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胃病——辛開苦降方(高國巡方)
胃病——辛開苦降方(高國巡方)
【組成】 黃連6g,黃芩、蔻仁各6~9g,制半夏、茯苓、陳皮、枳實各9g,厚朴12g。
【用法】 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 凡濕熱內蘊、寒熱互結所致之胃脘痞悶或支撐,口乾口苦,心下痞痛,食後腹脹,噫氣頻作或噁心,倦怠乏力,納少乏味,大便不爽或秘結或色黑,小便黃或黃赤,舌紅苔白或黃,或厚或膩,脈濡緩或弦滑等,皆可應用本方。西醫診斷之消化性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呈現上述見症者。
【方解】 人或恣食生冷,或辛辣太過,或饑飽無常,或嗜酒成癖以致脾失健運則濕困中焦,而胃失陰潤必熱自中生,故濕熱蘊結、寒熱錯雜之證最易成於胃脘。本方以辛開苦降為大法,旨在清化蘊結於中焦之濕熱,以祛除寒熱錯雜之證。方中黃連、黃芩苦寒清熱燥濕(苦降),半夏、蔻仁辛溫以散寒化濕(辛開),一辛一苦,一開一降,則熱可泄,而濕能化,寒能散,因而結自開,痞自除。更用枳實、厚朴、陳皮行氣破滯,以調理中焦氣機,氣機得順,則升者升而降者降,既可祛除痞悶脹滿之症,亦可功在氣行濕亦行而有益於濕熱之清化。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妙在調動脾主運化之功能,以助辛開苦降之力。
【加減】 濕熱蘊結以濕或寒偏重者加重蔻仁至9g,或加砂仁6~9g,減黃芩為6g;若寒象不顯者可去蔻仁改用砂仁6~9g,或見中陽不足(舌淡有齒印、苔薄白)加淡乾薑6g,倦怠乏力者加党參、白朮各9g,納少乏味者加建曲、山楂各9g;小便短赤者加茵陳10~15g;舌苔白厚者加蒼朮、前仁各9g,或薏苡仁12g;舌苔白厚膩加藿香、佩蘭各9g;大便不爽者加生大黃3~6g;,大便秘結或大便色黑加生大黃9~12g;胃脘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鬱金各9g,伴見肝鬱癥狀者加柴胡或香附9g,舌紅少苔者加沙參、石斛各9~12g,食後腹脹者加紫蘇梗或萊菔子9g,伴噁心或噫氣頻作者加生薑9g。
【驗案】 張某,女,66歲。1991年2月23日初診。主訴胃脘脹滿痞痛4年,加重1個月。患者1990年8月查胃鏡報告為淺表性胃炎,經中西醫多方治療,癥狀仍時輕時重。近月余病情日漸有加,胃脘部痞滿脹痛,遇寒則甚,得熱稍減,每於進食後腹脹明顯,口苦口乾,納谷不佳,時有心煩,夜寐不安,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劍突下按之軟,無明顯壓痛,唇色紅,舌質紅而略帶紫色,苔厚膩稍黃,脈細滑。證屬濕熱蘊結,氣機阻滯。治擬辛開苦降,清化濕熱,理氣破滯。以上方加減,連服15劑,即臨床治癒,2年後隨訪未見複發。
【按語】 辛開苦降一法系張仲景所創,其中又以半夏瀉心湯為基本方。該方《傷寒論》主要用治脾胃不和、寒熱錯雜之嘔利痞;《金匱》則以半夏瀉心湯治雜病,適用於「嘔而腸鳴,心下痞者。」為使用藥更為切合病機,賦予辛開苦降法以新意,故高老於該方中去乾薑,改用蔻仁。因乾薑溫燥之性太烈而不利祛濕,代之以蔻仁,取其辛開溫散且能化濕,既不失乾薑辛開溫散之用,亦可避免其燥烈不利祛濕之弊。用參、草、棗,意在助辛開苦降之力,然若用治濕熱蘊結之胃脘痞滿,勢必有礙化濕,甚或壅滯脾胃氣機,顯然與病機相悖,故當去。易之以陳皮、厚朴、枳實,既能開結除痞,亦能助濕熱之清化,且不失佐助辛開苦降之功(此不用原方之葯,而取其立方之意)。病在脾胃,雖以實邪為主,然實中挾虛乃諸病之所必然,故用茯苓,取其補脾而不滯,且幫助祛濕,此高老制方用藥之匠心。
【方源】 王國華.高國巡運用辛開苦降法的經驗.湖北中醫雜誌,1993(3):7
推薦閱讀:
※理清溫潤通補治療脾胃病
※胃不好為什麼能喝紅茶卻不能喝綠茶?
※胃不好?身體虛弱?吃點這個,好處不止一點點
※很多膽囊炎當胃病治了
※我很好奇,大胃王們真的不會得胃病嗎?
TAG: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