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角度看電影
「希區柯克不愧為電影大師,用精神分析的夢理論支撐整個劇情,結構嚴謹紮實,結尾又讓人驚嘆,相當精彩的構思。放心看吧,這部電影不會讓你失望。」第二部我想到的是:撞車 (豆瓣)
第7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許多人對這部電影頗有微詞,認為它借著政治正確的東風登上了奧斯卡,也有人批評它匠氣過重。不過我覺得:」這部電影,將人與人之間的歧視行為刻畫的淋漓盡致——故事裡的每一個人,即是受害者,又傷害了他人,每個人即是惡人,又是善人,但無論害與被害,善於不善,都在文化的大熔爐下變成非善非惡的人。警察、店主、鎖匠、搶劫犯、醫生各色人物都成了洛杉磯的種族問題的縮影,看完以後,真讓人想說一句:這就是美國,這就是洛杉磯,一個流淌著多重文化血液的地方。 「這部電影,會讓你看到赤裸裸的歧視行為,看到被不同文化浸染的人們如何在不理解中走向毀滅,又在相互理解中得到重生。第三部:心靈捕手 (豆瓣)
在我心裡,除了《返老還童》和《教父》系列的 Number three。用令人讚歎的角度,剖析了一個經歷不幸的天才如何在周圍人的鼓勵中迷途知返的故事。這部電影對我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只因桑恩老師那段震撼人心的獨白,和其中一句至理名言:「成功的含義不在於要取得什麼, 而在於你從那個奮鬥的起點走了多遠。」這部融合了勵志、友誼、人道、愛情等多元因素的電影,會讓你看到人性的卑微和浩瀚,讓你懂得一段真正的親密關係如何能夠改變我們的人生。送一句話給那些掙扎在困境中的朋友一句話:「一次兩次失敗,哪怕是一百次失敗,都不會讓人變成一個壞的、不值得愛的或者無能的人。」所以,給那些自卑的人,放手去愛、去接受他人吧,相信自己,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天分。
在這三部電影過後,是兩部描寫扭曲心靈的愛與恨的電影,是偉大的電影,但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穆赫蘭道 (豆瓣)
號稱是史上最難解的電影。同樣是關於夢的理論的電影,與前面通俗易懂且擲地有聲的《愛德華醫生》不同,這是一部難解的電影,因為它穿插了弗洛伊德關於夢的理論的運用。電影拍到這份兒上,我只能說這是沖著藝術去的,票房不好?那算什麼....看不懂?咱高端~藍白紅三部曲之白 (豆瓣)
很難說這是一部關於愛情的電影,事實上大家普遍認為導演影射的是」平等「這一主題。一個身居他鄉的由於性生活而與妻子離婚的悲慘男人,如何在回到自己家鄉重振雄風,卻又設計讓妻子深陷囫圇。這讓我想起心理培訓時老師的話:性問題,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問題,更多的心理上的問題。客居他鄉在陌生文化中無所依存的男人,也喪失了身為男人的能力和尊嚴。而作者用這個事情映射平等......「愛你,報復你,傷害你——讓你痛苦、絕望;讓你在痛苦、絕望的煎熬中依然愛我,讓你打碎自尊低聲下氣;讓你在低聲下氣中知道我多恨你,讓你知道我多愛你。」後面這幾部,都涉及心理學的各個方面,排名不分先後:1.沉默的羔羊 (豆瓣):系列
應該算是心理類影片中名氣最大的一部,而且連拍四部。老實講,我並不喜歡第一部,可能由於年代的關係,太靠前了。與第二部漢尼拔 (豆瓣)相比,第二部中,漢尼拔醫生切活人腦吃的經典鏡頭更讓人回味無窮......第三部紅龍 (豆瓣)就是一部廢柴。我最喜歡第四部少年漢尼拔 (豆瓣),看鞏俐東亞女人魅力自由揮灑,與漢尼拔魔鬼的詭異相印成趣,外在的美與內心的丑的劇烈衝突,漢尼拔醫生的專業與殺人的無情,暢快淋漓....2.一級恐懼 (豆瓣)
雖然封面上是這位帥氣大叔,但真正讓人驚嘆的是諾頓扮演的假精神病患者。這部片子一反對精神分裂、多重人格題材的電影的故弄玄虛的刻板印象,站在了法庭的角度看另一種偽裝的可能,算的上精彩。也對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做的往往是善行的一般式思維提出了挑戰,如果是惡怎麼辦?如果我們無形中幫助了惡棍又如何?3.羅生門 (豆瓣)
