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民間婚喪習俗 – 【人人分享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勤勞善良的沂源人民,漸漸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方言和習俗,非常有地方特色和民間特性。婚者,乃人間大喜;喪者,乃人間大悲之情。 婚俗:其聯姻程式有:說媒、過柬、出嫁、迎娶、陪嫁、拜堂、鬧房、回門。   訂婚之前提親:如果男女雙方有意,則由男方請媒人到女房家去「進話」,「如有議婚著,請憑媒妁,兩家通知明白,必各情願,然後行聘。」提親討口氣,女方如許約,就約定男家「看廊場」,叫做「過門」。男家要給女方一些見面禮,叫做「打發」,如果女方收了「打發」。則表示看後滿意,男方即準備到女家去行「認親禮」正式提親。

訂婚。在男女雙方商定日期後,男方要到女方家去「討紅庚」或「討八字」,「惟庚書,女男二傢俱不可少。」(由男方備下禮物,名曰「配匣」,將男方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時,即所謂的「八字」寫與紅紙上,叫做「配匣」,「庚書許各用紅全議和,男家書寫第幾男,某年月時生。全面寫庚書二字。」由媒人領著台盒去到女家,女家也用同樣的格式寫上生辰八字,叫做「對八字」。 據當地的縣民說:「訂婚男方給女方的彩禮一般是萬里挑一(10001),萬里挑妻(10007)。」   認親。女方先提供女方親戚的姓名輩分及送禮的等級,然後由男方準備「信」(肉)、「茶食」(酒,麵條,果餅),由長輩哥嫂的陪同下,由媒人領頭,將禮品裝在「托盤」里到女家去,女家則六親聚會,備辦宴席,紅燭高照。每人將托盤打開,逐一介紹親戚的輩分稱呼,依次送禮,男女即依次呼出伯叔姨舅。這就是「認親」了。女方的親戚也要給男方一些禮物,表示對這場婚事的贊同。自此,結婚前逢年過節,男方都要到女方家朝拜,俗成 「朝月」「每逢年節,男家必多備豬腿酒盒,於女家戶族母舅外戚遍送,名曰朝月」 。   過禮。「前數月納彩,謂之"過禮』。」喜期前兩天,男方要請一位善於辭令,享有威望的人當「都管」,主持喜期全部事宜。在婚期頭一天或當天上午,男方要將迎娶的彩禮和為女方親戚準備的禮物,備成禮盒,由媒人、迎親客等一干人馬,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到女家去,到後將禮盒置於堂屋中央,名曰「裝盒」,於是女家的「朝堂」先生及親戚亦迎上來,開始一場約定俗成的禮儀程序。   迎親。也叫「接親」, 「及期,男家請每人及媒人婦至女家迎親謂之"接親』。」喜期第二天,男方由「都管」帶領娶親隊伍去女家「迎親」。此時,女家將大門關上,僅留一縫,女家的「朝堂」先生與男方的「路都管」於大門外一問一答,互相盤詰,然後打開中堂,鼓樂齊鳴,鞭炮響徹。   發嫁。「迎親」隊伍酒宴後,即將「妝奩」即嫁妝,「屆期如女家備有妝奩,先送男家。」早期女方置辦的「嫁奩」都是在正式婚期前送往男方家,後變為出嫁的當天隨帶。新娘在「後族」(娘家親朋好友)陪同下拜別爹娘上路。「。   拜堂。新娘到婆家後,男方門前要點一堆火,迎親隊伍從火上跨過,叫「攔車馬」,亦曰「回神」。田泰斗竹枝詞「回神暫住七香車,米粒聲聲響轎紗;我替廣寒子怯,驚心已入小郎家。」新娘在大門坎上蹬三腳,表示通報了男家的老祖宗。拜堂時有「傲拜」的習俗,即拜堂夫婦拜堂時,搶佔堂屋中脈(子午線),同時,新娘新郎拜堂後要儘快站起來,直奔新房,搶先坐在床上,叫做「奔床」。坐房的規矩是男左女右,以正中為界。據說搶佔與否,涉及到未來男女雙方在家庭中的地位。

