵、后学巫教,杀虎报仇。⑶、提到了一部题《显法白蛇海游记》的著作。凭着这些信息,我们又找到了江西刘晓迎所撰的《永安市黄景山万福堂大腔傀儡戏与还愿仪式概述》一文。文中提到了众多的傩坛还愿剧目,其中就有《海游记》。《海游记》,全本十场,是出冲傩还愿时演出的神话剧。据作者介绍,此剧抄本末页落款处有“光绪癸未玖年春月立,子桂抄集、皇君记全本”字样,为万福堂前辈艺人于光绪玖年(1883)之过录本,距今已有118年的历史。《海游记》的剧中情节为:宋朝仁宗皇帝时期,包文拯左相、郭正右相辅佐朝政。有一天,坐在普陀山梳妆的观音佛母,一根白头发掉落于海中,即变成一条大白蛇,吃人无数,为害人间。梳揭(子)下去变成老虎精,日后与白蛇结为夫妇。民间有一张氏人家,因父母早亡,只剩下独生子,叫张世魁,这年上京赶考,郭正相爷主考,张世魁中了头名状元,相爷膝下一女,名月英,相爷便将女儿配与状元为妻。相爷上朝奏旨,仁宗旨封月英为一品夫人,加封世魁洪州(江西南昌)上任为官。谁知起程行到半途,被三诸岭大王将月英擒去,世魁无奈,上到庐山习法解救。庐山许九郎仙师赐他三道灵符,开符烧大王,不想连月英一道烧死,幸亏太白金星下凡救活月英。世魁夫妻逐往庐山拜谢仙师,仙师留官,封世魁作五郎大将,月英为救难夫人。据《唐人文化网》《中国历代状元统计表》载:中国历代开科745次、录取状元638名,其中张姓状元42名(其中唐代148,张姓4人;五代十国24人,张1人;宋代118人,张9人;辽代56人,张11人;金代39人,张4人;元代32人 ,张4人;明代90人,张5人;清代114人,张4人),但没有一人的名、或字、或事迹与《海游记》等民间文本相同或相近。至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一些推断:·“梅山神”张五郎的原型为张世魁,他曾经为官,后弃官上山习法,为民间所尊奉。·张世魁为解救妻子,曾与虎斗,是一位救难之神、保护之神;也就是一位傩神。其妻子亦为“救难夫人”。·张五郎首先为江西人所供奉,随着江西人入湘进梅山,“五郎大将”逐渐演变成为“梅山神”,梅山神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逐渐被视为“狩猎神”。在长期供奉的过程中,张五郎不断增强神性成为梅山祖师。他不但是狩猎的能手,开山修路的巧匠,抗击外侵的英雄。而且他还“长着一双反脚,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是他的传令兵”。(马铁鹰《神奇的梅山文化》)2、瑶人供奉的“梅山神”据张劲松、赵群、冯荣军合著《蓝山县瑶族传统文化田野调查》介绍:在湖南蓝山县,仍有一种梅山祭祀的狩猎巫仪存世。这种狩猎巫仪,并不“崇拜”单一的神祗,呈现出一种非常原始的巫仪形态:蓝山梅山神坛上供奉三尊木雕神像,居中间正襟危坐的是“梅山法主大王”、两手着地、头朝下、两脚朝天者是“翻坛大将”,牵着猎狗如行走状的是“带狗郎君”。安化张式弘在50年代初,于安化云台山,也见到过猎户神龕下面供着一尊约五寸高、双手撑地,两脚朝天的木雕倒立神像。蓝山巫师咒语中涉及到的梅山神祗,更是为数众多,冠有“梅山”二字的狩猎之神有:梅山祖师、上洞梅山五郎、中洞梅山五郎、下洞梅山五郎、梅山一郎、梅山二郎、梅山三郎、梅山四郎、梅山五郎、梅山六郎、梅山七郎、梅山八郎、梅山九郎、梅山十郎、收邪梅山、灭邪梅山、斩邪梅山、梅山兵马、梅山兵将、梅山大法师、梅山法武大将军等。他们与众多的其他神祗一起,成为了梅山神坛上的偶像。在这些梅山神中,翻坛大将为张五郎,“丙子年间九月九日生,七岁登坛学法,十二岁去行罡” ;上洞梅山兵将赵大王叫赵可德,中洞梅山兵将胡大王,下洞梅山兵将李大王叫李日新;其他梅山神,无名无姓无简历。是梅山神祭中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与巫师共同完成狩猎法术的“工具”。3、土家人的“梅山娘娘”土家先民以善于射猎著称,而每次打猎前都要祭祀猎神“梅山娘娘”。她的神位设在房屋后的右侧的秘密僻静之处,用三块石头压着一些茅草。猎人在打猎之前和打猎之后都要举行“安梅山”的祭祀仪式,供祭梅山娘娘。吴扬才先生在湖南张家界收集到的土家族《梅山娘娘》,记录了梅山娘娘的传说:古时,有个姑娘叫梅山。从小懂得鸟兽的语言,性格像个男孩。她白天带着小狗玩,晚上抱着小兔眠。梅山长到七岁,已经能够操劳家务,捡柴、挑水,成为了爹爹的一个好帮手。姑娘长到十五、六岁,要跟着爹爹去打猎,爹开始不同意,后来梅山一再坚持,爹爹只得同意。梅山的悟性非常高,爹爹的技艺很快就全部学到;再加上她箭法很好,左右开弓又准又远,还通鸟兽的语言,因此每次猎物总是满满一大挑。她冬天不打怀胎兽,春季不打孵窝鸟。她找铁匠帮忙,发明了土火枪,机智地捕获了人熊,使土家人生活从此不再受人熊骚扰。梅山从此名声大振,土家人对她十分敬爱。消息传到土司王那里,土司王派媒人送来了几箩筐珠宝,要娶梅山做偏房。梅山没答应,土王就将梅山关入牢房,梅山还是死不依从。土王意欲杀害梅山,管家劝道:“平白无故杀了她,恐怕会惹起民愤。我有一计定叫她小命不保。”于是管家来到牢房,对梅山说:“你不嫁土王也可以,但有一事你得依从。北山有只大老虎,你若能将它除掉就放你。”梅山信以为真,连夜上北山打虎。经过一番恶斗,老虎终于捕获。就在回家途中,不幸一脚踩进土王设下的陷阱里,暗设的机关乱箭一齐发,梅山中箭死去。噩耗传到山寨里,民情激愤,土家人立即起事,一齐杀入土王殿,管家被处凌迟死,土王也被碎尸万段。土家人从此将梅山供奉起来,成为猎神,永远保佑土家人出猎平安,猎物丰盛。这一传说经过土家人世代传承,留下了许多不断加工改造的痕迹;但土家族的这种女神崇拜,像古希腊女猎神狄安娜一样,显得原始、古老。应该指出:在土家族宏大的传统祭祀仪式之中,“梅山娘娘”的祭祀只是极小的一个部分。它与“梅山文化”发生关联,是由于土家族先民的迁徙所致。据专家考证,土家族是在唐宋之后相对稳定的数百年间形成的,它的文化中复合了古代洞庭湖区的楚汉文化因素(参见柴焕波《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第59、62页 岳麓书社1994)。因此,在土家族的狩猎仪式中,保存了古代梅山神祭中的历史内容,一点也不应感到奇怪。4、白族狩猎三女神“梅神”如土家族的“梅山娘娘”一样,云南、贵州毕节的白族人也供奉女猎神,也与梅山神有关:猎神,白族语叫“能库”。据传猎神是三位女性,名叫上洞梅神、中洞梅神、下洞梅神。她们是山神的妻子。猎人出猎或猎归,都要祭猎神并念祭文。如获猎物后念:“能库啊,恭请到我这里;请你们接受我的供品。请你们告诉野兽们,千万不要跑到别人的枪口下,千万不要走别人下着扣子的地方。请你遮住牲口们的眼睛,揪着它们的耳朵,把它们拉到我这里来。我这只是打着××的儿子、孙子,下次请你们把它们的父亲、母亲、阿奶、阿老都给我送来。这次我只打着一只小小的岩羊,下次请你们给我送来獐子,要带来麝香;送来老熊,要有个大的熊胆;送来马鹿,要带着贵重的鹿茸。请保佑我在打猎时不要碰到危险,枪不要走火,弓不要断弦;保佑我们打到更多、更大的猎物。我要杀鸡来祭献你们。”(引自四川成都恩威集团《中国传统文化网》狩猎神话传说)白族人的狩猎女神不但以“梅”为名,而且还以上、中、下三洞分称,这其中与梅山的关系存在着一种必然。这种必然联系也应与古代先民的迁徙有关。白族与瑶族、土家族的狩猎神一样,同有一种巫术的特质,即并不是一种完全的对神乞求,而是一种巫术的“控制”——它的目的是通过对猎神的祭祀,对猎物施加“控制”:如:“请你们告诉野兽们,千万不要跑到别人的枪口下,千万不要走别人下着扣子的地方。请你遮住牲口们的眼睛,揪着它们的耳朵,把它们拉到我这里来。我这只是打着××的儿子、孙子,下次请你们把它们的父亲、母亲、阿奶、阿老都给我送来。这次我只打着一只小小的岩羊,下次请你们给我送来獐子,要带来麝香;送来老熊,要有个大的熊胆;送来马鹿,要带着贵重的鹿茸……”这,就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思维和行为。梅山三女神的传说,在梅山地区也曾存在。马铁鹰《神奇的梅山文化》记述道:“梅山人信奉的女神则有众多,流传较为广泛的是白氏仙娘、梅婆蒂主和梅山猎神梅嫦。这三位梅山女神不曾受封建伦理约束,原始性极强,展示了人的本性。”(转引自《湖南日报》2003年10月8梅山宗教管窥发表时间:2010-8-21 21:32:20 文章来源:梅山网络文章作者:杨自吾 浏览次数:290双击自动滚屏梅山文化是我国南方各省广泛残存的原始文化之一,是荆楚文化与湖湘文化系列中的瑰宝。它是核心是古巫文化与梅山教的结合与留传。其精髓在于巫与道、佛融合在一起;流传在人们生活中的一些民俗,并与之而生的梅山人的精神。梅山的古巫术及诸多神灵,是充满人性、野性的;既是原始的,又是影射现实的一些宗教活动,至于研究这些东西,有没有价值的问题,北京师大陈子艾教授在第一届湖南梅山文化研讨会上说得好:“梅山文化研讨的重大意义,就是在研究我们的民族。如果丢掉自己民族的特点,就是弃掉自己的根。再怎么现代化,也难进入世界现代化文明大国之林。不要狭隘的认为,只有经济价值的事物才值得去研究去追求。对有特色的梅山文化,动辙就戴上封建迷信的帽子,那就是偏颇的。也是不公正的。文化价值,包括教育价值与与认识价值两个方面。而梅山文化的研究,更多的是在认识价值方面。”梅山教既是梅山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又是我国华南湘中地区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璞。它不但在湘中梅山地域盛行,而且辐射到云、贵、川的少数民族集居地。梅山教是巫教与瑶传道教结合的表现。中央民族学院教授胡起望先生,在第四届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论瑶传道教》一文中写道:“梅山教是道教中的一支,梅山是梅山教的故地……而梅山各峒无疑也是瑶族祖先居地之一。梅山是瑶家人死后的归宿所在……瑶传道教包含梅山教与茅山教两个支派。而梅山派又是与瑶族宗教信仰紧密结合的一个独立支派,它更能体现瑶传道教的特性……”道教产生于中国本土,传入瑶族地区以后,与瑶族的多种信仰、盘古始祖相结合,制造了大量的瑶经,结合道教的神祇、仪轨等,形成了自己瑶传道教……国内知识界、各地的瑶族后裔,十分重视自己的祖居和梅山教的发源地—梅山。在广西东部等地瑶族老人,尤其是师公去世后,都要将他们的灵魂送到梅山峒去。由此可见,梅山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八九个国家和地区的瑶苗后裔中,如泰国、马来亚、越南、韩国、日本、法国、美国、西伯利亚等地影响之大,知名度之广,是不需赘言的。笔者这里专就梅山教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管窥之见,抛砖引玉,就教于专家和读者。一、梅山教探源梅山教源于巫教,梅山教的鼻祖是巫教。巫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因巫是太阳神的神使,需绕太阳旋转。从形象上看,+是象征在旋转。巫在祭祀上所穿的裙子或道袍,在夏商周时是红色,且用麻布条组成,在巫舞时飘带扬起。巫在作法时,有转有跳,有四方点步……《说文》巫,“以舞降神也”。笔者仔细观察体会现代道法师公作法事舞步,并将它与南美洲的探戈舞步作了比较,其步法何其相似乃尔!足见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土著在宗教仪式上所作之舞与中国原始巫教不约而同,有异地同功之感。我国清末考据学家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考》中也说:“巫之事神必用歌舞”。王又说:“周公制礼,礼秩百神,而定其礼典,官有常职,礼有常教,乐有常节”。而巫教亦有兴衰消长的不同情况。大致在黄帝至颛顼这一时期,巫教仍然是被先民所崇奉的。到后来,因巫教维系宗源种族思想,对黄帝种族统治不力,因而遭到颛顼的禁止。这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情况。而长江以南各省,湘、鄂、粤和西南云、贵、川,因高山阻隔,巫教一直是盛行的。巫信鬼神,并兼治人的疾病。现代的医字是古代的“毉”字多次转化而来的。《论语》子路云:“人而无恒,不可为巫医”。足见巫不但敬鬼神,善歌舞,也在民间行医,尽管当时行医主要方式是画符咒,也有草药渗入使用。这就是至今仍在梅山地带流传的所谓“神药两兼”。梅山地带仍保存的宗教化石,如庆娘娘、落阴、冲傩等等。宋熙宁五年,开梅山建新、安两县这后,儒家学说大量进入这个地区,在人民头脑中产生巨大影响。孔子的神鬼观,也是有时反对,有时模棱两可。如《论语》中述孔子“不能事人,焉能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但他又说:“信者有,不信者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加上道教、佛教的先后传人,引起了梅山宗教与之融合而变异。另一方面,所信之鬼神,既众多又复杂,这一现象可称中国之最。笔者作过粗略的估计,约有四五百个之多,包括巫、道、佛、儒,在诸神系列中,还有历史名人关云长—关圣帝君,韩信—韩王爷爷等,地方有梅山公公,辖公侯爷。孟公爷爷,王爷公公。卢爷公公……不胜枚举。要分系列,造个“花名册”,也难尽收无遗。且一个村落,一个姓氏,都有各自的家主菩萨,这些,就更说不清了。二、梅山教与道教的关系梅山教的法式、法规、都打上了长期游猎,山居野处的烙印,特别是与道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据赵廷光先生在《论瑶族传统文化》一书中所写:“道教传入瑶族社会后,瑶族的宗教信仰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有道教的成分也有原始宗教的残余,二者长期揉合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以道教为主要内容的宗教信仰。而梅山是道教中的分支—梅山教的故地。”有梅山教,也有茅山教。道教中的茅山教派,是南宋时期陶弘景在大茅山(今江苏省金坊县西)筑馆修道,尊重三茅真君为祖师,故创立茅山教。他们主修《上清经》兼修《灵宝经》、《三皇经》。道教梅山派的状况,人们知道甚少。《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右回梅山,侵郑东北。”梅山是蛮夷集中住地,即桃源峒、千家洞、梅山洞等,而梅山教流传至今,主要散居在华南、华西南,及至世界各地的瑶人后裔。他们在各种法事中,有多处说明梅山是这些师公的发祥地。一般情况下,道教的法堂称宫、观,如万寿宫,梅山各地都有。唐家观在安化东坪下面,是一个古道观之所在,离陶澍书院约三华里。佛教法堂称寺、庙,但在瑶族经典中,对宗教场所,却一律称为庙。现今新化县城约三十华里处,就有两个称庙的地方,即谢公庙、奉家庙。梅山教主是张五郎,梅山法主九郎。据瑶经《贡延大会鬼神科》载:梅山有唐杨二姓联姻后,生三子,先后到梅山、卢山、雪峰山学文习武得道。他们的法师就是九郎真武。三兄弟精通道法后,法师以他们为“三元”,命名为“朱交度命天尊”、“九幽拨罪天尊”和“太乙救苦天尊”。瑶民受戒时,都要挂“三元”画像,尊为神圣。也许从梅山法主九郎到梅山三元,是瑶传道教梅山派的一个发展过程。梅山教不管哪个方面都离不开道教的影响。三、梅山教敬奉的梅山神梅山神是管梅山山野百兽之神。敬奉梅山神时,首先举行祭祀仪式,以求得“兽见自追,蛇见自藏,瘴见自隐,妖见逃亡”。关于梅山神的出世,在《梅山记》一文中记述:“上峒梅山胡天宝,青旗青马青刀枪,赐你八只青斑犬,管取山羊度时光。中峒梅山李天荣,黑旗黑马黑刀枪,赐你八只黑斑犬,管取虎豹进坛场……”。梅山教是一种宗教的表现,因其没有经典,也无教义,只有咒语和祭奠仪规。敬梅山神要经过以下几个程序:一是念咒请神。咒云:“一炷青香,二炷茗香,三炷宝香……;请开山圣主,盘瓠大帝,管兵大王,四方土地,翻天倒立张五郎。”敬神中着重是梅山教主张五郎。二是祭梅山教祖师,有向上溯源十八代者,说完名字之后,说道:“弟子请不到的师父与我请来,弟子请不来的师父帮我请来……”三是请诸神“发兵”。兵有六路,念词有梅山神咒:“一请东方甲乙木,木奇兵马护吾身;二请南方丙丁火,火奇兵马护吾身;三请西方庚辛金,金奇兵马护吾身;四请北方壬癸水,水奇兵马护吾身;五请中央戊己土,土奇兵马护吾身;六请阴兵千千万,请起阴兵护吾身。”四是打卦。教主明示,兵马到齐,相喜是阴卦(两卦平面向下),表示神兵到齐,愿意相帮。阳卦(两卦平面向上),表示诸神有怒,不愿来,不吉利。胜卦(一面向上,一面向下),表示祖师神灵已到,亦是吉利。然后请神安座。四、梅山教主张五郎的传说张五郎,史书鲜有记述,而民间传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收集众说于后:众说之一:据民国元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关于张五郎一节云:“楚庄王器重张五郎”。庄王是一个颇有心计的君主,他在回大夫伍参的提问时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01年,楚国大旱,遍地饿殍,楚之四面诸侯,企图趁机进攻,在此面临存亡之秋,庄王一面率大军御敌;一面设法缓解旱情。庄王召来当时有重大影响的巫师巫法真与其徒张五即,设坛求雨,果然求得风师雨伯,使暴雨下了一昼夜,解除了楚国大旱,举国欢腾,庄王惊喜之下,重赏二位师徒。