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VR生態圈還有多遠?先去矽谷找找答案
在西雅圖一個下雨的午後,我一走進Tom Doyle的車庫,感覺是一頭撞進了家庭遊戲機博物館:1980年代的任天堂家庭遊戲機、1990年代的街頭霸王街機、2006年的體感遊戲機Wii、2001年發行的Xbox遊戲《Halo》真人大小的士官長人偶站在角落裡,旁邊的白板上畫著碩大的街霸主角Ryo的形象,周圍是密密麻麻的設計手稿。
Tom Doyle車庫白板上畫的設計手稿
加上房間里的一台舊款雪佛蘭,這簡直是所有男孩夢想中的車庫了。屋子裡更大的位置留給了一把椅子,上面放著Oculus Rift 和HTC Vive的頭盔——一條遊戲的脈絡在這裡體現了最新的走向,這是2016年發售的兩款虛擬現實頭戴顯示器,Tom的創業項目,就是做VR遊戲。
「2016年是VR元年!」這樣的說法在今年不絕於耳,在國內市場上,VR變成了一個炙手可熱的概念,大量的創業公司湧入,做視頻、做遊戲,做中低端的頭戴顯示器,有公司憑藉一款100元出頭的頭顯產品讓股價飆升,在淘寶上搜「VR」,最便宜的一款VR虛擬魔鏡只要19塊9,全國包郵。
但VR並不僅僅是一個塑料的頭戴顯示器而已。這一次的VR風潮可以從2014年Facebook收購沉浸式VR技術廠商Oculus開始算起,20億美元的收購交易額,一下子把「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這個概念推到了眾人面前。扎克伯克用實打實的資金說話,通知全球民眾:虛擬現實將成為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之後,計算平台的又一大事件。
實際上虛擬現實並不是一個新概念了。Bob Berry是一家叫Envelop VR的VR創業公司CEO,他告訴我,早在2000年,他就到日本進修過虛擬現實的學位。當年的VR、AR技術大多應用于軍工產業,維修導彈、檢修飛機時戴一個AR的頭盔式顯示器,在真實的場景中疊加出複雜的元器件信息,都是為一些高精度的工作做不計成本的技術支持。高中就退學的Bob興沖沖地到跑日本讀書,然而三年後他就痛苦地又一次退學了:即便是在遊戲產業最為發達的日本,當年所學的專業知識依然無法在業界內應用,這個炫酷的概念實在離現實太遙遠了。
Bob Berry從日本退學12年之後,又一次回到了VR的領域
在16年後的今天,計算機圖形學、人機介面技術、感測技術、人機工程學及人工智慧的綜合技術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Envelop VR現在的展示產品中,同樣是登陸亞馬遜購物網站,我們帶著頭盔,再點擊一個「在VR平台觀看」的按鈕,二維平面上的椅子就頓時立體起來。我們可以把椅子拖到自己眼前,放大、縮小,360度隨便旋轉,看看椅子底部到底長什麼模樣。未來還可以再把椅子放在自己的房間,跟家裡的桌子比較一下,高矮到底適不適合。
「像Amazon、Youtube 這樣的網站已經非常成熟了,即便是做VR的改進,我們也不可能上去就讓讓人家把現有的頁面全拆掉。只是添加一個按鈕,讓用戶自己選擇多一個觀看角度。」Bob說。
VR可以是一個顛覆性的體驗,也可以循序漸進地融入普通人的生活,給現有互聯網產品添加一個新的使用維度。
如何把「虛擬現實」這樣一個閃著金光的、在風口上越飛越高的熱詞拉到真實世界?在過去兩周,我們飛到當下VR產業最發達的美國西海岸,在洛杉磯、舊金山、矽谷、西雅圖走訪了VR產業上大大小小的公司,從Google Daydream項目組、HTC Vive研發團隊,到二三十人的VR社交網站、遊戲直播平台,或者就像開頭Tom Doyle那樣,5個員工住在同一個街區,平時在一幢小別墅里辦公的初創遊戲團隊。硬體製造商、內容提供商、分發平台、大學實驗室……「虛擬現實」這個被炒的沸沸揚揚的概念,在探訪中變成了一真實可感的生態圈。
受惠於摩爾定律幾十年來持續生效所起到的效果,VR的晶元、感測器等硬體元件正在飛快地降價,計算機圖形學已經能給《瘋狂動物城》的兔子渲染出250萬縷毛髮,人工智慧贏了韓國棋王李世石,這些普通人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件,背後的技術進步決定了虛擬現實技術的飛速發展。去年10月在盧卡斯影業參觀時,這個全球最知名的電影公司剛剛嘗試做VR遊戲,一戴上頭顯,一組暴風兵從我身邊走過,但冷冰冰地沒有任何互動。就在今年8月,我在北京郊區的一家創業園,已經能下載到盧卡斯最新版本的遊戲《星球大戰:塔圖因審判》。
還是暴風兵,還是一個突然降落沙漠的「我」,我已經能瞬時抽出一把光劍握在手裡。遠處暴風兵襲來,當子彈飛來的瞬間我立刻下意識地蹲在工事後面(想想辦公室其他人眼中我這個動作有多奇怪),光劍此時是一把真實的武器,我揮舞著擋回子彈,體驗到一種真切的金屬撞擊感。子彈反彈,暴風兵倒下,遊戲獲勝了。
今年7月18日,盧卡斯影業發布了星戰題材VR遊戲《星球大戰:塔圖因審判》
在美國的採訪中,幾乎每個人都會提到一句,「It"sstill early days」,目前為時尚早。然而競爭和機會也孕育在這裡。像在西雅圖,這裡有微軟,有HTC Vive核心團隊,有Valve這樣的大型遊戲公司及其分發平台,在一個完整的生態圈中,這裡的VR發展看起來要更健康一些,採訪對象們都表示還沒聽說哪個創業公司已經失敗出局了,大家都把虛擬現實當做一個至少三五年的長期創業項目。或者這其中的心態和部署策略,對中國受到更大壓力的創業者們,有一些新的啟迪,這也是我們此行想要傳達的消息。
虛擬現實的初步生態圈是什麼樣,誰在推動著技術的進步,到哪一天,它能像今日的智能手機一樣深入到我們的生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