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非淡泊無以明志」等8則

「非淡泊無以明志」等8則

日期:2006-03-05作者:王昌義來源:

  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3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4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5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6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7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8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探源:  語出自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①,非寧靜無以致遠②。」《三國演義》第37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注釋:①明:顯明,此處可引申為明確。②無以:無法。  簡析:  此語的大意是:不恬淡寡慾就不能確立自己的志向,如果內心不能寧靜,精神就不會高遠,思考也不能深入。短短十四字,把修身與治學的關係談得如此清晰透徹,無怪諸葛亮成為中國人心中智慧的象徵。《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以此作為草廬的門聯,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小說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情操。  相關鏈接  「非淡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淮南子·主術訓》);「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韓愈《原毀》);「君子之修身也,內正其心,外正其容」(歐陽修《左氏辨》);「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王安石《命解》)。這些涉及的皆是修身、治學、立志,看似大道理,實則是生活的大智慧。  2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探源:  語出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①,卻上心頭。」  注釋:①下眉頭:舒展眉頭。  簡析:  詩句的大意為:這份相思之情,實在太深太濃,好容易才得以舒展一下眉頭,心頭卻又開始憂煩苦痛了。「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化用了范仲淹的《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一句,但李清照把「眉」、「心」分開,用一下一上來說,把原來靜態的敘述改為一種動態的描繪,語氣一下生動了、口語化了,還增添了不少韻味。難怪此詞的最後三句,成為人們所稱道的名句。  相關鏈接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王維《送沈子歸江東》);「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朱淑貞《生查子》);「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張九齡《望月懷遠》)。以上名句,思念的對象、思念的緣由不同,但卻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一個相似的主題,從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古人豐富的想像力。3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探源:  語出李白的《獨坐敬亭山①》:「眾鳥②高飛盡,孤雲③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注釋:①敬亭山:一名昭亭山,在今安徽宣城西北。②眾鳥:暗喻名利場中的得意者。③孤云:詩人自比。  簡析:  李白一生共七游宣城,這首五絕,是他離開長安十年後,漫遊到宣州敬亭山時所作。詩的後兩句,用擬人手法寫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只有」二字,一方面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另一方面,山愈是有情,愈能表現人的「無情」。雲和山的動,是人化的動,是詩人主觀感情的象徵。詩人屢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就在這「寂靜」中顯現出來。  相關鏈接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如何?』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辛棄疾《西江月·遣興》);「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絕句二首》其一);「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簾卷春風啼曉鴉,閑情無過是吾家。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清代查為仁《蓮坡詩話》載,雪嶠(圓信)和尚,隱居山中,獨居一庵所作)。這些詩都將靜物擬人而表現為動,將人的情緒、情調、心理具體化、形象化了。詩中的靜物,在詩人強烈的情感關照下,成了人的化身。  4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探源:  公元前230年,趙國發生大地震、大災荒。次年秦國利用這個機會發動了滅趙之戰,燕國的生存壓力迫在眉睫。無奈之際,燕國採取了兩個對策,一是謀刺秦王政;二是與趙國聯合抗秦。具有俠義精神的荊軻在燕太子丹的堅請之下,答應實施謀刺秦王政的計劃。荊軻動身的這天,太子丹和他的門客們都身著白衣,前來為荊軻他們送行,一直送到燕國南部的易水北岸,然後擺酒高宴,互相訣別。荊軻的好友高漸離親自擊築,荊軻和著拍子唱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著名的易水悲歌。在悲壯的歌聲中,荊軻揚鞭西去。可是,刺殺未遂,荊軻最後被秦王所殺。  簡析:  據《史記》所記,聽了荊軻的歌聲,送行的人「士皆目,發盡上指冠」,場面悲壯,催人淚下。《易水歌》用冷風寒水來襯托壯士此行的悲壯。歌者用來起興的客觀景物是風和水,重點寫風與水的「寒」。「蕭蕭」是對寒風的形象的狀摹,疊聲字的運用,愈發加重了凜冽的氣氛。風寒,水必寒。倘若只寫風,固然也可以營造一定的氛圍,但還構不成畫面。只有將易水之寒納入吟唱之中,完整的悲涼畫面才能立體化地呈現於人們的眼前,從而使接下來的情感抒發有了可靠的依託。《易水歌》用「寒」和「蕭蕭」對寒風與水的形象描摹來襯托壯士此行的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的悲壯。  相關鏈接  襯托是用跟主體事物相似的事物或景物來陪襯的一種方法。「時候既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里,嗚嗚地響,從縫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用陰冷的天氣和「沒有一些活氣」的景象來襯托「我」心情的悲涼,是正襯。「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以懸崖惡劣的環境反襯花堅強的品質,突出梅花那種頑強的精神和強大的生命力。「飛瀑半天晴亦雨;寒潭終古夏如秋。」(溫州梅雨潭聯)上聯用晴天也細雨紛飛來反襯飛瀑總是霧氣蒙蒙;下聯用夏天也清涼宜人來反襯寒潭四時清幽涼爽。