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漫談武當內家武學------周和平

漫談武當內家武學------周和平 (上)

 --------------------------------------------------------------------------------

《武當》2004年第7期

   前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中國內家武學傳統功夫,可謂源遠流長,博大而精深。古聖先賢法天則地,求諸人身,天地人合一,集修身、養生、技擊於一體,而成中華武學。   內家武學一道,法融三教,理通百家,是稱國術,乃為傳統文化之一端也。   其遠古而興,中古而盛,近代而衰。冷兵器時代結束,其征伐作用已不顯,唯其修鍊身心,延年益壽之宗旨愈明矣。   觀武林現狀,門派林立,宗師輩出,神乎其神。實則似是而非,真法已失,規矩已無,抱殘守缺,自高自閉,誤己誤人,去武道遠矣。可謂大道式微,小術暢門。正宗傳統功夫不絕如縷,誠可嘆也。多少習武求道之士,久煉而不得其妙。      余承真師明訓,得傳統武學一脈真傳。自知修悟不足,德疏才淺,然不敢以一己之私懷璧自珍。功者公也,私則有違天道。祖師法乳,天地育化,薪火相傳,冀有緣有德有識者得之,利在天下。滄海桑田,世道變遷,然中華武魂與天地共長久。余既身列宗門,不忍坐視武道消亡,武學失真,遂行此文,志在正本清源,闡明傳統功夫,弘我中華武學。       一、武學源流       詩云:大道相傳師法祖,靈氣流化地人天。   賢俠劍道游江湖,龍虎神佛隱人間。   九派生成壯武林,三教脫胎演先天。   滄桑覽盡千江月,武魂歷劫萬古間。   武術,起源於遠古。先民於祭祀舞蹈,引發身心感應。於人獸相搏,練出攻防縱躍。於部落征戰,推演排兵布陣。經時歷久,進化為武術。漸演漸進,武術始為一種社會文化,融匯百家之理,而升華為武學。歷盡滄桑,流蕩千古雲煙。   賢俠劍道 古典小說《封神演義》乃述興周伐商之際,志怪人物之野史。當時,俠義人物始若隱若現。通都大邑,深山大澤,不乏奇技異能之士,行俠仗義,替天行道,神龍見首不見尾。春秋戰國,劍俠之風漸盛。其慷慨悲歌有荊柯,劍藝精絕有袁公、越女。正史記載始於《史記.遊俠列傳》。    漢唐之際,數百年間,賢俠劍道之流,出入於儒釋道三教,以習武修身為生涯。或隱跡於江湖,抱打不平,替天行道。或置身於方外,參禪訪道,遊戲紅塵。諸風塵俠隱,精研武學,術有專攻。守於道義,俠骨丹心。時武士操劍,文人佩劍,蔚成風習。三尺龍泉,為除暴安良之利器。九大名山,為參真訪友之佳境。群賢以仙風道骨,刀光劍影之風,叱吒江湖,漸而匯成天下武林。武林之氣勢遂成矣。   武林九派 開唐以後,崇尚習武任俠,修真參禪。修真隱於武學,武學參於修真。武法與丹法相參,以劍求道,劍道合一。顯微互見,深淺同源,久之各有參真,別有風格,遂自成宗風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分化融匯,先後以神州九大名山標宗立派,形成為武當、少林、峨嵋、崑崙、崆峒、千山、天山、雪山九大派系。   九派形成,群峰爭峙,武事顯揚。各宗有成之士精事武學,漸而脫胎三教,教外別傳,自成體系,形成武林賢俠劍道之傳統功夫。宋元之際,九派鼎盛,諸宗學養功修,已達爐火純青之境,修真與武學兩道已臻成熟。天下武林,遂成九脈燕陣之勢,洋洋大觀矣。   九脈合真 由唐至明,武林群賢,歷經數百年之切磋修證,終於消除修真與武學之分歧,達到道與術之流一,即丹學與武學之參證交融。以道為體,以術為用。   明永樂年間,武林集會。有九派至尊和海上七星、塞外十三絕等參加盛會。一舉化解修真與武學之分歧,完成大道一統。各派將全部精華拿出交流、研討、印證、提煉、圓融。