黑澤明大師的經典作品,與他被奉為經典的《七武士》相比,由於本人審美能力有限,覺得此片不僅短小精悍,而且思維嚴密,淺顯易懂又意義深刻。這部電影從一件殺人案中不同當事人的角度出發,探討了每個人由於動機不同,所給其他人描述事件的原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辛辣諷刺了人性中自我的偏向性,證實了不同觀察視角下的旁觀者行為人偏差(陳卓的回答),經典~4.貓鼠遊戲 (豆瓣)
小李子與湯姆漢克斯主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經典影片。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主人公以成功的假扮泛美航空的飛行員、哈佛大學畢業的醫生進而成為醫院主管、又成為伯克利畢業的助理律師,後來改行製造假支票,其高超的偽裝和騙術騙過了非常多的人,另政府機關的要員們束手無策。我在知乎的回答:如何評價西班牙少年靠偽裝身份出席各類高端政商會議? - 陳卓的回答,對這一問題做了很多探討,有興趣的看看。5.飛越瘋人院 (豆瓣)
被稱為美國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內容就不贅述了,結尾相當震撼。當然除了結尾,就一切無感了。選這部電影,是因為它反映了上個世紀60.70年代以前,精神病院的一些現狀。最近也在看這方面的書,覺得它反映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刻板印象,特別是護士和精神醫生對精神病患的冷漠,對自己權威的維護,這樣扭曲的關係,讓人不敢深思。這也許就是羅森漢恩實驗之所以震撼的原因吧,當然,也是他能夠在《科學》上撰文的籌碼。6.禁閉島 (豆瓣)以及致命ID (豆瓣)
之所以把這兩部電影放到一起,是因為它們同屬一個題材,同屬將精神疾病「妖魔化」的電影,這兩部電影的水平算是同類題材的翹楚。但是我不喜歡它們,我認為它們企圖用精神疾病作為鰲頭來娛樂大眾,事實上它們做的很成功。這也是人們一直以來對心理學電影的刻板印象,所以我在此說一句——這是商業驚悚片。當然,和這部電影同行的,還有那部我怎麼看都不喜歡的搏擊俱樂部 (豆瓣)7.記憶碎片 (豆瓣)以及未知死亡 (豆瓣)
第一部《記憶碎片》是諾蘭的經典電影,相信不少人都已經看過,第二部《未知死亡》算是它的印度翻拍版。兩部電影同樣講述一個由於記憶出現問題,只能留住幾分鐘記憶的人,如何通過各種手段讓自己保留記憶,從而復仇的故事。當然,諾蘭的《記憶碎片》在深度上可能更高一籌,不僅僅是因為它先拍,而是最後諷刺了人行為的荒誕。但《未知死亡》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塑造的一種為了愛人奮不顧身的硬漢形象,手法上借鑒《記憶碎片》的倒敘,但更像是插敘,節奏鬆緊適中,更適合和朋友娛樂著看。而且印度電影的那個梵音配樂啊,真讓人震撼。8.荒野生存 (豆瓣)
可能有人奇怪為什麼選擇這部電影。因為它並沒有涉及心理方面的專業內容,但我想說,它涉及了,而且涉及了很重要的部分——社會關係的重要性。作為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我們不免為主人公的悲劇結局悲痛,但是我們同樣要明白,單獨的一個個體,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我想再次引述文化心理學方面的權威,Hazel Markus的那句話:「當我們討論自我的問題時,我們就是討論一個生物體變成一個人的過程。成為人就是為社會化而努力。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你只是一個生物意義上的人,但若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成為你自己,你得接觸、承擔或同化文化的內涵、理念極其實踐。做到這些,你才能成為一個人。你不能憑一己之力發展出自我。你可以成為一個生物學上的人,但要成為你自己,你得遵循某種文化規定的特有方式。」所以記著:他人身上,有一部分的我們。9.自閉歷程 (豆瓣)