庄王下令,将民间“师教”改为巫教,举国师公改为巫姓,将张五即的“即”加一点,赐名张五郎。此在湘、黔、川、粤等地的茵瑶后裔中,广为流传。众说之二:张五郎为了求得打野兽有更好的本领,就向太上老君学法,太上老君没有收留他,就设法陷害他,太上老君之女“急急如律法令”(道教咒语中之结束语,后来作名字之用,即牵强附会)却暗地爱上了他,并把其父的本领无保留地传给了他。在他们结成夫妻之后,双双回家。然而张五郎自高自大,不把妻子放在眼里,有时还虐待她,“急急如律令”一气之下,逞张高兴,要他倒立行走,她立即使出定身法,将其倒立的形象固定下来,从此,就成了倒立的张五郎了。不管怎样,这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换的反映,也是女性不愿退出主宰地位的说明。众说之三:在冷水江市的三尖乡、新化的天龙山等地,有这样的说法:张五郎的端午节从冬瓜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叫“端午郎”,而这个名字后来改成为张五郎。他向太上老君学法时,说是把其女骗走了,老君大怒,要把他用箭射死,取其头来解恨,“急急如律令”急中生智,要他倒立逃走,因而不但没有射死,反而得救。众说之四:他是盘瓠的化身,瑶家《过山榜》、《评皇券牒》等文中说,盘瓠与公主成婚后,生六男六女,儿本犬身,整日上山赶猎,被羚羊刺死,也有说被虎逼至悬崖跌死,倒挂于悬崖树上。而《随书地埋志》亦说:“盘瓠初死置之于树,乃以竹木刺而下之。”张五郎就是“整日上山赶猎”的盘瓠。既是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也是猎手们对师祖崇拜的意识神。作者在收集各种不同传说之后,同意马少侨与王扬修两先生在邵阳师专学报所载《梅山神初探》一文中之结论:“张五郎传说就是盘瓠传说的演变,张五郎就是“终日寻山赶猎”的盘瓠,从梅山蛮时代的莫徭来说,既是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也是猎手们对祖师崇拜的意识神。”因为,这种结论是合乎逻辑的,可信的。五、梅山教师公的交卦仪式梅山教师公学成后的“出师”仪式是在巫教遗存的基础上,加上道教的法式而成的师公教。清光绪《湖南通志》引《蛮笑集》中所载:“业巫者称为阴纱帽,将老则传之徒,其号召乡里,燃烛、烧香、鸣钟击鼓,师徒妙善冠,衣赭,迎神跳舞,地设一梯,梯列刀数十刃,皆向上,徒手执剑,左手执角而吹,跣足登梯,旋转上下,不惧亦不伤,以示“出师”(毕业),这个学徒,以后可单独布道、做法事。俗称“交卦”或“奏职”。这些师公集体是由祖师、师父、师兄等组成,他们也论资排辈,设坛立教。弟子入门求教,要举行入门拜教仪式。求学弟子要更衣沐浴,净手焚香,烧化纸钱,立盟发誓。师父再三叮嘱各项注意之法规,弟子应诺后,再请其父、兄或有关亲友担保后入教学法,出师仪式极其隆重。一般要在宽敞的场地,用木板搭成一米左右的台子,师祖、师父、师兄、师弟都要到场,地方的绅士,有名望的长者都请来,以及观众数以千百计。台上摆有法衣、水衣、牛角、海螺、木鱼、铙钹之后送给弟子。弟子在学徒期,没有工资,只有饭吃,农忙时回家务农,也就是“半脱产”职业。在道具中,有一面铜铸的“堆锣”,直径约35公分,中间有一凸起如蛋大的圆球,打起来发出“堆堆”长尾声,此系梅山师公特有的法器。道教所敬奉的诸神中,主要是三清、四御、十殿阎王和观音以及五帝等个多幅功德图。在传授学徒时,开始第一天,就是“请水”,即师父身穿法衣,带学徒到江边或井边,用壶载水回来烧茶敬献众神。接着是“封禁”,有的要禁吃荤食,禁讲不净和不太吉利的话。然后就是差“阴兵”。发出“文书”,签书发押,盖上祖传法印(长方形,木雕,篆字),文书上要写师徒的生庚,及师承各代师祖的名字,有的上溯至十八代者,师名、法名写好后放在钱纸箱上(黄纸代金,箔纸代银),宰雄鸡,洒于文与钱纸箱上,敬请各路神灵和天兵天将。一面请神敬神,一面安龙神土地。第二天和第三天,进入严肃紧张的传法仪式。首先由徒弟将师承各种之仪礼、法事,规矩之程序,口头演习或实做一番,如打清蘸、还都堂愿、皇堂愿等等之重点细节,再拜倒于师祖灵位前,三跪九叩首于师父的膝下,师父下襟危坐于太师椅上,表情十分严肃,两唇紧闭,目不斜视,即所谓道貌岸然者之像。徒弟请师父传法,师父排辈按班次,赐以正式法名。完毕后,徒弟要行“过法”典礼,以显示学成出师。要上“刀山”,也有称其上天梯的,即把一些磨得发光的柳叶尖刀,装于梯子上,刀口向上,徒弟光脚,踏刀口梯级而上,梯顶捆有大红布,上有符咒,及师祖名单,也有“三清”、“四御”诸天神之名位,徒弟光脚踩刀上梯之后,更有甚者(少数)倒立于天梯上一两分钟,再下梯来。严肃的师父,还要徒弟下“火海”,以示法术之高超。此法又名“踩犁头火”即将耕田的犁头(五、七、九)单数犁头,用柴火烧至半红或部分红之后,徒弟光脚板,从犁头上踩过,有的还用桐油,大口喷于犁头上,趁口吹大气压下烈焰之际,快速通过,此时火苗呼呼,青烟滚滚,徒弟在其火上,飞步往返三次。观者如潮,喝彩叫绝,紧锣密鼓,炮声震天。徒弟面对师父跑于台下,师父用两片竹制之卦,向上一抛落在竹制的大盘中,如是三个阴卦,或一阴一胜一阳,可算交卦成功。如不符合上述两种,是要其徒心不虔诚,或有“四眼人”(孕妇)在此亵渎神灵。若如是,要延长一天法式,补念经文一天,但不再上“刀山”下“火海”仪式也算完成。徒弟及家庭,要把积蓄之钱,用红包方式(相当于四五十担稻谷的钱)和猪肘、鸡、鱼“三牲”,谢敬师父。这样,就可单独行使香火,打醮不愿或作道场了。别人也就称其为道士、师公了。笔者曾在上梅镇北台上亲眼见至过交卦仪式,又于1942年在洋溪河沙坪,亦目睹此仪式之进行。另外还有一种仪式性质与上述相同但方法却异,听“结幡”,不再述,从略。六、宰杀雄鸡镇煞祈祥是梅山教的特色鸡在周易中谓之阳鸟。《玄中记》云:“每夜子时,则如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鸟皆鸣”。“一唱雄鸡天下白”,雄鸡在人们的生活中确有其好处,鸡鸣狗叫,天下皆同。在梅山地带,雄鸡之应用,普及各种宗教仪式中。如还愿、打蘸、做法式、丧葬、驱鬼、镇邪等。雄鸡之用广而多。这是对雄鸡图腾崇拜的体现,长沙出土楚墓中的人物,御龙锦帛画中就有日中神鸟形。历史学家多处引用一则传说;春秋末期,秦穆公染病不医,便至白日祭庙,见一人面鸟身之神,大惊失色,神对他说:“你不用怕,神认为你十分崇敬虔诚,命我来为你添十年阳寿。”穆公大喜。故此,雄鸡不但可以驱鬼避邪,还可延长寿命,是吉祥之鸟。梅山各地建新房时,木匠师傅必宰雄鸡,绕屋走一回。口中高唱:“吉日吉良,天地开张,鸡血落地,百无禁忌,吉日上梁紫微高照,人财两盛,大吉大昌”。然后,扯把鸡毛带血点于梁上,把一大块红布,披于梁上,梁上挖一小孔,用小红布包米七粒,四方孔古铜钱三枚,用雄黄朱砂调和,写上敬奉紫微大帝、鲁班仙师及木匠这三代师承名字,下署信士人房主及弟子xxx的书文,放入梁中小孔内,小孔外面用一块红布,布上画有太极图与阴阳八卦封好小孔。一直封到此屋的寿命终止时为止。木工师父用围裙包一大堆大米做的粑粑,叫“斋粑”从梁上抛下,小孩吃了这种粑说是好带。在七十以上老人,都目睹过此仪式,提起就记忆犹新。现代在梅山民间建房,也宰杀雄鸡,其法式也简单多了,当然,雄鸡的应用,也不是一切宗教活动都用,如纯属佛教活动就禁止宰杀鸡,因佛教教义,禁止杀生。七、庆娘娘是梅山教独有的内容清道光年间《宝庆府志》载:“楚俗多奉娘娘庙,有天霄、云霄、洞霄者号,即山魈之妫也。能凭人言祸福,小家妇女,假以邀利,远近趋向吉凶,女布坛禹步作法,以拇指、食指、中指遍念,反复作态,口喃喃念咒,若死去,移时复醒,众惊哗曰:娘娘至矣!妇女有病不求医,往问之,即云:我姐来汝家,可立峒祀……磔牲宰鸡,鼓钲嗅嗅,迎神之间,秽亵不径。名曰:庆娘娘。”在梅山各地,及受梅山文化影响之周围各地,都有庆娘娘的习俗。就是当今世纪之交、科技教育大兴的年代里,农村与集镇报娘娘者,大有人在。其与庆娘娘不同之处,就是娘娘婆把香纸焚烧后,坐着不动,打哈嘻若干,手之蹈之,口中念念有词。给信娘娘者算吉凶,送煞。作完以后,名曰“退车”。其所谈之词,与街头巷尾的八先生无异,并且兼有简单的草药治疗。如无把握,则交代病者“神药两全”为好,劝病者求医就诊。今天,梅山地带,如此巫婆,还比较盛行。庆娘娘所信奉之娘娘有三:上洞天霄娘娘,沉默寡言,失魂落魄病娘娘;中洞云霄娘娘喜怒无常,行为诡谲鬼娘娘;下洞洞霄娘娘,风流放荡,打情骂俏骚娘娘。不管是庆娘娘或报娘娘都只作我们研究民俗之用,不宜提倡。八、梅山教在渔牧生产中的遗俗中峒梅山掮棚看鸭。中峒梅山,即今之桃江一带,史书上提者不多,信梅山神者,有看鸭的将鸭棚外围之处“画地为牢”,鸭子就不会到处乱走,黄鼠狼等动物不会到圈内偷吃鸭子,因有梅山神附佑着。只要口念梅山咒语,则兽类不敢近前伤鸭,只围着鸭栅走一转,便逃之夭夭。如看鸭人来了,举铳钩火,一声铳响,兽类倒地。如此这般,有神秘色彩。下峒梅山,还有打鱼摸虾,学了梅山教的,下田捕捉泥鳅,捉到第一条,将其尾巴咬下放生,当天从此得心应手,收获可观。但不能捕久捕多,否则,就有不测之事发生。笔者小时候与一位学过梅山教的老者,在一起跟他捕捉过泥鳅,确如上所述,记忆犹新。坛主老子是捕鱼,看鸭人的所忌。就是如果得罪了坛主老子,就被坛主射而伤者其手足,或生无名肿毒。因而要请师公和坛,否则,不会痊愈。在梅山一带,对小偷或手脚不干净者,至今有人骂“坛主射的”,和坛的时间不长,半天即可。用竹子扎成一个半月形的竹桥,中间插一根竹杆,竹上与竹桥捆有各色的小布条,竹桥用黄纸贴好,师公口念“鱼崽烘(穿过)索索也,嗬也嗬嗬耶……”一般在晚上进行。法式不动大锣鼓,作完法式后,将竹桥送到小河边的水上,然后画一符,用一只小坛子,红布封好,名曰:“封坛”,和坛法式算结束,这一活动,在梅山农村一带,至今尚存。梅山神,在土家族的舍巴日、苗族的椎牛、盘王祭祀以及各地的傩戏中均有出现,因此,要研究湖南傩戏、傩文化,绕不开对梅山文化的研究。一、梅山与“梅山蛮”要研究“梅山文化”,离不开对梅山和梅山蛮的了解。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是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雪峰山区。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因安化境内的梅山而得名。梅山蛮,是秦汉“长沙蛮”和魏晋南北朝“湘州蛮”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唐时的益阳、湘乡、邵阳等县,即今益阳赫山、宁乡、安化、新化、娄底、涟源等区、县。梅山蛮“旧不通中国”,自唐末、五代以来这一地区由被称为“莫徭”的瑶族人民所居住。随着汉族中原文化和长沙中下游文化的不断南下,洞庭湖南平原和湘江、资江流域均已开发,地处湘中的梅山狩猎文明,与后来居上的农耕文明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唐乾宁四年(879),梅山蛮攻潭州。五代梁末帝贞明四年(918),梅山蛮攻邵州。开宝八年(975),梅山蛮又一次进犯邵州武冈、潭州长沙。太平兴国元年(976),宋太宗在平定南唐之后,派兵进攻梅山,俘斩峒民数千,激起峒民的反抗。次年,梅山峒民在左甲首领扶汉阳率领下,攻打北宋边界。宋太宗令翟守素调潭州兵镇压,俘斩峒民二万,仍未使“梅山蛮”屈服。“梅山蛮”长期居住山林,勇猛顽强。历代统治者想用武力征服他们,但都没能成功。宋仁宗开始改变对“梅山蛮”的政策,庆历七年(1047),潭州知州刘元瑜派人入梅山,招抚峒民四百余人。宋神宗熙宁年间,通过王安石的改革,国力增强,宋王朝决意开疆拓土,解决南蛮之患。熙宁五年(1072),潭州知州潘夙、湖南转运副使蔡煜等受命和平解决梅山问题。这年十一月(1073年1月9日),梅山正式归附北宋中央王朝。北宋在梅山设立二邑,上梅山筑一邑,命名“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梅山筑一邑,命名“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章惇先后作《开梅山歌》和《出梅山歌》,形象地记录了这段历史。诗歌中的“不持寸刃得地一千里,王道荡荡尧为天”,掩盖不住“瑶酋长逃逋。”的事实。瑶民自宋太宗调兵镇压,“俘斩峒民二万”之后,就开始“逃逋”,向南迁徙。自宋之后,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十四个省区和移民开始向湖南迁徙;其中,江西又占移民总数的90%。在这种大规模的迁入与迁出的同向运动中,世代居住在梅山地区的瑶人终于离开了梅山,向湘南、湘西南,乃至两广、贵州、甚至海外迁徙。新化、冷水江、涟源、新邵、隆回等古属上梅山的居民均为移民后裔,特别是新化县1991年的《县志》上记载的267名姓氏,百人以上的110来个,修了族谱的竟达105个。这105个姓氏,100%自述为汉族移民后裔;其中88%自述是从江西迁过来的。而2004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在安化全境居民中,已经没有一户瑶民。梅山的瑶人去了何方?——在依然存世的“梅山神祭”的仪式和信仰中,我们应该能够找到答案。二、梅山神1、汉人供奉的“张五郎”梅山人奉信巫教,他们祭祀之神是祖师张五郎,亦称梅山教教主。《梅山咒》“翻坛咒”中有一段对张五郎的介绍:张五郎是唐代山东青州人,12岁学法,16岁至道教圣地江西龙虎山,是梅山教的开坛祖师。安化藉人士张式弘在《梅山猎俗》一文中提供了这样一个记录:至今保存在安化民间的清乾隆十八年文元堂重刊的《显法白蛇海游记》手抄本上有一段与“翻坛咒”十分吻合的叙述。说张五郎,乃雍州(今陕西甘肃青海一带)人氏,亦闾山九郎(当时巫教教主)弟子。五郎名世魁,唐敬宗年间(公元825年),赴试得中,选任山东青州知府。妻为黑虎精所掳,乃赴闾山从九郎学法,杀虎报仇。这里,为我们提供了几条有价值的信息:①张五郎名张世魁,曾为青州知府。②后学巫教,杀虎报仇。③提到了一部题《显法白蛇海游记》的著作。凭着这些信息,我们又找到了江西刘晓迎所撰的《永安市黄景山万福堂大腔傀儡戏与还愿仪式概述》一文。文中提到了众多的傩坛还愿剧目,其中就有《海游记》。《海游记》,全本十场,是出冲傩还愿时演出的神话剧。剧中情节为:宋仁宗时,观音佛母的一根白头发掉落海中,变成一条大白蛇,为害人间。民间有一张氏人家,因父母早亡,只剩下独生子,叫张世魁,这年上京赶考中了头名状元,相爷便将女儿月英配与状元为妻。相爷上朝奏旨,仁宗加封张世魁洪州(江西南昌)上任为官。谁知行到半途,被三诸岭大王将月英擒去,世魁无奈,上到庐山习法解救。庐山许九郎仙师赐他三道灵符,开符烧大王,不想连月英一道烧死,幸亏太白金星下凡救活月英。张世魁夫妻逐往庐山拜谢仙师,仙师留官,封世魁作五郎大将,月英为救难夫人。至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一些推断:①张五郎的原型为张世魁,他曾经为官,后弃官上山习法,为民间所尊奉。②张世魁为解救妻子,曾与虎斗,是一位救难之神、保护之神;也就是一位傩神。其妻子亦为“救难夫人”。③张五郎首先为江西人所供奉,随着江西人入湘进梅山,“五郎大将”逐渐演变成为“梅山神”,梅山神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逐渐被视为“狩猎神”。在长期供奉的过程中,张五郎不断增强神性成为梅山祖师。2、会同傩祭中的梅山神怀化市会同县山民所崇奉的“梅山神”是一个群体,有上洞梅山胡大王、中洞梅山李大王、下洞梅山赵大王、梅山大王的儿子九郎太子、翻坛倒洞张五郎、下洞娘娘,以及梅山猖兵。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下洞娘娘”。下洞娘娘,田姓,江西泰和县人,丑年丑月丑日丑时生。只因梳有两条丫角小辫,所以又称丫角娘娘或丫角小妹。小妹嫁到了辰州张家之后,终日吵闹作恶,张公无奈,应允分家。丫角小妹因此被称为“捣家精”。丫角小妹不得人心,被赶出家门。不久,天遭大旱,草木皆枯,百姓饿死。丫角小妹见到百姓困苦,即沿途乞讨进京,向君王报告灾情,君王终于下旨救灾。丫角小妹在回家的路上,三天未沾水和米,终于客死他乡。玉帝见丫角小妹为民请命有功,遂敕封她为下洞娘娘。《送下洞》是合同傩戏时的重要关目。凡有家门不和顺者,就被认为是下洞娘娘作祟,要请巫师将下洞娘娘送走。在这里,下洞娘娘就是一位邪神。同样,在会同傩戏“杠菩萨”《杠梅山》中“梅山”更是一位“邪王”。这里的山民,凡遭不测,必请巫师酬祭梅山神。巫师在傩坛上演出《杠梅山》时,先后扮作吊颈鬼、产难鬼、树打鬼、溺水鬼、砍头鬼、枪打鬼、跌死鬼、饿死鬼、虎伤鬼、毒死鬼……,来完成驱除疫鬼的傩仪。很显然,在这个傩戏中,梅山神就是这一切厉鬼的首领。在会同的傩仪之中,我们发现,山民们对梅山神祗有一种既敬又畏、既恨又亲的复杂情感:他们的一切不幸,与梅山神有关;但要驱除这种不幸,又必须祈求梅山神。会同县秦为黔中郡地,宋时取县名“会同”,有“会合谐同”之意,对梅山神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民族冲突、民族融合的历史现状。3、瑶人供奉的“梅山神”湖南蓝山县的梅山祭祀,呈现出一种更为原始的巫仪形态:蓝山梅山神坛上供奉三尊木雕神像,居中间正襟危坐的是“梅山法主大王”、两手着地、头朝下、两脚朝天者是“翻坛大将”,牵着猎狗如行走状的是“带狗郎君”。二十世纪50年代的安化云台山,以及今天的沅陵、会同等地,也有猎双手撑地,两脚朝天的木雕倒立神像和傩坛画像。蓝山梅山神祗为数众多,如梅山祖师、上洞梅山五郎、中洞梅山五郎、下洞梅山五郎、梅山一郎、梅山二郎、梅山三郎、梅山四郎、梅山五郎、梅山六郎、梅山七郎、梅山八郎、梅山九郎、梅山十郎、收邪梅山、灭邪梅山、斩邪梅山、梅山兵马、梅山兵将、梅山大法师、梅山法武大将军等。