在龍虎堂,主持集成《武庫遺真》與《九宗匯元》兩部驚天動地、空前絕後大成之作。自此,「圓融三教,九脈合真,萬法歸宗」。名為「三界修真法,萬乘統元功」。蔚為武學巔峰。   九脈合真之舉,留下《統元樓藏真》三千六百五十卷,牙牌三千六百面,記錄修真之文。歷代傳統兵器圖譜,分三十六科,三千餘種。正是「神武精英聚山川,中華真術動海岳」,「從此大幹傳寶藏,遙遙千載煙霞盪」(《武庫遺真》)。   星野流砂 明九脈合真後,世事急轉直下,滿清崛起,武林群賢,未及將此九脈合真之成果公佈於世,只將《武庫遺真》和《九宗匯元》手本刊刻,封藏石壁。當時武林盟誓,封真五百年(道法)。清兵人關後,又封法三百載(傳統功夫)。武林先後經歷(反清復明與雍正年間「刺王殺駕」)兩場浩劫,勢力逐漸消亡。九派同隱江湖,銷聲匿跡。「從此人間絕此跡,藏在山中少人傳」(武當《太乙玄陽劍譜》),由此造成武林一段斷代史(1684年——1984年)。   正宗久隱江湖,九脈之散流遂興於世。如繁星野草並發,是為星野時期。   正宗久隱不現,致使世人已不知正宗面目。散流遂以不全之學識而名世(三拳兩腳或東鱗西爪)。久而久之,散流遂自以正宗自居。偶見正宗,反現「葉公好龍」之態(以上武林史實,系真陽先生李兆生《翰墨緣》一書首次披露)。       二、武學正宗       詩云:武林脈傳有正宗,寶劍匣內空自鳴。   虎嘯龍吟動天地,刀光劍影濟蒼生。   三教歸一演武道,九派精義盡相同。   高山流水音已渺,曉風殘月曲正濃。   水流千遭歸大海,書劍萬里覓真宗。   傳統武學,約略分為六個功夫層次:一、正宗大家。三、名家。四、正源。五、散流。六、未人流。武學正宗衡真:自名家以下,皆傳承不全也。   今人多否認正宗之說。或雲無所謂「正宗」,亦無所謂「散流」。此乃學識或氣量所限爾。若此,試問何為中國傳統功夫,其體系何在,其標準何在,其精華何在,中華武術如何走向世界?   儒、釋、道、醫、武,乃舉世公認,具中華傳統文化特色之五大學說。儒家代表典籍有《十三經註疏》,道家有《道藏》,佛家有《大藏經》,醫家有《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其體系博大精深,其精義萬劫不移,其學理貫通古今中外。而武學堪與相匹之典籍獨缺。以先賢聖哲超世之智慧,以漫漫五千年之歷史長河,相比之下,何以武學無有相匹之建樹,武術現狀何以如此稚拙。如此種種,豈不啟人深思。橫觀九大名山,縱觀五千年,人傑地靈,藏龍卧虎。達摩、丘處機、張三丰,無不振古爍今。莫非只有武舉,而無文言。否則,中華武學之歷史輝煌,究竟具何境界,如何開啟中國傳統功夫殿堂之門。   世間學說,歷有顯學隱學之分。儒釋道三家學說在於循序綱常,開民心智。醫家學說在於懸壺濟世,解人疾苦。其宣揚教化部分為顯學,部分為隱學。武學中健身部分為顯學,殺伐部分為隱學。發展至明代,九脈合真時乃具大成。明代乃繼唐代之後,中華文明發展之第二高峰。《道藏》、《大藏經》、《本草綱目》與《永樂大典》均集成於此時。武學《武庫遺真》、《九宗匯元》兩部大成之作,亦集成於此時。實非歷史巧合,乃一定歷史文明高峰階段之標誌。其體系博大精深,其理法圓融至善,系脫胎於三教。教外別傳之武學精品:金劍飛靈,丹砂騰瑞,奈由於歷史原因,武學善本封存石壁,武學傳人隱跡江湖,造成武林一段斷代史。時至1984(萬輪甲子)年,「封真五百年,封法三百載」之期方滿,此乃其因其果也。只因斷代時久,可嘆今人不知不識耳。舊傳武林秘本《桑海辭話》,記有此段史實。   武學有正宗與散流之分野,猶江之有主流支流之分,山之有峰谷之分,樹之有枝幹之分,天象有星月之分,實乃物之自然,理之必然也。   正宗三乘九門:「上乘法第通玄於道,概演天真,時太乙、太清、太虛三門。中乘法第與道同真,虛靈為證,時清虛、玉虛、靈虛(天虛)三門。下乘法第以武演道,與道全神,時太極、無極、至極(八極)三門。」