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社會性的教育

淺談幼兒社會性的教育  導讀:幼兒在觀察和學習榜樣行為、接受了種種教育後,成人要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內部行為準則。這樣,當幼兒的行為符合這個準則時,就能自己表揚自己,違反了這個行為準則時,也能自己批評自己。只有做到邊教育邊鞏固,才能使他們形成習慣。

  社會性是指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為適應社會所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特徵。幼兒期是人一生中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但長期以來,在幼兒保教方面,人們往往只注意對幼兒生活的照顧和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幼兒進行社會性的教育。幼兒是21世紀的棟樑,他們將生活在一個開放的、瞬息萬變的、競爭性極強的社會裡,他們不僅需要有較高的智力,還需要有較強的社交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這種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而是要經過反覆的培養,反覆的模仿練習才能形成。因此,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注意有計劃地、循序漸進地對幼兒進行社會性的教育。

  教導幼兒遵守規則,培養良好的社會行為

  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首先讓幼兒掌握和遵守最基本的社會行為準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通過言語教導和動作指導等方法向幼兒具體說明應遵守的準則是什麼,並講解一些簡單的道理,使其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應怎樣做和為什麼要這樣做的道理。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可分講解培養和習慣形成兩個階段進行。教師要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中獲得各種感受,並把由此產生的觀念、認識、情感轉變為行動。幼兒年紀小,尚未形成系統的世界觀,因此,要從小開始培養,使他們形成正確的觀點,並在這些觀點的指導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從而逐步學會控制自己,時間長了他們的意志就能得到鍛煉和加強。要達到以上目的,首先應該給幼兒提供大量的行為實踐機會。只有在實際生活中,幼兒才能進行社會知識、經驗、行為規則的學習,將所學到的知識指導自己的實踐,並逐漸養成習慣。在教學工作中,可以設計一些情景教學內容,如《可愛的白雪公主不見了》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讓幼兒分別扮演失主和拾物者,讓他們進入角色後,再引導幼兒體驗丟失心愛的娃娃玩具的焦慮心情,讓他們思考:「你的娃娃玩具被別人拾到了,你希望他怎麼做呢?」「如果你拾到別人的東西該怎樣做?」通過以上活動,使幼兒在移情、同情和角色轉換過程中,形成「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的認識,懂得在現實生活中拾到東西應交還給失主的道理。其次,要注意引導、幫助幼兒,將其在特定條件或場合中學到的良好社會行為應用到更廣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開展各種遊戲活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對於幼兒掌握社會交往的本領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要重視和鼓勵幼兒的同伴交往,給予幼兒充分與同伴接觸、交往的機會。在日常教育活動中,遊戲不僅是幼兒喜愛的活動,而且能為幼兒提供大量的交往機會,滿足幼兒參與社會活動的願望。例如:角色遊戲《我是小主人》,幼兒通過扮演「主人」這一角色,學習了作為主人所應具有的職責和行為要求:照顧好客人;待人有禮貌;當接待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時,更應體貼、關心和愛護等等。通過遊戲教育幼兒學習如何待人接物、關心同伴。其次,可以在遊戲中引導和培養幼兒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這種品質情感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是社會性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在開展遊戲、活動時,教師應注意發揮他們的自主性,讓幼兒自己商量如何進行遊戲、建立遊戲規則。在遊戲中重視引導他們解決爭執和矛盾,學習如何協調各種關係,正確採納別人的意見等。

  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榜樣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的行為是幼兒行為的榜樣,幼兒會主動地觀察、學習教師的行為。因此,教師要非常重視自身對幼兒的榜樣作用。教師的觀念、價值觀的選擇、言行舉止、心理行為特徵、外表著裝特徵等都無時無刻地、潛移默化地、有力地影響著幼兒。如果老師親切友善、樂於助人,無形中就為幼兒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幼兒天天與老師在一起,也會逐漸表現出同樣積極的行為。其次,老師與幼兒都不是單一、獨立相處的,因此,教師對某一孩子的關心、體貼,不僅溫暖了這一個孩子的心,也會起到教育其他孩子的作用。例如:當孩子傷心、難過時,教師如果能給予關切、慈愛的詢問、溫柔的摟抱,孩子在感動之餘,也學習到了如何關心、撫慰別人的行為。因此,教師應特別注意自身的行為,並利用社會生活和文藝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教育幼兒,防止社會生活和文藝作品中的不良行為對幼兒產生消極影響。

  注意外部強化與自身強化相結合

  外部強化是指教師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物品等,向幼兒傳遞對其特定行為的肯定或否定信息,以達到鼓勵或控制幼兒行為的目的。外部強化也是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於幼兒的心理發展和認識水平都處於較低的發展階段,因此,幼兒往往通過他人的評價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他人的評價直接影響了幼兒的行為。外部強化對幼兒行為影響較大,所以要針對幼兒不同性質的行為採取明確適宜的強化方式。對幼兒良好的行為,老師要明確表現出自己的讚許、肯定和高興;對那些不適宜和不良的行為,老師要明確表現出自己的不滿、遺憾,從而使幼兒明辨美醜,強化塑造幼兒的行為。其次,要注意強化的及時性,要抓住幼兒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對幼兒進行及時的教育,這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注意外部強化的同時,也要注重幼兒的自我強化。自我強化對幼兒行為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控制和調節的作用。幼兒在觀察和學習榜樣行為、接受了種種教育後,成人要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內部行為準則。這樣,當幼兒的行為符合這個準則時,就能自己表揚自己,違反了這個行為準則時,也能自己批評自己。只有做到邊教育邊鞏固,才能使他們形成習慣。由於幼兒的可塑性大,除了老師的耐心教育和培養,還要藉助家長及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使幼兒學會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在當今社會,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果幼兒的社會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沒有社交能力和與人協作的精神,就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如何去適應社會生活。

  我們必須重視對幼兒社會性的教育,讓他們從小掌握與人交往的技能和方法,樹立自尊心、自信心和責任感,養成健康的心理,成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挑戰的新一代。


推薦閱讀:

去行政化?
「保留殘餘聽力」 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八歲開始刷知乎,刷到二十歲時,知識量能達到什麼水平?
國際幼兒園加盟,選擇系統強大的品牌
談什麼窮養富養,把「財商教育」提上日程才是關鍵

TAG:教育 | 社會 | 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