他们与众多的其他神祗一起,成为了梅山神坛上的偶像。在这些梅山神中,翻坛大将为张五郎,上洞梅山赵大王叫赵可德,中洞梅山胡大王,下洞梅山李大王叫李日新;其他梅山神,无名无姓无简历。是梅山神祭中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与巫师共同完成狩猎法术的“工具”。4、土家人的“梅山娘娘”土家先民以善于射猎著称,而每次打猎前都要祭祀猎神“梅山娘娘”。她的神位设在房屋后的右侧的秘密僻静之处,用三块石头压着一些茅草。猎人在打猎前后都要举行“安梅山”的祭祀仪式,供祭梅山娘娘。吴扬才先生在湖南张家界收集到的土家族《梅山娘娘》,记录了梅山娘娘的传说:古时,有个姑娘叫梅山,长到十五、六岁,跟着爹爹去打猎。她的箭法很好,还通鸟兽的语言,因此每次打猎总是满载而归。她冬天不打怀胎兽,春季不打孵窝鸟。她发明了土火枪,机智地捕获了熊,使土家人生活从此不再受熊骚扰。梅山从此名声大振,土家人对她十分敬爱。消息传到土司王那里,他要娶梅山做妾,梅山誓死不从。土王说:“你不嫁也可以,你若能将山上的猛虎除掉就放你。”梅山连夜上北山打虎,终于将捕获。但在回家途中,不幸一脚踩进土王设下的陷阱而死去。噩耗传到山寨里,民情激愤,土家人立即起事,土王被碎尸万段。土家人从此将梅山供奉起来,成为猎神,永远保佑土家人出猎平安,猎物丰盛。这一传说经过土家人世代传承,留下了许多不断加工改造的痕迹;但土家族的这种女神崇拜,像古希腊女猎神狄安娜一样,显得原始、古老。应该指出:在土家族宏大的传统祭祀仪式之中,“梅山娘娘”的祭祀只是极小的一个部分。它与“梅山文化”发生关联,是由于土家族先民的迁徙所致。据专家考证,土家族是在唐宋之后相对稳定的数百年间形成的,它的文化中复合了古代洞庭湖区的楚汉文化因素(参见柴焕波《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第59、62页)。因此,在土家族的狩猎仪式中,保存了古代梅山神祭中的历史内容,一点也不应感到奇怪。5、白族狩猎三女神“梅神”如土家族的“梅山娘娘”一样,云南、贵州毕节的白族人也供奉女猎神,三位女神分别名叫上洞梅神、中洞梅神、下洞梅神。她们是山神的妻子。这种称谓,与梅山蛮的迁徙有着一定的联系。三、梅山祭祀仪式:安化、新化等地,已不存在完整的梅山巫仪,但会同、蓝山等县还有这种仪式的存在。蓝山瑶族的狩猎巫术仪式“梅山坛”,分为“肉坛”和“红坛”两种。两种的区别在于捕猎方式的不同:“肉坛”是以绳索、陷阱等装置方式捕猎;“红坛”是以火铳、弓弩等射击方式捕猎。它的基本仪式是:1、立坛、扎坛:猎人设立“肉坛”谓之“立坛”,设立“红坛”谓之“扎坛”。二者叩请的神祗和供奉的祭品也基本一致;巫师请神念咒之后,在坛中连翻三个筋斗退出神坛,将雄鸡穿胸刺死,请神完毕。2、出门、上路:猎人出门时,要在“梅山坛”前祷告,求神保佑,然后隐蔽上路。出门数步便念“藏身咒”,用左脚蹬地,回头朝来路吹一口气,念“金刀诀”隐身。3、进山收禁:猎人进山,念咒求神保佑。挖一小洞,谓之“金井”,念“收禁咒”将邪法、伤神、妖精押在井中,卜卦,用泥土合上洞口。4、设陷捕猎:在设置陷阱、装置,捕猎的过程,或捕猎并不顺利的时候,均有一系列的法事和咒语配合进行。5、谢神分红:狩猎归来,还愿谢神。所得猎物,见者有份,但在猎物被捆绑之后赶到现场的人无权分红。四、傩戏《杠梅山》:在怀化洪江傩戏“扛菩萨”中,有一出与梅山神祭无关,却与梅山蛮有着密切关联的傩戏《扛梅山》。我们根据李怀荪的整理,将剧情复述如下:第一场梅山传令:上洞梅山王的寿诞将近,中洞梅山、下洞梅山、柳碧将军、铁君十郎、丫角小妹、梅小一姑、梅小二姑、陈刘和尚前来参拜。梅山王派陈刘和尚下山为寿宴采办猪羊。第二场柳碧射猎:柳碧将军为祝寿,带领人马至后山射猎。第三场世昌训女:富豪许世昌中年丧妻,膝下只有一女。许世昌外出会友,让女儿转回绣房。第四场陈刘惹祸:陈刘和尚下山采买,偶见许家小姐美貌,便以借茶为名进得许宅,欲以作媒为名,带小姐上山;小姐不从,碰壁而亡。其游魂告知父亲。第五场桃源告状:许世昌至桃源谢灵王前状告梅山强盗。谢灵王决定征剿梅山。第六场梅山打散:上洞梅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到攻击,被打散后,四处逃亡。第七场定计摆擂:梅王逃亡之后,又收得八爷、九弟二将,准备重振梅山。他们商定,在十字路口摆下百日擂台,重聚梅山兄弟。第八场——第十三场打擂:沦为乞丐的铁君十郎,去鬼谷子山学艺的柳碧将军,去梨山学法的丫角小妹、一姑、二姑,至五台山学法的陈刘和尚,分别前来打擂,重新相聚。陈刘和尚为自己以前的鲁莽十分悔恨。他们请得高僧高道,超度许小姐亡灵。上、中、下洞梅山王因年纪老迈,将梅山之事托付柳碧将军。第十四场良因圆满:梅山重振,惊动桃源谢灵王,谢灵王率兵再打梅山,双方恶战,难分胜负。南海观音菩萨知道情况后说道:“我道争端何起,却原来为的是一桩陈冤旧事,造成这般恶果。”于是赴桃源与唐氏太婆一起,吩咐“双方倒戈卸甲,共保唐室江山。”梅山人马在柳碧将军的带领下,在傩坛上扫邪扶正。仔细分析这部剧目,我们不难看出,《扛梅山》是一部大型的舞台剧目。它的上场主要人物多达15人,另有群众角色多人;它的角色行当齐整,生旦净丑俱全;全剧以辰河高腔演唱。剧作结构严谨,场面恢弘,从艺术上明显受到汉民族成熟戏剧形态的影响,已经完成了由“祭祀戏剧”向“观赏戏剧”的转型。它应该是辰河戏高腔较早的剧目。从《扛梅山》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与梅山文化发生冲突,然后走向融合的一次历史性记录。虽说它是艺术作品,但它反映的却是一种历史的真实。五、梅山神祭的文化价值:原始的狩猎经济,随着社会文明的更替,早已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消失;狩猎,这种生产活动,也随着保护生态平衡为现代社会所禁止。因此,与狩猎经济一起生成和发展的狩猎祭祀仪式,也成为了一种永远失去的历史文化。梅山神祭祀,作为一种原始狩猎巫仪在现代社会的遗存,虽然在我们眼前呈现的仅只一鳞半爪,但它仍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历史的信息:我们,特别是湖南人——曾经这样走过。从这一点来说,它与历史典籍、考古发现一样,同是我们今天深刻认识湖湘文化的可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存的梅山神祭,与艺术的关联已经不大。它在历史长期的演变过程,狩猎巫仪的艺术因子,早已分化、演变、进化为当地的山歌、舞蹈、诗歌、传说……;但在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之下,会同的傩戏尚还留下了历史的印痕。虽然历史典籍、考古文物都还缺少梅山先民们的生活描述,但在傩戏《扛菩萨》中,历史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一点,难能可贵。梅山的居民早已几度迁移,梅山人的生活、生产方式早已变化,梅山文化早已发生了质的改造。但一方水土必定养育一方文化,虽然“梅山神祭”已经死亡,但它的文化之根还在,它在精彩博大的湖湘文化中,有着自己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孙文辉/文禹海君/编辑)作者介绍:孙文辉湖南益阳人。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出版了学术专著《戏剧哲学——人类的群体艺术》(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获第五届湖南图书奖)、《人类的梦境——影视剧原理》(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剧本集《浪子吟》(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部分剧作获田汉戏剧文学奖),并在《文艺研究》、《中国戏剧》、《剧本》、《戏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东方艺术》、《民族艺术》、《艺海》等全国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万字。梅山神,在土家族的舍巴日、苗族的椎牛、盘王祭祀以及各地的傩戏中均有出现,因此,要研究湖南傩戏、傩文化,绕不开对梅山文化的研究。一、梅山与“梅山蛮”要研究“梅山文化”,离不开对梅山和梅山蛮的了解。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是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雪峰山区。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因安化境内的梅山而得名。梅山蛮,是秦汉“长沙蛮”和魏晋南北朝“湘州蛮”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唐时的益阳、湘乡、邵阳等县,即今益阳赫山、宁乡、安化、新化、娄底、涟源等区、县。梅山蛮“旧不通中国”,自唐末、五代以来这一地区由被称为“莫徭”的瑶族人民所居住。随着汉族中原文化和长沙中下游文化的不断南下,洞庭湖南平原和湘江、资江流域均已开发,地处湘中的梅山狩猎文明,与后来居上的农耕文明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唐乾宁四年(879),梅山蛮攻潭州。五代梁末帝贞明四年(918),梅山蛮攻邵州。开宝八年(975),梅山蛮又一次进犯邵州武冈、潭州长沙。太平兴国元年(976),宋太宗在平定南唐之后,派兵进攻梅山,俘斩峒民数千,激起峒民的反抗。次年,梅山峒民在左甲首领扶汉阳率领下,攻打北宋边界。宋太宗令翟守素调潭州兵镇压,俘斩峒民二万,仍未使“梅山蛮”屈服。“梅山蛮”长期居住山林,勇猛顽强。历代统治者想用武力征服他们,但都没能成功。宋仁宗开始改变对“梅山蛮”的政策,庆历七年(1047),潭州知州刘元瑜派人入梅山,招抚峒民四百余人。宋神宗熙宁年间,通过王安石的改革,国力增强,宋王朝决意开疆拓土,解决南蛮之患。熙宁五年(1072),潭州知州潘夙、湖南转运副使蔡煜等受命和平解决梅山问题。这年十一月(1073年1月9日),梅山正式归附北宋中央王朝。北宋在梅山设立二邑,上梅山筑一邑,命名“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梅山筑一邑,命名“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章惇先后作《开梅山歌》和《出梅山歌》,形象地记录了这段历史。诗歌中的“不持寸刃得地一千里,王道荡荡尧为天”,掩盖不住“瑶酋长逃逋。”的事实。瑶民自宋太宗调兵镇压,“俘斩峒民二万”之后,就开始“逃逋”,向南迁徙。自宋之后,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十四个省区和移民开始向湖南迁徙;其中,江西又占移民总数的90%。在这种大规模的迁入与迁出的同向运动中,世代居住在梅山地区的瑶人终于离开了梅山,向湘南、湘西南,乃至两广、贵州、甚至海外迁徙。新化、冷水江、涟源、新邵、隆回等古属上梅山的居民均为移民后裔,特别是新化县1991年的《县志》上记载的267名姓氏,百人以上的110来个,修了族谱的竟达105个。这105个姓氏,100%自述为汉族移民后裔;其中88%自述是从江西迁过来的。而2004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在安化全境居民中,已经没有一户瑶民。梅山的瑶人去了何方?——在依然存世的“梅山神祭”的仪式和信仰中,我们应该能够找到答案。二、梅山神1、汉人供奉的“张五郎”梅山人奉信巫教,他们祭祀之神是祖师张五郎,亦称梅山教教主。《梅山咒》“翻坛咒”中有一段对张五郎的介绍:张五郎是唐代山东青州人,12岁学法,16岁至道教圣地江西龙虎山,是梅山教的开坛祖师。安化藉人士张式弘在《梅山猎俗》一文中提供了这样一个记录:至今保存在安化民间的清乾隆十八年文元堂重刊的《显法白蛇海游记》手抄本上有一段与“翻坛咒”十分吻合的叙述。说张五郎,乃雍州(今陕西甘肃青海一带)人氏,亦闾山九郎(当时巫教教主)弟子。五郎名世魁,唐敬宗年间(公元825年),赴试得中,选任山东青州知府。妻为黑虎精所掳,乃赴闾山从九郎学法,杀虎报仇。这里,为我们提供了几条有价值的信息:①张五郎名张世魁,曾为青州知府。②后学巫教,杀虎报仇。③提到了一部题《显法白蛇海游记》的著作。凭着这些信息,我们又找到了江西刘晓迎所撰的《永安市黄景山万福堂大腔傀儡戏与还愿仪式概述》一文。文中提到了众多的傩坛还愿剧目,其中就有《海游记》。《海游记》,全本十场,是出冲傩还愿时演出的神话剧。剧中情节为:宋仁宗时,观音佛母的一根白头发掉落海中,变成一条大白蛇,为害人间。民间有一张氏人家,因父母早亡,只剩下独生子,叫张世魁,这年上京赶考中了头名状元,相爷便将女儿月英配与状元为妻。相爷上朝奏旨,仁宗加封张世魁洪州(江西南昌)上任为官。谁知行到半途,被三诸岭大王将月英擒去,世魁无奈,上到庐山习法解救。庐山许九郎仙师赐他三道灵符,开符烧大王,不想连月英一道烧死,幸亏太白金星下凡救活月英。张世魁夫妻逐往庐山拜谢仙师,仙师留官,封世魁作五郎大将,月英为救难夫人。至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一些推断:①张五郎的原型为张世魁,他曾经为官,后弃官上山习法,为民间所尊奉。②张世魁为解救妻子,曾与虎斗,是一位救难之神、保护之神;也就是一位傩神。其妻子亦为“救难夫人”。③张五郎首先为江西人所供奉,随着江西人入湘进梅山,“五郎大将”逐渐演变成为“梅山神”,梅山神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逐渐被视为“狩猎神”。在长期供奉的过程中,张五郎不断增强神性成为梅山祖师。2、会同傩祭中的梅山神怀化市会同县山民所崇奉的“梅山神”是一个群体,有上洞梅山胡大王、中洞梅山李大王、下洞梅山赵大王、梅山大王的儿子九郎太子、翻坛倒洞张五郎、下洞娘娘,以及梅山猖兵。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下洞娘娘”。下洞娘娘,田姓,江西泰和县人,丑年丑月丑日丑时生。只因梳有两条丫角小辫,所以又称丫角娘娘或丫角小妹。小妹嫁到了辰州张家之后,终日吵闹作恶,张公无奈,应允分家。丫角小妹因此被称为“捣家精”。丫角小妹不得人心,被赶出家门。不久,天遭大旱,草木皆枯,百姓饿死。丫角小妹见到百姓困苦,即沿途乞讨进京,向君王报告灾情,君王终于下旨救灾。丫角小妹在回家的路上,三天未沾水和米,终于客死他乡。玉帝见丫角小妹为民请命有功,遂敕封她为下洞娘娘。《送下洞》是合同傩戏时的重要关目。凡有家门不和顺者,就被认为是下洞娘娘作祟,要请巫师将下洞娘娘送走。在这里,下洞娘娘就是一位邪神。同样,在会同傩戏“杠菩萨”《杠梅山》中“梅山”更是一位“邪王”。这里的山民,凡遭不测,必请巫师酬祭梅山神。巫师在傩坛上演出《杠梅山》时,先后扮作吊颈鬼、产难鬼、树打鬼、溺水鬼、砍头鬼、枪打鬼、跌死鬼、饿死鬼、虎伤鬼、毒死鬼……,来完成驱除疫鬼的傩仪。很显然,在这个傩戏中,梅山神就是这一切厉鬼的首领。在会同的傩仪之中,我们发现,山民们对梅山神祗有一种既敬又畏、既恨又亲的复杂情感:他们的一切不幸,与梅山神有关;但要驱除这种不幸,又必须祈求梅山神。会同县秦为黔中郡地,宋时取县名“会同”,有“会合谐同”之意,对梅山神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民族冲突、民族融合的历史现状。3、瑶人供奉的“梅山神”湖南蓝山县的梅山祭祀,呈现出一种更为原始的巫仪形态:蓝山梅山神坛上供奉三尊木雕神像,居中间正襟危坐的是“梅山法主大王”、两手着地、头朝下、两脚朝天者是“翻坛大将”,牵着猎狗如行走状的是“带狗郎君”。二十世纪50年代的安化云台山,以及今天的沅陵、会同等地,也有猎双手撑地,两脚朝天的木雕倒立神像和傩坛画像。蓝山梅山神祗为数众多,如梅山祖师、上洞梅山五郎、中洞梅山五郎、下洞梅山五郎、梅山一郎、梅山二郎、梅山三郎、梅山四郎、梅山五郎、梅山六郎、梅山七郎、梅山八郎、梅山九郎、梅山十郎、收邪梅山、灭邪梅山、斩邪梅山、梅山兵马、梅山兵将、梅山大法师、梅山法武大将军等。他们与众多的其他神祗一起,成为了梅山神坛上的偶像。在这些梅山神中,翻坛大将为张五郎,上洞梅山赵大王叫赵可德,中洞梅山胡大王,下洞梅山李大王叫李日新;其他梅山神,无名无姓无简历。是梅山神祭中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与巫师共同完成狩猎法术的“工具”。4、土家人的“梅山娘娘”土家先民以善于射猎著称,而每次打猎前都要祭祀猎神“梅山娘娘”。她的神位设在房屋后的右侧的秘密僻静之处,用三块石头压着一些茅草。猎人在打猎前后都要举行“安梅山”的祭祀仪式,供祭梅山娘娘。吴扬才先生在湖南张家界收集到的土家族《梅山娘娘》,记录了梅山娘娘的传说:古时,有个姑娘叫梅山,长到十五、六岁,跟着爹爹去打猎。她的箭法很好,还通鸟兽的语言,因此每次打猎总是满载而归。她冬天不打怀胎兽,春季不打孵窝鸟。她发明了土火枪,机智地捕获了熊,使土家人生活从此不再受熊骚扰。梅山从此名声大振,土家人对她十分敬爱。