(真陽先生李兆生《中國大極拳統真大典》)   即如太極功夫而言,其理法可謂深奧博大。然在正宗武學體系,武學若參天大木,太極拳僅是一隻桃子。太極門內即有混元太極、渾天太極、乾元太極、六合太極、龍虎太極、如意太極之六脈先天太極傳真,先天無極樁三式,太極元功三十六勢,太極散手三十六勢,太極武技演化三十六勢(靜樁為式,動樁為勢)。   即如混元功夫而言,混元門內即有太乙混元球,混元太極,混元八掌,混元十腿,混元十三靠,混元六合鋒,六甲混元鋒,混元凌虛勁,混元無極劈空掌,混元罡氣護體功,混元截脈指穴法,玉環金鎖法,混元提龍鎪,混元六合神劍(雲煙散人《武當混元功》)。   即如太乙功夫而言,太乙門內即有飛刀、神槍、意戟、神劍四門宗傳。軟、硬、輕、重(重手法)四功具備。僅《武庫遺真.第一洞天真晶》,即有三十六種奇兵演練,七十二個禪樁變化。天下劍法,武當為最,三十六晶神劍震響武林。純陽真人之純陽劍法,紫陽大士之紫陽針功,瓊陽大帝之東靈蟾法,真武大帝之太乙神功,屬於密教功法。   武林密傳絕本《天輪地煞圖》:「據武林舊習,大泛得法者,不得穴。得穴者,不得法。只有二者齊心合力,才可共主武林」。「天罡三十六穴,地煞七十二穴,總括一百零八穴」。「傳統宗風所言『聖人留下三點紅』,應在天上日月星,應在顏面則是兩眼之澤中,應在天庭部位則是慧目凝真處;這是明三精。暗三精則應在命宮與命門三點之處。僅這三點是隱匿江湖五百年從未泄露之天機」。師門《天輪地煞圖》與《太乙金鋒指》二者緣法匯全(詳參真陽先生李兆生《天輪地煞圖》)。   《中國歷代傳統兵器譜》(《武庫遺真.神兵武庫》)系分三十六科:槍、刀、劍、棍,鞭、叉、杵、尺,鏟、杖、環、奪,矛、儀、鉤、戟,鐧、刺、幡、刃,鉞、槊、把、截,鏜、攔、鋒、膽,斧、帶、鐮、索,錘、缺、拐、繩。   古賢云:「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文心雕龍》)。   正所謂:太極演象,混元鍊氣,太乙參真;培育元氣,宣合氣血,疏通經絡,再造精神。   傳統武學,其體系完備,其理法衡准,規矩不易。次第分明,限期取證。絕非一般散流可觀其項背。可惜世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三昧真參法   1、以文觀法。傳統功夫,必有傳世譜文。後世門人弟子,閱讀功譜,即可觀之功法源流,內容,境界。如《武當太乙門戶掌.太乙神功打手歌》曰:   歷代祖師傳真術,武當門內功法玄。   八萬功成透鐵石,三千道法鎮永疆。   大宋留有玉鏡肘,北齊傳有雲霧樁。   八法神錘藏變化,千秋掌式呈威揚。   太乙神功運神術,太極雙儀環法強。   混元球、小歌拳,蟾月圖、撲雲掌。   太歲武星圖,老子犀牛樁。   明有鐵松祖,寒山內功良。 從此武當分別派,大千三界把名揚。   《少林洗髓金經昇陽震氣大法》譜文:   自古流傳真訣秘,法音弘震如來風。   當年老祖曾面壁,功深九載始竟成。   從此演法開釋教,武庫遺真隱神僧。   山僧曾習此行功,內景境中顯神僧。   體態超然心寬質,神色悠悠因緣生。   自古神光開寶境,神傳神似真如僧。   為始太古起寓意,造化天地始見同。   大道當年由人悟,至今流行洗髓功。   (二譜節選自真陽先生李兆生(真元寶笈))   2、以形鑒真。書法有傳世之碑帖,傳統功夫亦有傳世之圖譜,即功式與手印之傳真。如武當太乙門鐵松派即密傳有龍虎堂版修真圖,太乙神劍密授原圖,太乙混元大法密授原圖,天輪地煞陰陽穴道玄機神圖,白鶴真人飛鳴羽化全真神圖,玄都玉女圖,蟾月神光真圖,太歲武星圖,羅漢醉酒圖,錯倒陰陽圖……   (前六圖已在《武當》雜誌公開發表)

