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學如何起源的

佛學如何起源的

佛雲

欲論一宗學說之內容,當先明其學說之起因,起因既明,宗旨始見。宗旨既見,而後其與人生之關係與價值始顯。今此論佛學,固且先論其緣起。  大凡一切學說之生起,無不是因為宇宙人生困難的問題亟待解決而後起的,因為要解決彼彼困難的問題,所以才發生種種的學說。如果問題得以解決,於是其學說便對人生有了高貢獻,而其自身為有價值。於是其學說便成立了。以世間得學說為證,則如物理學,是解決自然界物質方面的問題的。生物學,是解決生物界的問題的。天文學,是解決天象的問題的。社會學、政治學,是解決社會上、政治上的問題的。醫學是解決人身的病痛的。倫理學是解決人類的行為的。所以,一切學說,都由人類發生了困難問題而後起的。既起了,便要將那問題加以解決。果能解決了問題,他便有了價值,而成為學說了。莫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便只能稱為一種臆說,而不足以為學說了。  一切學說如是,佛學也不能例外。佛學之緣起,也是緣於人生有了問題而後起。我們根據釋迦佛個人的歷史,便可以知道了。  在《佛本行經》上,大意作如是說:  佛在北天竺,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他生來便絕頂聰明,而且性情非常的仁厚。所以他的父親十分愛他。在全國的臣民,也都極其的擁戴。共同寄以偉大的希望,望他後來繼承他父親的王位,以道治國,統一世界,作他們印度人所理想的轉輪聖王。所以全國上下對他的享受也便十分注意。在弱冠的時候,他父親便與他納妃,妃子名叫耶輸陀羅,性情十分溫淑聰明,並且生了可愛的孩子名羅睺羅。她父親又與她修建四時宮殿,以許多善會歌舞承侍的美女充實其中,以供她娛樂。在一般人中,太子算實是頂有福氣了,在人生的道途中,可說是最美滿無缺的。試想在普通人,如果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對人生還會不滿意嗎?還有什麼問題發生呢?可是,太子正在這樣美滿的環境中,他才對人生髮現了最根本而最難解決的問題,因而成了他的佛教與佛學。  到底他發現了什麼問題呢?據說,他在宮中與同妻子侍女們玩得厭煩了,他便想走出宮門到郊外遊玩,以闊眼界,以廣胸襟。他的父王答應他了,便帶領許多從人侍者,乘駕高車駿馬,從容安詳出宮而去。他出得宮來,城中的百姓們,擁擠道旁,以得見太子的風采威儀為快。出得城去,沿途的居民更是少見多怪,夾道歡呼,以為天神下降了。太子正在眾人熱烈地健羨愛慕歡欣鼓舞的時候,他忽然發現世間的問題了。因為這時正是風和日暖的春天,楊柳依依,桃李夭夭,碧草油油,群鳥翔翔,是農人正好耕田播種的時候。太子看著了,看著農夫耕田,十分勞苦,牛駕梨頭,受人鞭策,其苦倍之。蚯蚓之屬,眾多小蟲,或斷其頭,或切其尾,蜿轉在地,冀保餘生。空中群鳥,勃然飛下,啄而食之,貪得靡厭。太子此時,忽然心動,他此時發現世間的真諦,那真諦便是:  凡富有的人安逸快樂,是從勤苦農工的血汗建立起的,人類的安飽幸福,是從役使牛馬得來的。世間的生物,是在互相食噉熱烈的殘殺鬥爭中保存著的。  他這樣一看,便覺得世間太殘酷了,人生太苦痛了,而安富尊榮的生活更是不應該白享的。因此他立刻回宮,靜心思維,求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然而終不得其解。於是對世間的繁華幸福,都十分厭倦了。後來他又要求父王,郊外遊覽,接連幾次,又遇著老人、病人、死人。他都十分警覺驚嘆,以為自家雖然年少氣壯,但在人生的途程中這老病死是任何人不能避免的,凡是活著的人,誰個不怕死呢?飲食營養,醫藥治療,一切一切,誰非為的避死?但在最後,還是死。那嗎,凡人一切營為不都是等於白乾的嗎?人生的公式:(生)+(死)恰等於數學上(+)+(—),終是等於(0)耳。這樣看來,人生的價值,值得什麼?