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枇杷花下碧螺春

本報記者 田曉明《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1年03月12日 第07 版)

茶園用燈驅蟲。益林攝

採茶。姚林攝正是新茶上市時節。老茶客都說:品碧螺春,有花果的幽香。我們到了碧螺春原產地——蘇州洞庭山,才恍然大悟。清風拂面,幽香撲鼻,數不清的蜜蜂從四面八方飛來,被太湖環繞的碧螺春茶山,長年雲遮霧繞。在吳裕泰西山天王塢碧螺春茶園,星星點點的白色枇杷花下,茶樹新芽綻放。茶園主沈四寶說:「枇杷花期長,從去年10月開到今年3月,整個冬天碧螺春都沁在枇杷的花香里。」放眼望去,枇杷、楊梅、橘子和青梅等果樹間作於鬱鬱蔥蔥的茶樹間。金庭鎮書記盛解元介紹說:「洞庭山碧螺春的西山產地,花果樹覆蓋率在30%左右,果樹冬天為茶樹遮蔽霜雪,夏天又為細嫩的芽葉遮擋驕陽,長年生長在一起的茶樹與果樹枝丫相伴,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香沁由此而來。」康熙欽定「碧螺春」康熙皇帝當年下江南時,喝到碧螺春茶後讚不絕口,一問茶名,知其俗稱「嚇煞人香(當地方言:嚇死人的香)」。康熙覺得此名不雅,遂以該茶色碧而形曲似螺,又採摘於早春,遂欽定茶名為「碧螺春」。清代詩人李慈銘曾做《水調歌頭·碧螺春》:「誰摘碧天色?點入小龍團。太湖萬頃雲水,渲染幾經年。應是露華春曉,多少漁娘眉翠,滴向鏡台邊。採集筠籠去,還道黛螺奩。龍井潔,武夷潤,岕山鮮。瓷甌銀碗同滌,三美一齊兼。時有惠風徐至,贏得嫩香盈抱,綠唾上衣妍。想見蓬壺境,清繞御爐煙。」此詞盛讚碧螺春兼具龍井、武夷、岕山三大好茶之美。其實,西山產茶在唐代早已聞名,最早的記載見於《茶經》。陸羽在唐至德二年(757)三月與好友劉長卿一起到太湖西山考察茶事,在水月寺旁的墨佐君壇邊採茶品茶。從此,碧螺春茶的前身——水月寺的小青茶被唐宋兩代列為貢茶。1954年日內瓦會議及1971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華時,周恩來總理都以碧螺春作為國禮相贈給貴賓。碧螺春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名滿天下。炒茶工藝列入非遺今年蘇州天氣特別,年前下了一場大雪,使碧螺春芽養精蓄銳,品質更加純正。只在清明、穀雨兩個節氣前採茶,這讓碧螺春的「明前茶」、「雨前茶」越發嬌貴。據介紹,碧螺春是茶中仙子,採茶時雲彩多一點、少一點,太陽光強一點、弱一點,細微的天氣變化對於產出的茶葉品質的影響就不是一點點。技藝熟練的採茶女忙碌一個早晨,摘下來的青葉也不過是一二兩。炒制500克特級碧螺春,需要7.4萬顆芽頭。要摘得早,採得嫩,揀得凈。只有芽長1.5厘米到2厘米的芽葉,才可以加工成精品茶,才能做出「茸毛遍體」的效果。燒著各種果木枝丫的灶台旁,炒茶師傅們在20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有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將碧螺春炒製成「茸毛不落,捲曲成螺」。沈四寶說:「當天採下的茶,必須當天炒出。炒制碧螺春需要經過殺青、熱揉成團、搓團顯毫、文火烘乾四個工序,一鍋只能炒三兩左右。炒茶全憑老師傅們多年的經驗和敏銳的手感,優秀的炒茶師傅也和名茶一樣金貴。」因此,洞庭碧螺春茶手工炒制工藝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碧螺春文化魅力四射喝碧螺春很優雅,不用像其他茶那樣邊吹邊喝,因為碧螺春茶葉會沉底。對此頗有研究的茶葉專家王梅農認為:這與碧螺春獨特的炒制工藝密切相關。在炒制揉捻時,碧螺春茶葉細胞礫碎率較高,泡茶時,營養成分浸出率高。因此,碧螺春十分嬌貴,只能3至5泡。吳裕泰經理孫丹威說:「碧螺春外形與人們傳統觀念中茶葉的樣子相差太大,不是龍井、毛尖那種翠綠油亮的顏色,而是披滿白毫,並且白毫越多品質越好。泡碧螺春要先倒水後放茶葉,隨著嫩芽茶葉徐徐沉入杯底,瞬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展開的碧螺春芽葉,彷彿天上的翠雲浮動,經過三四分鐘,芽葉全部展開,碧玉色的茶湯和翠綠的芽葉交相輝映,濃濃的茶香夾雜著獨特的花果香氣撲面而來,彷彿水面一葉小舟上,坐著高綰髮髻容貌清秀的年輕女子,婉約不失嬌媚,淡然不失尊貴,少了粉飾的雍容,多了天然的淡雅。舟畔一派湖光山色,醉人心脾。這就是碧螺春文化獨特的魅力」。
推薦閱讀:

止咳化痰果皮川貝羅漢果枇杷葉屈頭雞是不是止咳化痰
沈周 《枇杷圖軸》
『枇杷』
又到枇杷金黃時
從化枇杷採摘要去森林公園天池么?

TAG:枇杷 | 碧螺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