消息传到土司王那里,他要娶梅山做妾,梅山誓死不从。土王说:“你不嫁也可以,你若能将山上的猛虎除掉就放你。”梅山连夜上北山打虎,终于将捕获。但在回家途中,不幸一脚踩进土王设下的陷阱而死去。噩耗传到山寨里,民情激愤,土家人立即起事,土王被碎尸万段。土家人从此将梅山供奉起来,成为猎神,永远保佑土家人出猎平安,猎物丰盛。这一传说经过土家人世代传承,留下了许多不断加工改造的痕迹;但土家族的这种女神崇拜,像古希腊女猎神狄安娜一样,显得原始、古老。应该指出:在土家族宏大的传统祭祀仪式之中,“梅山娘娘”的祭祀只是极小的一个部分。它与“梅山文化”发生关联,是由于土家族先民的迁徙所致。据专家考证,土家族是在唐宋之后相对稳定的数百年间形成的,它的文化中复合了古代洞庭湖区的楚汉文化因素(参见柴焕波《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第59、62页)。因此,在土家族的狩猎仪式中,保存了古代梅山神祭中的历史内容,一点也不应感到奇怪。5、白族狩猎三女神“梅神”如土家族的“梅山娘娘”一样,云南、贵州毕节的白族人也供奉女猎神,三位女神分别名叫上洞梅神、中洞梅神、下洞梅神。她们是山神的妻子。这种称谓,与梅山蛮的迁徙有着一定的联系。三、梅山祭祀仪式:安化、新化等地,已不存在完整的梅山巫仪,但会同、蓝山等县还有这种仪式的存在。蓝山瑶族的狩猎巫术仪式“梅山坛”,分为“肉坛”和“红坛”两种。两种的区别在于捕猎方式的不同:“肉坛”是以绳索、陷阱等装置方式捕猎;“红坛”是以火铳、弓弩等射击方式捕猎。它的基本仪式是:1、立坛、扎坛:猎人设立“肉坛”谓之“立坛”,设立“红坛”谓之“扎坛”。二者叩请的神祗和供奉的祭品也基本一致;巫师请神念咒之后,在坛中连翻三个筋斗退出神坛,将雄鸡穿胸刺死,请神完毕。2、出门、上路:猎人出门时,要在“梅山坛”前祷告,求神保佑,然后隐蔽上路。出门数步便念“藏身咒”,用左脚蹬地,回头朝来路吹一口气,念“金刀诀”隐身。3、进山收禁:猎人进山,念咒求神保佑。挖一小洞,谓之“金井”,念“收禁咒”将邪法、伤神、妖精押在井中,卜卦,用泥土合上洞口。4、设陷捕猎:在设置陷阱、装置,捕猎的过程,或捕猎并不顺利的时候,均有一系列的法事和咒语配合进行。5、谢神分红:狩猎归来,还愿谢神。所得猎物,见者有份,但在猎物被捆绑之后赶到现场的人无权分红。四、傩戏《杠梅山》:在怀化洪江傩戏“扛菩萨”中,有一出与梅山神祭无关,却与梅山蛮有着密切关联的傩戏《扛梅山》。我们根据李怀荪的整理,将剧情复述如下:第一场梅山传令:上洞梅山王的寿诞将近,中洞梅山、下洞梅山、柳碧将军、铁君十郎、丫角小妹、梅小一姑、梅小二姑、陈刘和尚前来参拜。梅山王派陈刘和尚下山为寿宴采办猪羊。第二场柳碧射猎:柳碧将军为祝寿,带领人马至后山射猎。第三场世昌训女:富豪许世昌中年丧妻,膝下只有一女。许世昌外出会友,让女儿转回绣房。第四场陈刘惹祸:陈刘和尚下山采买,偶见许家小姐美貌,便以借茶为名进得许宅,欲以作媒为名,带小姐上山;小姐不从,碰壁而亡。其游魂告知父亲。第五场桃源告状:许世昌至桃源谢灵王前状告梅山强盗。谢灵王决定征剿梅山。第六场梅山打散:上洞梅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到攻击,被打散后,四处逃亡。第七场定计摆擂:梅王逃亡之后,又收得八爷、九弟二将,准备重振梅山。他们商定,在十字路口摆下百日擂台,重聚梅山兄弟。第八场——第十三场打擂:沦为乞丐的铁君十郎,去鬼谷子山学艺的柳碧将军,去梨山学法的丫角小妹、一姑、二姑,至五台山学法的陈刘和尚,分别前来打擂,重新相聚。陈刘和尚为自己以前的鲁莽十分悔恨。他们请得高僧高道,超度许小姐亡灵。上、中、下洞梅山王因年纪老迈,将梅山之事托付柳碧将军。第十四场良因圆满:梅山重振,惊动桃源谢灵王,谢灵王率兵再打梅山,双方恶战,难分胜负。南海观音菩萨知道情况后说道:“我道争端何起,却原来为的是一桩陈冤旧事,造成这般恶果。”于是赴桃源与唐氏太婆一起,吩咐“双方倒戈卸甲,共保唐室江山。”梅山人马在柳碧将军的带领下,在傩坛上扫邪扶正。仔细分析这部剧目,我们不难看出,《扛梅山》是一部大型的舞台剧目。它的上场主要人物多达15人,另有群众角色多人;它的角色行当齐整,生旦净丑俱全;全剧以辰河高腔演唱。剧作结构严谨,场面恢弘,从艺术上明显受到汉民族成熟戏剧形态的影响,已经完成了由“祭祀戏剧”向“观赏戏剧”的转型。它应该是辰河戏高腔较早的剧目。从《扛梅山》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与梅山文化发生冲突,然后走向融合的一次历史性记录。虽说它是艺术作品,但它反映的却是一种历史的真实。五、梅山神祭的文化价值:原始的狩猎经济,随着社会文明的更替,早已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消失;狩猎,这种生产活动,也随着保护生态平衡为现代社会所禁止。因此,与狩猎经济一起生成和发展的狩猎祭祀仪式,也成为了一种永远失去的历史文化。梅山神祭祀,作为一种原始狩猎巫仪在现代社会的遗存,虽然在我们眼前呈现的仅只一鳞半爪,但它仍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历史的信息:我们,特别是湖南人——曾经这样走过。从这一点来说,它与历史典籍、考古发现一样,同是我们今天深刻认识湖湘文化的可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存的梅山神祭,与艺术的关联已经不大。它在历史长期的演变过程,狩猎巫仪的艺术因子,早已分化、演变、进化为当地的山歌、舞蹈、诗歌、传说……;但在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之下,会同的傩戏尚还留下了历史的印痕。虽然历史典籍、考古文物都还缺少梅山先民们的生活描述,但在傩戏《扛菩萨》中,历史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一点,难能可贵。梅山的居民早已几度迁移,梅山人的生活、生产方式早已变化,梅山文化早已发生了质的改造。但一方水土必定养育一方文化,虽然“梅山神祭”已经死亡,但它的文化之根还在,它在精彩博大的湖湘文化中,有着自己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梅山神张五郎探略(转)梅山神,张五郎在湘、黔、桂、渝、鄂五省(区)的广大地域,流传着一种猎人信奉的民间原始宗教——梅山教。梅山教统称为“三峒梅山”,依据其不同的狩猎方式,分为“上峒梅山”,为射猎者所信奉;“中峒梅山”,为赶山打猎者所信奉;“下峒梅山”,为装山套猎者所信奉。“三峒梅山”的信奉者们,都对一位名叫张五郎的神祗顶礼膜拜。猎人们对张五郎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民间俗神张五郎,神秘莫测给人们留下许多难解的疑团。笔者通过湘西南一带梅山教的田野考察,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撰此文为学术界同仁对张五郎的研究提供参考。一、张五郎的神像及其祭奠张五郎又名陈十五郎,是湘西南梅山教中唯一以木雕神像供奉的神祗。人们往往对此神冠以“翻坛倒峒”四字,称“翻坛倒洞张五郎 。”张五郎是一位双手撑地,两脚朝天的倒立神。神像由民间专事神像制作的工匠,用野葡萄或家葡萄的藤雕刻。神像的高度,一般二十至二十五公分,雕刻时,要以靠根的部份雕刻神像的头。神像雕成之后,在背上开一方孔,方孔里装一副中草药代表神的内脏、骨髓。这些药包括:1、灶心土:常年烧结,是干的土,代表肝;2、破故纸:故纸为圣贤之书,代表肾;3、杜仲皮:代表脾;4、神仙叶:形同肺叶,代表肺;5、野棉球:棉长在芯上,代表心;6、海马:代表骨骼。除此之外,还要加千里眼、顺风耳、龙眼肉、珍珠四味明目、聪耳之药。方孔封闭时,还要放少许金、银在内。而后再将一副银制喉管,安在神像的喉头。张五郎神像由师父赠送给徒弟,徒弟学成时,师父要在梅山神坛前念动神词和“金光咒”,为神像作“开光”科仪,而后将神像安放在徒弟的梅山神坛上。湘西南上峒梅山的信奉者,主要是用毒箭射猎老虎、豹子等猛兽,称为“虎匠”。虎匠的梅山坛,安在堂屋祖坛的右侧。板壁上,钉着三枚长约四十公分的长竹钉。中间的竹钉高些,两侧的竹钉低些。竹钉上,铺着一块称为“云头布”的红布。神坛在“云头布”的罩盖之下,有一张写有“玉皇老君梅山四山九郎五狷之神位”的神榜,贴在板壁上,神榜之前的神案上,便供着倒立的张五郎神像。虎匠的梅山神坛,平时安在自己的家中,称为“坐坛”。外出狩猎时,从坐坛上将神像取下,以“云头布”缠裹,头、手朝下,挂在行担上。同时还要挂一个竹制的香筒,燃三炷神香,沿途香火不灭。虎匠到达营地,便在住户的家中,按照“坐坛”的规制,安一座梅山虎匠的“行坛”,供奉张五郎神像。不论“坐坛”或“行坛”,都必须日夜香火不绝。虎匠每次行猎出行和行猎归来,都要到坛前作例行的科仪。新坛弟子出师,举行盛大的抛牌界卦仪式;界卦师父将张五郎神像授给弟子。届时由界卦师父领唱,新坛弟子与众人(包括新坛弟子的师友、亲眷和乡邻)同声帮和,高唱《梅山歌》,迎接张五郎及梅山诸神降临法坛,领受祭奠,并接纳新坛弟子成为梅山虎匠的一员。每当虎匠猎获了老虎时,要将死虎放在长凳之上,头朝神坛,虎匠骑上死虎的背,逐一向张五郎及梅山诸神禀报;梅山弟子的神弓药箭,已将猛虎射死。每念一神圣名讳时,要在死虎身上的各处拔下虎毛少许,向空中抛撒,谓之“散花”。此外,梅山虎匠在每年的农历除夕还要进行例行的科仪,称为“贺坛”,旨在庆祝一年间坛间的兴旺,祈求新的一年能得到更多的猎物。贺坛在有名望的虎匠家中进行,当地群众也多趋至观看。如果那年打得了老虎,主东便要在这天杀猪宰羊,同时要将“箭口肉”(即老虎中箭的那一块肉,烘干存放)供在张五郎的神像前。傍晚,头戴“云头布”的虎匠们纷至沓来,入夜虎匠们聚饮,酒醉饭饱,虎匠们围聚梅山坛前,一领众和,高唱《梅山歌》“贺坛”。虎匠们的歌唱,除了酬谢神灵的恩赐,祈求神灵的庇估等固定的内容以外,还由虎匠们即兴编唱,唱的是这一年间他们惊心动魄的猎虎场面。通宵达旦的“贺坛”,一直要持续到大年初一的清晨,兴犹未尽的虎匠们,在张五郎神像前深深作揖,而后各自散去。湘西南中峒梅山的信奉者,主要是持火狗追赶、射杀野猪等大型野兽。称为“打山佬”。打山佬的梅山法坛,称为“打山坛”,安设在打山佬住宅附近的树林之中,供的或是一只复地的瓦罐,或是几块叠搁的砖头,代表他们各自的师父。打山佬外出赶山打猎之前,必须先到打山坛问卦占卜。届时,除了“观师”之外,还要默念“请神”,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张五郎。打山佬赶山打猎,若遇危难,便要以Huo Yao拌和口水,将自己的脸涂黑,就地“立天柱”(即头手着地,两脚朝天),祷告神灵。这是因为梅山的“梅”字,与“煤”同音。而煤是黑的,将脸涂黑,说明是自己是梅山弟子。“立天柱”,则说明自己是张五郎的传人。湘西南下峒梅山的信奉者,主要是以机关绳索套猎野猫(俗称“猫猪”)等小型野兽。称为“猫猪匠”。猫猪匠们,每人都有一尊张五郎神像,并在自家屋后的墙壁脚设有梅山坛,早晚装香供奉。每逢上山安装套索时,便将神像装在一只随身携带的竹篓中,带到山上,装套之前要就近选择一地,或是树洞,或是岩穴,安放张五郎神像,并作法安坛,而后才进行装套作业。套索安装完毕,猫猪匠回到家中,供奉张五郎的梅山神坛仍留在山中。意为猎场的所有事情,都留给张五郎来处置了。此后,猫猪匠隔三岔五上山察看,并到坛前作法。若套索机关发作,套着了野兽,猫猪匠便将野兽连同张五郎神像一同携归家中,首先将张五郎神像送归墙壁脚的神坛,而后将猎获的野兽铺放坛前,焚香烧纸,进行祭奠。祭奠的仪式简单,猫猪匠一手拿梅筒(一截中指大,长约二十公分的紫竹竹筒)吹响,一手顺着野兽毛的方向拔下少许向空中抛撒。吹一声梅筒,拢少许野兽毛抛撒,边续三次,仪式即成。二、民间传说中的张五郎在湘西南一带,有关张五郎的传说主要有以下两则:其一为:猎人张五郎,到太上老君那里学法,深得太上老君喜爱,而太上老君并不知道,他的女儿姬姬,暗中已经和张五郎相爱了。姬姬向父亲禀明他对张五郎的爱慕。太上老君极力反对这桩婚事,并下令驱逐张五郎。姬姬无奈,邀约张五郎私奔。姬姬为了保证张五郎的安全,将他遮挡在手中的神伞之中。太上老君得知此情,勃然大怒,追至路途,放出飞剑,欲除却张五郎。一剑、二剑,都被姬姬的神伞挡了回去,太上老君又放出神伞无法遮挡的第三剑。姬姬见心上人危在旦夕,急中生智,将月经布抛上云头,玷污了父亲放出的飞剑。张五郎的性命得以保全。为了使张五郎不再受到伤害,姬姬让他的身子倒转,头、手着地,两脚朝天,变得面目全非,躲过了太上老君的追杀。后来,张五郎将法术在猎人中广为传播,这些法术便是民间流传的梅山之法。张五郎受到猎人的拥戴,他也成为了猎人敬奉的梅山之神。因此,梅山教供奉着一尊倒立的梅山神像。那罩在梅山神坛上,缠在梅山虎匠头上的红色“云头布”,原来是姬姬的月经布。湘西南的巫傩,有神张赵二郎,其传说与张五郎传说多有相同处。即张、赵二家相邻,二家均无子嗣。某年,相邻的墙上结着一个南瓜,为了这个南瓜,两家人争执不休。经过调停,决定将南瓜一破为二,各拿一半。南瓜破开,里面蹦出一个孩童。张、赵两家喜出望外,决定拆除围墙,合为一家,共同抚养这个孩童,并给孩童取名为张赵二郎。张赵二郎转眼长大成人。某年,乡里瘟病肆虐,为拯民于水火,张赵二郎跋山涉水,前往太上老君处学法。以后的内容,除无倒立情节外,与上述张五郎的故事完全相同。这位张赵二郎,被湘西南一带的巫师奉为祖师。此问巫师你,他们所有的法术,都是张赵二郎从太上老君那里学来的。湘西南梅山教的狩猎法一中,没有张赵二郎的名目,只有张五郎的称谓。而这里的上洞梅山虎匠,还常进行一些狩猎以外的解法事,为乡民消灾祈福。这些法事,与当地巫师所作的法事无多差异。在进行这些法事时,便没有张五郎的名目,只有张赵二郎的称谓。传说中的张五郎与张赵二郎,同为姬姬的月经布所救。湘西南的梅山虎匠和巫师,头上都同样戴着一块红布。不同的是,张五郎是倒立的神,张赵二郎却不是。其二为:张五郎是一位道艺高超的猎人,屡屡猎获山中的野兽。在湘西南民间,有一种称为“大山野物,见者有份”的习俗。即任何人猎获了野兽,只要是在场的人,都可以分到一份。张五郎常常猎获野兽,分给乡民。年长月久,他成为人们拥戴的人物。有一次,张五郎行猎时,与老虎进行殊死搏斗,他不幸被撞下悬崖,倒挂在树上而死。人们怀念张五郎,奉张五郎为猎神。并雕刻了一尊倒立的神像,设坛供奉,这就是后来的梅山神坛。李怀荪 梅山神张五郎探略在湘、黔、桂、渝、鄂五省(区)的广大地域,流传着一种猎人信奉的民间原始宗教——梅山教。梅山教统称为“三峒梅山”,依据其不同的狩猎方式,分为“上峒梅山”,为弓弩射猎者所信奉;“中峒梅山”,为赶山打猎者所信奉;“下峒梅山”,为装山套猎者所信奉。“三峒梅山”的信奉者们,都对一位名叫张五郎的神祗顶礼膜拜。猎人们对张五郎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民间俗神张五郎,神秘莫测给人们留下许多难解的疑团。笔者通过湘西南一带梅山教的田野考察,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撰此文为学术界同仁对张五郎的研究提供参考。一、张五郎的神像及其祭奠张五郎又名陈十五郎,是湘西南梅山教中唯一以木雕神像供奉的神祗。人们往往对此神冠以“翻坛倒峒”四字,称“翻坛倒洞张五郎。”张五郎是一位双手撑地,两脚朝天的倒立神。神像由民间专事神像制作的工匠,用野葡萄或家葡萄的藤雕刻。神像的高度,一般二十至二十五公分,雕刻时,要以靠根的部份雕刻神像的头。神像雕成之后,在背上开一方孔,方孔里装一副中草药代表神的内脏、骨髓。这些药包括:1、灶心土:常年烧结,是干的土,代表肝;2、破故纸:故纸为圣贤之书,代表肾;3、杜仲皮:代表脾;4、神仙叶:形同肺叶,代表肺;5、野棉球:棉长在芯上,代表心;6、海马:代表骨骼。除此之外,还要加千里眼、顺风耳、龙眼肉、珍珠四味明目、聪耳之药。方孔封闭时,还要放少许金、银在内。而后再将一副银制喉管,安在神像的喉头。张五郎神像由师父赠送给徒弟,徒弟学成时,师父要在梅山神坛前念动神词和“金光咒”,为神像作“开光”科仪,而后将神像安放在徒弟的梅山神坛上。湘西南上峒梅山的信奉者,主要是用弓弩毒箭射猎老虎、豹子等猛兽,称为“虎匠”。虎匠的梅山坛,安在堂屋祖坛的右侧。板壁上,钉着三枚长约四十公分的长竹钉。中间的竹钉高些,两侧的竹钉低些。竹钉上,铺着一块称为“云头布”的红布。神坛在“云头布”的罩盖之下,有一张写有“玉皇老君梅山四山九郎五狷之神位”的神榜,贴在板壁上,神榜之前的神案上,便供着倒立的张五郎神像。虎匠的梅山神坛,平时安在自己的家中,称为“坐坛”。外出狩猎时,从坐坛上将神像取下,以“云头布”缠裹,头、手朝下,挂在行担上。同时还要挂一个竹制的香筒,燃三炷神香,沿途香火不灭。虎匠到达营地,便在住户的家中,按照“坐坛”的规制,安一座梅山虎匠的“行坛”,供奉张五郎神像。不论“坐坛”或“行坛”,都必须日夜香火不绝。虎匠每次行猎出行和行猎归来,都要到坛前作例行的科仪。新坛弟子出师,举行盛大的抛牌界卦仪式;界卦师父将张五郎神像授给弟子。届时由界卦师父领唱,新坛弟子与众人(包括新坛弟子的师友、亲眷和乡邻)同声帮和,高唱《梅山歌》,迎接张五郎及梅山诸神降临法坛,领受祭奠,并接纳新坛弟子成为梅山虎匠的一员。每当虎匠猎获了老虎时,要将死虎放在长凳之上,头朝神坛,虎匠骑上死虎的背,逐一向张五郎及梅山诸神禀报;梅山弟子的神弓药箭,已将猛虎射死。每念一神圣名讳时,要在死虎身上的各处拔下虎毛少许,向空中抛撒,谓之“散花”。此外,梅山虎匠在每年的农历除夕还要进行例行的科仪,称为“贺坛”,旨在庆祝一年间坛间的兴旺,祈求新的一年能得到更多的猎物。贺坛在有名望的虎匠家中进行,当地群众也多趋至观看。