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破解《湯液經法圖》》全文03_草山湖
[轉載]《破解《湯液經法圖》》全文03 2013-06-23 20:46閱讀: 原文地址:《破解《湯液經法圖》》全文03 原文作者:拈花一笑 卷五 中藥藥物五行屬性歸類分析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典哲學之核心,是商周乾坤圖經之核心,是中華易學之核心,是中華醫藥學之核心。一句話,講中國哲學就離不開陰陽五行學說,講中華易學就離不開陰陽五行學說講中華醫藥就更離不開陰陽五行學說。中華醫學之核心乃陰陽五行是也,中華藥學之核心仍陰陽五行是也,故謝松齡在《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人象》中曰:「草石藥物亦無不具陰陽五行之性,服藥也是〈輸入〉陰陽五行,蓋可調陰陽、順五行者,惟陰陽五行而已。對此,謝遐齡博士曾提出十分動人而精闢的見解:〈服中藥,不是服其中的化學成分,而是服其中的陰陽五行。〉」(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4月版)謝氏兄弟之說是對「中藥藥物五行屬性歸類法」的最好之詮釋。「中藥五行屬性」已隨歷史而逝,遠離中藥學矣,遠離中醫學矣,遠離中醫藥界矣。筆者認為,破解「湯液經法」,解析《湯液經》醫方遺存——《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之組方法則,必須將《輔行訣》中94個醫方所用70味中藥進行五行屬性歸類,實行醫藥同理、同義、同法,才能真正破解《輔行訣》之組方法則。如何將70味中藥乃至將現在常用的中藥進行五行屬性歸類,首先要將《輔行訣》書中所載,以五行屬性分類的二十五味葯精之五行本義,和它與中藥之五味、五色、五氣、歸經、功效等聯繫起來分析,並將之作為突破口,用以「中藥藥物五行屬性歸類」之準繩(法),以期管窺《桐君採藥錄》之藥物屬性體系。⑴藥物五行屬性歸類法分析第一《輔行訣》(以下簡稱《法要》)曰:「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如左: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姜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朴為金,硝石為水。味甘皆屬土,人蔘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味酸皆屬金,五味【子】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藥為土,薯蕷為水。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白朮為土,竹葉為金。為分析「中藥藥物五行屬性歸類」之規律與方法,筆者把二十五味葯精填入《經法圖》中,繪製而成《廿五味葯精經法圖表》(圖9)如下:
X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筆者(以下簡稱《無聞》)以《傳統中藥經驗精粹》(以下簡稱《精粹》)(陳桂喜編著,陳由鳳、汪勇整理,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為底本,並參考《本草從新》(以下簡稱《從新》)(清·吳儀洛輯,曲京峰、竇欽鴻點校·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5月版)、《本草秘錄》(以下簡稱《秘錄》)(陳士鐸著·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