講述一名自閉症患者如何戰勝疾病,取得學位,融入社會的故事。根據美國動物科學家、畜牧學博士——天寶·葛蘭汀自傳改編的電影,非常勵志。同題材的電影,還包括叫我第一名 (豆瓣)和國王的演講 (豆瓣),這三部電影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自閉歷程》的作者還在TED發表了自己的演講,請戳這裡:Temple Grandin: The world needs all kinds of minds。10.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豆瓣),及庫布里克大師的經典作品發條橙 (豆瓣)
這兩部電影同屬科幻心理題材,用當時屬於超時代的技術(現在未必無法做到,來反諷當時社會的一些文化熱)。《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記得我上高中時CCTV1的周末影院播放了這部感人至深的電影,還記得看到查理最後又回到他原本生活樣子,淚奔如我.....這部電影,改編自丹尼爾.凱斯同名小說,1959年中篇獲得「雨果獎」,長篇發表獲得「星雲獎」,這兩個獎項代表了科幻小說的最高榮譽。時隔50多年,當我還是17歲少年時,看著央視一套《尋找失去的愛》命名的這部電影,內牛滿面,又看了長篇小說,覺得它無愧這個稱譽。這部作品,是站在20世紀30年代心理測量學中智力測試的盛行,社會對智商無比推崇的背景下創作的「反智」小說,也是反智主義的代表作。我心目中最棒的科幻心理電影,沒有之一。(PS:這部電影很難找到片源)而庫布里克的《發條橙》,則是著重諷刺曾經的厭惡療法_百度百科。這部片子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是否為了讓老虎不再害人,就拔掉它的牙齒?從某個角度看,這部片子對美國社會更大的意義在於:是否為了減少兇殺案的發生,就要禁止槍械?也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發條橙》這部電影,是站在一種倫理的角度,考慮拔掉老虎牙齒的問題。時至今日,厭惡療法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已經非常少見於應用在心理矯正中,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部電影反應的那個倫理問題:「讓你一個壞人不再傷害社會,是否就要剝奪他攻擊行為的權利?」———NO!11.鳥人 (豆瓣)
這類題材的電影,是演員演戲迷失自我,以致為了戲曲的效果而喪失了自我的意識。同題材包括經典電影霸王別姬 (豆瓣),黑天鵝 (豆瓣),爆裂鼓手 (豆瓣),甚至社會角色扮演導致自己迷失的電影天才瑞普利 (豆瓣)。12.美麗心靈 (豆瓣)
諾貝爾獎得主納什的經歷改編的電影,我至今還對片尾納什講的話記憶深刻。這部電影,反應的不是精神疾病,而是關於人們親密關係對於人們成就的影響。我認為納什說的對,他所有的成就都歸功於他妻子,都歸功於她不離不棄的照料和付出。13.浪潮 (豆瓣)及死亡實驗 (豆瓣)
社會心理學領域經典實驗的電影再現版,還記得我第一次接觸米爾格萊姆無條件服從實驗、津巴多斯坦福監獄實驗的時候的震撼。如果說物理學最讓人瞠目結舌是電子的衍射,那麼社會心理學界最震撼人心的莫過於20世紀70年代的這兩個實驗。這兩部電影同時再現了這一主題,《死亡實驗》更是以斯坦福監獄實驗為原型而創作的。這兩部電影,引領我們思考,善惡這種簡單的兩分法,能否用來定義複雜的人?或者更進一步的問,在經歷了這場善惡拷問之後,我們究竟是自己人格的主人,還是服從於周遭情境的奴隸?14..瑪麗和馬克思 (豆瓣)