  宗門考證弟子功夫,觀其所演拳法,即知其內功、外功、內景之進境。宗傳之功猶如法帖,行功之際,於形體上必給人以流線美與韻律美之感受。因其發止皆由內氣律動所主宰。無凹凸處,無缺陷處,無斷續處。宗門必留圖譜傳世,以供後學考證傳真。以此可通觀天下功夫,觀形既鑒真偽也。   3、以音弘法。傳統功夫皆有練功口訣,其音韻抑揚頓挫,雖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皆經歷代祖師千錘百鍊所得。其作用有二:一可導引氣機至相應部位運化。二可震動腹腔、胸腔、顱腔,三腔共鳴。如持念「三千恆河沙,深源定慧,光超大覺,浩浩密諦,當年法界印傳燈」(真陽先生李兆生《話說功譜》)。功譜之閱讀,是聲韻與意境之結合,持頌與練功之交融。   此三昧真參法,相應身口意三密,為一切功法之試金石,實正宗與散流之分野。正宗傳承,譜、圖、訣三者必備,缺一即偽。習武之士不可不知也。   武林舊傳:   十年功夫風鎖山,山坳都被汗水填。   一旦功成下山去,日夜都把譜文參。   徒留譜文傳後代,師存譜文鎮寶山。   世代都將譜文藏,沒有譜文是妄傳。   有宗無譜,即是「離譜」。離譜,非散流而何。   大幹歷劫人難識,始知玄譜不妄傳。   術與道合 武學即武道,武道即天地人三才合一之道,三才合一之道即八卦五行陰陽之道,陰陽之道即混元歸一。傳統功夫至簡至易,至剛至柔。   《悟真篇》云: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傳統功夫,視人體為一小宇宙,天地為一大宇宙。小宇宙感應大宇宙,大宇宙影響小宇宙。人天相感,亦如葵花向日,群星拱斗。   練功者,須誠明靜篤,鍊形納氣,得先天虛無一氣,與人體元氣相合,方育真元之氣。體內元氣充盈,然後氣催形動,化生先天真力。身法有規律靈動,太乙蟾游,武林奇技莫不由此而生。漸而沖開奇經八脈,通過武法生華,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化盡後天拙力,真元再生。經聚氣呈形,內華外顯,神形俱妙三層修鍊,年深日久,化盡體內濁陰之質,煉成純陽之體。慧悟者,可達「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之高深境地。達此境地者,體內金丹已成。「放之可達須彌,潛藏如一芥子」。   武林舊傳:「煉成先天一粒混元氣,打遍天下都無敵」。傳統功夫,乃丹法與武法合修,內功、外功、內景齊進,相互參悟印證。《內經》云:「有其內則必顯之於外」。內丹之進境,必有相應之內景,亦有相應之外功。反之,觀其外功層次,亦可知其內煉火候。傳統內功之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之四層次,乃真正內丹術,屬於修真範疇。僅下手之處不同,又避免卦象和火候之困惑,更為簡捷,實為練功修道之頓法。   而民國以來武學著作中,亦有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之表述。其實與傳統功夫名同實異,不具丹法內涵,只是標示明勁、暗勁、化勁三層功夫而已。不可同日而語。如王薌齋先生所創之意拳,打破武術套路之樊籬,惜未能探究人天之學,未人道境。   天下功夫,無論南拳北腿,武當少林,內含純正丹法之修鍊,即為傳統之武道。若不含純正丹法之修鍊,即為散流之武術。不行丹道修持,體內無完整之循經走脈,不為內功,不為內家,亦不可稱武林大家。九脈合真之後,已為定論,此非人意所牽強也。   宋末元初,張三丰祖師以「內執丹道,外顯金鋒」為宗旨而立法,開創武當內家拳法之先河。後來武林九脈合真之宗旨與之一脈相承,標誌此即傳統武學之最高境界。由此向後之學人揭示「以武人道,以武演道,與道合真」之武學修持之路。   性命雙修 武學乃人天之學,煉養修為,變化氣質之道。天地人三才,人居中環。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間,唯我獨尊。