如果那年打得了老虎,主东便要在这天杀猪宰羊,同时要将“箭口肉”(即老虎中箭的那一块肉,烘干存放)供在张五郎的神像前。傍晚,头戴“云头布”的虎匠们纷至沓来,入夜虎匠们聚饮,酒醉饭饱,虎匠们围聚梅山坛前,一领众和,高唱《梅山歌》“贺坛”。虎匠们的歌唱,除了酬谢神灵的恩赐,祈求神灵的庇估等固定的内容以外,还由虎匠们即兴编唱,唱的是这一年间他们惊心动魄的猎虎场面。通宵达旦的“贺坛”,一直要持续到大年初一的清晨,兴犹未尽的虎匠们,在张五郎神像前深深作揖,而后各自散去。湘西南中峒梅山的信奉者,主要是持火枪追赶、射杀野猪等大型野兽。称为“打山佬”。打山佬的梅山法坛,称为“打山坛”,安设在打山佬住宅附近的树林之中,供的或是一只复地的瓦罐,或是几块叠搁的砖头,代表他们各自的师父。打山佬外出赶山打猎之前,必须先到打山坛问卦占卜。届时,除了“观师”之外,还要默念“请神”,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张五郎。打山佬赶山打猎,若遇危难,便要以火药拌和口水,将自己的脸涂黑,就地“立天柱”(即头手着地,两脚朝天),祷告神灵。这是因为梅山的“梅”字,与“煤”同音。而煤是黑的,将脸涂黑,说明是自己是梅山弟子。“立天柱”,则说明自己是张五郎的传人。湘西南下峒梅山的信奉者,主要是以机关绳索套猎野猫(俗称“猫猪”)等小型野兽。称为“猫猪匠”。猫猪匠们,每人都有一尊张五郎神像,并在自家屋后的墙壁脚设有梅山坛,早晚装香供奉。每逢上山安装套索时,便将神像装在一只随身携带的竹篓中,带到山上,装套之前要就近选择一地,或是树洞,或是岩穴,安放张五郎神像,并作法安坛,而后才进行装套作业。套索安装完毕,猫猪匠回到家中,供奉张五郎的梅山神坛仍留在山中。意为猎场的所有事情,都留给张五郎来处置了。此后,猫猪匠隔三岔五上山察看,并到坛前作法。若套索机关发作,套着了野兽,猫猪匠便将野兽连同张五郎神像一同携归家中,首先将张五郎神像送归墙壁脚的神坛,而后将猎获的野兽铺放坛前,焚香烧纸,进行祭奠。祭奠的仪式简单,猫猪匠一手拿梅筒(一截中指大,长约二十公分的紫竹竹筒)吹响,一手顺着野兽毛的方向拔下少许向空中抛撒。吹一声梅筒,拢少许野兽毛抛撒,边续三次,仪式即成。二、民间传说中的张五郎在湘西南一带,有关张五郎的传说主要有以下两则:其一为:猎人张五郎,到太上老君那里学法,深得太上老君喜爱,而太上老君并不知道,他的女儿姬姬,暗中已经和张五郎相爱了。姬姬向父亲禀明他对张五郎的爱慕。太上老君极力反对这桩婚事,并下令驱逐张五郎。姬姬无奈,邀约张五郎私奔。姬姬为了保证张五郎的安全,将他遮挡在手中的神伞之中。太上老君得知此情,勃然大怒,追至路途,放出飞剑,欲除却张五郎。一剑、二剑,都被姬姬的神伞挡了回去,太上老君又放出神伞无法遮挡的第三剑。姬姬见心上人危在旦夕,急中生智,将月经布抛上云头,玷污了父亲放出的飞剑。张五郎的性命得以保全。为了使张五郎不再受到伤害,姬姬让他的身子倒转,头、手着地,两脚朝天,变得面目全非,躲过了太上老君的追杀。后来,张五郎将法术在猎人中广为传播,这些法术便是民间流传的梅山之法。张五郎受到猎人的拥戴,他也成为了猎人敬奉的梅山之神。因此,梅山教供奉着一尊倒立的梅山神像。那罩在梅山神坛上,缠在梅山虎匠头上的红色“云头布”,原来是姬姬的月经布。湘西南的巫傩,有神张赵二郎,其传说与张五郎传说多有相同处。即张、赵二家相邻,二家均无子嗣。某年,相邻的墙上结着一个南瓜,为了这个南瓜,两家人争执不休。经过调停,决定将南瓜一破为二,各拿一半。南瓜破开,里面蹦出一个孩童。张、赵两家喜出望外,决定拆除围墙,合为一家,共同抚养这个孩童,并给孩童取名为张赵二郎。张赵二郎转眼长大成人。某年,乡里瘟病肆虐,为拯民于水火,张赵二郎跋山涉水,前往太上老君处学法。以后的内容,除无倒立情节外,与上述张五郎的故事完全相同。这位张赵二郎,被湘西南一带的巫师奉为祖师。此问巫师你,他们所有的法术,都是张赵二郎从太上老君那里学来的。湘西南梅山教的狩猎法一中,没有张赵二郎的名目,只有张五郎的称谓。而这里的上洞梅山虎匠,还常进行一些狩猎以外的 解法事,为乡民消灾祈福。这些法事,与当地巫师所作的法事无多差异。在进行这些法事时,便没有张五郎的名目,只有张赵二郎的称谓。传说中的张五郎与张赵二郎,同为姬姬的月经布所救。湘西南的梅山虎匠和巫师,头上都同样戴着一块红布。不同的是,张五郎是倒立的神,张赵二郎却不是。其二为:张五郎是一位道艺高超的猎人,屡屡猎获山中的野兽。在湘西南民间,有一种称为“大山野物,见者有份”的习俗。即任何人猎获了野兽,只要是在场的人,都可以分到一份。张五郎常常猎获野兽,分给乡民。年长月久,他成为人们拥戴的人物。有一次,张五郎行猎时,与老虎进行殊死搏斗,他不幸被撞下悬崖,倒挂在树上而死。人们怀念张五郎,奉张五郎为猎神。并雕刻了一尊倒立的神像,设坛供奉,这就是后来的梅山神坛。三、张五郎和梅山教梅山教中的张五郎,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神,他的产生又有怎样的社会背景呢?从现存的梅山虎匠抄本中,可以寻找到这个问题的蛛丝马迹。湘西南的梅山虎匠抄本中,大都有一段有关梅山教源流的记载,其中有:“翻坛倒洞张五郎,瑞州府高安县人,乳名陈十五郎,书名陈世魁,号大帝”;“洪武二年,龙公正、杨嗣万同在瑞州府高安县陈十五郎手下学法。”①按照这段文字所说,张五郎是江西人,湘西南一带梅山教的创始人龙公正和杨嗣万,曾到他那里学法。在这里,梅山虎匠为张五郎编造了一个江西籍贯,不足为信。但至少说明了张五郎这位梅山神的形成,和江西是有关联的。根据《宋史》的记载:“梅山峒蛮”是生活今湖南安化、新化一带的古代瑶族部落②。在史书上出现“梅山峒蛮”记载的宋代,梅山以西今湖南境内的广大地域,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地。赵匡胤立帝之初,便任命一位名叫秦再雄的瑶人为辰州刺史③。瑶族在这一地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自宋代开始,由元及明的数百年间,由于诸多的原因,中国历史上发生了瑶族的大规模南迁。瑶族的主要聚居地由湖南迁到了广西、广东。“梅山峒蛮”告别了他们世代繁衍栖息的土地而四散,他们所创造的梅山文化,也因此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古代的湘西南,是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瑶族大规模南迁的过程中,一部份瑶人随着南迁的队伍,远涉到了两广;一部份就地迁移到最边远的大山之中;一部份本地的瑶人和外地迁来的瑶人(包括与这里邻近的“梅山峒蛮”)在这里以汉族入籍。与此同时,大量的汉人也由于各种原因,先后迁徙到了这里。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便是民间称为“扯江西,填湖南”大移民。大量江西汉人的进入,必然要和这里进行文化交流,继而达到文化的交融。梅山教便是这一文化交融的产物。张五郎同样也是这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今在福建省的龙岩、埠平、上杭、连城、长汀等地,流行着一种称为闾山教的道教分支。叶明生先生在《闾山教广济坛科仪本汇编》一书中写道:“通常说,我国道教源始于先秦的巫教和方术,这是没有问题的。而闾山教与巫法的关系更为密切,前人即言闾山都为巫法。”④他引述了南宋道士白玉蟾所著《海琼白真人语录》中的一段文字:“元长问曰:巫法之有乎?其正邪莫之辩也。答曰:巫者之法始于娑坦王,传之盘古王,再传于阿修罗王,复传于维陀始王、头陀王、闾山(原注:山在闾州)九郎、蒙山七郎、横山十郎、赵候三郎、张赵二郎,此后不知其几。昔者,巫人之法有曰盘古法者,又有曰灵山法者,复有闾山法,其实一巫法也。⑤”在湘西南梅山虎匠的手抄本中,笔者多次发现与闾山有关的神符。如闾山符、闾山九郎符等。这些神符,不曾在梅山虎匠的狩猎法事中出现,只是在禳解法事中运用。笔者曾就闾山、闾山九郎事请教过目前尚健在的梅山虎匠,他们都不知所云。而闾山神符出现在梅山虎匠的抄本之中,却是千真万确的事。这至少可以说明,梅山和闾山之间,是有着历史渊源的。我们再回到本文的主题张五郎上。闾山教所供奉的神祗,正有一位张五郎⑥。叶明生在《汇编》中,还辑录了闾山教的“五郎咒”。咒曰:楚香来猜:未说三皇并五帝,且说海上番(翻)坛张五郎。要知五郎身出处,原是青州一县人。年登七岁去学法,学得十五、十六便回乡。来到龙虎山顶过,思量此处作翻坛。五郎勒马回头看,看见此间好住场。中间一条黄樟树,冬天暖和夏天凉,吹(摧)倒此条黄樟树,就在此处立番坛,便将菜蓝来挑水,菜蓝挑水洗番翻坛。迁作此山壬丙向,海水团团绕四方,家家门中有名字,处处门中挂旗枪。借问何人有此法,海上番(翻)坛张五郎。教到奉行,急急如律令。⑦以张五郎为主祀神祗的湘西南梅山教“五郎咒”更是常用的咒语,为了便于两地“五郎咒”的对照,特辑录如下:率请翻坛老祖张五郎,祖本二师下坛场。要问五郎身出处,甲子年间九月十九生下张五郎,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身往龙虎山上过,龙虎山上放毫光。牛角一声天地动,吹得江水都变黄,只见花篮来挑水,花篮挑水洒坛场。洒了七天并七夜,一心挑水下长江, 左脚顶成一碗水,右脚顶载一炉香,左手担起飞毛符,右手提鸡敬五郎,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⑧两条咒语的内容,乃至行文结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从龙虎山上过,都以花篮挑水洒坛场。湘西南方言,“樟”读“江”音;“水”读“树”音。“吹得江水都变黄”无疑是“吹得樟树都变黄”的讹错。凡此种种,两咒如出一辙。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出现呢?恐怕得先弄清闾山教的源头。《海琼白真人语录》中有注,称闾山在闾州,然这个闾山和闾州,史籍文字无徵。我们只能从今闾山教的活动录找它的出处。今福建龙岩一带闾山教道士旷野处建醮时,要以竹木搭建“幡坛”。其中外坛要建一座“闾山衙”,“闾山衙”不设它神,惟在师台上设“闾山正堂”。即在师台正中放一张八仙桌,上置香案外,还摆一付‘江州府闾山正堂’的印斗。⑨这个印斗,点出了闾山正堂是属于江州府所辖。《明史》载:“九江府”,元江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辛丑年为九江府。⑩江州府地,即今江西九江。福建今仍流行的闾山教,起根发蒂之地,原本是在江西。本文前所引用的闾山教和梅山教的“五郎咒”,都表明了张五郎立番(翻)坛之地,既不是在福建,也不是在湖南而是在属于江西的龙虎山。张五郎到了福建,福建临近波涛汹涌的大海,成为了“海上翻坛”;张五郎到了湖南,湖南多有地势险扼的溪洞,成为了“翻坛倒洞”。古代的湘西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随着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民族迁徙,这里的文化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变迁,一种又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便应运而生。瑶族的大迁徙,导致了梅山文化进入湘西南;“扯江西、填湖南”,导致了源于江西的道教分支闾山教对湘西南的渗透。巫风在湘西南吹拂了几千年,这里有着深厚的巫文化根基。梅山文化的根基,也同样建立在巫文化之上。由于朝廷曾一度限令他们“不得与汉民交通”,“不得耕牧”,不得己而依靠狩猎维持部落的生存,使他们有着丰富的狩猎经验。闾山都虽然属道教的分支,而其中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巫文化色彩。这三种文化,在湘西南产生着碰撞、交流,直至融合。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出现了,这便是此后在湘西南流传了数百年之后的梅山教。湘西南梅山教的产生,必须建立在主祀神确立的基础之上。人们选择了张五郎。人们将龙虎山上的张五郎,请上了这里的梅山神坛。由于梅山教是猎人信奉的民间宗教,人们在张五郎的身世上,添枝加叶,增加了许多与狩猎有关的内容。特别是给张五郎赋予一个倒立的形象,使其与其它神祗有了一个明显的差异。鉴于梅山教为猎人信奉,猎人有着极大的流动性。张五郎不设庙,倒立的神像,长不盈尺,以便于猎人狩猎时携带。总之,张五郎作为梅山神的出现与定位,为梅山教作为一种独立的民间宗教,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注释:①会同县金乡岩溪村虎匠梁开训,岩头乡市田村虎匠于荣责二人所藏的抄本中,均有这段文字。文中龙公正、杨顺万,是湘西一带梅山教的创始人。②详见《宋史》“蛮夷传”“梅山洞”。《二十五史·八》(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1608页。③详见《宋史》“蛮夷传”“西南溪洞诸蛮”。同注②书,1605页。④叶明生《闾山教广济坛科仪本汇编》“相关问题之研讨”。(台北,南天出版社)291页。⑤《道藏》三十三册。(北京,文物出版社据涵芬楼影印本,1988年3月影印)113页。⑥同注④引书,“道坛神轴及挂法”之“右神图”第八层,即有“刀梯张五郎”神轴。⑦同注④引书,“道坛符录”。179页。⑧笔者辑录于湖南会同县金龙乡大溪村虎匠林昌元所藏抄本。⑨同注④引书,“道坛结构”。262页。⑩《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4月)1056页。同注②。论梅山道教文化中的巫觋崇信现象 [ 作者:刘铁峰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点击数:4157更新时间:2008-3-6文章录入:admin]古梅山地区,属于古代楚国的地理范畴,而楚国历史上就是很崇信巫鬼的,所谓“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重湖之间,好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 顾炎武在其《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说过:“湘楚之俗尚鬼,自古皆然。”考之文献,在《国语·楚语下》中,观射父答楚昭王问时就说:“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可见,不论是男巫还是女巫,在古代楚人的心中,都是民众之中品德最好,智能最高,才学最博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光大远方,宣化明朗,普照万物,降致明神,泽被万方。因此,楚人又称巫为“灵”或“灵子”。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说:“《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其词谓巫曰灵,盖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冯依,故谓之灵,或谓之灵保。”所以说,巫觋崇信是古代荆楚文化传统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并在很大程度上被民俗化了,如《岳阳风土记》中就记载说:“荆湖民俗,疾病不事医药,惟灼龟打瓦,或以鸡子占卜,求祟所在,使俚巫治之,皆古楚俗也。”因此张正明教授指出:“楚文化的精髓在哪里,巫、道、骚,巫并非装神弄鬼,巫相信人可以支配鬼神,支配自然。”[2] (12)“梅山文化是楚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2 ] (2) 从现今的一些事物来推测,梅山区域内的巫觋崇信,可能形成于楚国崛起之时。当时的频繁征战和人员迁徒,使荆楚巫文化与吴越巫文化、中原巫史文化产生了广泛的交流融合。古代梅山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它所表现出的文化属性,它都属于中华文化圈中的古代荆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中国传统的巫文化和荆楚文化中的巫觋崇信传统,也必然会成为梅山地区巫觋崇信的一种文化传承。(二)古梅山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促成古梅山地区,“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侧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13 ] (1608) 境内深山密林,溪洞环列,遍布广谷深渊,危崖陡壁。梅山峒民“结绳木以为桥,傍山架木以为栈,鸟道十步有九折,全赖扪萝猕猱上下。”(道光《宝庆府志》) 除了一条流急滩险的“山河”——资水,可与外界沟通之外,几为四塞之地。所以“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13] (1608) 与外界呈隔绝状态,并因此形成了它独特的生活方式。