同樣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感謝@未知花的補充),當我們孤苦無依,當我們沒有朋友,誰能帶給我們內心久違的感動?一部用普通人的孤獨,印證孤獨症患者如何在孤獨和絕望中掙扎的動畫片。導演半自傳體的講述,那讓人不適的畫風,都讓這部片子更加感人至深。「你是我的朋友,唯一的朋友....」,與最初《心靈捕手》更加顯著的愛情主題不同,這部電影著重於「朋友」,並且在此基礎上走的更遠。有時候我覺得,對於人類而言,最讓人感動的,莫過於親密關係的溫暖,莫過於愛的相互支持和包容。15.浮生一日 (豆瓣)
這是最後一部電影,也是我想作為結尾的電影,雖然它無關心理學的視角,但它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浮生一日》的創意是,讓世界各地的人拍攝自己在特定一天里的生活上傳到Youtube上,然後進行剪輯而成的紀錄片。讓我記憶最深的是片尾的畫面:那個在暴雨中坐在車上,沖著鏡頭大哭的女孩,「我錄了一天,我以為這一天會發生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可什麼也沒有發生!!什麼也沒有發生!」,「我想每個人都知道我的存在,我想要偉大,卻那麼平庸」。我們的生活軌跡也是一樣的,我們渴望偉大,卻跌入平庸。但我同樣記得片中另一個男人回答他妻子的問題:「你恐懼什麼?」「什麼也不,過去我害怕你得癌症,結果你得了;我害怕你再得,你又得了。所以我什麼也不怕了。」我希望你也和這個男人一樣,真正明白勇敢的意義:
勇敢不是沒有恐懼,而是戰勝恐懼。——馬克吐溫
我想:那些想要看心理學電影的人,也許就是和《浮生一日》中那個哭泣的女孩兒一樣,希望變得有那麼一點兒不一樣的人。而我希望你不要放棄,我希望你繼續努力,這努力不僅僅只是看電影——它可以作為培養你興趣的手段——但我希望你能有所深入,多看些書,從最普通的科普書,到專業,然後是文獻卷宗;或者走出去,看看更外邊更遼闊的天地。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最後的「結局」依然無法更改,但拒絕平庸,即便我們終將平庸。
生活就是這樣,「我想活得精彩,儘管我很普通。」
另有:《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女主角從人人意淫的對象,到戰爭勝利後全鎮人民假正義之名對女主角進行各種羞辱,再到女主角丈夫作為抗戰英雄回歸後,那些曾經參加迫害過的小人態度的轉變。深刻反映了人性的自私與醜陋。「我認為《心理遊戲》的劇本是最好的劇本之一,」邁克爾·道格拉斯說,「我把這個故事看作是21世紀的過山車。每年,過山車的設計者都在努力讓過山車跑得更.. 這部電影的劇本真的非常棒。通過心理暗示,變化,讓男主去完成最後那一個動作。電影一開始就是男主角的一些回憶,那些回憶造成了他的一些心理。整部電影都是圍繞男主心理展開。男主生在一個富裕家庭,他父親在他小時候突然自殺了,後來他成為了商界成功人士,在四十九歲生日那天(他父親四十九歲時自殺)他弟弟給了他一個禮物,然後,故事真正開始了。。。我不做過多介紹吧,因為這麼好的劇本需要你自己去體驗,才能讓你更加深刻體會感受這部電影,然後拍案叫絕。彷彿電影的劇本中,寫著另一個劇本,故事人物被電影中的劇本左右著,而電影中的劇本又是有很多反轉巧妙。不到最後一刻,答案沒有揭曉,結局也許總是在下一秒改變。不多介紹了,在不看任何介紹之前去看這部電影吧,你肯定不會後悔的。心理學看點,自己去看然後體會吧。推薦。
Ben X抑鬱症?強迫症?還是精神失常?是極度不自信的人走不出、無人援助的最終結局么?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對性格內向且痴迷網路遊戲的人,心理分析極為透徹的電影。這部電影看的雖然壓抑,但警醒作用真的很大,起碼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絕不能這個樣子。很想知道內向孤僻的人,掩藏在無助外表下的,究竟是英雄還是什麼?