10月版)、《藥性通考》(以下簡稱《通考》)(清·太醫院著,李順保校注、褚玄仁審訂·學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圖解本草綱目》(以下簡稱《綱目》)(李時珍著、紫圖編繪·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版)、《張仲景用藥解析》(以下簡稱《解析》)(張長恩主編·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年1月版)等書,更參以《本草經考注》(以下簡稱《考注》)(日本·森立之撰,古文揮、宋立人、張敏、立婷點校·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8月版),對上述二十五味中藥進行分析歸納,從中找出「中藥藥物五行屬性歸類法」之規律。《輔行訣》書二十五味中藥葯精五行屬性歸類法分析如下:1、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姜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五行】:《法要》:木中木。【五味】:《精粹》:辛、甘。《從新》:辛、甘。《秘錄》:辛、甘、香、辣。《通考》:辛甘香辣。《綱目》:甘、辛。《解析》:缺。【五色】:葉青。【五氣】:《精粹》:熱。《從新》:大熱,有小毒。《秘錄》:大熱,沉也,陽中之陰也,有小毒。《通考》:大熱,沉也,陽中之陰。有小毒。《綱目》:大熱,有小毒。《解析》:缺。【歸經】:《精粹》:入脾、腎、膀胱經。《從新》:入肝腎血分,抑肝風扶脾土。《秘錄》:入腎、脾、膀胱、心包、肝經。《通考》:入腎、脾、膀胱、心包、肝經。《綱目》:缺。《解析》:缺。【功效】:《精粹》: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從新》:大燥,補命門火,平肝通血脈,引火歸元。《秘錄》:養精神,和顏色;堅骨節,通血脈;泄奔豚,利水道;調中益氣,實衛護榮。《通考》:養精神和顏色;堅骨節,通血脈;滯奔豚,利水道;調中益氣,實衛護榮。《綱目》:利肝肺氣,強筋骨,通血脈。滲泄止渴,去營衛中風寒。補命門不足,益火消陰。《解析》:缺。【簡釋】:《無聞》:肉桂,入脾經屬木,味辛屬木為木中木。⑵《輔行訣》醫方所用中藥之五行屬性歸類第二根據以上對二十五味葯精之分析、總結、歸納,筆者大致推測出中藥藥物五行屬性的分類方法(模型)如下:即:該味中藥歸入某經(為我),則該味中藥五行屬性為克我之行。如:入心(火)經屬水,入肝(木)經屬金……2、如何確定該味中藥五行中之五行屬性?則根據該的藥物「五味」而定。即:該味中藥五味為甘,則該味中藥五行中之五行屬土。如:味甘屬土,味酸屬金……如:芒硝味咸、苦、辛,大寒。入心經屬水味咸為【水中火】; 戎鹽味苦、咸,寒。入肺經屬火味苦為【火中水】……筆者按上述分類法,將《輔行訣》書中所載中藥(黑體字為葯精)之五行屬性歸類如下:筆者個人能力有限,又不是學中醫藥者,以上70味中藥的五行屬性歸類,僅供研究者參考,並請專家學者給予指正。無聞居士曰:《輔行訣》中列症方,《經法圖》里生克藏;藥物「屬性」傳古法,《湯液經法》理五行。(鳳凰觀察員 :傳世的湯液經法圖,無間居士的看法是:此圖是經過高手修補過的版本。)《黃帝內經素問·至直要大論》曰:"木位之主,其寫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寫以甘,其補以咸。土位之主,其寫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其寫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寫以咸,其補以苦。