新娘接來後就舉行儀式,接著入洞房、小青年們鬧洞房。據司機說,近年來由於鬧洞房時往往有些素養差的男賓客對伴娘無禮,使得伴娘很難請得到,以至於有人去歌廳請「專業伴娘」。由此看來,現如今,什麼都可以商業化了。鬧完洞房,就去飯店喝喜酒,吃喜宴。所以這裡的喜宴時間短,一個多小時就結束了。 回門:新婚後第二天,小兩口回女方娘家叩拜雙親並小住一至三天。還有的等新婚後三天 ,小兩口回女方娘家叩拜雙親並小住一至三天,然後再回婆家住三天,在回娘家一趟,稱之為連回三。按照我國婚俗習慣,結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稱「回門」。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禮節。新娘家老人心裡非常重視三天回門,因此新郎事先天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有所準備,爭取給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禮品事先備齊,買新娘家老人喜歡的禮品,禮品一般有四件。回門一般在上午九、十點鐘動身。新郎新娘應參加婚禮那樣認真修飾、打扮,保持婚禮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問候老人。這時,新郎就應改口,跟新娘一樣稱岳父母為爸爸、媽媽,要叫得自然、親切,對待親友和鄰居也應表現出親切熱忱,彬彬有禮,見人先打招呼,以禮相待。就餐時,新娘要陪著新郎,一一向父母、親友和鄰里敬酒,感謝大家對自己新婚的祝福。飯後,不要急於回家,應再陪父母聊一會兒,聽聽他們的教誨,然後再告辭回家。並應主動邀請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裡做客,也可邀請親友、鄰里。

喪葬祭奠:喪葬辦理不論繁簡,都有報喪、祭奠、出殯、圓墳等固定的禮儀形式。

在沂源凡老父老母死後,一律要舉行喪葬禮儀,以盡子女孝意。窮人家辦喪事一切從簡,豪富人家則大肆鋪張,從服喪到殯葬,一般要經過如下禮節:斷氣時要抬上門板,燒送路錢;遺體洗澡,穿衣下塌後,在送進棺材;訃告親友,設置靈堂,子女輪流守孝; 燒落氣紙:當家中有人生命垂危時,尤其是長輩或者老人,全家人都應跪於其床前,以盡孝道,待「掉氣」之後,在堂屋頂上揭幾塊瓦,謂之「開天門」,否則死者的靈魂尋不著出路。同時馬上拿來瓷盆,放於榻前,將「紙錢」一張張地丟進盆中燃盡,這叫「燒落氣紙」。俗話說「生者無錢是孤人,死者無錢是孤鬼」,所以人一斷氣時就需帶著冥錢。然後喪家派人報喪,遍告親友。這種習俗的意思是指陪死者最後一程,俗呼「伴亡」,「家有親喪,鄉鄰來吊,至夜不去,曰伴亡」。

報喪:一旦父母老人去世,其子身戴重孝,腰系麻紕,手執哀喪棍,在親房長輩的帶領下到其姥姥、舅舅家去跪拜,報告父母去世的消息。

潑湯:家有老人故去,老人的兒子、女兒、兒媳、侄子、侄女、孫子、孫女,先在靈前守靈哭靈;湯:是上好的小米熬好的粥。孝子賢孫們披麻戴孝,在主事人的帶領下,把老人的靈牌放在大街上,全體叩拜,將小米粥撒在靈位前,好讓老人的亡靈吃飽喝足後,在去西方極樂世界的路上不挨餓。 潑湯的意思:老人故去後,晚輩們給老人敬上的從陽間到陰間的送行飯。 潑湯一般是三次,也有地方潑五次或七次。潑湯的間隔時間,主事人是根據來吊儀(弔唁)客人來的時間隨時定,但整個潑湯時間一般不低於三至五小時。