《叫我第一名》,是關於克服多動症的勵志電影.
最經典的解夢類型的電影:,《穆赫蘭道》
社會心理學:死亡實驗。釋夢:穆赫蘭道。心理治療:k星異客,心靈捕手,禁閉島。厭惡療法:發條橙 。多重人格:致命ID,搏擊俱樂部,捉迷藏。潛意識:盜夢空間。沉默的羔羊是我的最愛。基本大家提的我都看過。現在還在硬碟里待著。心靈捕手 —— 自戀行為障礙者的回歸之旅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 —— capa老師讓我們看的,說實話不錯,病因不詳,正在研究中少年時代 —— 片中涉及當代心理學發展取向,從行為控制走向對依戀的理解公民凱恩 —— 黑白片時代對於依戀理論的蒙昧理解爆裂鼓手 —— 自戀障礙患者之間的戰爭鳥人 —— 自戀行為障礙深度患者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台灣版陽光燦爛的日子,泛濫的力比多Mary&Max —— 艾森伯格患者觸不可及 —— 具有治癒效果的往往不是聰明人Her —— 當代科技如何讓人走向自戀的孤獨,又如何讓機器超越人類的自戀兩天一夜 —— 治療抑鬱症的民間土法美國麗人 —— 本能的覺醒是如何演變為 「一場對文明的全面進攻」 的,男主角必死依然愛麗絲 —— 阿斯海默《告白》兩大男主的背後都有一個病態的家庭。至於美原電影透露不多而我沒看小說,所以不造。當然不是說家庭環境可以和他們的人格互為因果。但多少可以看出影響多麼深。班主任幾乎招招都是會心一擊。上榜理由:戀母情結;青春期自我同一性混亂;霍妮提出的神經症癥狀;
爆裂鼓手
《發條橙》(英語:A Clockwork Orange)是英國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所執導的電影,根據1962年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是一部相當引人爭議的電影,也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之一。「橙」在馬來西亞語中指「人」,發條橙即發條人的意思。發條橙起初被歸為禁片,直到導演庫布里剋死後才於英國首先解禁,為後世譽為7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之一。關於發條橘子的意思,小說作者安東尼·伯吉斯在原著再版時的序里如是說:「發條橘子本身是不存在的,但老倫敦人用它作比喻。其寓意比較怪異,總是用來形容奇怪的東西。『He is as queer as a clockwork orange』,就是指他怪異得無以復加。我的原意是,它標誌著把機械論道德觀應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機體上去。」直觀地解釋,片名所暗示的則是上了發條(機械的、人造的)的人(英文「橘子」與「猩猩」一詞相似)。原著安東尼·伯吉斯談及觀點時說:「徹底的善與徹底的惡一樣沒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選擇權」 。他(主角亞歷克斯)的外表是有機物,似乎具有愛的色彩和汁液,實際上僅僅是發條玩具。可怕的上帝或是魔鬼的手操縱著一切,為這些發條玩具擰緊發條,看著他們自我毀滅,不動聲色。最後庫布里克在這部有意隱去時代特徵的電影中提出一個疑問,人在未來的社會體制中,能否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的行為?抑或是作為一個「發條橙」任人支配而沒有自由意志?
推薦閱讀:
※家「賊」不是賊:孩子偷東西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什麼?
※[心理]女人這部位越長子女福氣越多
※總覺得自己無法放鬆,做什麼事情都像是在完成任務,但一天下來好像又什麼都沒做,怎麼辦?
※我該如何戒這個癖好?希望大家能幫幫我,我到底心理哪裡有問題,該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