「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噪」和「鳴」的動態,來反襯「靜」與「幽」的靜態,這是以動襯靜。5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探源:  語出《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①,在水一方②!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縵。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  注釋:①伊人:那人。指心中思念的人。②一方:那一邊。  簡析:  原句說的是:我心中思念的人她在哪兒?她正在遠遠的水的那一方啊!寫思慕的心中人兒在那遠遠的一方,看得到她,卻無法接近她。後人每用這兩句來表示對心中思慕人兒的遙不可及——距離遙遠,困難重重,只能思慕,很難追求。「在水一方」,並不一定是指具體的方位與地點,它只是隔絕不通的一種象徵。它表現的不是具體的愛情故事和場景情節,而是望穿秋水,不見伊人蹤影的抒情主人公心靈的嘆息。我們既可以從詩中描繪的情景中喚起相似的情感體驗,還可以從詩中所描繪的象徵境界中產生更豐富更深遠的聯想,喚起某種更廣泛的人生體驗。  相關鏈接  「立盡西風雁不來」(辛棄疾《減字木蘭花》);「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韓愈《祭十二郎文》);「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綠草萋萋白霧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願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又長/我願順流而下/找尋他的方向/卻見依稀彷彿/他在水的中央/我願逆流而上/與她輕言細語/無奈前有險灘/道路曲折無疑/我願順流而下/找尋他的蹤跡/卻見彷彿依稀/他在水中佇立。」(《在水一方》作詞:瓊瑤;作曲:林家慶)  6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探源:  語出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①,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②,只是朱顏改③。問君能有幾多愁④,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注釋:①了:了結,完結。②砌:台階。雕闌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③朱顏改:指自己原本紅潤的臉色已變得憔悴不堪。④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簡析: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春花秋月」一般人多認為是美好的象徵,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悵與嘆息,反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相關鏈接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罣樓餞別校書叔雲》);「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白居易《長相思》);「憂端齊終南,贐洞不可掇」(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秦觀《江城子》);「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這些詩句,都將「愁」的心境、感覺加以物化,將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或情緒狀態,用有形的景物狀態來表現。7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探源:  語出宋代晏殊的《鵲踏枝》:「檻①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②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③。山長水闊知何處?」  注釋:①檻:欄杆。②諳:熟悉。③彩箋、尺素:均代指書信。  簡析:  全詞寫深秋懷人。上片營造清麗冷寂的環境,來襯託孤獨哀傷的情感。下片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句,寫盡對戀人深情尋覓、望眼欲穿的情形,一波三折,表現強烈的主觀意識與執著追求的精神。所以王國維認為「悲壯」,並推而廣之,把它看成是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第一重境界。  相關鏈接  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論述「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人們的三種境界時,用了宋代三位詞人的三首詞中的中心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上述的三境,第一境的高樓遠望,用的是晏殊的《鵲踏枝》的情境。第二境的苦戀消形者,用的是柳永的《蝶戀花》的情境。第三境用的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的情境。  8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探源:  語出王維《過①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釋:①過:訪問、探訪。  簡析:  王維,字摩詰,唐代書畫家。開元9年(公元721年)舉進士,累官左拾遺給事中。後任監察御使,遷尚書右丞。歸隱後,常與高僧游,與處士裴迪等日談經典,不覺倦乏,曾皈依荷澤神會禪師,並從之參禪。其詩精緻巧妙,頗具禪味,所作律詩堪與杜甫、李白並稱,為盛唐大家。「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咽」是幽咽,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彷彿發出幽咽之聲。這聲音比較低沉,在熱鬧場合這種低沉的聲音不易引人注意,所以一個「咽」字寫出山的幽靜來。「冷」指陽光的微弱,因為山的深僻,才顯出日色的「冷」來。平常的景物,添上一兩個準確的動詞,景就注入了作者的情思。  相關鏈接  劉長卿《新年作》:「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說從早到晚同我作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領略江上風光煙霧的,只有柳樹。在這具體的描繪中,我們感到作者透露出的生活的單調寂寞。其中的「同」和「共」化實為虛,從景物中寫出感情來。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把六樣事物排在一起,同樣能化景物為情思。雞聲是天亮前的雞叫,雞一叫,客店裡的旅客就要起來趕路,這時候,太陽還沒出來,天上只有月亮。趕路人的足跡,印在板橋上的霜上,顯得霜濃,天已冷。這六樣事物靠著恰當的排列幫助我們理解它的含義,從而透露出旅客趕路辛苦的用意。這樣我們就能從景物中體會作者的情思。供稿王昌義

推薦閱讀:

最淡泊名利的五個星座
做一個寡言卻心有一片海的人,不傷人害己,於淡泊中,平和自在
守一顆淡泊之心,擁一份淡然之美【美文欣賞】
【經典名言薈萃】431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人生遠離混濁,平靜如水,虛懷若谷,淡泊寧靜

TAG:淡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