況且在這生死途中,還要遇著種種不幸的事,所謂「老」、「病」、「怨憎遇會」、「恩愛別離」、「所求不得」,無一而非苦者,至於「死」之為苦,人所共知。便以「生」來論,也還是苦,這事太子是有深感的。因為太子的母親叫摩耶夫人,剛剛生太子七日便死去了。太子從小是從姨母大愛道手裡長大的。想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以太子多情,花繁月滿,葉落烏啼之時,能無惆悵凄愴!以此之故,看透了人生,一切一切無足留戀。他便下了決心,要出家修道,求正等覺,以出苦海了!他的心意既決,便恭敬至誠的向他父王請求出家,自然是得不到同意的。父王留他,自有父王的正當理由,此不可述。但太子問他父王,父王留我,能保我不老、不病、不死嗎?橫總人生一場幻化,又何必苦苦空留呢?話雖如此說,但老人之情,終難捨子,防範益嚴。到得後來,太子仍不得不乘夜私逃了。太子既逃到深山,便持寶刀,將頭髮割了,手持寶冠付與為他馭馬的僕人名叫車匿,令其持冠及馬,回報父王,若不成正覺,不解脫生死,他是絕不回家的!在他主僕分離之時,車匿異常悲痛,連那馬,也用舌頭舐太子的足,而且雙淚橫流,悲不自勝。正所謂「人辭生戀主之心,馬舐落連珠之淚」。太子還對馬說了別離之辭曰:  汝久疲於生死兮,今將釋此重載。負予躬以遐舉兮,繼今日而無再。苟彼岸其予達兮,予將徘徊以汝待足以見佛之平等多情,普度有情之深心大願,其出家非泛泛爾。  太子既出家,於是首先到了仙人林中,遇著一位仙人,名叫阿羅藍的,是一位得了無所有處定的人物。菩薩便從他學習,剛剛七日便學會了,他便向仙人請教,此上更有學的工夫嗎?仙人很坦白地說:我的工夫只得如是,你若感到不足,可往後山,彼處有仙,名阿邏羅,他的功程道力,比我還高。菩薩於是即往彼山,請教郁頭藍仙人。仙人便教以非想非非想處定,菩薩學了七日,又學成了,於是至恭請問,更有逾於此耶?仙人說:莫有了,我們修定的人,至此為止,便是頂高的解脫了。菩薩說:世間之定,慧力薄弱,但能伏惑,未能斷除種子,縱饒八萬大劫,得住彼天,受報既終,還須墮落,此豈是真的解脫道嗎?因舍仙人而去,入雪山中,自求正覺。苦行六年,終不得果。  菩薩思維,六年苦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而不得道,將非苦行遠正道耶?於是舍彼苦行,入尼連河,洗浴其身。適逢難陀童女,姊妹二人,牧牛在山,各有牝牛五百,得乳煉作提醐。既見菩薩道行高峻,心量汪洋,至誠傾服,即以醍醐而施與之。菩薩食已,身力復健,心意欣悅,堪證道果。遂至菩提樹下,發大誓願,不成正覺,不起此座,四十九日,修習諸定,伏諸魔怨,煩惱既盡,正智遂圓,解脫生死,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土義為無上正等正覺也。  佛既成道,即思度人。先至鹿苑,為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說法,五比丘者皆佛之舅父,太子出家,父王思念,下令群臣,問誰能入山,為吾侍護太子者。五人聞命,兼愛其甥,即請同往。既至山中,同修苦行,受難陀供咸謂喪其前功,果敗垂成,共為嘆息。見佛詣彼,共約不得承迎問訊。及佛既至,身不自持,威德所加,各各降服。佛為說法轉四諦法(和諧)輪,所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也。於是四諦應知、應斷、應證、應修。四人聞法,即時開悟,並證阿羅漢果。於是三寶建立,佛為佛寶,四諦法(和諧)輪為法寶,五比丘為僧寶,佛教由此而立。自後化度無量,說法無邊,佛涅槃後,三次結集,經十二部,攝以三藏,小乘大乘,諸家並起。由聖言之結集,更作教理之推尋。於是小乘則有毗曇婆沙之論;大乘則有般若瑜伽之學。而勝空唯識之義,大顯於時,而聲明因明,廣施其用,由教建學,以學成教,此佛教之所以宏興,即佛學之緣起也。
推薦閱讀:

大爆炸竟然不是宇宙的真正起源?
探索宇宙起源之謎四部完全版(國語)
吳圖南訪陳家溝調查太極拳起源與傳承
絕句起源

TAG:佛學 | 起源 |