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寫之,以甘緩之。"為振興我中華醫藥事業,為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醫藥精華,實現古為今用之目的,筆者把原不準備發表的第七卷——總結《湯液經法圖》予以公開,與同志同道共享。!卷六 (沒有公開)從《湯液經法圖》管窺《伊尹湯液經法》之辨證論治原則卷七 總結《湯液經法圖》《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卷子原藏於河北省威縣中醫師張偓南先生家,世代珍傳至偓南先生嫡孫大昌先生;時值〈文革〉,原卷子焚毀,現僅存兩個抄本,一本為張大昌先生對原卷子日夜展玩,誦記如流,原卷子焚毀後,追憶成書;另一本為大昌先生弟子據原卷子抄錄。……王淑民女士考證,認為原書:〈非陶弘景本人所作,當為後人輯其說而成。輯者為尊崇本師故在書名下加題,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文中未記成書年代,據對文中所記人名、書名、引錄經文、經方及經方所用之葯的考察得知,編輯《法要》所據文獻均為晉以前的早期中醫文獻。文中又有後人整理此書所加的注文,且整理後的《法要》大小玄武湯之玄字,不避宋始祖諱,故認為整理當在宋以前。其成書年代大約在陶弘景之後至隋唐間。〉原卷子內容以五行學說為綱,論述五臟補瀉及虛勞等,乃修道鍊氣,養真修仙之初步,〈欲求永年,先須祛疾〉。涉引經方計四十七首。」《敦煌中醫藥全書·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叢春雨主編·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賦行訣》卷中所載之《湯液經法圖》,筆者認為,經無聞居士之努力,已基本揭開其神秘之面紗,還原其千年之神韻。白沙遊子以為,《經法圖》是對《賦行訣》卷中所有醫方擬方選葯法則之總結,是對《伊尹湯液經》組方遣葯法則之總結,是對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經方用藥法則之總結,總而言之,《經法圖》即是所謂的「伊尹湯液經法」是也。筆者能力有限,中醫學專業知識膚淺,對《經法圖》不能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到此卷為止,還沒有把醫方中藥物的用量數據納入圖中進行分析。但是,還是從上述的分析釋解中總結出一點學習、研究心得,或者說是對《湯液經法圖》之功能總結吧。《湯液經法圖》之功能:藥物五味之五行屬性同我為補,克我為瀉,我克為緩,生我、我生則可補亦可瀉;2、能迅速反映各類醫方是用於治療哪個臟腑(六經)之疾病,以及牽連到哪個臟腑(六經);3、能正確判斷各類醫方對臟腑疾患臨症治療所採取的是補法或者是瀉法,症、治、醫、葯是否存有疏誤;4、能迅速判斷醫方中藥物的君、臣、佐、使之關係(如結合藥物用量則效果更好),為行醫者對症下藥提供較為明確的指導作用。白沙遊子無聞居士曰:湯液經法以五行,五臟五味圖中藏,君臣佐使看生克,對症擬就補瀉方。白沙遊子也曾考慮過用「悸」字,也曾把該字放入《經法圖》中予以驗證,而且還因此懷疑過其它四「症治」位置的正確與否,並化費二、三十個夜晚的時間進行畫圖求證而終不得要領,其後與家弟商討,還以《說文解字》對五「症治」之字義解釋為依據,並結合病症說明納入《經法圖》中得出現在的結果。為再現吾之驗證過程,現把「悸」字放入有關聯的「大補肺湯」與「大瀉腎湯」二醫方中,其結果如下:治煩熱汗出,少氣不足息,口乾,耳聾,脈虛而快者方:麥門冬【土中金】五味子【金中金】旋覆花【火中火】(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當從)細辛【木中金】(一兩)地黃【水中水】竹葉【水中金】甘草【土中木】(各一兩)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如解析為:肺虛則鼻息不利,胸中痛為病曰「悸」,必少氣不足息,耳聾咽干。