儒家云:「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有上乘武學根基者,當循此而悟性命雙修之理。而專呈血氣之勇,不過一介武夫而已。張三丰祖師云:「欲令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儒家講存心養性,道家講修心煉性,佛家講明心見性,均不離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住坐卧,外示威儀,內養靈明。傳統武學,內功修性,外功修命,性命雙修,方為真武道。武道不外得,而重內求。認識自我,改造自我,重塑自我,終可達道。   誠敬恆專,堅忍勇毅,無怨無悔,真修實證,自我成真。   傳統功夫不唯功夫,首在人品修為。量小氣窄,心浮氣躁,難成大器,難登武學殿堂;外練身法,內修心性,不為一己,利在眾生,志向高遠,可以登堂人室;文武雙修,尊師重道,破我執,除法執,妙合天然,可悟堂奧;玲瓏法,法玲瓏,真空妙有,可證武道。   正所謂:「旁門重小術,正宗演大道」。    (待續)

漫談武當內家武學(下)

 周和平

--------------------------------------------------------------------------------

《武當》2004年第8期

詩云:混元鍊氣千家功,   太極演象百脈通。   太乙蟾游先天境,   真元運化鬼斧功。   神槍意戟龍攪海,   神劍飛刀鳳沖霄。   武法文功靈犀境,   丹砂爐火妙象中。      古聖先賢以時間與智慧,凝築神聖之武學殿堂。仰之彌高,俯之彌深,嘆為觀止。古人終身浸潤武學,水滴石穿,電光石火,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真修實證,傳世精真,多有建樹。今人日為生計,心存功利,心浮氣躁,深造為難,成器猶難。擇法為難,擇師猶難。實難窺古人之境界,更何論登堂人室。   張三丰祖師參天地玄機,得佛之大,道之微,儒之極,創「龍行大草」與「天龍神劍」,留下文武二宗之傳真。文通八法,武演八法。顯示以武演道,以文鑒道之神傳境界,歷為武學典範。   以丹力入書 當年,三豐祖師悟通白雲上人(晉王羲之師)書訣,創「龍行大草」於世。原書「龍、虎、神、佛」四字於武當山玉虛宮,後武當道人拓刻木版。玉虛宮毀於戰火,其版歷劫留傳至今,神韻英才依然。武當門內視為祖版,傳為後學之法本。「以丹力人書」者,乃以上乘丹功之修為,化於書道,融人武途,達於神化之境。龍、虎、神、佛,一字即一趟劍路,是書劍合練同參之典範。   今世,武當太乙神劍門,已故關亨九先生披露秘傳三十字訣「字拳」(武當太和拳):   太乙神劍門,玄妙在字中。   寫字即成拳,行筆是練功。   悟到自然得,無須求套路。   橫豎撇捺點折挑鉤,乃字之八法。寫字即是操手,將書法之神意氣力納入技擊,行之於字,「寫字舒劍氣,作畫發文光」。若從書畫藝術之角度,觀以丹力人書之作品,其書之骨力與氣韻,已神逸非常。其畫之意境與品格,已空靈絕塵。可嘆世人鮮知也。   以丹力入劍 當年,三豐祖師傳天龍神劍(太乙神劍)。民國時期李景林先生得閭山宋唯一先生傳該劍九第下乘「丹」派劍法。雖屬下乘,亦驚羨武林,稱譽一時。《武當劍譜》曰:「九派分為三乘。上乘乃偃月神術,中乘乃匕首飛術,下乘乃長劍舞術。總以三乘『神飛舞』三字貫於九派九字中……內有養精蓄銳,凝神斂氣之功,外有步法、身法、手法。自有掣電拿雲之妙,驚神泣鬼之奇」。   《真元寶笈》公開《太乙神劍秘授原圖》云:「乙庚金印沖太乙,丙午火雷鍛神形」,「乙庚金鋒神火煉,吐出寒刃鬼神驚」。其下乘擊舞雙並之劍,即以真元注於劍體,產生靈動,以劍帶人,身劍合一,心劍合一,神劍合一(俗傳以人帶劍,真傳以劍帶人),行劈、刺、抹、撩、抽、揭、橫、倒八法。