送盤纏、指路:燒紙人、紙馬及黃被紙。將棺材置於門外路中已紮好的喪架罩內,長子還要給逝去的老人指路。長子或長孫頂瓦打幡,長媳兜罐,女兒抱五穀囤,其他人在後,列隊送棺,邊哭邊送並伴有喇叭,到十字路口摔瓦,到基地送棺入土。葬點築圓錐形土堆為墳,頂插招魂幡。

擇地、下葬:「士流間用家禮,葬亦必擇地。」喪家在出葬以前請陰陽先生選擇墳地有的地方一般在老人生前把墳地修建好,把棺槨準備好,稱為壽墳壽材。一般選在地勢高、地面平、背風向陽、面前開闊、綠樹成蔭之處。據說這樣的「陰宅」更利於家族興旺。到了下葬地點後,先由八個抬棺的人「刻井」,也叫「打井」,就是挖坑之意。刻井完成後,再由道師拿米在坑的底部畫上幾個八卦的卦象,然後把公雞的雞冠用指甲掐破後,再拿公雞給坑作幾個揖,這才把棺材放進坑裡,最後封土壘墳,完成埋葬。有的也會在山上停放幾天之後才會安葬。  圓墳。葬後三日,喪家男女老少,均著孝服,至墓地叩拜,給墳上添土,俗稱「圓墳」。是由孝子為死者親自再次壘墳。根據當地習俗,因恐影響死者死後的安寧,後人不得在死者死後三年內在其墳上動土。所以這次壘墳尤其重要,否則三年後就只能見到一個小土堆了(當地地質結構所致)。同時將孝帕、孝布以及死者生前穿過的衣物,使用過的生活用品在死者的墳前焚燒,使死者在死後也能豐衣足食。   五七、百日、周年:在親人死去的五七,三日、三七(21天)、五七(35天)、百日、周年兒女上墳祭奠。後每逢祭日,子女忌飲酒作樂。

完婚儀式甚為講究。婚日,男家備花轎、客轎 往女方迎親,並帶祭菜 1 抬,作女家告祖用,稱「告祖席」 ;鵝籠 1 擔,內盛雄鵝、母鵝或 雄雞、母雞,作禮擔送;還攜帶新娘的衣服、首飾、鞋襪及手帕、香皂之類。新娘內穿盛妝, 外罩紅綢吉服,拜別家堂祖先用,由親屬攙扶上花轎。 「父不送嫁,母不踩路」 (父不送親, 母乘坐的客轎不走花轎前) 。抬花轎的 4 個男子,必須「妻室雙全」 。花轎將至男家時,男家 在門外奏鼓樂、鳴鞭炮相迎。花轎抬入堂屋,由喜娘(又叫牽新娘子,必須結髮夫妻、有 子女的婦女)擁新娘入洞房,用傘遮新娘的頭部,不能見祖先神位,不能腳踏門坎(謂踩 住婆婆嘴巴) 。新娘入洞房後,新郎、新娘分男左女右,並坐床沿,喝交杯茶,叫「合巹」 。 新郎再用竹筷把新娘蓋頭紅綢挑開, 夫妻第一次見面。拜堂時, 首拜天地、 祖先,繼拜父母, 再夫妻對拜。向長輩和親友叩拜時,受拜人當場要拿紅包,稱「見麵包封」 。婚期宴會 3 天, 婚前一天為接堂宴,或叫「待媒酒」 ,主要接待媒人;第二天迎親為正宴,亦稱「入堂宴」 。 筵席極為豐盛,主要宴迎高賓、媒人、 「六親」 ,招待「百客」 ;第三天為出堂宴,宴送高賓、 親屬。正宴這天,新郎、新娘必須逐桌敬酒致禮。新婚之夜,男方親朋好友「鬧新房」 ,俗 謂「三天不分大小」 ,無分輩份長幼,均可入新房調笑戲謔,深夜方散。婚後三天(也有一 個月後的) ,新娘偕新郎同回女方娘家,叫「回門」 ,並備帶茶食果品,以資贄見。第四天, 男方恭迎岳丈來家赴宴,俗謂「親家過門」 。媒人在男女嫁娶過程中,跑腿遊說,雙方均待 茶酒,諺為「媒人三十六餐」「好吃人做媒」 、 。取親之日,男家必送「紅包」給媒人,發花 轎時,女方向媒人打發「紅包」致謝。貧困人家無錢娶媳,有的只得帶「童養媳」 ,待男女 成年後再「圓房」 。若男方本人或家庭主要成員患病,經女方家庭同意,將未婚兒媳過門完 婚,謂之「沖喜」 。妻死可以「填房」 ,夫故不準「二嫁」 。官紳有納妾惡習,常娶三妻四妾。 允許姑表等近親婚配,但同姓不得成婚。女家無子,男到女方入贅稱「招郎」 。