《說文》曰:「悸,心動也,從心季聲」,或可勉強為之釋解,而:治小便赤少,時溺血,少腹迫滿而痛,腰如折,耳鳴者方:茯苓【土中水】甘草【土中木】大黃【火中木】黃芩【水中木】(各三兩)芍藥【金中土】乾薑【木中土】(各一兩)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溫服。如解析為:腎實則腹滿,涇溲不利,面色正黑為病曰「悸」,必少腹迫滿而痛,腰如折,耳鳴。《說文》曰:「悸,心動也,從心季聲」,則無論如何也解釋不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出版發行1963年12月版·2004年11月北京第23次印刷),由後漢許慎創作,「創稿於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一OO年)……創稿至最後寫定歷時二十二年」,是我國最古老的字典。因此,筆者與家弟商定以此書之解釋為《經法圖》中五「症治」之字義,並以此填補《經法圖》中圈外所缺之字。如君有興趣,亦可選取幾個字試填之。真亦假時假亦真,一個「痙」字,已化去無聞居士三、四十個夜晚外加六、七個禮拜天,近二百七、八十個小時矣!振我醫藥,夜蝸斗室,寒暑甘苦自知,值否值否?值!蠻值!!為使《湯液經法圖》在中醫中藥的承傳教學、臨床診治中發揮其理與法、醫與葯、症與治的形象快捷、易懂易記之作用;為使專業中醫藥工作者和業餘中醫藥愛好者能更好地掌握、運用《湯液經法圖》,發揮中醫藥典籍古為今用之目的而找一條高效、便捷的通道,筆者再把第八卷——怎樣解讀《湯液經法圖》予以公開,與同志同道共享。卷八 怎樣解讀《湯液經法圖》為繼承中華傳統醫藥古籍之寶貴遺產,發揚和發揮中醫藥古方治病救人之神奇功效;為使《湯液經法圖》在中醫中藥的承傳教學、臨床診治中發揮其理與法、醫與葯、症與治的形象快捷、易懂易記之作用;為使專業中醫藥工作者和業餘中醫藥愛好者能更好地掌握、運用《湯液經法圖》,發揮中醫藥典籍古為今用之目的而找一條高效、便捷的通道,筆者把以上論述內容匯總成此卷,以臨證病案處方為例,用「以方解圖,以圖讀方」之方法解讀《湯液經法圖》,與讀者共享其千年之神韻,方解之楚翹。無聞居士隨機選取古今醫案各一例,進行解讀,供諸君評析。一、清·王孟英《歸硯錄·卷三》醫案:呂氏婦病兩旬,延余視之。甫入室,病人裸衣而卧,神色不清,猶自掖被掩其胸,非熱證神昏矣。及按脈,細而無神,目瞀內煩,咽痛不能容湯水,身冷如冰,汗出如洗。餘思仲景云:大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咽痛目瞀者,龍雷之火上炎也。用熟地一兩,桂、附各一錢,菊花三錢。煎成,冷水浸涼服之,諸病如失,即索粥飲,次日再一服,隨以大補之葯十餘帖而安。愚按:大寒反汗出,乃陰盛格陽於外也,故身冷如冰;咽痛目瞀者,陽戴於上也。凡格陽、戴陽,皆是虛陽外越,所謂內真寒而外假熱,故可以桂、附引之內潛,不可誤為龍雷之火上炎也。夫春分龍見而雷乃發聲,秋分龍蟄而雷乃收聲。是龍雷之火,必炎於陽盛之時。人身一小天地,肝為角木,震為雷,龍雷之火即肝火也。必腎陰虛者,肝陽始熾,致生龍雷火上炎諸症。治宜壯水制火,設昧此義,而妄援引火歸元之說,不啻抱薪救火矣。《潛齋醫話歸硯錄》(清·王士雄原著,劉更生、林紹志點校·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1月版)把「地菊桂附湯」(方名為筆者加)四味中藥放入《經法圖》中:桂【木中木】、附【木中水】二味葯在「用木體」格中,熟地【水中水】在「水體」格中,菊花【火中水】在「火體」格中,繪製成《地菊桂附湯方證圖》(圖12),以該醫方解析《經法「方證」圖》:
①、按五行相生律,水生木、木生火,木居中為「我」,水為「母」,火為「子」。《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主目」,肝為木,肝病「用木體」;②、《經法圖》中「用木體」格外所標之字為「化甘」、左轉所注之症治為「除痞」,右轉所注之症治為「除煩」;③、「脈細而無神,目瞀內煩,咽痛不能容湯水,身冷如冰,汗出如洗」,為陽虛之症,陽虛用補法;《經法圖》曰:「左轉,陽進為補」,可知該方為補益肝陽之醫方,並知該方用壯水補木以制火之醫理治法來處方遣葯的,所治之症曰「痞」。「肝陽虛,其人裸衣而卧,神色不清,脈細而無神,目瞀內煩,咽痛不能容湯水,身冷如冰,汗出如洗」是病。肝病用木體,是病為肝木五行中之水大虛加木弱,強克脾土五行之火、土。「地菊桂附湯」方中熟地為水中水,桂為木中木,附為木中水,菊花為火中水。以「木體」之母「水體」之水扶助「木體」之水;以「木體」之水、木補扶「木〈本〉體」之水、木;以「木體」之子「火體」之水,扶助「木體」之水;以「母、我、子」之木、重水克制脾土「土體」之火反侮轉化「木體」之水、木克甘土之火、土,是方用「壯水補木以制火」也。肝陽虛「〈體〉之水大虛加木弱,強克脾土五行之火、土」是病則用「地菊桂附湯」是方。按《經法「方證」圖》示及醫方藥物用量:熟地為君,菊花為臣,附為佐,桂為使,化甘除痞,治目瞀內煩,咽痛不能容湯水,身冷如冰,汗出如洗之病。是方一君一臣一佐一使。醫案云:「咽痛不能容湯水」,乃肝臟「虛陽外越,陽戴於上」所致。
從《地菊桂附湯方證圖》分析病症、方義:則是病為肝木五行中之水大虛加木弱,強克脾土五行之火、土,遭被克脾土「土體」之火、土反侮轉化「木體」之水、木克甘土,而致「虛陽外越,陽戴於上」,「咽痛不能容湯水」、胃納滯之「痞」症,治以壯水補木製火、土之方葯。二、補中益氣湯加減方治療糖尿病性胃輕癱醫案:孟某,女,48歲。因口乾多飲、多尿10餘年,噁心嘔吐1周入院。入院後2型糖尿病診斷明確。經血酮、血氣分析檢查,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經胃鏡檢查診斷為「糖尿病性胃輕癱」。治擬補中益氣湯加減方:黃芪15克,炙甘草5克,太子參20克,橘皮、柴胡各6克,制半夏、當歸、白朮各10克,升麻3克。連服3劑後,嘔吐明顯減少;再服5劑後,癥狀基本消失,胃納漸增,精神好轉。囑長期服用補中益氣丸善後。半年後隨訪,患者胃納正常,血糖(空腹及餐後)均在正常範圍內。按:糖尿病胃輕癱多隱匿發病,自覺脘腹痞塞,食後加重,有的伴有噁心嘔吐或頑固性便秘。由於素體陰虧,病程日久,脾胃失養致脾胃虛弱。胃失和降而上逆,故有嘔吐;中焦氣機不暢,故脘腹脹滿;氣陰兩虧,亦可見大便秘結。補中益氣湯以黃芪益氣為君;人蔘(太子參)、白朮、炙甘草健脾益氣為臣;配橘皮理氣,當歸補血均為佐葯;升麻、柴胡升舉下降清陽,為補氣方中的使葯。加用制半夏可開痞散結止嘔;玄參【火中水】、麥冬【土中金】、生地黃【水中水】滋陰增液,潤燥滑腸。綜合全方以治本健脾為主,脾胃調和則脾胃氣虛諸癥狀可自愈。【驗方來源】周黎,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糖尿病性胃輕癱40例,浙江中醫雜誌1999,34(11):437(引自《糖尿病驗方》吳艷華主編、肖達民副主編·廣東科技出版社2002年8月版)把「補中益氣湯加減方」九味中藥放入《經法圖》中:炙甘草【土中木】在「用土體」格中,柴胡【金中木】在「金體」格中,當歸【水中木】、白朮【水中土】二味葯在「水體」格中,太子參【木中土】、橘皮【木中木】、制半夏【木中土】三味葯在「用木體」格中,黃芪【火中土】、升麻【火中土】二味葯在「火體」格中,繪製成《補中益氣湯加減方證圖》(圖13),以該醫方解析《經法「方證」圖》:
①、按五行相生相剋律,火生土、土生金,土克水、木克土,土居中為「我」,火為「母」,金為「子」,「水」被我克,「木」則克我。《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主口」,脾為土,脾病「用土體」;②、《經法圖》中「用土體」格外所標之字為「化苦」,左轉所注之症治為「除燥」,右轉所注之症治為「除滯」;③、「口乾多飲、多尿10餘年,噁心嘔吐1周入院。入院後2型糖尿病診斷明確。經血酮、血氣分析檢查,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經胃鏡檢查診斷為〈糖尿病性胃輕癱〉」,為脾虛之症,脾虛用補法;《經法圖》曰:「左轉,陽進為補」,可知該方為補脾益氣之醫方,並知該方用補木壯土益水以制燥金之醫理治法來處方遣葯的,所治之症曰「燥」。「脘腹痞塞,食後加重,伴有噁心嘔吐或頑固性便秘。口乾多飲、多尿10餘年,噁心嘔吐1周,經胃鏡檢查診斷為〈糖尿病性胃輕癱〉」是病。脾(胃)病用土體,是病為脾土五行中之木、土大虛並水弱,而金則亢,強克脾土五行之水、火、土及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方中黃芪為火中土,炙甘草為土中木,太子參為木中土,橘皮為木中木、柴胡為金中木,制半夏為木中土、當歸為水中木、白朮為水中土,升麻為火中土。以「土體」之母「火體」之重土扶助「土體」之虛土;以「土體」之子「金體」之木,扶助「土體」之虛木;以「土體」之木補扶「土〈本〉體」之虛木;以被克腎水「水體」之子「木體」中之木、重土(水體之水生木體之木,水體之火生木體之土),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體」中之土、水;以「水體」之木、土反侮轉化甘土中之金、木克苦水中之木、土,是方用「補木壯土益水以制燥金」也。脾虛「『〈體〉五行中之木、土大虛並水弱,而金則亢,強克脾土五行之水、火、土及木」是病則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是方。按《經法「方證」圖》示及醫方藥物用量:黃芪為君,太子參、制半夏、橘皮、炙甘草為臣,當歸、白朮為佐,升麻、柴胡為使,化苦除燥,治口乾多飲、多尿,噁心嘔吐之病。是方一君四臣二佐二使。醫案云:「糖尿病胃輕癱多隱匿發病,自覺脘腹痞塞,食後加重,有的伴有噁心嘔吐或頑固性便秘。由於素體陰虧,病程日久,脾胃失養致脾胃虛弱。胃失和降而上逆,故有嘔吐;中焦氣機不暢,故脘腹脹滿;氣陰兩虧,亦可見大便秘結。補中益氣湯以黃芪益氣為君;人蔘(太子參)、白朮、炙甘草健脾益氣為臣;配橘皮理氣,當歸補血均為佐葯;升麻、柴胡升舉下降清陽,為補氣方中的使葯。加用制半夏可開痞散結止嘔;玄參【火中水】、麥冬【土中金】、生地黃【水中水】滋陰增液,潤燥滑腸。綜合全方以治本健脾為主,脾胃調和則脾胃氣虛諸癥狀可自愈。」從《補中益氣湯加減方證圖》分析病症、方義:則是病為脾土五行中之木、土大虛並水弱,而金則亢,強克脾土五行之水、火、土及木,致因脾虛而口乾多飲、多尿,噁心嘔吐之「燥」症。黃芪為君:黃芪為火中土為母,扶助「土(我)體」之虛土。太子參、制半夏、橘皮、炙甘草為臣:太子參為木中土、制半夏為木中土、橘皮為木中木,承被克水「體」制之「土體」中之土、水;炙甘草為土中木,補扶「土(我)體」之虛木,經云:「承乃制,制則生化」矣。當歸、白朮為佐:當歸為水中木、白朮為水中土,被克腎水反侮「土(我)體」之金、水,使亢者、虛者收斂。升麻、柴胡為使:升麻為火中土、柴胡為金中木,以少量之「母」土、「子」木引路,扶助「土(我)體」大虛之土、木。此為脾虛夾實綜合之症,治以補木壯土益水以制燥金之方葯。無聞居士戲言之:以方解圖者無中生有,以圖讀方者有亦是無;有無大小憑機緣巧合,青紅皂白侯同道評說。