八法相推,錯運連環,如長江大河,滔滔無盡。中乘吞吐御使之劍,上乘化於神光之劍。「神慧飛三劍得一,即可證真」。「神劍化雷鳴,劍氣一動千里應之者,劍道如一者也」。   為免時人歧義,直揭丹力人書及丹力人劍之秘,即以高深丹道修為之功,注於筆鋒劍鋒,神意相合,發於靈動,馳神為跡。   武當《太乙玄陽劍譜》云:   待有遠果童飛渡,方悟門中劍法全。劍點如是長河星,歸結丹元即成乾。   煉鑄玄陽歸真體,真氣隨形做流丹。從此人間絕此跡,藏在山中少人傳。   太乙蟾游 太乙蟾游是傳統功夫循經演化之典範。即有內功修為基礎後,丹田內氣按周天運行時,自然而發自然而止之運樁,游樁。即丹田之氣充盈飽和後,以氣機帶出身法之遊走演化行功。術語為「內外竟發,勢必翻騰」,「飛經走氣,氣催形動」。   太乙蟾游,全稱為《太乙蟾游陰陽顯化行功》。是傳統丹法與武法合煉時,以武法升華之過程。即先天內功拳系。於舉手投足間,即可自動隨意演化出不同風格,不同套路之各種拳術。即九轉八盤游龍掌、飛鷹掌、飛龍掌、八卦掌、八法神錘、太極拳、螳螂拳、猴拳、蛇拳、伏虎拳……   其中既有功力拳,又有象形拳,各盡其妙。   亦可駕輕就熟,操演各種兵器。即太乙金玄槍,金波滾龍刀,紫極靈霄劍,太玄金平棍,虎尾金瞳鞭,飛天追魂叉,金封降魔杵,太歲量天尺,子午定金鏟,飛天紫眉杖,陰陽同體環,雙鋒紫金奪,浪沉七星矛,安天龍虎儀,龍尾喝魔鉤,子午鎮天戟,鑌鐵金封鐧,金角龍紋刺,玉殿金環幡,金甲通明刃,金蛟飛虎鉞,鐵甲崑崙槊,太乙陰陽把,消金渾天截,鳳環金輪銳,夜杖跨虎攔,太乙袖刃鋒,子午流星膽,劈金雙渾斧,落寶金錢帶,雞爪印金鐮,飛金涉銀索,練眉印金錘,子午釘封缺,碧眼蟠龍拐,鎮元晃金繩。   (摘自真陽先生李兆生《聲律真詮》)   還可演化出人體與宇宙相溝通之各種手印。即龍虎飛騰印、雷火神針印、乾元靈犀印、丹爐訣、玄陽訣、太乙混元訣、太乙金鋒訣、三才如意訣、大日如來金頂玄峰訣……(詳參雲煙散人《武當混元功》)   其由簡至繁,由博返約,神意相合,感而遂通,真追本源,悟徹武學玄機。   文武雙修 文武之道,一靜一動,一張一弛。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文至極則武,武至極則文。兩道本相通相融也。古往今來,不乏文武雙修之高人雅士。王羲之本系右將軍,得白雲上人《書訣》,造詣於書法,史稱書聖。李白、陸遊本系詩人,劍術亦有高深修為,冠絕文武兩壇。「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書法自此精進」。傅青主,劍術精,書畫精,醫道亦精。當今之世,師門之尊者,靈修三學,功超六藝,雙毫雙劍,走筆飛書,亦遠追前賢也。   傳統功夫,講究武有多高,文有多高。文有多高,武有多高。一剛一柔,剛柔兼備。一動一靜,動靜相宜。文功武法,盡體至道。文武雙修,方為大家。   以武通醫 醫者,乃活人之術。先賢云:「不做良相,則做良醫」。醫有濟世之功德。須知武學修鍊,可漸通醫道。《醫學入門》曰:「不明經絡,如夜行無燈。」《奇經八脈考》曰:「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習武者當知筋骨、臟腑、經絡、氣血之屬。經返觀內視,可照察經絡走向,氣血運行,五行相生相剋。練功過程亦是通醫過程。由此推己及人,探究推拿之法,指穴之術,濟世之方。   三傳 「三傳,是按形跡、心跡、境跡,分為初傳、宗傳、神傳三種法境」(《真元寶笈》)。   《九宗匯元》曰:   三傳法境地人天,以跡生形象生天。   初傳唯見形跡出,宗傳始悟法心傳。   神授真如演道妙,會竟神髓譜中觀。   初傳,即一招一式,落在形跡。要在明理悟法,形意相隨;宗傳,即心傳口授,落在心跡。要在心領神會,心心相印;神傳,即敬持功譜,落在境跡。要在心潔神靈,感而遂通。