宋代吴致尧在其《开远桥记》中比较具体地记叙了古梅山独特的民俗风情:“介于湖湘南北间,有两梅山焉, ……食则獠肉,饮则引藤,衣制斑斓,言语侏离,出操戈戟, 居则铠弩, 刀耕火种, 摘山射猎, 不能自通于中华。”[14]曾亲自参与开发梅山的章淳在其《开梅山歌》中也说:“梅山万仞摩星缠。扪萝鸟道十步九曲折,时有僵木横崖巅。人家迤俪见板屋,火耕硗确多畲田。穿堂之鼓堂壁悬,两头击鼓歌声传。长藤酌酒跪而饮,何物爽口盐为先,白巾裹髻衣错节,野花山果青垂肩。”[13] (545—546) 由于闭塞绝苦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生活风俗,也使得古梅山在文化精神上与外界极不和谐,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他们“或以仇隙相承,或因饥馑所逼,长啸而起,出则冲突州县,入则负固山林。”[13] (1687) 而这种尖锐对立的关系,反过来又招致了外界对它的围堵与隔离。因此,受这种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制约影响,古梅山文化的演进十分缓慢,它未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也没能对先进的汉文化很好地借鉴与融和,只能在原始意义上的祖先崇拜与受万物有灵的原始生命观念支配的泛神信仰下徘徊,因而对巫术和巫咒的信仰与依赖,就成为他们当时一个重要的精神文化内容。以它那种富有巫术特点的对祖先盘瓠的信仰崇拜为例。《东国岁时祀》中说:“衡人赛盘古,重病及仇怨,皆祷祀。”《岭表纪蛮》中也说:“盘古为一般瑶族所虔祀,称为盘王,瑶人以为人之生死寿夭贫贱,皆盘王主之。”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则提到了当时人们祭祀盘王活动的详情:“巫有帛,长二三丈,画盘古而下以及三皇,无所不有,尽悬之长竿,鸣锣击鼓,吹角。有巫一人,以长鼓绕身而舞。又二人,复以短鼓相向而舞,怨仇重者,夜至野地灭烛,谓之盘黑鼓。”范文澜在其《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南方各族中最流行的神话是‘盘瓠’。三国时,徐整作《三五历纪》,吸收‘盘瓠’入汉族神话,‘盘瓠’成为开天劈地的‘盘古氏’。”所以这里的盘古、盘王,实际上就是被视为梅山峒民始祖的盘瓠。“梅山蛮是盘瓠种”,[15] (6) 所以梅山宗教以巫术化的形式来祭祀盘瓠,从本质上,是一种原始状态下的始祖崇拜。在这种他们看来很神圣也很诡异的祖宗崇拜的鼓动下,它迅速衍生出更为繁杂的符诀咒讳系列。作为梅山原有巫教文化中大量的符诀咒语,也同样被当作梅山宗教文化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件而得以广泛运用。有论者认为,“巫术是人类面对自然的误解和无奈,是在科技很落后的情况下的必然现象。”[16]那么,是否也可以认为,梅山宗教民俗中巫觋崇信理念的生成,也正是在它当时那种绝塞艰苦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呢?(三)受人们功利欲求的维系和推促一般说中来,人们从事巫术活动的主观目的在于“沟通天人,和合祖先,降福氏族,维系生存。”[9] (41) 巫术应该“直接为群体的人间事务而活动,具有非常具体的现实目的和物质利益。”[9] (41) 但对于社会普通人群来说,对巫术活动的政治功能的关注远不及对巫术活动的现实功利功能的关心那么主动,祈福降吉,解祟消灾,追求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功利,是人们日常事巫活动中主要的动机和出发点。石启贵在其《湖南苗族实地调查报告》的“宗教信仰,梅山神”条目下写道:“梅神职务。专管猎人野兽为生活,就任猎者均祭之,凡手足衰软病痛,相传于山野时,经行道路踩梅山神所装之套,酒肉致祭,求保平安。”这就说明了梅山宗教信仰中祭祀动机的功利性存在,在上述所引的梅山巫觋崇信活动及其咒语中,也处处表现出了较鲜明的功利性色彩。古梅山巫术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以一系列的符、咒、动作姿态等,请求意念中的各类神、鬼、灵、圣,来为人们驱魔捉妖、除邪荡秽、淡灾解崇,以求得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安宁清净。以人们对梅山教主张五郎的神格认定为例,在梅山民俗中信仰中,张五郎是一位蛤有浓郁巫觋特征的猎神,梅山民众在敬奉张五郎神力和祈求其法术庇护的心理前提下进行的行猎过程中所举行的一系列梅山巫术的咒、符、动作,最能体现梅山巫术祈请活动的实在功利性特质。他们在行猎前、中、后,都要不停地祈请张五郎以法术相助,但所有的咒符祈请内容,都直接指向两个目的:一是对自己生命安全的保障,二是希望狩猎活动大获丰收。以追山赶猎时的一些咒语为例:在进山之先,咒念“祖师咒”,希望“兽见自退,蛇见自藏,瘴见自隐,妖见逃亡。”在安装捕兽圈套时念“请师套猎咒”说:“抬头望青天,师傅在眼前,低头看地头,师父在身边。现请传教师祖, ??所有野兽,围赶前来,入此套中。”“催山咒”说:“弟子催山,一不催天,二不催地,三不催人,单催罢猎五色花肉。”既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施用的《止痛咒》中也是说:“弟子抬头看青天,祖师(梅山神) 在身边,低头看地边,祖师在眼前,祖师在吾弟子峰前左右,千叫千应,万叫万灵,祖师在此大显威灵,筋断筋相接,皮断皮相缝,骨断骨相连,肉断肉相合,有肿消肿,有痛止痛,有血止血,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人们在巫觋崇信心理上的这种功利欲求,既维系了人们对巫觋的崇信意念及这种崇信意念的虔诚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巫觋的依倚,人们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心理欲求的偶然实现,甚至在经过一番现实的努力之后,很自然的功利享受,也被心理习惯上受巫觋影响的人们,理解成了因信仰巫觋的必然回报。这种缘自功利欲求的现实心理和偶然或必然的功利享受,都会被人们很自然地看成是对巫觋崇信的一种回报,受此影响,人们对巫觋及巫术的崇信也因此得到了维系和强化。巫觋和巫术的影响也因此而得以持续。梅山宗教民俗中对巫觋及巫术的崇信意念,在梅山文化的历史上,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虽然,在现今先进文化理念的影响和改造之下,它对人们精神心态和生活行为的约束作用,已被弱化消解了不少,但其影响依然存在。要想从文化本源的角度来了解当代梅山地域内人们的文化内质与精神心态,或者要对梅山的历史文化做一种较深化的了解,对历史上和现实中梅山人们崇信巫觋的民俗现象进行一番现时现象的研究和历史因原的追溯,应是一种有必要的研究尝试,它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种有用的视角和思路,也是我们在对梅山文化进行整体性研究时,所不能漠视和回避的。参考文献:[1]铁鹰.梅山神初探[J].邵阳师专学报,1995(1).[2]赵海洲.略论梅山蛮及其文化特色[J].邵阳师专学报,1995(1).[3]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4.[4]尹建德.苗族地区梅山教的咒诀列析[J].邵阳师专学报,1996,(1).[5]郭兆祥.试论九黎、三苗、盘瓠与梅山蛮[J].邵阳师专学报,1996,(1).[6]沈晋贤. 巫医同源考——兼及梅山巫医文化. 全国第三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7]袁轲.山海经校译[M].上海:古藉出版社,1985.[8]C·K·Chang(张光直).Art,Myth and Ritual[M].Harvard UP,1983.[9]李泽厚.说巫史传统[A].己卯五说[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10]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M].香港:三联书店,1990.[11]汪涌豪、俞灏敏.中国游仙文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2]蒋永星.梅山文化·楚辞·山海经.全国第三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14]元脱脱.宋史(卷493)·西南溪洞诸蛮(上)(列传252)[M〗.北京:中华书局,1975.[15]二十五史·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16]花垣·田彬. 论湘西苗族的梅山崇拜[J].邵阳师专学报.1996,(1).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03C044).作者简介:刘铁峰(1968—),男,湖南新化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副教授,主要研究唐宋诗词和湘中人文。来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梅山水师的个案调查与异同比较(一)李魁提要:梅山水师在梅山地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独特群体。本文点面结合,通过对梅山水师姜孝芬的个案调查和对8个派系12位水师的异同比较,从纵的方面,深度挖掘了梅山水师个体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以及原生状态下梅山水师的文化内涵,解答了一个普通人为何要学水师、如何成为水师、如何当好水师、怎样看待和评论水师等一系列问题,对水师的法水符咒进行了尝试性解密;从横的方面,以田野调查为依据,以原始资料为基础,对不同派系的梅山水师做了比较详细的异同对比研究,并以此为依托,全面广泛地传达了梅山水师群体的文化信息,为学术界展示了一个比较宽广的水师研究平台。梅山文化,是梅山人世代创造、传承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梅山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独有的梅山教与茅山教宗教信仰,是梅山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梅山教与茅山教既有区别,但更多的是相同与相似之处,就像梅山地域文化中的一对孪生兄弟,它们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义教规和教主教徒,但它们都是多神教,都有原生态的而且基本上一脉相承的请神口诀、法水符咒、仪式规程、禁忌戒律,都有神秘的?#27861;?#19982;?#27700;?#12289;?#31192;?#19982;?#26041;?#65292;都属梅山地区独有的地方宗教,而梅山水师是这两种地方宗教最有代表性和原始性、最具文化意义和神秘色彩的一个群体。因此,在梅山腹地新化、冷水江一带深入了解梅山水师,对梅山水师进行个案调查和异同比较研究,对解读神秘的梅山水师文化,对抢救宝贵的梅山医学遗产,对研究梅山文化特别是梅山神符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梅山水师的概况(一)何谓梅山水师梅山水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正派与邪派之分。广义的梅山水师是指凡炼过法水的梅山人都称为梅山水师,如捉蛇的炼蛇水、看鸭的炼猖水、泥水匠炼脘水、铁匠补锅匠炼雪霜水等等,这些单一的,只能在某一个方面起作用的,但只要介了卦,能请神,敬师祖,水灵,就都可以归入梅山水师广义的范畴之内。狭义的梅山水师专指梅山本土炼过水、学过法,能止血住痛、驱邪压煞与疗伤治病的郎中方士。广义的梅山水师还有正邪两派之分。一般来说,正派梅山水师炼的法和水都是治病救人的,如止血水用于止血,化骨水用于化下卡在喉咙里的骨刺。他们给伤者疗伤,为病人治病,一般先用法和水,再用秘和方,法与秘结合,水与药结合。邪派梅山水师炼的水都是害人的,如和合水用于奸淫妇女,起脘水害人肚子痛,发猖水让人疯癫不能自控。学邪派的梅山水师不能结婚,如果成心害人,结了婚也没有后代。一般的梅山水师,学的都是正派,炼的法水配合药物,用来避邪消煞治病救人,因此在民间历来受到广泛尊重。也有正派梅山水师兼炼邪派法水的,但炼的目的主要是以正压邪,解邪法,为那些中了邪法的患者治病,这种梅山水师是德行和法力都很高的高师。(二)梅山水师队伍的历史与现状梅山水师在解放前(1949年以前)是十分吃香的,水师队伍也比较大,在梅山腹地新化、冷水江一带,几乎每乡每村都有水师,有的村同时有几位甚至十几位水师。水师靠治病疗伤养家糊口,有名的水师家中都比较殷富,主要是治病能赚到谷子和钱,名声也好,受人尊敬,因而羡慕者多,拜师学艺的也多。那时水师吃香的原因,主要是科学不发达,医疗机构少,交通通讯又十分不便,医疗水平也相对较低,因而大大小小的病,特别是生活在山区的人所患跌打损伤、无名肿毒,都请当地的水师医治。而现在,水师队伍已频临绝迹,年轻的水师很少,年老的水师大多隐居山林,真正懂水师全套,能疗伤治病、身怀绝技的屈指可数。主要原因是现在科技发达了,交通通讯方便了,医院和诊所到处都是,一般的病都去诊所打针买药,大病就去医院住院治疗,因而水师这一行的香火越行越少了。现在的年轻人,也很少有人去学这门技术,因为这技术难以学精,难以养家糊口,更难发财致富。而现在偶尔行行水师香火,为人疗伤治病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上了年纪的,一般在五十岁以上。也有个别年轻的学这门技术,但难有恒心,难耐寂寞,真正学得深炼得精达到炉火纯青的极少。而现在的患者,一般不会先找水师疗伤治病,除非是医院治不好的疑难杂症,或是医院伤科接不上位与接不对位的骨折等等,无奈之下,患者或患者家属才带着侥幸的心理去找水师。其实,梅山水师许多秘传的治疗方法和草药,以及那些科学暂时无法解释、又实实在在能辅助疗伤治病、甚至可直接疗伤治病的灵符法水,是值得重视和研究、值得保护和挖掘、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三)为何梅山的水师多梅山水师有很大的地域性和历史性。在梅山以外的地区,很少听说有水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就是梅山本土,水师也较过去少多了。为什么在历史上梅山地区的水师多呢?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梅山的地理环境,为水师的存在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梅山,据《宋史?#26757;山峒蛮传》记载:?#20854;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28525;,即潭州,今长沙地区;邵,即邵州,今邵阳地区;辰,即辰州,今沅陵地区;鼎,即鼎州,今常德地区。实际还不止此,其它象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省与湖南搭界的许多边界地区,也应归于梅山地区范围之内。在这样一片广阔的土地上,最显著的地理地貌是山高水深,林深草密,人们生息劳作,极易摔伤跌伤,常遭蛇咬虫毒,易患无名肿毒、疑难杂症,这样,水师就有生意,能普遍受到欢迎。其二,梅山的宗教信仰,为水师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精神支柱。梅山地区的宗教信仰十分浓烈,在融合儒、释、道主流宗教的基础上,特别奉行有地方特色的师教巫教,尤其是奉张五郎为主神之一的?#26757;山教?#19982;?#33541;山教?#65292;其神秘而灵验的法水巫术,让梅山人顶礼膜拜。而水师正是掌握了这种神秘法水巫术的一个代表性群体,因而他们在梅山本土人心目中十分神秘而且神圣,受到梅山人广泛尊敬,有较高的地位。其三,梅山的草药资源,为水师的声名远播提供了物质基础。梅山地区的草药资源极其丰富,梅山药好,古已有名,加之梅山水师上山采药,讲究节气,讲究药效,长期积累,总结出了许多单方验方,虽秘而不宣,但十分灵验,因而治病救人,得心应手,自然声名远播,学炼水师的人也自然多了。二、梅山水师的个案调查笔者做梅山水师个案调查,首选新化水师姜孝芬。为何要首选他还不选别人呢?