HKC0207先生所言之五瀉方:瀉肝湯治驚「煩」不寧,瀉心湯治心下「痞」滿,瀉脾湯治腹中「滯」脹,瀉腎湯治心中「悸」動不安,而瀉肺湯治胸中「煩」滿,之「煩」字該如何解釋?感謝先生提示,使吾重新檢視所填補的「痙」字是否為最合適?是否即為先生所言之「悸」字?還有其它更符合原著的字否?有鑒於此,致吾重讀細讀《輔行訣》與《傷寒論》,對兩書所論述之病症再行仔細推敲,並重與家弟論證,力求所缺之字填補準確。《經法圖》圈外之五「症治」遺缺一字,造成此醫古籍之缺憾。而《經法圖》作為解釋「湯液經法」的工具,作為解釋「湯液經法」組方法則的結構模型,五「症治」如同五個模塊,缺一模塊就會嚴重影響該結構模型的正確使用。無聞居士反覆研讀《輔行訣》與《傷寒論》,經從另一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去分析、去推敲此五字所要表述的到底是什麼?終於明白此五「字」的原始含義是什麼,它所要表述的是什麼?陶弘景在《輔行訣》之大小補瀉湯方證對五臟虛實病症的表述中,用的最多的字是「煩」、「燥」、「痞」、「滿」、「滯」、「驚」、「悸」、「恐」、「怒」、「悲」等字(張仲景之《傷寒論》中對方證所述雷同,如太陽病,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勱洪大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主之;亦如:煩躁、虛煩、燥屎、心下痞、心下悸等),其中「驚」、「恐」、「怒」、「悲」等為「七情」病症用字,那麼剩下的「煩」、「燥」、「痞」、「滿」、「滯」、「悸」六字表示的什麼?是「病象」!是病症所產生的「病象」!無聞居士至此方明白:《經法圖》是以「病象」平判斷「病症」進而「處方配藥」的,中華醫藥先哲把「病象」放入「《湯液經法圖》象」中,用以表達病症與方葯之間之關係,《經法圖》即是方癥結構圖是也。誠如先生所言,「悸」,作為病象,也在此六字之內。但「悸」真的是病象嗎?查《新華字典》:「悸,因害怕而心跳:悸慄(心驚肉跳),驚悸。」而隋·巢元芳之《諸病源侯論·風氣諸侯》曰:「診其脈,動而弱者,驚(驚)悸也。動則為驚(驚),弱者為悸。」因此,筆者認為,悸與驚同,「驚悸」二字同義,驚即悸,悸即驚,悸應歸於「七情」病症用字,而不應歸納在「病象」中。如是,則剩餘的「煩」、「燥」、「痞」、「滿」、「滯」五字即是五「症治」所用「病象」之用字!如是,則所缺的字為「滿」!經筆者把此字補入「大小補肺、瀉腎湯」醫方中進行驗證,應該無誤。現把「滿」字補入有關聯的「小補肺湯」與「小瀉腎湯」二醫方中,順便把二方證圖貼出,以征先生之意,便於吾之糾錯也。治汗出口渴,少氣不足息,胸中痛,脈虛者方:麥門冬【土中金】五味子【金中金】旋覆花【火中火】(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當從)細辛【木中金】(一兩)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熱者,去細辛,加海蛤【火中水】一分。若悶痛者,加細辛一分。咳痰不出,脈結者,倍旋覆花為二【六】兩;若眩冒者,去細辛,加澤瀉一分;咳而吐血者,倍麥門冬為二【六】兩;若煩渴者,去細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仍用細辛,加半夏半升,洗。解析:肺虛則鼻息不利,
分享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職場潛規則:權謀高手,一句話破解職場小報告,有效的永遠是簡單的!
※劉邦如何破解「績效門」危機?
※【20180410】- 為什麼說VBE的工程加密形同虛設?
※黑科技:佳能相機可直接拍攝DNG格式照片
※破解傳說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