宗傳神傳之法,是練功之捷徑,是武學正宗授學之規矩,擇器而授也。   三得《武當修真秘笈》之中有曰:「技擊之道,如欲登峰造極,必須練至三得,乃能超脫,無空無我,來去自如,遊戲於武道之中。   一要黃老之有作,一得也。   二要釋氏之無為,二得電。   三要儒家之致知,三得也。   須知有作技擊有術,無為技擊有法,致知乃能實用。術是正靜,法是虛空,實是明靈。技進乎此,概亦神矣。祖師云:『得道之微,得佛之大,得儒之極,乃成之技擊。」』(關亨九先生著)   三品 下品,具格鬥之功,小乘之學也。中品,具搏擊之功,中乘之學也。上品,具克化之功,上乘之學也。   三真 真師、真法、真傳。   三心 真誠心、恭敬心、清靜心。   三觀 觀息、觀身、觀心。觀息通氣,觀身遺體,觀心通神。   三修 儒家之學識,佛家之慈悲,道家之威儀。   三絕 文之三絕詩書畫;武之三絕軟硬輕;道之三絕金丹、元神、飛劍。   三絕,乃傳統功夫之高深境界。三絕在身,方為正宗傳人,方可上承法脈,下傳宗流。   煉神為上,鍊氣次之,鍊形更次之。   此乃法融三家之理,宗承一脈之學。所謂「一法通時百法融,法法通法法圓融」。      武德      詩云:江湖道義禮居前,武林規矩仁在先。重道尊師誠為本,丹心俠骨義衝天。   身行九宮八卦陣,情系千山萬水間。劍氣丹光射牛斗,高山流水譜靈篇。   武學,乃仁學也。內以養生,外以祛惡。內修心,外修身。欲學功夫,先學做人。行俠仗義,濟危扶困,武林本分。欺弱凌寡,趨炎附勢,是武林敗類。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立身行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賢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當為武學之本。   尊師重道 武德者,當首推尊師重道。師必真師?道必正法。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道者,規矩也,途徑也,境界也。   真師明道,以衡准不易之規矩授人。庸師昧道,以花拳繡腿之淺學誤人。真師授學,因材施教,事半功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庸師授學,千篇一律,事倍功半。「懵懂純懵懂,一傳兩不懂」。   大匠授人以規矩,不授人以巧。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真師深於心傳與神傳;庸師淺於形傳。神傳開啟心智靈性,形傳封閉心智靈性。   修鍊功夫者,貴在因法擇師。具真法者為明師,不具真法者為庸師。真法何來,得自正宗傳承。「訪明師,不訪名師」,即此謂也。宗門有規矩,「師訪徒三年,徒訪師三年」。期五定期,取其意耳。師訪徒,觀其心性、資質和毅力。徒訪師,觀其道德、修為和品行。師非其徒不傳,徒非其師不拜。高師賢徒,兩相遇合非易也。離師無法,離法無成,自古無師不成道也。緣法相聚,薪火相傳。滄滄九州,茫茫人海,真師真法,可遇而不可求也。切記,機不常有,時不再來,遇真師千萬不可錯過。   古賢云:「求法乎上,得其中。求法乎中,得其下。求法乎下,得其微」。吾人之時力有限,欲以有限之時力,實現鴻遠之心志,其擇師擇法焉可不慎哉。   師徒相處,貴在心心相印,師徒如父子。當以真誠心、恭敬心、清靜心,修道學法。敬法如敬師,敬師如敬法。常觀師功德,不觀師過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謹遵師教,如教所修,真修實證,心篇志堅,必有所成。切忌好高騖遠,投機取巧,患得患失,必無所成。師之不教,非不教也。心性未至,至時自教也。師之不傳,非不傳也。