原因有四:其一,姜是土生土长的新化人,新化古称上梅山,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才开梅置县,在地域上具有代表性;其二,姜学的是张五郎发源的正宗梅山教水师,出师早,行香火的时间长,水灵,药好,功夫深,影响大,在身份上具有代表性;其三,姜是笔者的姨父,笔者1998年春曾跟随他学过水师,向他调查了解情况,既方便,又不会遭到拒绝和保守,调查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其四,姜现已75岁,身体不好,常卧床不起,如不及时挖掘抢救其平生所学,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基于以上四点,笔者历时三年半,先后走访姜孝芬20余次,对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为撩开梅山水师及其灵符法水的神秘面纱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一手资料;同时以他作参照,与其它水师进行异同对此研究,为立体揭开梅山水师迷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基本情况调查 (节选)1、姜孝芬出生地的基本情况姜的出生地,是新化县桑梓镇集中村姜家坝上,过去属新化县满竹村,位于桑梓镇与平溪乡的中间地段,两面是山,中间一条冲,村民都依山而居。姜家坝上共二个村民小组,姜所在的第十一组即其中之一。二个组共有300多人,多数姓姜,少数姓杨。据姜家坝上《姜氏七修族谱》①记载:?#25105;姓始祖发隆公、厚德公,自江右南迁以来,派衍支分,布居广阔,迄今六百余年,相传二十多世。敁嘉庆己巳(1809)识:公②相阴阳,观流泉,资江带于前,大耀枕于后,其间旗山耸翠,挹衡岳之菁英,曲水潆洄,会湘江之清淑,周联四八,大壮奇观,户冠十都,颇称巨族,子孙繁衍,富贵绵长,爰附诗三律,以志不朽。其一:卜吉梅东藉昔贤,升墟望楚忆当年。水浮玉带开图画,山聚青螺拥夕烟。荆棘曾披留旧业,云笺不蚀启新传。无穷盛绩供凭眺,指点渊源示守先。?#30001;此可见,姜家坝上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早在六百年前就有姜姓的老祖宗来此居住。姜家坝上主要以农业为主,人均5分田,自然水利条件较好,一般水灾淹不到,旱灾干不到,粮食收入可以保证基本生活。但因为是山区,交通比较闭塞,经济状况比较贫困,风俗习惯同桑梓、冷水江。2、姜家坝上姜姓祖源及相关族史情况(略)3、姜孝芬本人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姜孝芬,男,民国壬申年(1932)正月二十七日出生于姜家坝上,现年75岁,汉族,6?岁在家帮助扯草喂猪做点家务,9岁时读过4个月私塾,从11岁起担菜上矿山⑧卖,18?9岁在本地搞窑挖煤。因为挖煤担脚⑨经常从师父罗福文⑩家门前经过,师娘见他勤快,很看得起他,夸他做事可靠。他的小叔娘就介绍他跟师父罗福文学徒。出师后,师父把唯一的女儿⑾嫁给了他。他1954年12月参军,1960年1月转业回家,后来一直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偶尔给人祭水看病,是当地有名的水师。主要擅长医治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生有一子二女。他的主要收入来源,除了务农之外,业余给别人祭水治病。在祭水治病时,由患者发意,给多少是多少,不给也没关系,对特别困难的患者,不收费。他现在家里非常困难。贫困的原因主要是他们村很偏僻,交通不发达,村里没有企业,田土也少,加之儿子个子矮小,背也驼了,体力不行,又没有技术专长,儿媳先天不足,生活难以自理,他本人年老体衰,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不能再出门疗伤祭水行香火。梅山水师的个案调查与异同比较(三)李魁(二)学炼水师调查1、为何要学水师姜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师父的水灵,药好,医治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的技术不错,我很崇拜;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方便当地人;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改善当时家庭的贫困处境。学徒时没有钱,只跟师父吃穿,出了师后,就可以赚点钱养家了。2、源流派系与传承方式姜的流派是梅山派,梅山派的发源祖师是张五郎。传说张五郎是跟太上老君的女儿急急学的法,急急是太上老君教的,太上老君在昆仑山修练,故又称昆仑山启教。据姜孝芬本经记载:?#39321;炉头上,叩请祖师本师,教度传度。叩请祖师付七五,生于庚申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午时生。午宫观请老师父彭切山,生于戊午年正月二十八日巳时生。巳宫观请师父罗福文,生于己丑年四月二十四日卯时生。阳证明,姜育飞,阴证明,彭克正。一派祖师,谁请谁应,亲口传与弟子,方方显应,处处显灵。?#25925;其传承方式是师传,其流派只记载了4代:付七五→彭切山→罗福文→姜孝芬。(据姜回忆及笔者考证,付七五为嘉庆五年生,曾在四川峨眉山传法。彭切山为咸丰八年生,也曾在四川峨眉山传法。罗福文为光绪十五年生,小时候流落四川,被彭切山收留,后跟彭学艺,艺成之后,回到姜家坝上传法。)3、宗教信仰及供奉主神姜是无党派人士,他的宗教信仰以梅山教为主,兼信佛教、道教。他从师的时间是民国三十七年四月(1948年5月), 出师的时间是1954年,行香火已50多年,行香火的范围包括新化上渡、化溪、桑梓、石界、平溪、侯家冲、满竹以及安化、冷水江、涟源等地。所属庙王为青云山庙王⑿。在他家里的神坎⒀上,供奉着主神、家主和地主共五个菩萨。主神是翻天倒地张五郎;家主是姜君法元⒁;地主是贺君三郎、刘君道光、王公师亲⒂。五位菩萨的排位按大小依次为:正中为张五郎,左边为姜君法元,右边为贺君三郎、刘君道光、王公师亲。姜的老祖师、祖师和师父都没有专门的香火堂,一般是立个帖子⒃,放在香火堂的下面,老祖师在正中,祖师在左,师父在右。4、所行仪式(1)拜师①准备物资礼品拜师前,徒弟必须准备好三牲酒体⒄,封个红包⒅。②上门拜师经介绍人介绍,上师父家见面,送三牲酒体和红包等见面礼。如果师父同意就会接受物资礼品,不同意则不收。过去拜师要签订投师契约,一般是徒弟跟师父三年,在师父家做事、吃饭、住宿,不给工钱,但师父每年要给徒弟做两身衣服,待三年期满,师父介卦,徒弟才正式出师,单独行香火。现在一般不签契约,也不跟师三年,有上门到师父家炼水的,也有请师父到徒弟家教徒弟炼水的,后者居多,笔者即属后一种。(2)炼水①准备工作A、定日子由师父选定炼水的日子(师父自己会测的由自己算好日子,自己不会测的由师父到地师⒆那里去算,总之要定一个黄道吉日),然后,通知徒弟准备好三牲酒体和香纸钱粮等物资。B、写香火堂到了选定的日期,徒弟请师父上门。师父到徒弟家,给徒弟写好香火堂。香火堂要安在神橱⒇上头。香火堂的内容和写法很讲究,下面以姜为徒弟李国洪(21)写的香火堂为例,介绍如下:香火堂设上坛和下坛,上下坛中间装一块固定的木板,用支钉架稳,将上、下坛分开。木板上可以摆放供奉的主神、菩萨、家主、地主、祖先的牌位、已故亲人形象及香炉、油灯等祭祀器皿。香火堂用笔写在红纸上,所有文字必须写成繁体,写好后贴在神橱上头。上坛的内容和书写格式见图1。有两点必须说明:一是?#22825;地国亲师位?#20845;字必须按?#22825;不顶天,地不开叉,国不关门,亲不闭目,师不担刀,位不离人?#30340;要求来书写。二是坛中?#31755;?#12289;?#31776;?#20108;字代表祭祀时盛食品、谷物的器皿,没有别的含义。下坛的内容和书写格式见图2。也有两点必须说明:一是?#19996;仓?#21644;?#35199;库?#37117;必须上下连写。二是土地分五种:天庭土地、桥头土地、山神土地、当方土地、兴隆土地。家中香火堂土地代表下坛长生兴隆土地。C、立帖子请师父写好老祖师、祖师、传度师三个帖子,将帖子按规定的排列顺序贴在香火堂?#22825;地国亲师位?#30340;?#24072;?#23383;处。帖子的写法与排序见图3。D、摆设香茶净酒等祭祀物品在香火堂前摆一张方桌,有专门牌位的,用升子装米放好牌位,开坛祖师(即张五郎,翻坛倒立形象)放在下坛桌子底下,其它祖师牌位放在桌上。在祖师牌位前面放香茶(三杯)净酒(三杯),香茶净酒前面放三碟贡果。用茶盘装三升三合(22)(或一升三合)米,在茶盘上摆放二牲(即鱼和肉),鸡(活的雄鸡)放在桌下。桌上再放一升米(放在牌位前中或偏左),桌下也放一升米(放在开坛祖师牌位前)。桌上左右两边各点一支红蜡,将一付卦插在桌上升子里的米中,打碗净水放在桌上。E、装满堂香由师父点燃15根线香,向香火堂做三个辑,然后上坛装3根,下坛装3根,上面升子装3根、下面升子装3根,三天门下(23)装3根。②请神由师父带着徒弟请满甲神(24)。师父左手拿三夹(25)钱纸点燃,右手在桌上盘子(或升子)里拿点米(称马粮米)向香火堂洒三下,转身向三天门下洒三下,再转身向香火堂做三个辑,然后请神,念口诀,每请一个神圣就要烧一夹纸,做一个辑。请神的口诀是:“伏以起心动意,神圣皆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未先动兵先动粮,千千兵马降坛场。起眼观青天,祖师在眼前;起眼观青天,师父在身边。一观便到,一请便来。拜请老君殿前,启教华佗教主,传度开刀接骨,和止血入痛,移凉退热。消痛仙师、隔山入痛仙师、隔河入痛仙师、华佗祖师、真武祖师、尊古仙师、铁牛祖师、雪霜祖师、化骨仙师、接骨仙师、普提仙师,请赴炉前,同在会中,弟子前传后教,香炉头上,叩请祖师本师,教度传度。叩请老祖师付七五,生于庚申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午时生;午宫观请祖师彭切山,生于戊午年正月二十八日巳时生;巳宫观请老师父罗福文,生于己丑年四月二十四日卯时生;观请师父姜孝芬,生于壬申年正月二十七日丑时生。阴证明,姜育飞;阳证明,彭克正。一派师祖,谁请谁应,亲口传与弟子,方方显应,处处显灵。请赴炉前,受今祭祀,鉴领信香净茶、红花牲劳酒体、斗座马粮力士、钱财奉敬,一派师祖,隔山请,隔山应,隔山师祖到此,隔河师父来临。再用心香,虔诚迎请,本宗堂上台前,某氏门中,历代先亲祖*,家奉儒释道三教,福神香火有感,证明家主地主,满会大道高真,太上敕赐,桃源仙硐,上宫有感,一切仙娘,下坛长生,兴隆土地,瑞庆夫人,招财童子,进宝郎君,梅山院内,孟一孟二孟十三郎,请降中宫堂上台前,助吾弟子,开刀接骨和止血入痛。弟子三日请神未了,四日请圣未周,略请一神,千神下降,略请一马,万马来临,先通神灵,后通意旨。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冷水江市,太阳十都,下连村青山曲水桥庙王祠下,土地分烟居住,求吉信人某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命请弟子开刀接骨和止血入痛,观请贤神师祖,付七五祖师,亲身下降,传度学法。奉请翻坛张五郎,急急与我下坛场,生于丙子年九月九日,亥时生下张五郎,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行至龙虎山前过,思量无处降坛场。前头有只黄樟树,就是祖师大殿场。牛角一声,惊动天地,吹动樟树皮皮动,不知哪皮是吾身?若有邪师来平法,花篮担水洗坛场。左脚头上顶碗水,右脚头上顶炉香,左手拿把斩妖剑,右手雄鸡祭五猖。此鸡不是非凡鸡,先在西眉山上叫,后在西眉山上啼,生得头高尾又低,祖师殿前报晓鸡。一不点黄河深浅,二不点山中树木高低,三不点人家福与祸,单点猖兵猖马一齐到。弟子出门要化身,开门破石大将军,行动兵马护吾走,坐立兵马护吾身,倘若有人来问我,我是老君门下人。老君骑牛上天去,玉皇不敢问老君;老君骑牛下海去,龙王必要接老君;老君骑牛火中去,祝融大帝迎老君;老君骑牛山中走,山中树木两边分。”(此口决抄录于姜传弟子李国洪本经)。请完神圣后,再到三天门下请兵马,也要边念口诀边烧钱纸,并唱雅做辑。请兵马的口诀是:“一请天兵天将,二请地兵地将,三请三元将军,四请四大天王,五请五百蛮雷,六请六丁六甲,七请七星将军,八请八大金刚,九请九龙九虎。”请完兵马后,再到桌前向香火堂观请祖师,念口诀:“观请贤神师祖,付七五祖师,亲身下降,传度学法,要一圣一阴,助吾弟子,敕下灵符法水一碗。”然后打一阴一圣两个卦(先打阴卦,表示贤神师祖已经领受;后打圣卦,表示保佑)。没打转来要连着打,并做些解释,直到打转来为止。打完卦后,师父就可以把三牲拿走了。③炼水的方法弟子左手端碗,中指和无名指内屈紧扣掌心,拇指、食指、小指竖立成三鼎足形状端着碗。右手拇指扣住无名指和小指,伸出食指和中指成似直非直似弯未弯之剑指状,然后边念咒边划讳,从奉请华佗刺令梅山院内猖兵开始,一直炼到最后,炼完所有法水。拿碗划讳炼水示范见图4。④炼水的行规与戒律一般在立春前接第一声春雷后才炼水。炼水多选择在每天早晨的卯时(即早晨五、六点,最好在天未亮的时候),每天炼三遍。要连续不断炼七七四十九天,先由师父带着徒弟炼三至七天,然后由徒弟自己炼,炼完七七四十九天后,再由师父解(26)卦。炼水前要洗手、洗面。炼水期间,要戒女色,连夫妻也不能同房,上厕所不能随地吐痰。从炼水第一天开始,要终身戒三厌(27),否则,炼的水就会被厌污,再也不灵了。炼水要炼德,要常存善良心,要敬师敬祖,扶危帮困,不可欺师灭祖、以强欺弱、妄生邪念、以法害人。(3)抄本经不是亲传弟子,不准抄本经。抄本经,要由师父请了神,正式认可为师徒关系后,才准在师父监督和指导下抄写。在炼水期间,一般早晨炼水,晚上抄本经。本经抄好后,由师父用酒娘(28)调银朱(29)断句。在解卦的那一天,再由师父念上鸡血(30),本经才生效。(4)解卦师父通常要解三次卦。第一次是徒弟出师时解出师卦,第二次是师父重病时解贴身卦,第三次是师父临终前解香火卦。①解出师卦解卦时,徒弟除了要象请神炼水时一样,准备好三牲酒体、香茶贡果、钱纸马粮等各种祭祀物品,并布置同样的摆设之外,还要增加25个方箱,把方箱摆放在桌下。待徒弟炼完三遍水后,师父请起各位祖师,打一阴一圣两个卦,打完卦后杀鸡,把鸡血念在方箱钱纸和徒弟所抄的本经上。此时,师父还要用右手食指与中指沾一些鸡血念在徒弟的印堂穴、太阳穴、地阔(31)、两手心、两脚心,这样,徒弟出师后行香火,晚上不怕邪,上山采药不怕五毒虫蛇。最后化楮(32)。解完出师卦,徒弟要给师父包个红包,一般包33元、133元、333元、1333元,个十百位与3有关,具体看当时经济状况而定。②解贴身卦师父患了重病,徒弟日夜守护在师父身边,精心照顾师父。师父认为徒弟很重情义,可作为硬徒,于是就解贴身卦。解贴身卦不必象解出师卦那么隆重,也不必准备那么多东西,三牲酒体用不用也没关系,只简单摆设一下,用些钱纸香请请神,就可解卦,也要解一阴一圣两个卦。(2003年9月21日姜孝芬给笔者解贴身卦情景见图5,照片为方玲所摄,当时方玲、李新吾等学者在场目睹了解卦过程。)③解香火卦师父临终前,对自己最信任的徒弟会解香火卦。解香火卦连摆设都不要,由师父给徒弟哈三口气,打一阴一圣两个卦,圣卦为师父去世后会“方方显圣,处处显灵”,保佑徒弟香火越行越旺,水越祭越灵。(5)出师解了出师卦,徒弟就要在师父指导下试功夫,一般是吃筷子,用竹筷斜面切成三段,每段都是尖的,能把尖的筷子全部吞进肚子,功夫才算炼成,才可出师行香火。出师前,师父一般会交待徒弟:出师后行香火,一要讲德。不能随便谈论同行、嫉妒同行、不能无故与同行比试高低;给患者治病,钱多钱少都要治,特别困难的,没钱也要治,不能留一手,不能害人。二要忠诚。对师父要忠,对朋友要忠,要诚心诚意给患者治病,不能欺骗敲诈。三要勤奋。每逢初一、十五要虔心苦炼。患者请祭水时,要随喊随到,不能借故偷懒。出师后,徒弟每年要给师父拜年送年节(33),要勤去师父家看望师父。师父去世,徒弟要给师父披麻挂孝。(6)行香火出师后,行香火,一般有两种行法。一种是被请到患者家里去祭水。这就要摆设香纸钱米,有条件的置三牲酒体,无条件的不置也行。行香火者要请神,祭水,这样水就更加灵验。祭完水后,随便主东打发,但马粮米(34)一升要拿走,(代代相传:娘亲爷亲,马粮米要一升,这是规矩。)要带三夹钱纸、三根香,回到家里烧在祖师牌位前。另一种是在外面没有条件,或是紧急救人,香纸钱米都没有,则只须默念祖师就行。行了香火看完病,病人必须向行香火者道一声谢,行香火者应一声好,水就灵一些,病就好得快。对忘恩负义的患者,可施反返水,让他的病总是不能痊愈。(三)其它重点调查1、何谓桃源仙硐和梅山黄五郎(1)桃源仙硐姜本经中出现的“桃源仙硐”,是指姜天师(即姜子牙)封三座娘娘修炼的地方。三座娘娘,是指凉霄、云霄、碧霄三个皇妃娘娘。在周文王征讨纣王时,姜子牙摆了一个叫黄河阵的战阵,三位皇妃在黄河阵上都死了,阴魂不散,专门找姜子牙吵闹。姜子牙叫她们到湖南的一些富裕人家去享受香火祭祀,她们听错了,把“富裕人家”听成了“妇女人家”,所以上湖南的妇女有很多带娘娘,民间有时要请师公接娘娘,好好安慰她们,才不至于吵闹。至于桃源仙硐具体在哪里?据祖师本师传度,在湖南安化县的桃源硐。(2)梅山黄五郎姜本经中的“梅山黄五郎”,是指上山打猎、砍古树要请的神,也就是猎人和伐木人的发源祖师。梅山黄五郎与张五郎是什么关系,暂时无考。只是请神时,先请“梅山黄五郎”,再请“翻坛张五郎”。请梅山黄五郎的咒语是:“梅山黄五郎,大将军。头戴包巾如猛力,眼放毫光是地兵。日在山中去打猎,夜归坛前点阴兵。点起阳兵千千万,点起阴兵万万千。阴阳二兵来和合,吾今奉令到来临。”2、何谓孟一孟二孟十三郎姜本经中的“孟一孟二孟十三郎”,指的是梅山院内的三兄弟,是统管东南西北中五路猖兵猖将的神。据师父传度,从前,孟公爷爷是一个专门伐木烧炭的人。