喪葬 清末、民國時期,縣境皆為土葬,喪葬禮俗繁縟。老人壽終正寢(女終稱內寢) ,必辦 「白喜事」 。彌留之際,兒孫跪伏榻前,直至病者氣絕,謂之「送終」 。隨後,兒孫跪於堂屋, 焚化紙串錢,俗稱「燒起身盤纏」 ,或叫「燒倒錢」 。再請人對死者屍體沐浴,曰「抹屍」 。 隨後給死者穿戴壽衣、壽帽、壽鞋,移屍地面,稱為「下榻」 。並在死者頭面蓋上「皇曆」 或素紙,在腳前點上一盞油燈。兒孫身著孝服,腰系草繩,赤腳草鞋,立於靈堂「守靈」 , 其他晚輩頭系白布戴孝。親友鄰居前來悼唁,孝子跪地叩頭。屍體入棺前,將石膏粉、陳石 灰或草木灰盛棺內墊底,稱「踩檔」 。屍體入棺後,用紅色壽被覆蓋屍體, 「壽被」一般由死 者女兒婆家備送,本家只蓋一床「子孫被」 。棺外腳頭安靈位,燃香燭,點油燈。棺蓋先只 蓋及死者頸部,供親友禮拜憑弔。封棺前,死者親屬痛哭致哀,禁忌淚水掉到死者身上。封 棺時,要棺材合縫處釘蓋閂碼,用皮紙刷漆封口。出殯時,孝子手捧「靈位」 ,走在靈柩抬 行之前,親友隨後。沿途鳴鞭放銃,投擲「買路錢」 。路遇轉彎險道,孝子伏地叩頭。墓地 先由「地生」看「風水」 ,確方位。下葬前,喪夫掘坑,下葬後,堆土成墳。夫婦一般合 葬,配偶先死,必留「合冢」餘地。葬禮極其隆重。豪紳戶用儒、釋、道三教舉行法事,超 度亡靈,至少 7 天。一般戶請道士做「道場」3 天,貧困戶做一天一晚的「開路」 。還請紙 扎工扎靈屋、金銀山等,待靈柩歸山後焚化。親友多送輓聯、祭幛、紙燭、鞭炮弔唁。出葬 後,於堂屋案桌上置一紙寫亡靈牌位,每日三餐茶飯敬奉,待「五七」 (35 天)或周年後, 再請道士或僧人「上堂」 ,焚化紙紮「靈堂」 ,將木主牌置放堂屋神龕上作長期祭祀用。整個 喪事花費巨大, 「灶里不斷火,路上不斷人」 , 「人死飯甑開, 不請自己來」 ,開餐者川流不息。

流行「男不做三十,女不做四十」「男做進,女做滿」的風俗。一般從 50 , 歲開始做壽,60 歲的壽誕更隆重,以後逢十整生必大慶。祝賀者多贈壽屏、壽幛、壽聯、 壽匾、 鳴放鞭炮誌喜, 而以女婿家備的壽禮最為豐盛。主家招待壽宴、 壽麵。

推薦閱讀:

潮汕嬰兒剃胎髮習俗
寧夏回族的飲茶習俗
盤點全球各國鬼節習俗,印尼的最恐怖
各族的殯葬習俗
異國他鄉特色中秋習俗

TAG:習俗 | 分享 | 民間 | 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