功修未至,至時自傳也。宗門學子,修為遲速,無須問師,問己可也。一分機心,誤己十分。一分誠心,惠己十分。修靈心,不存機心。知敬師求法,求而修證,方為精進。精進方可人道、證道、了道。   尊師重道者,「行住坐卧,不離,這個」,所謂「師、法、祖,刻刻在心」。一點靈光,一脈相傳也。古賢云:「古來修道逾萬千,無師難煉九成丹」。   修心煉性 龍生九子,各個不同。師教十徒,一人一樣,此何故,別於心性、學識、資質也。稟賦所主,或空靈瀟洒,或智慧明達,或剛勇沉毅,或輕浮魯莽,真乃風姿各異,修為迥別也。   修心者,求內明也。心智不開,內無明慧也。內無明慧,內外不合也。內外不合,不能全體大用也。煉性者,調習氣也,陋習不伏,內無柔靜也。內無柔靜,內外不舍也。內外不合,不能神形俱妙也。   三教之學,儒主中,佛主空,道主無,異流同循,殊途同歸也。「紅蓮自藕青茶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溯本窮源,三教歸一也。歸一者,理無二致,法無高下,人天一理也。

  修心煉性,必循三教之學,消宿業,修定力,煉神識。內開智慧,外開筋骨,氣血雙暢,內外相合也。內外相合,元真方能露體,常葆天真太和,仙風道骨,方為上乘修為也。   以武入道 何為武道,武道非拳道。乃九脈合真之修真法,即武法與丹法合參,武學合於修真之道,或曰丹經武學。當年張三丰祖師承陳摶遮脈,合金蓮正宗,參以賢俠劍道及江湖秘術而創武當,開武當內家拳法一代先河,以精絕之內功掌法與三十六品神劍而震響武林。倡「內執丹道,外顯金鋒」之宗旨,是為武當真宗丹脈。   傳統武學,有博大精深之體系,絕非三拳兩腳,槍刀劍棍所能概括。其內功有內功之階次,劍學有劍學之階次,丹道有丹道之階次。其內功、劍學、丹道之階次互相對應,相輔相成。內運氣化,外展玄功。九脈合真五百年來,規矩、衡准、不易,一脈相傳。玄門隱修,遺真民間。   習武健身,練一般套路可矣。   精通武術,練內壯外勇之功亦可矣。   然欲深造武學,登堂人室,則非武法與丹法合參不可矣。有武法而無丹法,斷非上乘武學,難登傳統武學之殿堂。   武法何故加丹法,此說非標新立異,唯我獨尊之舉,實關武學之層次與境界。   因唯有丹法是純正內煉(斂)之功。丹道修持,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靜極生動,動極生靜。無極而生太極,太極而演萬象。潛氣內循,行血推脈,通十二經絡,奇經八脈,貫通中脈,大小周天。有完整有序之人體循經。氣為血帥,血暢而筋柔,筋柔而肢體靈活,此為通身之基。行功之每一動作,無不是隨內氣而動。在真氣內涵之游功中,與人較技,遊刃有餘。落步舉手,三盤交錯而成易象。此為內功之用也。   武林九脈合真之前提,即是賢俠劍道,歷經千百年修證實踐,方消除武學與丹道之分歧,體認實證武法與丹法合參,乃為武學大成之唯一捷徑。此說已為定論。武功欲達神明空靈之神功極致境地,舍丹道內修則為妄談。否則,放眼武林,儘是內壯外勇之功,武學真傳,可謂鳳毛麟角。可嘆今人不知前史,莫衷一是,徘徊歧路,不得其門而人也。   丹為武之基,武為丹之用也。丹為體,武為化,乃金丹玄化也。   武法與丹法合參,方為以武人道。日日行功日日參,方為以武演道。三千行滿,八百功圓,方為與道合道。惟此,真修實證之功成矣。   宗傳云:   太乙參仙為了道之根,   混元鍊氣為證道之本,   太極演象為入道之基。

推薦閱讀:

和平: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
浙江江山徐和平師傅的易學文章
如何和癌細胞和平相處
止戰之殤
霸權主義犯眾怒!六個大國決定聯手對抗美國,挽救世界和平

TAG:和平 | 武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