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次傷害

所有引起公眾關注的事件里,最值得探究的,不是當事人的態度,而是與事件無關的人們的看法,那裡面有人性最真實的進展。

鄢頗被砍,李小冉發表聲明,稱自己「在長達四年的生活中,要一直經歷威脅和恐嚇,而表面上還要做出沒事兒很快樂的樣子去工作……這就是我,我一直在經歷著的事情」。一個與大衛·林奇電影《藍絲絨》相似的故事似乎呼之欲出,在那部電影里,女歌手被暴徒覬覦,她的丈夫因此被擄去,並被割掉了耳朵。顯然,對於擔任慾望投射對象的舞台上的人來說,被覬覦、被性盤剝,其實是一種普遍而且必然的風險,這種風險大到連她們周圍的人都會被捲入其中。

但人們更急於證明的是,李小冉和鄢頗在行為上有錯失,道德上有虧欠,並不是無辜的。鄢頗的情史被挖地三尺,李小冉和鄢頗在一起的時間被細細考據,人們想知道,那時候鄢頗與梅婷是否已經分開。而在另一個由網友以淡定姿態拋出的、貌似言之鑿鑿的傳聞里,李小冉那位神秘的前男友,之所以對她步步緊逼,是因為她和他分手後,不肯歸還房子和財物。與這些信息捆綁在一起的,是「泡妞」、「娛樂圈亂象」、「混亂的男女關係」。顯然,這裡面透露出的一種訊息是,人們更願意找到他們不無辜的證據,更偏向於在他們的所作所為和暴力事件之中找到必然聯繫。

為什麼?一個人行為上有錯失———而且是這種曖昧混沌的錯失,就應該以這種方式遭到懲罰么?就應該被砍上幾十刀,留下一地碎骨和血跡么?

真正的原因是,當人們的安全感被暴力事件破壞時,那種驟然而至的恐慌,使他們急於尋找平衡。方法之一,就是尋找受害者行為上的錯漏,找到他們遭受暴力的原因———只要暴力是有原因的,似乎就是可以避免的。找到了避免暴力的方法,也就找回了安全感。

人們不願意承認,有這麼一個世界,惡是它運行的驅動力,暴力是它簡明扼要的形象標籤,純白合理的規則在那裡並不管用,熟悉的為人處世方式全部被否決———就像《藍絲絨》所揭示的那樣。這部片子在當年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說明了那個黑暗的世界和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並行的,惡行的發生是不需要理由的,行得端坐得正,也不可能避免被侵害。而這種揭示,是一種嚴重的冒犯。

人們更願意津津樂道地證明,暴力都有理由,受害者雖然值得同情,卻也有幾分活該,只是,這對受害者,何嘗不是一次嚴重的二次傷害?而且,通過實施這種傷害所找回的,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安全感。

推薦閱讀:

姥姥是位美人,歲月你別傷害她
傷害你的人,才是你生命中的貴人!
這兩句話對孩子傷害最大 家長千萬不要說
女人:傷害你的只有酒和男人

TAG: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