有一次,他将一棵沉香木砍倒了,放到黑炭窑里烧木炭,沉香木的香烟直冲云霄,连三十三天玉皇大帝都在凌霄殿闻到了香味,便差天兵天将到凡间查问。天兵天将下凡后,寻访到香烟升天的地方,只见孟公爷爷汗流浃背、满脸乌黑在那里烧黑炭。天兵天将回报玉帝,玉帝很受感动,便下旨,问他要富还是要贵?孟公爷爷当时劳累心烦,说:“我富也不要,贵也不要,只看哪里清凉一些就行了。”故玉帝封他到岩山上面很凉快的地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一些岩山上面修起了孟公庙。孟公爷爷有三个儿子,称为孟一孟二孟十三郎,都受到了玉帝的封敕,把他们封在一个叫梅山院内的地方修炼。相传,孟一孟二孟十三郎是上湖南人,当地人非常崇拜他们,所以在请神的时候,把他们的名字列上,还列入了本经,相传至今。在新化县,至今还有一个孟公镇,从新化汽车站可以乘车直达那里。3、行香火以来自觉难忘的事迹姜称:“本人行香火以来,最难忘的有二次。一次是1954年12月,当时刚出师不久,在本地的斑鸡坳私人煤矿,大家赌劲,说我炼了雪霜水的,能不能将火灶里的一块红石炭拿出来?我观请了一下师父的像,然后真的到烧得通红的灶堂里,把一块血红的石炭拿了出来,围绕房子走了一圈才放下,一点烫的感觉都没有,在场人都惊吓得不知所措。青云的罗崇喜、姜维杰当时在场,不信你可以去问。另一次是1972年,冷水江涟溪桥的杨源汉,在生产队烧瓦,脚被矛柴刺伤了,后来到医院换了几次药,说好了,没事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刺伤的地方完全烂了,左下肢踝关节全部坏死,医院都打推辞不敢治。请我去时,我首先祭了一碗水,然后再施没药外用,开了几付中药,八、九天就全好了。”4、灵符法水解秘(1)开刀接骨止痛水这是四种法水综合用于开刀接骨止痛的,四种法水都有符讳(划在纸上为符、划在水上为讳)和咒语。第一组:咒语是:“弟子奉请华佗刺令,梅山院内猖兵,东西南北、中央五五二十五路猖兵,弟子叫去便去,叫来便来,杨经武将,孟一孟二孟十三郎,封刀封血,封到刘三郎名下,肿处退消,热去退凉,痛处则止,吾奉太上老君,亲来敕令。”含义是:请神。请起华佗祖师,用五雷号令将梅山院内由孟一孟二孟十三郎统管的东南西北中五路猖兵猖将为我所用。用途和功效是:消肿、退热、止痛。符讳见图6。第二组:咒语是:“奉请华佗大法主,身披金甲,手提金刀,降魔救主显威灵,虚空大力显神通。常在玉皇山硐府,母亲张氏降生身;庚戍年,庚戍月,戊申日,辰时生下华佗身。善男善女来相请,开刀接骨显威灵。开刀接骨,用清凉水一碗,显神通。吾奉太上华佗,急急如律令。”含义是:请华佗真人。“真”字外面圈上的圈圈,就是特别特别的真心迎请华佗真人协助弟子开刀接骨的意思。用途与功效:开刀接骨显神通。符讳见图7。第三组:咒语是:“奉请真武祖师住在此,神通广大显威灵。甲戍年丙子月戊申日,酉时生下祖师身。运行金木水火土,手提宝剑斩邪精。就把神水来洒下,喷水一口,实时入痛。喷水二口,皮相连,骨相接,祖师流下一点血。吾奉北方真武祖师,急急如律令。”含义是:请真武祖师,运行金木水火土,止住患者痛,扶助弟子为患者疗伤接骨。用途与功效:止住各种痛,利于疗伤接骨。符讳见图8。第四组:咒语是:“奉请金断仙师、银断仙师、铜断仙师、铁断仙师、皮断仙师,皮断皮相连,骨断骨相接,若还不相接,祖师亲口说,若还不相连,祖师亲口传。弟子止住骨内痛,止住筋内痛,止住肉内痛,止住皮内痛,若还不住痛,祖师亲口传令。吾奉太上华佗,急急如律令。”含义是:相请金断、银断、铜断、铁断、皮断、骨断等仙师。因肢体骨头断了,弟子千缠百接地把祖师迎请来临,扶助弟子接骨。用途和功效:接骨止痛。符讳见图9、图10。(2)铁牛水咒语是:“奉请桃孟三郎,高堂托锁住申房,住了三年六个月,桃花棒棍入刑堂。凡人有事来相请,急将痛处得安康,不怕小刀千斤重,不怕大刀有万斤,唯愿铁牛祖师亲到临,吾奉太上老君亲自到,急急如律令。”含义是:桃孟三郎是一个炼铁牛水的祖师,他不怕刀枪棒打,打到身上也不痛。弟子要请桃孟三郎祖师到临,把弟子的身寄开,用铁和铜做为替身,任由对方刀砍棒打。用途和功效:防身抗打。符讳见图11。(3)雪霜水咒语是:“奉请雪霜龙树王,急急与我下坛场,生于冬月二十日,戍时生下是树王,连胎生下有三女,西眉山上去观雪,西眉山上去观霜,吾请祖师来下雪,本师来下霜,雪一姑、二姑、三姑,雪霜和尚到临,一更之时下大雪,二更之时下冷霜,三更冷冷寒霜雪,四更雪上又加霜。五更金鸡来报喜,山中树木响叮当。龙来龙退爪,虎来虎退威,山中雀鸟脱毛衣。吾奉龙树王、雪一姑、二姑、三姑、雪霜和尚到此,急急如律令。”含义:奉请雪霜祖师龙树王、雪一姑、二姑、三姑、雪霜和尚敕下雪霜水。“雪”、“霜”二字外面的圈圈是缠到祖师来临,请祖师敕一碗冰冷如雪霜的神水协助弟子退凉。用途和功效:消热退凉,不被高温所伤。符讳见图12。(4)止血水咒语是:“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痛处水来退,血出符来止。大金刀,斩断人血血不出;小金刀,斩断人血血不流。弟子封刀封血封到刘三郎门下,肿处退消,热处退凉,痛处住痛。吾奉华佗祖师急急如律令。”含义是:迎请华佗祖师止血。用途和功效:封刀止血。符讳见图13。(5)消脘煞水咒语是:“一点乾坤大,横担日月长,包罗天地转,神煞尽消藏。天煞归天,地煞归地,五方龙(能)神,各安方位。一洒一净,二洒二净,三洒人长生,四洒诸邪净没,五洒内净,肃灵清净。”含义是:包罗万象,尽消神煞。用途与功效:消除脘煞,止住无缘无故的脘痛。符讳见图14。(6)反返水咒语是:“奉请尊古大仙师,昆仑山上炼成修。生于癸亥年己丑月丙申日,子时生下降其身。炼成八卦阴阳事,天地人和听古流。倘若不通道,回头转意是古尊。吾奉连魔祖师令。”含义是:请尊古仙师帮助弟子惩罚忘恩负义的患者,让其已治愈的伤病又返还原状。用途与功效:专用于惩罚忘恩负义的患者,把其已被治愈的伤病又返还到原状,让其吸取教训。符讳见图15。(7)收猖水咒语是:“弟子一收一里猖兵,二收二里猖兵,三收三里猖兵,四收四里猖兵,五收五里猖兵,收在弟子身前身后,身左身右。前有三十六条好汉,后有七十二员大将军,护吾弟子身。马元帅,带领兵马归家,酒牲钱财谢请,红花回奉,遇水不怕水万丈,遇火不怕火连天。有了诸将来拥护,双双去,双双行,别人有请无先神,吾今到此,许多话,双双苦苦记在心。此水不是非凡水,华佗祖师亲传水,吾今用此话,降尽世间魔。”含义是:请诸将拥护弟子,收起各路猖兵,为患者消除猖煞。用途与功效:消猖煞,治疗因中猖煞无缘无故疯癫的患者。符讳见图16。(8)止痛水咒语是:“风雾雾,雨连连,手提法水遍三千。九能圣水到此,不怕粉骨碎身,喷水一口,实时入痛。吾奉丹田祖师,急急如律令。”含义是:请起丹田祖师的九龙圣水,只喷一口,实时入痛。用途与功效:专用于止痛。符讳见图17。(9)化骨水咒语是:“奉请化骨仙师、接骨仙师、阴化骨、阳化骨,有骨化骨,有山化山,有木化木,见铜化铜,见铁化铁,上化于天,下化于海,屋化于讳,人化于山,法水化在九水深潭。此笔不是非凡之笔,太上老君送我一支朱砂笔,多一笔,减一笔,少一笔,添一笔,落笔是讳,此笔是符。此水不是非凡之水,太上老君送我一碗先天水。男吃转北斗,女吃转北寿。”含义是:请来化骨仙师,帮助弟子化掉卡在喉咙之物。用途与功效:用于化掉卡喉之物。符讳见图18。5、何时用药、何时用水、何时水药结合姜称:一般而言,凡是因中邪或神煞引起的疾病,如中了脘煞无缘无故肚子痛,中了猖煞无缘无故发疯不能自控,这些病只要祭水退煞就可以了。受伤出血,不是动脉血管破裂大出血,用止血水就行,若是大出血,必须有止血药物辅助方可。一般的止痛也只要用止痛水就行了。喉咙卡了鱼刺,不是非常严重的,也只要化骨水就可以解决。需要开刀接骨等比较严重的跌打损伤、无名肿毒,先祭水,再用药,双管齐下。6、上山采药时如何请神姜称:一般只须念一段请神口诀就行。请神口诀是:?#33647;王神师,药王会上,前传后度,有灵有感,历代一派名医,千千师祖,万万师尊,今者弟子手持此扇,虔诚奉请,列列神师,位位师尊,肯将此扇化为青龙铜剑,见蛇不开口,见虎不伤人,五路邪精全躲避,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36825;样,上山采药就不会被毒蛇猛兽所伤,也不会被妖魔鬼怪所侵。7、如何破解邪派水师的邪术姜称:邪派水师的邪术,听起来很神秘,想起来很恐怖,其实,只要真正了解了它,也就不再神秘和可怕了。姜秘传笔者四种破解邪派水师邪术的方法,今介绍如下:(1)发猖术邪师祭了发猖水,中了猖煞的人无缘无故疯颠。解法:给中猖者划一碗收猖水喝下就好。(2)起脘术邪师祭了起脘水,中了脘煞的人无缘无故肚子痛。解法:给中脘煞者划一碗消脘煞水喝下就好。(3)放蛊术邪师收集蜈蚣、蝎子、毒蚁、毒蚊、毒蜘蛛等几十种、上百种有毒动物,加上有毒植物,混合捣烂如泥,再杀一公鸡,取其血,一并放入器皿中,熬煮四十九天,制成蛊毒。将浸过蛊毒的物品放到被害者手中,即可中蛊,中蛊者将全身发烂而死。解法:取一盆水放下,吐口水于盆中,口水下沉,说明即已中毒,当取巴豆(去心皮而熬)10颗、豉(熬过)半升、釜底墨灰研末,清晨白酒送服即解。(4)药功点打术邪师用毒蛇头一个,雄鸡头一个,草鸟40克,柏杨树根、樟树根、水杨树根各2两,放白酒2斤,密封3个月,取蛇头、鸡头烤干碾粉,即可使用。此药只要沾到他人身上,即可置人于死地。解法:用蚂蝗3条,捣烂,拌白糖3两、硼砂2两、酒精2两,涂上即解。8、主要药方药方是口工秘传的,遵姜嘱,不做详细介绍,只介绍十种常用处方。(1)打伤各部用方头上用生姜四分;腰上用杜仲二分;脚上用准夕三分、全归四分;若两肋痛,左用青皮、右用芥子;背心用贝母二分;心内用川芎、红花二分;手上用桂枝二分。用古月火酒吃效。(2)跌打全身接骨丹方乳香一分、没药二分半、羌活一分、当归一分半、石斛一分半、血结一分半、白芷二分、续断一分、半夏一分、独活二分、碎补二分、苡米二分、秦交一分半、故芷二分、生地二分、三七一分半、防丰二分、然铜二分九厘、桃仁一分、乌药一分、枣仁一分半、枸杞一分半、川芎一分半、甘草一分、紫荆皮一分半、五加皮二分。以上共研细末酒煎童便对服。(3)打伤断骨破皮手足敷药方栀子一两、庄黄二两、乳香一两、没药一两、红花一两、姜黄一两、土别一两、老姜二分调搽、三七二两、五加皮一两。共研细末,丐灰(即锯木灰)炒焦,雄鸡一只,合煎杵焖,封伤处。(4)开刀接骨丹方珍珠五分、琥珀二分、赤金七张、梅片一卜、土别二分、石斛二分、归尾二分、乳香二分、没药五分、白蜡二分、寸香一卜。共研细末,酒煎对服。(5)百宝接骨丹方乳香三分、没药三分、水新三分、地鳌二分、土别五卜、老姜一两、金支剪一两。过火烘烂研末,用丐灰、葱三根、鸡蛋调敷断骨处。(6)打死回生方木香三分、杨花一分、麻皮一分、寸香一分、马分子一分。共研细末,砂糖炒调对服,每服一分即活。(7)生肌散血结三分、乳香三分去油、雄黄三分、就骨三分、石膏一分、白芷一分、朝老八分、冰片一分、元白一卜。(8)熬膏药丹方乌金纸、乳香、没药、儿茶、血蝎、银珠、辰砂、炉干石、黄骨一两五分,香油四两、天麻五分、白菊二分、当归七分、白芷三分、川芎三分、木贱二分、京子三分、淡簿叶三分、黑豆三十粒引。此膏药主治跌打损伤、伤风肿痛。(9)隔纸膏白芷、川芎、黄丹炒轻粉少许,龙骨煨灰,漂蛸用麻油熬入,老松香化开,再将各味和匀,成膏。主治腿上血疽等难治顽毒。(10)清心流气饮茯苓、木通、猪苓、泽泄、青皮、防风、柴胡、羌活、香付、川芎、紫苏、甘草、赤芍、麦冬。各戥分水煎服,用于解毒生肌。9、收怪治病秘法姜传每日收怪治病秘法,亦是梅山水师的一种疗病方法。笔者先父1991年胃大出血,口喷鲜血1尺多高,下泻肚内淤血不止,生命垂危,急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住院抢救,医院无法止血,刚输进去的血又出掉了。医院无奈,拒绝治疗。接回家中,拟做善后打算。不想昏迷中的先父,突然清醒,让我们赶快向东方烧七个方箱、七只钱山、十五炷高标,送水饭一碗,将怪收了,然后用锑壶煎犀角侧柏叶汤给他喝。果有神效,血被止住,再返医院,数日痊愈。(笔者先父亦是水师,与姜同系一派,那次胃出血痊愈后,又活了7年多,1998年患淋巴癌去世。)此法一度秘而不宣,今详述如下:初一日得病在东方,发热,头痛,四肢疼痛,有犯土地瘟司,五道大神香火不安,东方庙王旧愿未完,日轻夜重,方箱三个,钱山七只,高标七炷,水饭一碗。初二日病者寒热,四肢不安,东方庙王,南方有犯家先土地,吊死往死伤亡,方箱三个,钱山九只,高标九炷,水饭一碗。初三日病者肚腹疼痛,潮热,心中恍惚,眼花乱言,四肢沉重,路上撞了产难伤亡,五道冤家,孟公寨长有愿信未完,用方箱三个,钱山九只,高标九炷,水饭一碗向西方回送。初四日病者肚腹膨胀,不思饮食,遍身发热,家先作祸,游野阴司唱兵咒咀,往死产难伤亡,灶司不安,有愿不明,三七日退,用方箱五个,钱山十五只,高标十五炷,水饭一碗向北方回送。初五日沾病手足关节痛,不爱饭食,远年神愿未完,家神香火不安,坛神土地作祸,梅山打死伤亡,有犯土地煞,八九日方好,用方箱三个,钱山十五只,高标十五炷,水饭四方同送。初六日病者发烧,心气疼痛,眼花乱言,家神引进届恶车白虎,时气瘟司梅山作祸,用方箱五个,钱山九只,高标九炷,水饭向四方同送。初七日病者头痛寒热,有犯愿心未还,庙王香火不安,咒咀为祸,灶司家先土地,产难伤亡,初九日退,用方箱五个,钱山十五只,高标十五炷,水饭向四方同送。初八日病者,家神有愿未完,东方庙王南方山神土地冤家咒咀,瘟司白虎入宅,亲人往死溺死,孟公梅山,二三日可好,用方箱七个,钱山十五只,高标十五炷,水饭向东南方同送。初九日病者寒热,东北方庙王,亲人小鬼相害,孟公梅山寨烧死打死溺死猖兵诸天作祸,十二日可好,用方箱七个,钱山十五只,高标十五炷,水饭向东北方同送。初十日病者寒热头痛,四肢不安,路上撞了务亡女亲人,庙王灶司游野阴师入宅,远年神愿未完,祖宗为祸,十五七日退,方箱七只,钱山十五只,高标十五炷,水饭向西方同送。十一日病者腹疼痛,四肢沉重,在天曹有愿,家神土地白虎勾引庙王来家,有猪头愿未完,坛神猖兵作怪,十三日可好,方箱七个,钱山七只,高标七炷,水饭一碗向西北方同送。十二日病者四肢发热,头痛发寒,肚腹疼痛,本净愿未完,灶司为祸,吃药无效,北方五通伤亡,游野阴司,家堂有感未完,往死吊死伤亡,用方箱五个,钱山十五只,高标十五炷,水饭一碗向东北方同送。十三日病者肚腹疼痛,寒热,五心恍惚,背痛,本家有感未完,游野阴司白虎庙王灶司为祸,溺死烧死产难伤亡,用方箱三个,钱山九只,高标九炷,水饭一碗向西方同送。十四日病者寒热发烧,两眼不开,肚腹疼痛,香火不安,灶司庙王男女亲人土地往死五道伤亡,自缢死吊死,十七日可好,用方箱七个,钱山十五只,高标十五炷,水饭一碗向西方同送。十五日病者腰痛,潮热,四肢无力,吃药无效,本家土地坛神引进阴司孟公寨长往死吊死烧死产难伤亡作祸,用方箱七个,钱山十一只,高标十五炷,在三天门外烧。十六日病者头痛眼花四肢沉重,腹膨胀不思饮食,日轻夜重,有犯孟公梅山庙王灶司四路坛神,家先咒咀旧愿未完,寨长猖兵为祸,三六九可好,用方箱七个,钱山十五只,高标十五炷,水饭一碗向西方同送。十七日病者心气疼痛,四肢沉重,夜吃饮食,阴司白虎庙王灶司旧愿未完,瘟司有个猪头愿未完,自缢死伤,方箱七个,钱山九只,高标九只,水饭一碗向西方送去。十八日病者寒热,腹疼痛,头痛,眼花,四肢沉重,荡带庙王自缢死亡,往死伤亡,二十四可好,用方箱七个,钱山七只,高标七炷,水饭一碗向西方回送。十九日病者头痛,眼花,肚痛,四肢沉重,日轻夜重,不思饮食,西方阴司白虎,东南方古坟愿信未完,瘟司丧车庙王烧死打死吊死溺死,用方箱七个,钱山十九只,高标十九炷,水饭一碗向西方回送。二十日病者头痛,肚腹疼痛,恼闷呕吐,四肢沉重,两胁痛、背痛,有犯南方香火不安,庙王土地灶司,水边失惊,坛神孟公吊死,三六九退,用方箱五个,钱山十五只,高标十五炷,水饭一碗向西方回送。二十一日病者寒热,心中恍惚,西北方五道伤亡,庙王青龙白虎家先土地灶司远年净愿未完,用方箱七个,钱山九只,高标九炷,向北方回送。二十二日病者呕吐,浑身疼痛,肚腹膨胀,日轻夜重,香火不安,坛神旧愿未完,家先土地不安,落水死往死伤亡,用方箱七个,钱山十五只,高标十五炷,水饭一碗向西方回送。二十三日病者寒热,头疼,肚痛,眼花,脚手痛,土地不安,坛神孟公梅山灶司土地不安,溺死吊死斋愿未完,五六日退,方箱五个,钱山九只,高标九炷,水饭一碗向南方回送。二十四日病者寒热,头痛,肚腹疼痛,夜梦饮食失惊,有犯灶司不安,庙王坛神白虎孟公梅山烧死,六九日退,用方箱三个,钱山七只,水饭一碗向西方回送。二十五日病者心气痛,四肢寒热疼痛,胡言乱语,斋愿未完,灶司土地不安,坛神烧死落水死产难伤亡,八九日退,用方箱三个,钱山九只,高标九炷,水饭一碗向西方回送。二十六日病者心气头痛,腰痛,遍身发热,天曹有愿,丧车白虎,有犯土煞,烧死吊死五道伤亡,产难伤亡,九日退,用方箱三个,钱山十五只,高标十五炷,水饭一碗向西方回送。二十七日病者呕吐,遍身沉重,往死自缢死亡,孟公梅山寨长土地庙王,三十日退,用方箱三个,钱山七只,高标七炷,水饭一碗向西方回送。二十八日病者头痛,日轻夜重,遍身不安,肚膨胀疼痛,不思饮食,吃药无效,烧死落水产难伤亡,八九日退,用方箱三个,钱山七只,高标七炷,水饭一碗向西北方回送。二十九日病者发热,心气痛,眼花乱言,家神引进庙王丧车白光时气瘟司梅山作祸,用方箱三个,钱山九只,高标九炷,水饭一碗向西方回送。三十日病者寒热,肚腹疼痛,头疼,眼花,四肢沉重,荡带庙王自缢伤亡往死伤亡,二十四日可好,用方箱六个,钱山七只,高标七炷,水饭一碗向西方回送。以上收怪符见图19、图20。
推薦閱讀:

「天下第一梅山」 文/霖眸彩虹雲;攝影/苗坤;
南京藏著一個「小上海」?9424,它不是一串普通的數字……
益陽那些神奇的民間法術你了解嗎?
趙佶《芙蓉錦雞圖》《蠟梅山禽圖》

TAG:梅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